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隴關道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87756
- 條形碼:9787100187756 ; 978-7-100-18775-6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隴關道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獨特性:述及陜甘歷史,大多關注秦漢隋唐。晚近陜甘衰落,交通閉塞,文化凋敝,鮮為外人所知。然而如今陜甘城市格局、族群分布,卻又多因晚近歷史而形成。作者以隴關古道為綱,留意晚近陜甘史事遺存,印證歷史之于現實的塑造,索隱現實之于歷史的遮蔽。 史料性:晚近陜甘史料零落,尤以甘肅為甚。碑碣簡籍,或零散田野,或塵封各處,難于尋訪,艱于得見。作者十余年搜求、抄錄整理,見于本書者多有罕見金石、孤本稿抄,極具價值。 故事性:作者數次行走隴關古道,親歷風物人事變遷,得識許多舊雨新知。作者以頗具特色的文風,近乎白描地講述他們的故事,既有冰冷歷史的鮮活細節,也有見微知著的世事變遷。
隴關道 內容簡介
隴關道,陜西關中西越隴山以達甘肅隴東的千年古道,因漢置隴關于隴山而得名。由漢而唐,無數出塞的商旅、戍邊的士卒,以至取經的和尚、聯姻的公主,皆走此道西去,西去他們未卜的前途。十余年間,作者亦步亦趨他們的足跡,數次行走隴關道,往返邊塞與田原。隴山依舊,隴山左右的百姓依舊勞作生息,久遠的漢唐卻成追憶,甚至孑遺的明清也漸消失。作者愿其得存于世,于是游歷山川之余,尋訪碑碣簡籍,鉤沉前塵舊事,西安的金勝寺、扶風的城隍廟、隴縣的開元塔、天水的周公祠、隴西的威遠樓、臨洮的哥舒碑,以及那里或有或無的故人。他們同付作者筆墨,他們共存作者此書,“以志歲月云”。
隴關道 目錄
目 錄
西安 001
扶風 039
隴州 083
固關 123
秦州 151
鞏昌 201
臨洮 243
隴關道 節選
身為作者,有些怪癖,感覺腰封贅疣、薦語虛妄之外,甚至不愿作前言后記。 當然這未見得好。 隴關道歧路錯綜,《隴關道》頭緒繁雜。十余年錙銖積累的文字,半年編輯改訂,行文力求通俗淺近,但是許多繞不開的碑碣簡籍,怕令厭煩古文者望而生畏,因此心中仍覺忐忑——無論如何,付梓的文字令讀者困擾,作者總是難辭其責,因此添足這篇手記,希望多少有補于讀者理解是道與是書。 十年前的中秋前日,晨起陰沉,風緊雨驟,氣溫陡降。由陜西定邊縣西行,過花馬池,宿寧夏鹽池縣。知我遠行者問我明夜何處?我的旅行,隨遇而安,只有大致方向,沒有準確行止,于是老實回答不知道,不知能否得見或在何處得見中秋月。 她以為我苦于行旅,回我一句岑嘉州: 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臺月? 那時西窗外的天際,烏云如鑄,殘陽如銹,瑰麗而詭譎。忽然無比理解這句詩,也屋烏之愛于岑參——只有久歷邊塞,才能理解他的邊塞,正如久在旅途,才能理解路遇的風雨。 ——那位朋友許多年不曾聯系,不知她現在哪里,是否安好?我不知道曾否告訴她,因為她那天短信中的祁連城與輪臺月,令我深愛岑參,十年來亦步亦趨他的腳步,數次出塞。 得見許多舊物,得遇許多故人。 由關中至河西,大體有南北兩道,南道因經隴關而名“隴關道”,北道因經蕭關而名“蕭關道”。岑參由隴關道出塞,遠赴安西、北庭,遠赴他的功名。因此我也多走隴關道,渭水之畔、隴山之巔,吟唱著他的古風,幻想古時今日,我們可以踏足一處。 然而后來,我對歷史的興趣,由盛唐降至晚清,足下仍是絲綢古道,眼見得卻是衰草斜陽。顯見的問題:陜甘各地,無論官方著述,還是民間寫作,大多上溯漢唐,那是關隴的榮華歲月,難免念茲在茲;入宋以后,逐代沒落。