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哲學絮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716048
- 條形碼:9787520716048 ; 978-7-5207-1604-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哲學絮語 本書特色
在哲學領域,陳先生以一個非專業哲學家的身份,對啟蒙時代的歐洲哲人萊布尼茨、馬勒伯朗士、伏爾泰、康德,包括稍后的費希特、黑格爾等人,以及相對應之下的程朱理學后續諸家,包括新儒家都一一作了周詳考察,著重于發掘中西人文深層交往的精神現象,廓清文化交往關系中妄自尊大這經年陋習的緣由。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馮紹雷 哲學之道在于不斷求知,而知是無法窮盡的。無論是中國哲學,還是西洋哲學,都是可悟而不一定可解的。哲學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但永遠也到不了底。對于人心人性之學,對于哲學的*高境界,還是要靠“悟性”?晌虿灰欢ǹ山,或者說因悟得解,中國哲學尤其如此。我不是哲學家,充其量是個“哲學票友”。 ——陳樂民
哲學絮語 內容簡介
本書為“陳樂民作品新編”之一種,收錄了作者關于中西哲學的思考與感悟,其中有對中西哲學家思想的剖析,有對中西哲學理念的對比。篇幅有長有短,皆精警可讀。
全書共分四輯,輯一集中呈現作者對哲學之道的體悟;輯二為作者對中國哲學精神的獨到見解;輯三探討了萊布尼茨、費希特等西方哲學家的思想主張;輯四為作者多年來閱讀康德的心得體會。
在作者看來,哲學就是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但永遠也到不了底;中西文明可以交流,可以各有體用,但很難融通。
中國哲學精髓與西方哲學智慧在作者筆下相遇,碰撞出耀眼的光芒。
哲學絮語 目錄
出版說明
輯一
學哲絮語
解與悟
哲學可悟不可解
哲學的職責
一個哲學家的“懺悔”
缺乏歷史感的哲學家
經學與哲學疆界不分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何謂“理性”?
關于學習馬克思主義
海涅論德國哲學——兼及哲學與“政治文化”的關系
我讀馮著——為馮友蘭先生一百一十周年冥壽作
重讀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自序》
重讀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總結》
輯二
求“靜”
“著相”與“不著相”
無謂的爭論——陸朱“鵝湖”之爭
戴東原的《孟子字義疏證》
戴東原的科學方法論
孟子與“國際關系”的準則
王國維的“西學時期”
當代新儒家的哲學內涵
關于“儒學”的“創新”
“天理”“人欲”辨
若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內圣外王”與史官文化
養病的哲學兼及“氣功”
析“理”
即物窮理
張東蓀——在無邊黑暗里,點燃一盞油燈
輯三
17世紀西方哲學的重要性
伏爾泰評馬勒伯朗士
馬勒伯朗士的認識論
關于“懷疑”
關于斯賓諾莎和馬勒伯朗士
在一滴水中窺萬象
萊布尼茨的圓通之學
萊布尼茨的“普遍文字”
萊布尼茨和“儒學”
萊布尼茨的“造化之謎”
讀費雜感(一)
讀費雜感(二)
讀費雜感(三)
讀費雜感(四)
費希特的矛盾
輯四
我看康德
閑話康德
康德二三事
康德能否通俗些?
康德與自由
康德是西方的孔子嗎?
