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與中等收入群體發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2970
- 條形碼:9787552032970 ; 978-7-5520-329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與中等收入群體發展 本書特色
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復雜動蕩的國際形勢,無論是有效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和孤立主義思潮興起的挑戰,還是擴大內需、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維護國家經濟社會安全,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都是我國贏得主動、爭取更大發展空間的關鍵。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加劇大變局之“變”。處變不驚,重在穩住自己。促進中等收入群體的穩定發展既是穩現實,又是穩預期。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與中等收入群體發展 內容簡介
本書以“公共服務財政支出與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為題, 采取理論和實證分析結合、歷史比較和國際比較相結合、推理演繹和數量分析相結合等方法, 研究分析我國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影響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路徑和機理, 通過構建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影響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研究框架, 實證研究公共服務財政支出與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因果關系。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與中等收入群體發展 目錄
目 錄
**章 問題的提出
**節 研究背景與意義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義
第二節 主要內容
一、 研究的問題
二、 研究視角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章節安排
三、 研究方法
四、 期望創新點
第二章 文獻綜述與理論基礎
**節 概念界定
一、 公共財政與公共服務財政支出
二、 中等收入群體
第二節 文獻研究
一、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與影響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主要因素
二、 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就業財政支出與中等收入群體的關系
三、 文獻述評
第三節 理論基礎
一、 中等收入群體理論
二、 公共財政理論
三、 收入分配理論
四、 阿馬蒂亞·森“可行能力”理論
第三章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影響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路徑與機理: 理論分析
**節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
一、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對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影響
二、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對長期經濟增長的影響
第二節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與收入分配
一、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對初次分配的影響
二、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對再分配的影響
三、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對社會流動性的影響
四、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與制度因素
第三節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與可行能力
一、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對提升個體“可行能力”的影響
二、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對促進“可行能力”平等的影響
第四節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對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影響: 宏觀視角的傳導路徑與機理
一、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影響中等收入群體的“兩線”路徑及機理
二、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影響中等收入群體的“三結構”路徑及機理
第五節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對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的影響: 微觀視角的傳導路徑與機理
一、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影響居民工資性收入的路徑和機理
二、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影響居民轉移性收入的路徑及機理
三、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影響居民財產性收入的路徑及機理
四、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影響居民經營性收入的路徑及機理
第四章 中國公共服務財政支出變化趨勢及其“擴中”作用考察
**節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總體趨勢
一、 公共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逐步提升
二、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
第二節 醫療衛生財政支出及其“擴中”作用考察
一、 醫療衛生財政支出比重上升明顯
二、 形成以醫療保障支出為主體的醫療衛生財政支出結構
三、 人均醫療衛生財政支出地區間差距有所縮小
四、 農村醫療衛生水平明顯改善
五、 醫療衛生財政支出在促進中等收入群體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三節 教育財政支出及其“擴中”作用考察
一、 教育財政支出比重不斷上升
二、 形成以義務教育支出為主體的教育財政支出格局
三、 為城鄉義務教育均等化提供了較為充足的財力保障
四、 教育財政支出對強化人力資本有明顯作用
第四節 社會保障財政支出及其“擴中”作用考察
一、 社會保障財政支出變化趨勢
二、 社會保障支出結構調整趨勢
三、 社會保障財政支出的地區間差距有所縮小
四、 城鄉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差距縮小,從而有利于形成“擴中”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五章 我國公共財政“擴中”作用的問卷調查分析
**節 調查分析設計
一、 調查分析整體方法及設計
二、 調查問卷設計
第二節 調查過程及結果
一、 調查過程
二、 初步調查結果及篩選情況
三、 有效問卷構成
第三節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一、 對中等收入群體身份認定的分析
二、 公共財政“擴中”作用的問卷分析
三、 公共財政支出的充分性及需求分析
四、 公共財政對“擴中”的平衡性分析
第六章 我國公共服務財政支出“擴中”作用的實證研究
**節 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的測算
一、 測算方法說明
二、 數據來源和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三、 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的計算方法
四、 中等收入群體占比測算
第二節 中等收入群體比重與公共服務財政支出的面板數據分析
一、 面板模型設定與變量描述性統計
二、 面板識別檢驗
第三節 回歸結果和協整檢驗
一、 財政支出與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的關系
