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新時期提升我國金融扶貧績效水平的機制與路徑研究-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0236
- 條形碼:9787542670236 ; 978-7-5426-7023-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時期提升我國金融扶貧績效水平的機制與路徑研究-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本書特色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這些目標都體現了黨和國家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貧困人口多是因為自身資源稟賦欠缺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配置不均而出現。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面臨著自然環境惡劣、生產效率不高以及銷路難等問題,這是市場失靈的結果。另一方面,貧困人口受教育水平較低,缺乏可抵押資產以及風險管理的手段和能力。這種金融弱質性的存在,導致金融機構在為其提供金融服務時面臨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過高、不可持續等突出問題,貧困人口因此面臨金融服務排斥現象,難以達到享受服務所需要的標準。因此,探尋合適的金融扶貧運行機制和方式尤為重要,本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新時期提升我國金融扶貧績效水平的機制與路徑研究-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內容簡介
由于我國農村地區存在金融市場體系不完善、農戶誠信意識較為薄弱等問題,只有不斷完善農村金融體系,處理好扶貧各相關主體之間的關系,充分調動金融機構參與扶貧事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建立起有序、完備、高效、可持續發展的農村金融扶貧體系,才能充分發揮金融在扶貧事業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提升金融扶貧的績效水平。 貧困是一個相對的、發展的概念。實現精準扶貧預期目標之后,盡管絕對貧困現象不復存在,相對貧困還將長期存在。因此扶貧脫貧需要完善運行機制,充分滿足低收人群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前,要通過金融扶貧,不斷增強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的內生發展能力,推動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新時期提升我國金融扶貧績效水平的機制與路徑研究: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大量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而研究成果,對引用部分在參考文獻中一一列出并盡量在文中予以注明。
新時期提升我國金融扶貧績效水平的機制與路徑研究-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目錄
一、選題背景和意義
(一)選題背景
(二)研究意義
二、研究現狀及評述
(一)金融扶貧研究現狀
(二)關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想的研究現狀
(三)文獻評述
三、研究思路與分析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四、主要內容
五、創新與不足
(一)可能的創新之處
(二)不足之處
第二章 金融扶貧的理論基礎與國外主要實踐
一、金融扶貧的理論基礎
(一)金融排斥理論
(二)普惠金融理論
(三)農村金融與不完全市場理論
(四)多維貧困理論
(五)共同富裕理論
二、金融發展對貧困減緩的作用機制
(一)金融發展對貧困減緩的直接機制
(二)金融作用于貧困減緩過程的間接機制
三、國外金融扶貧的主要實踐及啟示
(一)國外金融扶貧的主要模式
(二)對我國金融扶貧實踐的啟示
第三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扶貧演化歷程與發展現狀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扶貧的演化歷程
(一)1979-1985年:扶貧開發引入信貸政策
(二)1986-1993年:金融扶貧工作的啟動期
(三)1994-2012年:金融扶貧的探索與發展期
(四)2013年以來:金融扶貧模式的創新與深化
二、我國在金融扶貧領域實施的主要政策及成效
(一)不斷提升涉農金融服務的層次與水平
(二)通過多元化金融工具增強貧困人口內生動力
(三)通過優化金融扶貧體系不斷擴大覆蓋面
三、我國金融扶貧實踐中采用的主要模式與案例
(一)我國金融扶貧的主要方式
(二)金融扶貧的主要模式
四、目前我國金融扶貧領域仍然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金融基礎設施仍然較為薄弱
(二)面向貧困人口的金融服務能力有待提升
(三)貧困人口金融意識薄弱,自主參與度不高
(四)不同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協調機制
……
第四章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及對金融扶貧的內在要求
第五章 新時期優化金融扶貧運行機制的主要方式
第六章 實現金融扶貧與其他扶貧方式的良性互動
