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國學常識全知道(新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50862
- 條形碼:9787511350862 ; 978-7-5113-508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學常識全知道(新版) 本書特色
全面、系統的國學普及讀本。 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系統闡釋那些趣味問題所蘊含的國學奧義,尋根溯源,為讀者提供一條輕松掌握國學常識的捷徑。 在走向世界的**,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良好的國學素養。請翻開本書,走進博大精深的國學長廊,領悟國學的精髓,感受國學的智慧,把握傳統文化的脈搏,豐富自身的內涵,成為文化達人。
國學常識全知道(新版)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國家政治、職官制度、教育科舉、禮俗禮制、思想學術等篇章,涵蓋了國學領域的重要內容和基本常識,為讀者輕松掌握國學知識提供了一條捷徑。
國學常識全知道(新版) 目錄
國家政治中國早期六大文化區系都有哪些?
“天下”的范圍是什么?
“中國”一詞是怎么來的?
為什么用“華夏”代指中國?
“四夷”的含義是什么?
“郊祭大典”是怎樣的一種祭禮?
“地祇后土”指的是什么?
“社稷”*初的含義是什么?
中國人的祖宗信仰是怎樣的?
天子的明堂是做什么用的?
宗廟是什么場所?
家廟和祠堂分別指什么?
“三皇五帝”真有其人嗎?
古代的“禪讓”是怎樣的制度?
“皇帝”這一名稱是怎樣確定的?
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國一共有多少個皇帝?
將皇帝稱為“萬歲”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帝王的正妻為什么稱為“皇后”?
何謂三宮,何謂六院,皇帝真的只有七十二個妃子嗎?
“黃袍”是皇帝的“專利”嗎,皇袍一定是黃色的嗎?
皇帝的龍袍上到底繡有幾條龍?
改元和改朝換代是一回事嗎?
為什么漢朝分為“西漢”、“東漢”,宋朝卻叫“北宋”、“南宋”?
皇帝的墳墓從什么時候開始叫“陵”?
古代封禪大典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儀式,在哪里封禪?
女主“臨朝稱制”的做法是從誰開始的?
武則天與李治并稱“二圣”,他們是*早這么做的帝后嗎?
皇位傳承中的“立子殺母”是誰興的規矩?
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垂簾聽政”的人嗎?
職官制度“嫡長子制”是怎樣的制度?“卿大夫”是官職名稱嗎?
“儲君皇太子”在帝王制度下是怎樣的角色?
“三公九卿”是一種怎樣的官制?
“宰相”是怎樣的官職?
“十三曹”指的是什么?
“太尉”與“大司馬”哪個權利大?
“御史大夫”的主要職能是什么?
“郡縣制”和“州縣制”有什么聯系?
“郡守”和“縣令”分別是怎樣的官職?
“刺史”的職能是什么?
“三輔”是官職名稱嗎?
“僑郡縣”是怎么產生的?
“三省六部制”的具體內涵是什么?
“三省”的職能是什么?
“六部”的職能是什么?
“尚書仆射”一職經歷了怎樣的流變?
“侍中”是怎樣的官職?
“中書令”的官職有多大?
“侍郎”是正式官職嗎?
“政事堂”是什么場所?
“御史臺”是官職名還是官署名?
“唐代五監”分別指的是哪5個政府機關?
“觀察使”的職責是什么?
“參知政事”是什么時候設置的,是固定官職嗎?
“計相”是主管財政的嗎?
“諫官”是正式的官職名嗎?
“路、軍、府、州”各指什么?
“知府”與“知州”是一回事嗎?
“轉運使”的主要職責是什么?
“宣政院”是什么時候設立的?
其主要職責是什么?
“行省制度”是怎樣的?
“達魯花赤”是一種什么官?
“內閣”是什么樣的機構?
“大學士”是官職還是榮譽稱號?
“司禮太監”主要掌管什么?
“都察院”是怎樣的機構?
“東西二廠”是怎么回事?
“錦衣衛”主要負責什么?
“三司”都包括哪3個部門,分別負責什么?
“軍機處”是負責什么的機構?
“南書房”是讀書的地方嗎?
“理藩院”權利大嗎?
“總督”是怎么來的?
“巡撫”只是臨時官員嗎?
“道員”一職是怎么發展來的?
“總理衙門”就是清朝的外交部嗎?
“南、北洋大臣”的職責分別是什么?
帝王重臣炎黃二帝有怎樣的故事?
