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誠 內容簡介
《漢字中國》叢書的編著者們認為“中國本土哲學與文化形態中的概念、文字和詞語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結晶體’”。這是一個含義很深邃、又很形象的比喻。這就意味著《漢字中國》將對中國哲學與文化的概念進行深入解讀,探索其內涵和外延,從而發掘、展現中華文化與其哲學的精神、品質、性格的獨特性,消解中國哲學與文化之雙足只穿西方哲學之鞋履所帶來的誤解、困惑與尷尬。反過來看,通過對中國哲學與文化的認知和體驗,又可以明了并深化對這些漢字形音義的來龍去脈、衍生變異以及遺存、滲透在現代漢語詞匯中的文化基因的認識。或許這也是本套叢書冠以《漢字中國》之名的用意所在吧。
誠 目錄
**節 “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誠”的詞源學分析
第二節 “誠”的實質及起源
第三節 “信及豚魚”:“誠”觀念的早期論說
第四節 “信不由衷,盟無益也”:盟誓制度與“誠”觀念
第二章 “誠”通天人:先秦儒家的“誠”思想
**節 孔子思想中所體現的“誠”精神
第二節 思孟學派對“誠”的哲理性建構
第三節 “明于天人之分”:荀子對思孟學派“誠”觀念的繼承與解構
第三章 先秦道、墨、法、兵諸家對“誠”的重視
**節 “得道真人”:道家的“誠”精神
第二節 “言信行果”:墨家對“誠”的堅守
第三節 法令之信:法家對“誠”的關切
第四節 “兵以詐立”:兵家的“誠”思維
第四章 “精誠感應”:“誠”觀念在漢代的發展與演變
**節 漢初“誠”觀念的生動實踐與理論創構
第二節 “精誠感應”論調下的漢代“誠”觀念
第三節 “疾虛妄”:漢代學者對“精誠感應”觀念的批判
第四節 在人不在天:漢代“誠”學的啟示
第五章 唐宋時代對“誠”的呼喚
**節 隋唐君臣的“誠”實踐
第二節 宋明理學視野中的“誠”觀念
第六章 “賈而能誠”:明清商幫之“誠”德
**節 關羽崇拜與晉商誠信
第二節 “賈而好儒”“信義遠孚”:徽商的“誠”倫理
第三節 忠誠守信:魯商的經營之道
第七章 中國傳統“誠”思想的意義及現代轉化
**節 傳統“誠”思想的歷史意義
第二節 傳統“誠”思想的現代價值
第三節 傳統“誠”思想的繼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誠 節選
《誠》: 一、由天之“誠”推不出入之“誠” 荀子主要通過批判思孟學派的理論來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這其中以對思孟天人之說的批判*為關鍵。思孟學派內部雖然也極不統一,但大體上來看,他們都傾向于從天道的規律直接推衍出人間的道德準則,特別是通過抽象出來的“誠”觀念實現了天與人的合一。前文已經指出,思孟學派的“誠”哲學雖奢談天道但重心仍在人道的層面,但荀子關注的問題則是,以“誠”為中介的天人合一理論所透顯出的神秘性、虛妄性內容,已經違背了原始儒學的真諦,走向邪僻、幽隱的道路上去了。在孟子那里,從“天道-人道”的統一性結構自然會得出人性善的結論,而荀子則將天人之間本然性的連接截斷,將原本被孟子所賦予的良善性質從天道中移除,于是天作為宇宙萬物的代名詞更多地承載了自然的意蘊,它無所謂善惡,因而也就不能對人之善惡做出任何規定。學者們經常引用如下一段文字:“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功。唯圣人為不求知天。”(《天論》)這是荀子對于天的總的定位。很顯然,茍子眼里的“天”主要是自然之天,它在陰陽二氣相互作用之下產生運動變化:“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禮論》)這種觀點當然不是茍子的獨創,而是受到《周易》、道家以及稷下學派的影響。在茍子看來,天并非無所作為,其博施造物之功甚為神妙強大,這又與孔子對于天雖不言但四時興、百物成的觀感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孔子所謂的“天”還是一種留存著意志性、神秘性的義理之天和命運之天。與以“誠”為核心內容的思孟學派之天論相比較來看,二者對天道之性質的描述其實是一致的,都強調了天道自然,真實存在,生生不息,神妙莫測。所以,荀子的天道也可以稱為“誠者”:“荀子以天地為誠,就是表示天象和四時的變化過程是前后一致的,它們化育萬物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指的是自然規律的真實性、實在性。”荀子與思孟學派的差別在于“唯圣人為不求知天”一句,這意味著在荀子眼里,思孟所提出的圣人因至誠、與天道合一而成為人倫典范的創制者,普通人要在圣人所指引的通往天道之“誠”的道路上奮力前行的理論行不通。對于自然,人能夠了解它們是自然而然的就足夠了,至于非要在自然之外設計出一個至誠的天道來作為終極的依據,就不應該是圣人所為、所慮的了。這也就意味著,茍子并不認同思孟學派將事實、認識、邏輯的問題與價值、道德、情感的判斷混為一談。不過,荀子并沒有否定“誠”在政治、社會關系中的作用,他反對的是由天道直接定義人道的思路。茍子與思孟學派相比,其思想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即由奢談天道性命到多言禮義法度的轉向。荀子呼吁以仁為追求的儒者們不應再像十二子那樣秉持曲折怪僻的異端邪說,不應再試圖探求上天的奧秘,而是直接從禮義、 ……
誠 作者簡介
劉乾陽,男,1987年生,山東鄒城人。2016年畢業于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中國哲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現執教于江西農業大學政治學院,主要從事中國思想史、儒家哲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曾振宇,全國著名儒學專家,山東省儒學研究領域“泰山學者”。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史學博士,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原副院長,山東大學曾子研究所所長。山東省第九、十、十一屆政協委員,山東省社會科學名家。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日本大東文化大學、中國臺灣云林科技大學訪問學者。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國際儒聯宣傳出版委員會委員。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中華孔子學會理事、中國曾子研究會會長、曾子研究院院長、中華孔子學會董伸舒學會副會長、中國墨子學會常務理事等。 主要研究方向:孔孟荀先秦儒學、老子與莊子哲學、董仲舒與漢代思想、宋明理學、觀念史。迄今已在《歷史研究》《哲學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一百余篇,出版學術著作《思想世界的概念系統》《陳淳評傳》《春秋繁露新注》《四書新注》《孝經今注今譯》《二十世紀儒家倫理研究》等十五部,合著十一部,主編學術研究叢書五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虎
- >
姑媽的寶刀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