-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讀書是門大學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307146
- 條形碼:9787569307146 ; 978-7-5693-071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讀書是門大學問 本書特色
《讀書是門大學問》是一本通俗的知識性、豐富性的工具書。書本主要圍繞著“怎樣讀書”這個主題來探究和討論。作者鐘健能其實是在通過傳授讀書方法,來廣泛地注解自己的“知識筆記本”:讀書應成為一種生活習慣、讀書要讀經典之作、讀書要積極思考、讀書要與寫作相結合……
讀書是門大學問 內容簡介
《讀書是門大學問》是一本關于為什么讀書、讀什么書、如何讀書的專著。作者鐘健能在研究中外名家讀書經驗和事跡的基礎上,結合自己近五十年讀書經歷的體會和感悟,對讀書的意義、目的、境界、精神和方式方法進行了詳盡的闡述。《讀書是門大學問》布局和諧,邏輯嚴密,語言通俗,文字清新,讀起來親切自然,難能可貴的是有不少獨到的見解。《讀書是門大學問》洋洋灑灑,可謂陽春白雪,曲高而不和寡,折射出作者深厚的文史功底、淵博的學識修養、以及深邃的思想,使人在驚嘆感佩之余,又受益匪淺。
讀書是門大學問 目錄
讀書增長智慧
讀書豐富精神世界
讀書明理
讀書涵養氣質
讀書延年益壽
讀書之本是讀紙質書
讀書應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讀書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讀書要防止純功利性
讀書的境界
讀書要有謙虛的品格
讀書要有強烈的興趣
讀書要有刻苦精神
讀書要有選擇
讀書要讀經典之作
讀書要博精結合
讀書要靜心專心
讀書要擠時間
讀書要動筆墨
讀書要善于積累
讀書要記憶
讀書要積極思考
讀書要知“味”
讀書要敢于創造
讀書在于應用
讀書要與寫作相結合
讀書要讀好人生這本書
讀書是我人生*大的幸福
讀書要做真正的讀書人
讀書是門大學問 節選
《讀書是門大學問》: 說到讀書的歷史,必然與文字、書籍有著緊密的聯系。*早人類是以口頭語為主要的交流方式。文字的誕生,開啟了人類讀書的新紀元。中華民族早在公元前1700年就有了基本完善的文字——甲骨文。而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還發現在陶器上刻畫的符號有數十種之多,其中有些與甲骨上所見的字類似,因而有人認為它們就是早期文字。至于在龍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發現的朱書可以肯定就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國的漢字至少已有四千年的歷史,也就是說中國古人讀書的歷史,*長大概4000年。 正式的書籍,是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出現的,叫簡策和版牘。簡策是用竹片寫的書,版牘是用木板寫的書。“簡”是指一種寫字用的竹片,其長度有一尺二寸、二尺四寸、八寸等幾種。把許多“簡”用麻繩或者皮條串編起來叫做“策”。“策”也可以寫成“冊”,今天我們說的一冊、上冊、下冊的“冊”字,就是這樣來的。“版”是指寫字用的木板,“牘”是指已經寫了字的木板。版牘一般是用來寫短文章的,往往一塊版牘就是一篇文章,這是它與簡策不同的地方。不過,在沒有竹子的地方,也有用木板做成簡策的。簡策和版牘上的字是用毛筆寫上去或用刀子刻上去的,寫錯了就用刀子刮去。司馬遷在《史記》中就稱蕭何為“刀筆吏”,現在通俗的叫法為“筆桿子”。孔子可謂中國*早的圖書整理者,“韋編三絕”的成語是對他*形象的寫照。 春秋末期,還出現了寫在綢子上面的書,這種書叫做帛書。在帛上寫書,可以按照文章的長短隨時剪斷,卷成一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一卷、上卷、下卷的。卷”字。一部書就是一卷或幾卷綢子,用木棒做軸,所以也叫它卷軸。后來,“卷”成了書的量詞。這種書比竹簡輕便,但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考古學家在甘肅天水放馬灘等遺址出土的西漢紙,以實物證實了遠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就已出現了紙張的使用。而蔡倫的發明標志著造紙術的成熟,紙張變得普及,*終取代了木牘、竹簡、縑素等載體,于是出現了用紙抄寫的書。這種書也是一卷一卷的,輕巧適用,成本較低,保存方便。但是,用手抄寫紙書很費事,后來到唐代又發展成雕版印刷,雕版印刷可以印刷出高清晰度的文本。那時候還沒有現代形態的書籍裝訂,書籍形態主要是卷軸,通常一書會有好幾卷。在書籍裝訂成冊之前,作為卷軸向書籍的過渡形態,唐代出版工匠還有過龍鱗裝、蝴蝶裝卷軸等書裝形式。唐末宋初,出版業則進入印《讀書是門大學問》時期,進入冊頁制度,即把零散頁張集中起來,用訂線方式穿聯成冊,這才有了線裝書。 宋朝慶歷年間,畢異發明了活字印刷。用黏性膠泥做成厚塊,刻上一個一個字,用火把泥塊燒硬。印書時,就把一個個活字塊,按照書稿的次序,放在一塊鐵板上,用松香、蠟和紙灰等東西把它們粘在一起,用平板把字壓平整,就可以印刷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質量好,制版比較容易,發現錯誤可以隨時改正。印完,把版拆掉,活字可以繼續使用。這是印刷史上劃時代的改革。宋代我國書刊印刷業的水平遠遠領先于全世界。據稱,一直到公元18世紀中期,漢語出版的書籍比其他所有語言出版的書籍的總和還要多。當時的傳統市場主要有三種出版物,即官刻、私刻和坊刻,多數印刷商一直垂青于雕版印刷。 我國大量出版書籍主要出現在13世紀之后。因為明代朝廷重視教育,初等教育形成網絡,學校遍布全國,成為原有私塾的補充。辦教育**位的就是要有供人們閱讀的課本,這些課本主要來自浙版、蘇版、蜀版圖書。與此同時,大量供人們消遣的小說也乘勢而上,馮夢龍編撰的短篇小說集《古今小說》受到熱烈歡迎,反映宮廷生活的鮮活故事也不斷印刷上市。自19世紀晚期起,西方印刷技術被引進上海,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現代出版業的發展,擴展了商業化的閱讀市場。教科書、工具書、小說和科學書籍重塑中國的國民素質。當時的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不僅是新式文化的先鋒,也是技術革命的先鋒,與傳統出版業去中心化的特征相反,技術基礎使上海成為全國*重要的出版中心和閱讀中心。 ……
讀書是門大學問 作者簡介
鐘健能,1963年3月出生,湖南寧鄉人,管理學博士。曾出版《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概論》(人民出版社)、《青年領導干部修養漫談》(黨建讀物出版社,獲“全國知識工程圖書獎”,被評為“全國優秀黨建讀物”)等專著。
- >
推拿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