第七章 新時期提升金融扶貧績效水平的路徑選擇
第八章 經濟新常態下安徽省金融扶貧主要舉措和路徑安排
新時期提升我國金融扶貧績效水平的機制與路徑研究-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節選
《新時期提升我國金融扶貧績效水平的機制與路徑研究: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金融排斥*初是西方金融地理學家的研究議題,20世紀90年代初Leyshon & Thrift在研究英國金融網點的分布對當地金融服務質量及金融發展狀況影響時提出這一概念。Leyshon&Thrift(1994)以及Lamer & Heron(2002)分別對英國和新西蘭的金融排斥現象進行調查。他們發現,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被關閉的較多,而金融機構同時卻在城市大量擴張營業網點,這無疑會加劇城鄉之間金融發展的不平衡。 研究表明,金融排斥現象的存在進一步加深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貧困程度。由于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經濟情況等原因,相對于經濟發達地區,貧困地區的居民更加容易遭受金融排斥。英國貧困人口大多分散居住在偏遠農村地區,而居住的分散性及較低的收入使金融機構在偏遠山區的運營成本非常高。追求利潤*大化的目標使金融機構通過裁并大量偏遠地區的分支機構來降低成本,使偏遠地區的居民獲得金融服務難度更大,一部分人甚至徹底被隔絕在金融服務體系之外,產生金融排斥現象。 金融地理學為金融排斥理論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研究視角,但是金融排斥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地理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經濟社會問題,需要基于多元化的視角來分析。金融發展理論突破金融地理學研究金融排斥的原有框架,認為一個國家的收入差距、人口性別和年齡結構,以及文化、地理等多重因素都會對金融機構的網點分布與服務質量產生影響。 因此,對于部分地區和特殊群體的金融排斥現象會進一步制約其經濟發展進程,進而導致區域性貧困和群體性貧困。對于金融排斥機理的研究主要從金融供給者和金融需求者兩個角度展開。從金融供給者角度來看,由于金融資源的稀缺性和金融機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追求*大利潤的經濟主體,在同等條件下,金融機構對低收入經濟群體或貧困地區有著天然的金融排斥。從金融需求者角度來看,經濟主體的收入水平、年齡結構、教育背景、金融意識、金融需求變化等多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使他們被排除在金融服務體系之外。 金融排斥一般是指因惡劣的地緣條件、過高的價格、苛刻的準人限制、嚴格的風險評估及主觀意識等因素,致使部分經濟主體被排斥在金融服務體系之外,無法正常享受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現象。從金融機構的角度而言,學者認為金融排斥主要包括地理排斥、條件排斥、價格排斥、評估排斥與營銷排斥等類型①。其中,地理排斥是指部分經濟主體因地處偏遠地區,交通成本較高而難以獲得金融服務和金融支持。條件排斥是指金融機構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時常常附有苛刻的附加條件,而部分經濟主體難以滿足這些條件不得已被排除在金融服務之外;價格排斥是指部分經濟主體因無力承受較高的金融產品價格而被排斥在某些金融產品之外;評估排斥是指金融機構在提供金融服務前,通過風險評估的手段,將風險較高的部分經濟主體排除在某些金融服務之外。金融機構在開展營銷宣傳活動時有意或無意地將部分經濟主體排除在一些金融服務之外,這種現象屬于營銷排斥。 此外,自我排斥也是金融排斥的重要表現形式。自我排斥是指部分經濟主體出于自身條件和心理因素的考慮而有意放棄獲取某些金融產品和服務,從而被排除在某項金融服務之外。 雖然市場是資源配置的*佳方式,但市場機制并非總是高效率的。因此,金融排斥在本質上可以視為是一種市場失靈現象。當金融排斥這種市場失靈現象出現時,金融機構的趨利性導致金融資源大量涌人發達地區及高收入群體中,部分弱勢經濟主體及貧困地區被排除在主流金融服務體系之外,造成金融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就現狀而言,農村貧困地區金融資源供給不足、金融產品價格較高等問題,都與貧困地區面臨嚴峻的金融排斥現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
新時期提升我國金融扶貧績效水平的機制與路徑研究-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作者簡介
柳曉明,男,安徽巢湖人,2015年畢業于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淮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安徽省高校管理大數據研究中心高等教育財政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宏觀經濟、教育經濟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近年來在各類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等國家課題5項,主持和參與省部級科研項目12項,獲科研獎勵7項。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