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王振聲詩文書信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632431
- 條形碼:9787550632431 ; 978-7-5506-3243-1
- 裝幀:書寫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王振聲詩文書信集 本書特色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總序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華文明也許可說是“*從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羅素《中國問題》)。她綿延不絕、永葆生機的秘訣何在? 袁行霈先生做過很好的總結:“和平、和諧、包容、開明、革新、開放,就是回顧中華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啟示。凡是大體上處于這種狀況的時候,文明就繁榮發展,而當與之背離的時候,文明就會減慢發展的速度甚至停滯不前。”( 《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北京大學學報》2007 年第1期)但我們也要清醒看到,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帶給我們的并不全是積極遺產,其長時段積累而成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具有強大的穩定性,使她在應對挑戰時所做的必要革新與轉變,相比他者往往顯得遲緩和沉重。即使是面對佛教這種柔性的文化進入,也是歷經數百年之久才使之徹底完成中國化,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說遭逢“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數千年未有之強敵”(李鴻章《籌議海防折》),“數千年未有之巨劫奇變”(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序》)的中國近現代。晚清至今雖歷一百六十余年,但是,足以應對當今世界全方位挑戰的新型中華文明還沒能*終形成,變動和融合仍在進行。1998 年6月17 日,美國三位前總統(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國務卿、前財政部長、前國防部長、前國家安全顧問致信國會稱: “中國注定要在21 世紀中成為一個偉大的經濟和政治強國。”(徐中約著《中國近代史》上冊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學2002 年版)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認為中華文明已經轉型成功,相反, 中華文明今天面對的挑戰更為復雜和嚴峻。新型的中華文明到底會怎樣呈現,又怎樣具體表現或作用于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人們還在不斷探索。這個問題,我們這一代恐怕無法給出答案。但我們堅信,在歷史上曾經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必將鳳凰浴火,涅槃重生。這既是數千年已經存在的中華文明發展史告訴我們的經驗事實,也是所有為中國文化所化之人應有的信念和責任。不過,對于近現代這一涉及當代中國合法性的重要歷史階段,我們了解得還過于粗線條。她所遺存下來的史料范圍廣闊,內容復雜, 且有數量龐大且富有價值的稀見史料未被發掘和利用,這不僅會影響到我們對這段歷史的全面了解和規律性認識,也會影響到今天中國新型文明和現代化建設對它的科學借鑒。有一則印度諺語如是說:“騎在樹枝上鋸樹枝的時候,千萬不要鋸自己騎著的那一根。”那么,就讓我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能力,為承載和養育我們的中華文明做一點有益的事情———這是我們編纂這套《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的初衷。書名中的“近現代”,主要指1840—1949 年這一時段,但上限并非以一標志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適當向前延展,然與所指較為寬泛的包含整個清朝的“近代中國”、“晚期中華帝國”又有所區分。將近現代連為一體,并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達一種歷史的整體觀。我們觀看社會發展變革的波瀾,當然要回看波瀾如何生,風從何處來;也要看波瀾如何擴散,或為漣漪,或為浪濤。個人的生活記錄, 與大歷史相比,更多地顯現出生活的連續。變局中的個體,經歷的可能是漸變。《叢刊》期望通過整合多種稀見史料,以個體陳述的方式, 從生活、文化、風習、人情等多個層面,重現具有連續性的近現代中國社會。書名中的“稀見”,只是相對而言。因為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 越來越多的珍本秘籍經影印或數字化方式處理后,真身雖仍“稀見”, 化身卻成為“可見”。但是,高昂的定價、難辨的字跡、未經標點的文本,仍使其處于專業研究的小眾閱讀狀態。況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數字化的文獻,或流傳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閱讀和利用的不便。因此,《叢刊》側重選擇未被納入電子數據庫的文獻,尤歡迎整理那些辨識困難、斷句費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難度和挑戰性的文獻,也歡迎整理那些確有價值但被人們習見思維與眼光所遮蔽的文獻,在我們看來,這些文獻都可屬于“稀見”。