康德與中國哲學
康德的道德哲學與《中庸》
王國維與康德
馮友蘭與康德
牟宗三與康德
羅章龍與康德
新編版后記
哲學絮語 節選
哲學可悟不可解
哲學,無論是中國哲學、印度哲學,還是西洋哲學,都是可悟而不一定可解的。哲學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但是永遠也到不了底。馮友蘭先生把哲學的道理講得很透,他能夠深入淺出,聽起來很順,但是對于人心人性之學,對于哲學的*高境界,還是要靠“悟性”?晌虿灰欢ǹ山,或者說是可以因悟得解。中國哲學尤其是如此。所以,中國哲學確實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伸縮性。因此對中國哲學能深通者是可以理解西方哲學的。不是翻譯,而是悟解。
有些人以為中國不研究“本體”,其實,老莊的“道體”、宋明理學的“心學”“性學”都講的是“本體”,以別于萬象和殊象。中國哲學至大至博,無所不能容。海德格爾用的許多概念,都可以在中國哲學里碰到,只是用詞不能對號。老子里的“道”就相應于海德格爾的“sein”(Being)!暗来、天大、地大、人大。”域中四大,人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幾句話可以成為海德格爾哲學的提綱。于是,我可以修正一個看法,我一向認為中西文明可以交流,但不能融通,各有各的體用。所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說每每要碰壁。但是一進入哲學領域,進入到相當深的層次里,卻是可以打通的,就是說在研究的*根本問題上,能夠找到相通點。然而由于概念的表述不同,不可能在兩種哲學中找到完全相應的概念。語言文字的差異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難,甚至產生誤解也是必然的。
有些東西只能感覺得到,或感悟得到,卻無法用語言去解釋。
1992 年6 月24 日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有些書是常讀常新的。在我的腦子里存放著一套大書,我給它一個總名稱,叫作“康德卷”,它包括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和一本“偉大的小書”:《道德形而上學原理》。
這些書幾乎成了我的案頭書,經常地翻翻看看。久而久之,我產生了一種驅之不去的情結。就是把讀書治學,統統都習慣成自然地納入了“鑒賞判斷”的范圍里,我在研究所的時候,以及爾后退休當了類似“自由撰稿人”那樣的人,我都把自己做著的事情賦予一種“審美”的情趣。如果做一件事,絲毫沒有“美感”,做起來如牛負重,還有什么意思呢?
“鑒賞”在英文是“taste”。沒有了“taste”便意味索然了。我仿佛越來越理解康德老先生為什么寫完了“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還要寫個“判斷力批判”,才算完成了真善美的整個體系,而那“審美”的情趣,分明是*為圣潔的精神境界。
“鑒賞判斷僅僅是靜觀的”,“對于美的欣賞的愉快是唯一無利害關系的和自由的愉快”。這兩句話實在太關鍵了?梢哉f這是康德為人治學之所以達到爐火純青地步的根本原因——把一切世俗利害都視同身外之物。我不知道多少遍地玩味著這幾句話:“有兩種東西,我們愈時常、愈反復加以思維,它們就給人心灌注了時時在翻新、有加無已的贊嘆和敬畏: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這是康德純粹理性哲學建構中的自然哲學和道德哲學的詩化概括;既是對人類命運的*深沉的關切,又是涵蓋宇宙的博大胸襟;是以美學的判斷精神去探求人世間*圓滿的崇高。
于此,我聯想到朱光潛先生早年提出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我說不清這句話與康德的淵源,但是可借用來為康德的一生寫照。引申開來,恐怕做學問(甚至做任何事)要能做得徹底,總得有這么一股傻勁。
我不是哲學家,我充其量不過是個“哲學票友”。我喜歡看各種書,大多數的書看過就放在一邊了,但是總有那么一些書,是經常要翻翻的。在西洋的書里,首先便是這些我名之為“康德卷”的書。一則因為它有“凈化靈魂”之功;再則,無論看什么書,我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通向康德。
現在弘揚傳統文化,當今真要做到弘揚,也必以中西匯通為大背景,才能登高望遠,而不失之褊狹。王國維先生說,欲通中國哲學,非通西洋哲學不易明:“近世中國哲學之不振,其原因雖繁,然古書之難解,未始非其一端也。茍通西洋哲學以治吾中國之哲學,則其所得當不止此。異日昌大吾國固有之哲學者,必在深通西洋哲學之人,無疑也。”而在“通西洋哲學”,我以為首在通康德。牟宗三先生以康德為中西哲學之橋梁,實為見道之論。至少,以康德與宋明理學相參,便會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之感。
1997 年4 月8 日
哲學絮語 作者簡介
陳樂民(1930—2008),國際政治與歐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前所長。前歐洲學會會長。主要著作有《戰后西歐國際關系(1945—1984)》《歐洲觀念的歷史哲學》、《東歐巨變與歐洲重建》、《戰后英國外交史》(主編并主要撰稿)、《西方外交思想史》(主編并主要撰稿)、《歐洲文明的進程》、《十六世紀葡萄牙通華系年》、《20世紀的歐洲》、《歐洲文明十五講》、《萊布尼茨讀本》、《徜徉集》、《啟蒙札記》、《對話歐洲》等。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煙與鏡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