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中關村的故事(上下全2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679719
- 條形碼:9787512679719 ; 978-7-5126-7971-9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關村的故事(上下全2冊) 本書特色
盤點中關村早期創業風云故事,致敬創業英雄。謹以此書獻給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成立40周年。 《中關村的故事》里不但有一代創業者驚天地泣鬼神的傳奇故事,有日新月異的創新,有驚人的科學技術成果,更重要的是他們用自己的親身實踐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教訓。這種沉痛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不是用筆和紙寫成的。那些慘痛的教訓里面,有他們的血和肉,甚至生命;在他們成功的經驗里,有他們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繳納了數以億計的巨額學費。所有這些經驗和教訓,對于任何人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它是讀懂中關村的啟蒙教科書,沒有艱澀的深奧理論,在故事趣味中獲得教益。一個現代的人只有讀懂中關村,才能真正認識今天社會的發展;只有讀懂中關村,才能對未來充滿希望、對人生充滿信心。 對于一切有志之士,讀懂了中關村,就會有勇氣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對于想創業的人,讀懂了中關村,就會激發你的創業激情;對于創業已經成功的人,讀懂了中關村,就會給你點冷靜的思考,增強你的危機意識,使你的企業穩步前進,從勝利走向勝利;對于那些創業遇到困難暫時失敗的人,讀懂了中關村,就會給你屢敗屢戰的信心,直到勝利,永遠保持一個奮斗者的良好心態,從那些死而復生、東山再起的企業再創業成功歷程中看到新的希望;即使對暫時還不想創業的人,讀懂了中關村,也能引發你對人生的思考,加深你對社會的認識。
中關村的故事(上下全2冊) 內容簡介
《中關村的故事》全書50余萬字、100多幅圖片,講述了120個故事。內容上既有那些知名公司的發展歷程,又有技術產品的介紹;既有中關村名稱的由來以及中關村試驗區的建立;又有中關村公司早期股份制的探索;還有中關村一大批著名企業家的口述歷史。 通過這些鮮活故事,詳細記錄了中關村早期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足跡,展現了創業者們堅忍不拔、勇于探索的大無畏精神,同時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
中關村的故事(上下全2冊) 目錄
初讀《中關村的故事》的感受 中關村老村民紀世瀛 001
前言 鐵筆金鉤刻畫中關村 005
中關村的故事(1)
北京海淀的名稱來源 001
中關村的故事(2)
中關村的名稱來源 005
中關村的故事(3)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調查報告 010
中關村的故事(4)
中關村試驗區建立過程 013
中關村的故事(5)
中關村科技園區改革開放的碩果 023
中關村的故事(6)
陳春先創辦中關村首家公司傳(一) 031
中關村的故事(7)
陳春先創辦中關村首家公司傳(二) 045
中關村的故事(8)
陳春先創辦中關村首家公司傳(三) 052
中關村的故事(9)
陳春先創辦中關村首家公司傳(四) 067
中關村的故事(10)
陳春先創辦中關村首家公司傳(五) 077
中關村的故事(11)
避稅:中關村早期公司的變異 083
中關村的故事(12)
中關村早期各種類型的公司 088
中關村的故事(13)
中關村早期的各種名稱 098
中關村的故事(14)
中關村技、工、貿之爭 104
中關村的故事(15)聯想系列一
聯想的起源與柳傳志 109
中關村的故事(16)聯想系列二
倪光南與聯想漢卡起源 121
中關村的故事(17)聯想系列三
聯想股份制與個人持股 130
中關村的故事(18)聯想系列四
柳倪跨世紀的生死戰爭 140
中關村的故事(19)四通系列一
四通創業歷史 160
中關村的故事(20)四通系列二
四通**桶金 169
中關村的故事(21)四通系列三
王緝志發明四通打字機(上) 176
中關村的故事(22)四通系列四
王緝志發明四通打字機(下) 185
中關村的故事(23)四通系列五
四通打字機的絞殺商戰 195
中關村的故事(24)四通系列六
四通早期公司的架構 201
中關村的故事(25)四通系列七
四通股份制的探索(上) 211
中關村的故事(26)四通系列八
四通股份制的探索(下) 220
中關村的故事(27)四通系列九
四通早期資金來源與運作 225
中關村的故事(28)四通系列十
王緝志口述歷史:發明四通打字機 230
中關村的故事(29)
陳春先口述歷史:中關村的開創與反思 245
……
中關村的故事(上下全2冊) 節選
