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暖暖的心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653845
- 條形碼:9787516653845 ; 978-7-5166-5384-5
- 裝幀:7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暖暖的心流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劑標本兼治的心靈良藥,切中弊端,幫助人們重拾信心,以一種積極奮進的心態去面對種種人生難題。本書還是一本實用有效的心靈解壓勵志書,讓我們在生活、工作、學習中收獲必要的心理知識,領悟生活、感受不一樣的人生。
暖暖的心流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幫助讀者朋友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從心理學的視角探討社會中普遍需要的心理品質和心態,剖析和解決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和困境。本書內容涵蓋了自我認識、親情、友情和愛情,涵蓋了職場、社會和生活,還涵蓋了突發事件下的心理調適方法,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心理調適學習用書。
暖暖的心流 目錄
**章 走入內心的神秘地帶 / 1
改變心態,做內心有光的人 / 3
運用PMA 黃金定律改變人生 / 7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皮格馬利翁” / 12
冰山下的神秘力量:潛意識 / 16
薩提亞冰山理論:發現自我 / 20
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 / 24
第二章 原生家庭決定心理成長 / 29
原生家庭對我們帶來的影響 / 31
母嬰關系為什么會影響人一生 / 35
潛意識對一生的計劃:人生腳本 / 39
童年經歷影響一個人的生活風格 / 43
和睦的家庭是幸福的基礎 / 46
心靈的麻木與冷漠的家庭有關 / 50
子肖其父:神奇的代際傳遞 / 54
童年形成的信念如何影響我們 / 58·2·
的心流
第三章 不良情緒的心理調適 / 63
別讓憤怒蒙蔽了你的雙眼 / 65
不怨天,不尤人 / 72
減少患得患失之心 / 76
找到自信,離開嫉妒的漩渦 / 80
放下焦慮,收獲內心的平靜 / 84
紓解壓抑,允許情緒被表達 / 88
放過別人,就是放過自己 / 92
改變心態,容納不完美 / 96
第四章 友誼中的百般滋味 / 101
保持雙方支出的平衡和對等 / 103
鄰里效應:近水樓臺先得月 / 107
不要用自己的喜好衡量他人 / 111
別做一毛不拔的“鐵公雞” / 115
良好的人際關系從傾聽開始 / 119
**印象直接影響以后的交往 / 123
真誠是心與心之間的橋梁 / 127
第五章 在情場中的心理調適 / 131
為什么初戀讓人念念不忘 / 133
暈環效應:情人眼里出西施 / 137
溫情能給予人強大的力量 / 141
在戀愛中也要保持自我 / 145
沒有原則的愛,是幸福的絆腳石 / 150
愛情像流沙,欲留則難留 / 154
有效溝通,別讓婚姻成為白開水 / 158
不適合自己的人,就放手吧 / 162
失戀的痂,其實只是一道坎 / 166·3·
第六章 在職場中做高效能的人 / 171
如何處理團隊中的沖突 / 173
讓職場“空窗期”無所不有 / 177
不做職場中的情緒垃圾桶 / 181
“恐班”,擺脫“假期綜合征” / 185
少說話,警惕“瀑布心理效應” / 189
未雨綢繆,不做溫水中的青蛙 / 193
優化“軟件”,培養積極的職場心態 / 197
制訂計劃,拒絕成為“窮忙族” / 201
職場如戰場,團隊合作很重要 / 205
第七章 塑造健全的環境適應力 / 209
隨遇而安,主動適應環境 / 211
了解自己,改變自我的**步 / 215
想做大事,就要從小事開始 / 219
洞察人心,要從細微處著手 / 223
剛柔并濟,為人處世之大智慧 / 227
管好自己的秘密,切忌授人以柄 / 231
積極歸因,實現良性發展 / 235
第八章 別讓心理障礙困住自己 / 239
心身疾病的認識與預防 / 241
自然災害之后的心理調適 / 243
疫病傳播期的心理調整 / 247
疫情之后的心理調適 / 250
突發公共社會事件后的心理調適 / 254
看到職業背后的創傷 / 258
暖暖的心流 節選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皮格馬利翁” 心理學中有一個有趣的名詞:皮格馬利翁效應。它來源于古希臘神話,強調了自我期待給人帶來的影響。有人說:“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皮格馬利翁’。”那么,皮格馬利翁效應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呢?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擅長雕刻的國王,名為皮格馬利翁。他用畢生的心血雕刻了一尊少女雕像。這尊雕像超凡脫俗,栩栩如生。國王愛上了自己的作品,相思成疾。后來,國王帶著祭品到維納斯的神殿求助,請求女神賜予雕像生命。維納斯被他的真情所打動,讓雕像活了過來。