尤其晚清,兵燹饑饉,無年無有,千載的榮華落空,轉成陜甘的傷痛記憶,著述與寫作或者略而不提,或者只言片語。 可是,現代陜甘的城市格局、族群分布,卻又與晚近歷史密不可分,甚而是由晚近歷史塑造。這是我的關注所在。因此書名《隴關道》,卻非實寫漢唐的隴關道,隴關道僅作觀察陜甘晚近歷史的空間線索,觀察由其串連的城鄉,訪見舊物,路遇故人。 ——舊物,是塑造格局與分布的前因; 故人,是格局與分布塑造的后果。 始于西安。 無論怎樣寫作陜甘,西安總是繞不開的城市。 我眼所見,總是共同空間之內,歷史與現實的糾纏交織。碑林,舊物仍存,仍可踏在清人的步履之上觀看唐人的書刻;金勝寺、梅錦堂,則是無存的舊物與故人,我們的歷史已然有意無意地涂抹去他們的存在,而我卻希望能夠索隱,還原他們的本來,知古方可鑒今,不知又何以鑒之? 還有左右的風物,葫蘆頭、梆梆肉,這是每章共有的筆墨: 酒肉永遠是旅途*好的慰藉,我的梆梆肉,正如裴景福的燒肥鴨,我們得此慰藉,繼續西去。 我的隴關道,他的迪化行。 裴景福與諸多清末民國時人的游記,是得見晚近陜甘的重要資料。榮華落空的陜甘,出版凋敝,大量方志或者未及完稿,或者無力付印。我近年在陜甘旅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即是尋訪碑碣簡籍,抄尋或收購,因此本書中有不少僅見史料,為存本來,多為直引——弊端則為部分章節似乎直引過多,艱于古文閱讀者可能不喜,實際晚近史料古文淺近,耐下心來一讀,并不為難,且我也多附簡單釋解。 之后扶風。 裴景福諸人著墨頗多,卻因清代陜甘交通多走北道,因此至扶風一章分道,走醴泉、邠縣、長武而去。 扶風則為南道分歧后的首城。 在我的寫作計劃之中,正如隴關道只是陜甘通路之一,《隴關道》也只是陜甘行記之一。陜甘北道,以及平涼之后經蕭關以達武威的蕭關道,會是之后的寫作,裴景福諸人的筆墨為此考量而著重,但僅以此書觀察,未免有些善始而未善終。 再后隴州。 隴山即在隴州,之后固關亦在隴州,因此隴州實有兩章,為全書之重。 隴州的開元寺,即是西安的金勝寺,毀滅于當世同時,湮滅于后世同時,也同是我不愿其滅失于史于世的勾沉。 至于固關,許多故人。 進入甘肅,首章秦州、次章鞏昌、末章臨洮。 全書七章,固關地跨陜甘,因此陜甘等于各有三章半。 甘肅各章的體例一如陜西,舊物,故人:周公祠、周開錫;威遠樓、孟鐘瀛。還有臨洮,望兒咀,秦長城旁的陳登強。 他們是我們不易見到的陜甘歷史與現實,一些有意無意湮滅的歷史,一些真實存在卻又偏僻迢遠的現實,比如望兒咀上的那五十多戶人家,“他們在秦人的長城左右種著苞谷和洋芋,他們努力勞作,他們日復一日地依賴自家田獲提供的淀粉生活。” 關于歷史,我努力想寫得淺近,卻又許多直引古方,無論如何不愿放棄“為存本來”;關于現實,我努力想寫得輕松,卻又許多困苦艱辛,無論如何不能漠視那些路遇與再見,這同樣是我的“為存本來”。這樣的本來令我糾結,也許同樣會令讀者沉重,但我依然決定這樣落筆,所以還請讀者諒解,并非我不愿淺近與輕快。 *后的無論如何要說,無論如何,我與出版社、編輯都已竭盡全力地希望做好這本書。 三月一日書稿進入編輯,前后歷時五個月,三審三校,無數改動。三稿校對時,因扶風縣城隍廟中一方重修碑記當時拍攝照片不完整,又特意拜托扶風友人代為拍攝碑文,反復核校。 成書以鎖線精裝呈現,封面黑色里紙印金無數山巒,那是依照全書十數幀古地圖寫意的隴關群山;UV工藝覆印的道路尋河覓道,由關中至隴右,那是我的經行道路——無數出塞的商旅、戍邊的士卒,以至取經的和尚、聯姻的公主,經行此道西去,西去他們未卜的前途。 希望有朝一日,你也旅行于此路,得見我的路遇,得見他們的前途。 胡成 2020.08.28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虎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