書名中的“史料”,不局限于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學范疇,舉凡日記、書信、奏牘、筆記、詩文集、詩話、詞話乃至序跋匯編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夠反映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獻,都在考慮之列。我們的目的,是想以切實的工作,促進處于秘藏、邊緣、零散等狀態的史料轉化為新型的文獻,通過一輯、二輯、三輯…… 這樣的累積性整理,自然地呈現出一種規模與氣象,與其他已經整理出版的文獻相互關聯,形成一個豐茂的文獻群,從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國近現代敘事背后,還有很多未被打量過的局部、日常與細節;在主流周邊或更遠處,還有富于變化的細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 還有漩渦,在邊緣,還有靜止之水。近現代中國是大變革、大痛苦的時代,身處變局中的個體接物處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紙墨得以留存,這是一個時代的個人記錄。此中有文學、文化、生活;也時有動亂、戰爭、革命。我們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種俯首細看的方式,或者一種貼近近現代社會和文化的文本。當然,對這些個人印記明顯的史料,也要客觀地看待其價值,需要與其他史料聯系和比照閱讀, 減少因個人視角、立場或敘述體裁帶來的偏差。知識皆有其價值和魅力,知識分子也應具有價值關懷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詩云“名士十年無賴賊”(《金谷園故址》), 我們警惕袖手空談,傲慢指點江山;魯迅先生詩云“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 我們愿意埋頭苦干,逐步趨近理想。我們沒有奢望這套《叢刊》產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于前賢時彥所做的貢獻之中,共同為中華文明的成功轉型,適當“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 (馬克思《資本論》*卷*版序言)。《叢刊》的編纂,得到了諸多前輩、時賢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題辭勖勉,周勛初先生來信鼓勵, 鳳凰出版社姜小青總編輯賦予信任,劉躍進先生還慷慨同意將其列入“中華文學史史料學會”重大規劃項目,學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幫助…… 這些,都增添了我們做好這套《叢刊》的信心。必須一提的是,《叢刊》原擬主編四人(張劍、張暉、徐雁平、彭國忠), 每位主編負責一輯,周而復始,滾動發展,原計劃由張暉負責第四輯,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于2013 年3月15 日赍志而歿,令人抱恨終天, 我們將以兢兢業業的工作表達對他的懷念。《叢刊》的基本整理方式為簡體橫排和標點(鼓勵必要的校釋), 以期更廣泛地傳播知識、更好地服務社會。希望我們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2013 年4月15 日
王振聲詩文書信集 內容簡介
《王振聲詩文書信集》包括《心清室文存》《撰聯類抄》《趨庭退記》《心清室詩存》《王振聲書信底稿》五部分。王振聲半生浮沉宦海,轉仕多地,曾與曾國藩、李鴻章、端方、盛宣懷過從甚密,其詩文真實反映了同光時期的時局和國計民生及官場生態,保存了大量鮮活的*手史料。
王振聲詩文書信集 目錄
總序…………………………………………………………………… 1
一個普通文人的普通寫作(代前言)………………………………… 1
心清室文存…………………………………………………………… 1
序………………………………………………………………… 1
序言……………………………………………………………… 2
故徽州知府王公家傳…………………………………………… 2
諫垣奏議………………………………………………………… 4
趨庭退記……………………………………………………… 50
撰聯類抄…………………………………………………………… 57
楹聯類………………………………………………………… 57
春聯…………………………………………………………… 58
贈聯…………………………………………………………… 60
挽聯…………………………………………………………… 67
遺聯…………………………………………………………… 81
心清室詩存………………………………………………………… 82
序……………………………………………………………… 82
序……………………………………………………………… 83
夢馀集………………………………………………………… 84
京曹集………………………………………………………… 89
小桃源集……………………………………………………… 94
辛壬癸甲集…………………………………………………… 98
心清集………………………………………………………… 101
畫中詩集……………………………………………………… 134
云海鴻泥集…………………………………………………… 152
澹靜集………………………………………………………… 159
山居集………………………………………………………… 178
辛卯癸甲集…………………………………………………… 184
王振聲往來書信…………………………………………………… 186
王振聲書信…………………………………………………… 200
附錄一:曾任職刑曹、理藩院并出鎮泰寧之紹祺書信……… 324
附錄二:曾參與河工(鄭工)之役紹諴之函………………… 329
王振聲詩文書信集 作者簡介
王振聲(1842-1922),同治十三年進士,授工部主事,署江西道、福建道監察御史,掌河南、陜西道監察御史,官至徽州知府。與曾國藩、李鴻章、端方、盛宣懷等要人過從甚密,著有大量書信、詩文。 孟化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專業博士畢業,在國家圖書館從事古籍整理研究工作 張廷銀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