堯舜禪讓是怎么回事?
歷史上真有大禹治水嗎?
商湯是如何建國的?
盤庚遷殷是怎么回事?
武王滅商的過程怎樣?
齊桓公是如何稱霸的?
臥薪嘗膽是怎么回事?
秦孝公變法的內容是什么?
秦始皇的名號是怎么來的?
漢武帝的政績有哪些?
光武帝劉秀政績如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貞觀之治是怎么回事?
武則天是成功的女皇帝嗎?
為什么稱趙禎為“千古仁君”?
為什么稱成吉思汗為
“一代天驕”?
明成祖朱棣與《永樂大典》有關系嗎?
康熙大帝的政績如何?
帝王紀年是怎么回事?
伊尹輔湯是怎么回事?
周公輔政為何備受贊揚?
齊相管仲有哪些功績?
晏嬰對齊國做了什么貢獻?
范蠡歸湖是怎么回事?
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意義是什么?
李斯為何被腰斬?
何謂“蕭規曹隨”?
“運籌帷幄”一詞來自于張良嗎?
世人敬仰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
謝安與“草木皆兵”有關系嗎?
“關中良相”是誰?
何謂“房謀杜斷”?
為什么唐太宗將魏徵比作鏡子?
耶律楚材有哪些功績?
張居正改革的內容是什么?
曾國藩是誰?
為什么稱李鴻章為“中興名臣”?
兵制法制中國古代的兵制是怎樣的?
“三軍”的說法是怎么來的?
古代的軍隊編制是怎么樣的?
民兵自古就有嗎?
什么是“烽燧傳警”?
什么是“戰陣”?
中國的陣法創于何時?諸葛亮的《八陣圖》就是一座石陣嗎?
“府兵制”是什么樣的兵制?
“募兵制”是怎樣的兵役制度?
“都護府”是什么機構?
“節度使”的權利有多大?
“樞密院”是什么機構?
“禁軍”和“廂軍”分別指什么?
什么是“猛安謀克”?
“五軍都督府”指的是什么?
什么是“衛所制度”?
什么是“八旗制度”?
“綠營兵”指的是什么?
古代軍隊為什么把人頭稱為“首級”,與軍功有關嗎?
“伍”為何義,為什么把參軍叫作“入伍”呢?
什么是“征兵制”?
古代的軍隊依據什么給軍人加官晉爵,都實行過哪些爵位制度?
“擊鼓而進”、“鳴金收兵”,古代軍隊有如此規定嗎?
“圍魏救趙”為什么會成為一種軍事思想?
“紙上談兵”說的是誰,他在哪一場戰役中兵敗身死?
“背水一戰”是怎么來的?
“云臺二十八將”都有誰?
皇帝召岳飛退兵,連發十二道“金牌”,這種“金牌”究竟為何物?
“頂盔貫甲”中“盔”與“甲”有何區別,它們是什么樣的裝備?
“十八般武器”具體指什么,這個說法是什么時候形成的?
火炮是中國人發明的嗎,它*早出現在什么時候?
中國古代的刑制是怎樣的?
“大理寺”是什么機構?
“刑部”都主管哪些事務?
什么叫“成文法”?
《秦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唐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明大誥》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七出”中的“七”分別指什么?
古代審訊有“五聽”的要求,“五聽”具體指什么?