皮格馬利翁如愿以償,有情人終成眷屬。 在現實中,我們不會遇到“雕像活過來”的奇跡,但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用一個實驗告訴我們:期待能夠帶來奇跡,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皮格馬利翁”。 20 世紀60 年代,羅森塔爾在某個小學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先對學校所有的學生做了一次名為“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實際上是智力測驗。接下來,他在每個班級中隨機選擇一部分學生,告訴班主任:“這些孩子擁有特殊的才能,應該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 8 個月后,羅森塔爾回到該學校,又進行了一次智力測驗,驚訝地發現那些被選中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在智商上有了明顯的提高。此外,這些孩子在學校中比其他人更加活躍、求知欲更強。 由此可見,教師的期待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產生一種完善自我的動力。羅森塔爾將這種心理現象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期待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不僅僅有老師、父母的期待,還有自我期待。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曾說:“你想成為什么,你就會成為什么。”自我期待能夠激發我們向上的動力,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那么,我們如何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找到自我,進行自我完善呢? 對自己有正面的、積極的期待 很多人習慣隨波逐流,習慣按照父母、朋友、戀人的意愿生活,習慣戴上各式各樣的面具。他們也對未來有所期待,但這種期待往往源自“家人希望你選擇這個”“這樣做才會更受歡迎”“大多數人都這樣做”,而不是來源自己的內心。如果這期待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那么無論我們多么努力,都是南轅北轍,毫無用處。 因此,我們應該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發現內心*真實的渴望,找到自己的自我和本真,描繪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一個正面的、積極的期待。當然,這個期待應該是合理的。如果目標過高,我們可以將其分解成幾個階段,*近的目標應該是“跳一跳就能夠著”的。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向著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勇往直前。 對自己有明確的自我認知 找到自我期待后,我們要理智地分析自己現在的狀態,弄清楚自己與期待目標之間的距離,想一想為了實現期待目標,自己應該做出哪些努力。比如,你的期待目標是成為一個甜點師,那你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現有的烹飪水平,如自己擅長做哪一道甜點,*不擅長做什么,在制作甜點時*常遇到的問題是什么,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弄清楚這些問題后,你要制定計劃,如是否要參加烹飪課程,自己在烹飪課程上能學到什么,自己每天能夠花多少時間在提升廚藝上等。 想要改善自我,我們就不能只停留在提出期望目標上,而應該仔細地審視自己,找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理清思路,弄清楚自己需要沿著什么方向努力。這樣一來,就算我們在努力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也能做到心中有數,而不是被挫折擊退。
暖暖的心流 作者簡介
劉尚軍,解放軍總醫院醫學心理科(全軍心理衛生研究中心)副主任醫師、國家心理咨詢師。畢業于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醫學心理與心理咨詢治療專業研究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軟件工程碩士,南開大學EMBA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聯絡會診專業培訓。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發揮臨床醫學、心理學、工商管理及信息工程等多學科背景優勢,依托復合型知識結構,整合汲取綜合醫院醫院特長,深化生物—心理—社會新醫學模式,致于心身醫學在醫療領域的全面開展,踐行踐行“以科學精神,體現人文關懷”。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