陳春先在訪問硅谷時,讓他震驚的是美國硅谷的教授當商人開公司做買賣。當年在中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大學教授是讀書人的領袖,商人再有錢也是“倒爺”。 1979 年 10 月,陳春先第二次訪問美國,這次的重點是參觀美國各民用核聚變實驗室及設備、試驗周期、制造流程等,為建造合肥托卡馬克 8 號獲得幫助。美方陪同人員是劉全生教授,隨同陳春先訪問的有中國科技大學等離子體專家項志遴教授和中科院電工所嚴陸光教授。 嚴陸光教授當年與陳春先共同研制托卡馬克 6 號,為托卡馬克 6 號電磁系統作出重大貢獻。嚴陸光教授回憶說:“1979 年,我用兩個月時間,參觀美國所有的核聚變研究實驗室,熟悉核聚變電工,從此我下決心要為核聚變獻身。” 嚴陸光教授后來當選中科院院士,擔任中科院電工所所長、寧波大學校長。他與陳春先的私交甚好,經常幫助陳春先。晚年的陳春先身患多種疾病,經濟非常困難。夫人與大兒子在美國,小兒子在深圳工作,只有小保姆照顧他的生活。陳春先為解決醫療保險問題需要 5 萬元,嚴陸光教授借給陳春先這筆錢。陳春先去世后夫人畢慰萱整理遺物時,在陳春先日記上看到借款的事。有人曾向嚴陸光教授問起陳春先夫人可否還款時,嚴陸光大度地說,不提此事,不提此事。后來陳春先夫人歸還了這筆錢。 讓陳春先感到難以理解的是,美國核聚變研究實驗室的設備是由幾十人的小公司制造的。當年在中國幾十人的小工廠只能造煤球爐、煙筒等小商品,擁有上萬人的大工廠才能制造核實驗室設備。 他問劉全生:“這些小公司怎么能為核實驗室制造設備?” 劉全生說:“這些小公司是美國新技術擴散區的新技術公司,該區在波士頓 128 號公路、舊金山硅谷兩地,那里有幾千家新技術公司。這種公司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人是教授、工程師、大學生,他們有技術,負責產品設計、研發、制造、銷售。另一部分人是風險投資家、企業家、金融界人士,他們有錢,負責提供創業資金。實驗室使用的超導磁體,就是 128 號公路的永磁公司制造,公司老板湯姆克是核物理教授。” 陳春先首次聽到新技術擴散區、新技術公司、教授開公司做買賣這些事。在中國流傳數千年的文化理念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俗話講:九商、十丐,商人再有錢也是“倒爺”,地位與要飯的就差一步。大學教授是讀書人的領袖,上上品的人物。 陳春先為解開心中的疑問,向美方提出參觀新技術擴散區,美方答應陳春先的請求,讓他首先參觀 128 號公路的永磁公司。 128 號公路相當于北京的三環路,公路兩邊有大量的閑置土地,交通方便、土地價格便宜,吸引不少高科技公司在這里創業。 永磁公司的老板湯姆克教授是荷蘭裔美國人,波士頓大學核物理教授。因為是同行緣故,他對陳春先非常熱情,親自引領他們參觀公司。他說:“公司目前有 20 多人,買賣多的時候還要再招些臨時工。公司負責產品設計,零部件加工委托給外面的工廠,*后拉回公司組裝。全球各個核聚變試驗室,都在使用公司生產的核聚變設備。” 陳春先聽完后問:“開公司與當大學教授有什么不同?” 湯姆克教授微笑地說:“開公司能賺到很多錢,比當大學教授掙的錢要多幾十倍,給我的家庭、夫人和孩子在生活中增添很多快樂,住上寬敞舒適的房子,購買游艇、好車,周游世界各地。對于我來說,設計的產品能夠在市場上銷售,在全球各地使用,這種自我價值的體現,自我滿足的快感,超過賺錢后的快樂與享受。” 湯姆克教授的話,對陳春先是強大的沖擊。雖然陳春先干的合肥托克馬克 8 號,比永磁公司大千倍,可是別說買豪宅、游艇、名車,他還要把每天國家發的兩美元零花錢放在錢包收好,給妻兒買點洋貨,給家里添臺電視。 陳春先向湯姆克教授表示佩服時,湯姆克教授連連搖頭,他說:“永磁公司是小公司不值得學習,華裔科學家王安博士創辦的王安電腦公司,是128 號公路*好和*大的公司,你們應該去那里看看。”陳春先沒有去王安公司,卻記住王安博士的名字,當年很多美國媒體都指出:“王安公司不久要代替 IBM 公司。” 陳春先等人參觀的第二站是位于舊金山南 60 至 70 公里處的硅谷,當年硅谷是個小村莊,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 劉全生介紹硅谷公司時,他說:“斯坦福大學位于硅谷,校長特納先生把校園的土地低價提供給教授,讓他們開辦公司,才有今天的硅谷。惠普公司(HP)就是斯坦福大學電機系兩個教授在 1939 年創辦的,**個產品是高頻振蕩器。還有大學生喬布斯,在車庫里設計出全球首臺個人電腦后,拿圖紙找風險投資商洽談投資,投資商同意給喬布斯創業資金。” 1976 年 4 月 1 日,喬布斯創辦蘋果公司,當年蘋果公司營業額已達到幾千萬美元,成為*快進入全球 500 強的企業。 陳春先聽完劉全生的介紹后,想到物理所的科研成果。物理所幾十年來研制國防產品中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例如與美國同步啟動的激光技術,比日本只相差半年的半導體技術。有些科研成果還打破“巴統”封鎖。可是這些科研成果長年躺在實驗室、倉庫、檔案里睡大覺。 20 世紀 70 年代后期,有這樣一句話形容中關村:“中關村科研院所大墻外,是牛馬拉車中世紀的田園風光。大墻內是日新月異的現代高科技。”這句話形容得恰到好處,中關村大墻內外的差別,是舊科技體制造成的。中科院科技人員只滿足于實驗室的成果、評獎的“象牙之塔”。在研制科技成果時,花多少錢、成本多高、老百姓是否買得起從不關心。如計算所成立于20 世紀 50 年代,有近千名科技人員。聯想公司總裁柳傳志評價中科院計算所時,他幽默地說:“計算所在聯想公司成立以前,是不下蛋的公雞,沒造出一臺老百姓買得起的計算機。”
中關村的故事(上下全2冊) 作者簡介
齊忠,筆名齊中,出生在北京市東城區東苦水井胡同 3 號,畢業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MBA在職研究生班。 曾任北京民協副秘書長、《科技之光報》主編、《北京科技報·民營產業》主編、《北京科技報·中關村園區》主編。十幾年來撰寫 800 多萬字有關中關村及民營科技企業文章。著有《創業中國硅谷》。 曾榮獲中國科協、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聯合頒發的“敬業樂群獎”,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協、中關村科技園區、北京市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聯合頒發的“科技之光獎”。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