……
國學常識全知道(新版) 節選
中國早期六大文化區系都有哪些? 六大文化區系指中國早期的6個區域文化圈,是由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提出的。它們分別是:北方新石器文化,該區系屬于中國北方早期文明,以遼寧西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中南部為核心區,又可細分為遼寧朝陽、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北京天津一帶及河北張家口等4個分區;東方新石器文化,該區系屬于中國東部早期文明,在地域上以山東為中心,又可具體分為魯西南和膠東2個分支文化;中原新石器文化,即被視為中國母體文化的黃河流域文化圈,在地域上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地帶,輻射整個黃河中游乃至部分下游地區,其中的仰韶文化一度被認為是中國新時期文化的主流文化;東南地區新石器文化,該區系是中國東南地區的早期文明,以太湖中心,向周圍輻射開去,栽培稻米、捕魚、采集水產共同構成了當時人的生存方式,春秋時的吳越文化即由此發端而來;西南地區的新石器文化,該區系屬中國早期西南文明,以環洞庭湖和四川盆地為中心,具體分為江漢平原和四川盆地兩個分區,而四川盆地又分為巴、蜀2個分支,其中的江漢文化成為后來的“楚文化”的主要源頭;南方新石器文化,該文化圈是中國早期的南方文明,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一線為主軸,輻射福建、臺灣、湖南、江西、廣東等南方地區,該區系文化具有濃厚的海洋風味。 總體而言,六大區系均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3000~8000年,彼此之間也互有交流和影響! ∑渲械谋狈絽^系、中原區系以及東方區系匯流構成了夏商周三代的黃河文明,而西南、南方、東南三區系則*后匯集而成了長江文明。 可以說,這六大文化區系平行發展并相互影響,共同開創了中國文化的源頭。至秦統一中國,六大文化徹底融為一體,但仍保留了各自的一些特色。 “天下”的范圍是什么? “天下”是中國古人對于世界的一種籠統說法,不同時期所指的地理范圍是有變化的! 疤煜隆币辉~*早是出現在先秦古籍中,比如《詩經·小雅·北山》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莊子》中還有一篇文章取名為“天下”。這時的天下實際上并不大,具體而言,大概指的便是夏商周三代王權所統治的范圍。夏商時主要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周代則包括了長江流域的湖北以及江浙地區等地。另外,周邊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雖未被“王化”,但因其沒有形成穩定的國家,所以其所居之地一向被視為王權之下的暫時未開墾之地。因此其時君王一旦南面稱孤,也就是“王天下”、“得天下”了。 但先秦的一些哲學家則對“天下”的范圍存在不同的理解,比如莊子認為“天下”比人們想象的要大得多,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也認為儒家所說的“天下”實際上只占真正的天下的1/80,但這些觀點多被當時的人們視為無稽之談。 到秦代,隨著郡縣制的設立,中國的疆土得到極大擴張,“天下”的概念也隨之擴大,南邊和東邊都到了大海邊,北邊和西邊則依舊沒有具體邊界,只籠統地包含了北方胡人所居之地和西域。西漢時期,西邊的絲綢之路開通,中國開始和西亞、歐洲乃至非洲等地的國家有生意往來和文化交往。東漢時,西域都護班超還曾派使者前往當時的羅馬帝國(當時中國人稱之為“大秦”),只是因故未能到達目的地。 2世紀中葉,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派使者給漢桓帝送來了禮物。因此漢代時人們開始知道真正的“天下”要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但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人們基本接觸不到遠邦異國的信息,所以直到清代中期,中國人還是習慣性地以包括中國以及周邊的日本、朝鮮等附屬國在內的區域為“天下”。因此這里的天下已經是一種政治意義上的概念,而非地理意義。 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的天下,指的僅是中國。而這句還是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所說,顯然他知道“天下”并沒有這么小,而只是將“天下”作為一種政治概念! 爸袊币辉~是怎么來的? 古之“中國”并非今之中國。“中國”這個詞*早出現于周朝,當時的華夏民族因為擁有了相對先進的農耕文明,又在周公的領導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禮儀制度。他們看周圍的四夷仍舊在裹著樹葉獸皮靠打獵為生,于是感到一種優越感,開始熱衷于將自己與四夷區分開。正是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下人們將華夏民族所居住的區域稱為“中國”,意即中央之國,其是相對于周邊的南蠻、東夷、北狄、西戎而言。 這時的“中國”并非指一個國家,而是一種地理與文化概念,其意與“中州”、“中夏”、“中原”、“中華”差不多。