二、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與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的關系
三、 教育財政支出與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的關系
四、 醫療衛生財政支出與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的關系
五、 社會保障和就業財政支出與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的關系
第四節 回歸結果分析
第七章 我國公共服務財政支出發揮“擴中”作用面臨的問題及其制度分析
**節 我國公共服務財政支出發揮“擴中”作用面臨的矛盾問題
一、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
二、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與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
三、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不均等加劇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矛盾
第二節 阻礙公共服務財政支出發揮“擴中”作用的制度因素
一、 公共財政制度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二、 公共服務體制建設滯后與公共服務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
三、 教育結構不合理
四、 醫療衛生制度改革尚不到位
五、 社會保障仍然面臨不充分、不公平、不可持續的挑戰
第八章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與公共服務財政支出: 國際經驗
**節 美國
一、 中產階層發展的情況
二、 中產階層發展與公共服務財政支出
三、 財稅制度與中產階層
第二節 西歐國家
一、 中產階層發展的基本情況
二、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與中產階層發展
三、 財稅政策與中產階層發展
第三節 北歐國家
一、 中產階層發展的基本情況
二、 公共服務支出與中產階層發展
三、 公共支出的經濟增長效應和收入分配效應
第四節 東亞國家
一、 日本中產階層發展與公共服務財政支出
二、 韓國中產階層發展與公共服務財政支出
第五節 拉美國家
一、 拉美國家中產階層發展的基本情況
二、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與中產階層發展
第六節 國際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一、 把促進中等收入群體發展作為公共服務財政支出的重要目標
二、 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作為衡量公共服務財政支出有效性的重要指標
三、 以公平和可持續為導向優化公共財政支出結構
四、 發揮政府和市場的合力第九章 提升我國公共服務財政支出“擴中”作用的對策建議
**節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一、 提升公共服務財政支出的比重
二、 優化醫療衛生財政支出結構
三、 優化教育財政支出結構
四、 優化社會保障財政支出結構
第二節 以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均等化為重點理順中央和地方財稅關系
一、 促進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均等化
二、 促進各級政府公共服務事權、支出責任與財力相匹配
三、 推動財政體制“扁平化”改革
四、 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
第三節 深化財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
一、 加強公共服務財政支出績效管理制度建設
二、 推進公共服務財政支出預算法治化、科學化、民主化
三、 完善公共服務供給績效考核體系
第四節 推進稅收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的協同調整
一、 在不增加稅負的前提下擴大公共服務財政支出比重
二、 以稅收制度改革為公共服務財政支出提供財力保障
三、 由以間接稅為主向以直接稅為主的稅收結構轉變
第五節 推動財政制度和公共服務體制的聯動改革
一、 以公共服務制度創新提升公共服務財政支出效率
二、 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
三、 加快公益事業機構改革
四、 全面推行公共服務領域的政府采購制度
參考文獻
后記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與中等收入群體發展 節選
20世紀60年代,日本頒布實施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主要目標是讓國民經濟及國民生活得到均衡發展,計劃讓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一倍,實現完全就業,縮小農業與非農業、大企業與小企業、地區之間以及收入階層之間存在的生活和收入上的差距,大幅度提高國民生活水平。這一計劃通過一系列以均衡發展為導向的財政支出對收入分配格局進行調整。日本1960年到1970年之間的實際人均工資和人均國民收入分別增長了65%和84%,此外,實際國民收入和國民生產總值也都增加了一倍,新中產階級的人口數量也因此得到了飛速的增長(小林義雄,1985)。日本社會保障支出在1970年是11413億日元,到了1979年迅速增加了5.7倍,達到76266億日元,占一般會計預算支出的比重也由14.4%增加到了19.8%(孫執中,1988)。日本社會保障支出具體項目的構成也變化較大,社會福利支出與社會保險支出的比重在逐年增加,而保健衛生對策支出、生活保護支出和失業對策支出的比率有所減小。在“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促進下,到20世紀90年代,日本主觀上認為自己屬于中產階層的人口比重甚至達到90%。日本的財政支出對其經濟恢復和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尤其是政府消費支出所起的作用更大。大規模的教育費及健康費一方面極大地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培育了大量科技人才,提高了居民素質,*終有效地促進了經濟增長。到20世紀70年代,日本中產階級人群占社會人口比重超過70%(馬曉河,2011)。 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后,中產階級收入和財富都大幅縮水,中產階層比重出現下降。2007年,日本中產階級比重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51.9%下降到45.6%。日本中產階層的就業競爭壓力和收入下降壓力明顯上升。日本厚生勞動省調查結果顯示,到21世紀初,非正式就業占日本總勞動人口的40%,與正式就業人口收入之間的收入差距在30%—45%。2010年,社會整體失業率為5.1%,而15—19歲人群失業率*高為9.8%,其次為20—24歲失業率為9.1%,25—29歲為7.1%,而50—54歲人群的失業率情況僅為3.7%。1994—2013年,日本家庭的平均年薪從664.2萬日元減少為528.9萬日元。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政府財政轉型的基本趨勢是從擴大規模轉變為優化結構,在支出結構上呈現從促進經濟發展為主轉變為民生保障為主的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經濟危機、經濟衰退和經濟增長放緩對日本中產的沖擊。
公共服務財政支出與中等收入群體發展 作者簡介
何冬妮,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副研究員。曾就讀于廈門大學、南開大學、荷蘭馬斯特里赫特管理學院和東北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工商管理碩士、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參與完成國家和省部級課題30余項,公開發表論文與評論40余篇,參與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中國改革研究年度報告》的研究和編撰,出版專著、編著6部(含副主編和主要執筆)。參與課題多次獲得海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省部級獎項,入選海南省第一批“南海名家”青年項目。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財稅制度與政策選擇研究”,海南省社科基金項目“國際旅游島背景下海南服務業開放的路徑選擇和制度安排”“海南省地方債償還的可持續性研究與投融資平臺建設”等。參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建立中歐自貿區面臨的結構性矛盾及其破解”“走向消費主導的轉型與改革”,以及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擴大消費促進增長的傳導機制與戰略重點研究”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