就地理范圍而言,“中國”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過程! ∥髦軙r期,“中國”泛指西周極其附屬國所在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到東周時期,隨著諸侯國的膨脹,楚國占據的湖北、四川等長江流域地區也被包含在了“中國”之內;秦漢時期,“中國”進一步擴大! h代之后,人們通常將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正因為此,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后,為取得漢人的心理認同,往往以“中國”自居。如鮮卑人建立北魏后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而當時的南朝漢人政權雖已逃到南方,仍以“中國”自居,稱北魏為“魏虜”。又如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爸袊痹诠诺湮墨I中有時還被用作諸如京城、中原地區、天子直接統治地區、國內等意! 槭裁从谩叭A夏”代指中國? “華夏”的說法產生自夏朝,當時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個奴隸制王朝夏,于是當時的夏朝人形成了一個籠統的“夏族”概念,也稱“華族”或者“華夏族”!跋摹保菑V大的意思;“華”是“花”的衍變,與古人對花的崇拜有關,為美麗之意!叭A夏”,意即廣大而美麗的地方!叭A夏族”的概念剛產生時人們對自己的這種種族認同感并不強烈。到周代時,相對于夷族,周人不僅擁有了明顯先進的物質文明,而且因周公制定了禮樂制度而在文化上也明顯區分于四夷。于是人們便產生了一種優越感,進而產生族群認同感,“華夏族”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如《春秋左氏傳》孔穎達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笨梢,“華夏”在當時除了作為中原民族與四夷的在種族上的區分之外,還包含了一種區分先進文明與落后文明的內涵,類似于現在的“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區分。而正如同“落后地區”可以通過“苦干二十年,向先進省份看齊”的精神追上“發達地區”一樣,蠻夷也可以通過逐漸的文明化而躋身于“華夏族”。比如位于西部的秦國本屬于西戎之列,到戰國時則成了華夏諸邦中*強大的諸侯國;而南方的楚國,本被中原諸國視為“南蠻”之邦,詩人屈原曾為自己的“蠻夷”身份感到苦惱。但到戰國時,楚國已挺起腰桿以“華夏”自居了。事實上,整個春秋時期,四夷的華夏化是整個時代的基本旋律之一。而后來的歷代都存在著漢族人擴張到蠻夷之地并同化蠻夷或者蠻夷遷居漢人居住區并被同化的現象,因此可以說華夏族就是中原民族與四周夷族不斷融合而形成的。因為漢代的強盛,人們便將華夏民族稱為漢族。但在古代早期文獻中,經常以“華夏”代指“中國”,因此后世的人們還經常以華夏代指中國。 “四夷”的含義是什么? “四夷”是早期的華夏族人對周邊民族的稱呼。公元前22世紀左右,黃河中下游的農耕部落開始形成部落聯盟,這種部落聯盟歷經夏、商、周三代,逐漸形成了一個“華夏族”的概念。尤其到東周時期,華夏族在物質上擁有了相對有保障的農耕文明,在文化上也制定了完善的禮樂制度,看到周邊的民族還過著顛沛流離的狩獵生活,人也比較粗野,于是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文化優越感,開始有意識地將自己與周邊這些“野蠻人”區分開來,稱之為四夷、蠻夷。夷者,帶弓之人也。具體而言,人們按照東、西、南、北的方位順序將之分別命名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又具體分為赤狄、白狄、犬戎、驪戎、東胡、樓煩等名目繁多的稱呼?傮w而言,華夏與四夷的區分不僅僅是一種種族區分,也是先進文明與落后文明的區分。這種區分并非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在整個春秋時期,出現了長達數百年的民族融合,華夏與四夷的外延邊界都處于一種不停的變動之中?傮w而言,是四夷向華夏轉變的單向變異。而在秦漢之后的歷史中,四夷華夏化的進程也一直沒有停下,歷史上諸如“五胡亂華”,金、遼、元等北方政權入主中原后的漢化,以及往往與之對應的原中原政權南遷后同化南方蠻夷,都屬于此。另一方面,“四夷”本身的概念隨著中國人對世界認知的擴展,也一直在不斷地擴大,如《舊唐書》中將日本、天竺(印度)、高麗(朝鮮)、波斯(伊朗)列為四夷。而到清末,則將英、法、德等國家統稱為四夷! 敖技来蟮洹笔窃鯓拥囊环N祭禮? 郊祭典禮是中國古代一項非常重要的祭禮。因為泰山封禪是具有文治武功的皇帝偶爾進行的對于天地的祭祀,并且一般其一生也就一次,而郊祭則是對于天地進行的常規化的祭祀。郊祭,顧名思義,是在郊外進行。*早開始于周代,是古代除泰山封禪外*隆重的祭禮,一般是皇帝親自主持,文武大臣均參加。具體而言,郊祭共分為四場祭祀,冬至日于南郊祭天,夏至日則于北郊祭地,春分于東郊祭日,秋分于西郊祭月。其中,祭天儀式必須皇帝親自去,后面的三場皇帝可派人以自己的名義進行。郊祭的頻率,歷代有所不同,有的一年一次,有的三年一次。國家有大喪時,宗廟之祭及其他祭祀活動均可以暫停,但郊祭不能停止。郊祭期間,參加者都必須嚴格進行齋戒。郊祭之后,朝廷往往要大赦天下,稱為“郊赦”。北京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便分別是明清兩代帝王對天、地、日、月進行祭祀的地方!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