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自卑與超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520100
- 條形碼:9787515520100 ; 978-7-5155-2010-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卑與超越 內容簡介
本書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但通俗中包含著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價值。他在本書中提出:不管有無器官上的缺陷,兒童的自卑感總是一種普通存在的事實,這是因為他們常仰賴成年人的生活,且一舉一動受到成年人的控制。當兒童利用這種自卑感作為逃避作事情的借口時,他們便會發展出神經病的傾向。如果這種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繼續存在下去,它便會形成“自卑情結”。針對于此,作者以平易輕松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
自卑與超越 目錄
生命不外乎三種使命
社會感與愛心
成長期兒童認知世界的方式
獨立性與合作性的磨礪
第二章 心靈與肉體
情緒的格調
身心類型及處理方式
第三章 自卑感與優越感
自卑情緒的生成
自卑感與人類文化的生成
個體優越感的目標
“奇異”的優越感
第四章 早期的記憶
敵意的記憶限制身心發展
死亡信息的恐懼
親系與競爭的記憶
根深蒂固的困惑
受歧視者的反抗欲
意外事故,終身難忘
第五章 夢
夢與預見的無稽之談
弗洛伊德學派的解析
個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 家庭的影響
母親的作用
父親的作用
家庭格局
第七章 學校教育的影響
教師的教書育人
培養合作與競爭意識
正確評價孩子的發展
關于先天不足與后天培養
區分孩子的個性特征
顧問會議的重要性
第八章 青春期的引導
心理與生理的引導
迎向成人的挑戰
青春期如何防微杜漸
青少年時期的性欲
第九章 犯罪及其預防
犯罪心理透析
罪犯的兩種類型
重述合作的重要性
解決犯罪問題的方法
第十章 職業與工作
第十一章 人與同伴
第十二章 愛情與婚姻
自卑與超越 節選
《自卑與超越/西方哲理譯叢》: **章 生活的意義 人類的生活必須要有意義。也就是說,生活與“意義”是如影隨形的。 事實證明,我們所體驗的,不是單純的環境,而是環境對人的重要性。我們的經驗也是以目的來對所有事物加以衡量的。我們一直是以賦予現實的意義的方法來感受它。我們所感受的不是現實本身,而是經過我們有效解釋之后的東西。“木頭”指的是與人類有實際關系的木頭,“石頭”指的是能作為人類生活因素之一的石頭。假如有哪一個人想脫離“意義”的范疇,偏偏要使自己生活在單純的環境之中,那么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將隔絕于他人。他的言行舉止對他自己或別人都絲毫不起作用,也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當然,意義也是充滿著謬誤,或者說是常常會出現片面性的。 什么是生活的意義?對于這個問題,人人都能自圓其說,但未必人人都能回答得準確。尤其是處在矛盾中的人,不是因此而使自己困擾,就是用老生常談式的回答來搪塞。但是,自有人類歷史起,這個問題就已經存在了。如今,青年人(老年人也不例外)也常會爆出這樣的疑問:“我們是為什么而活?生活的意義是什么?”我們可以斷言:他們只有在遭遇失敗的時候,才會發出這種疑問。假使每件事情都平平淡淡,在他們面前沒有阻礙,那么這個問題就不會被訴諸筆端。如果我們對每個人的話語充耳不聞,而只觀察他的行為,我們將會發現:每個人都有他的“生活意義”。他的姿勢、態度、動作、表情、禮貌、野心、習慣,乃至性格特征等等,都遵循這個“生活意義”而行。他的作風,他的一舉一動,都蘊含著他對這個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好像在說:“我就是這個樣子,而宇宙就是那種形態。”這便是他賦予自己的意義以及他賦予生命的意義。 生活的意義因人而異。我們說過,每一種意義都多少含有錯誤的成分,沒有人擁有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的生命意義。然而,在此我們卻可以將意義分出高下:有的美好,有的糟糕;有的錯得多,有的錯得少。我們還能發現較好的意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而較差的意義都缺少哪些東西。這樣,我們可以得到一種科學的“生命意義”,它是真正的意義的共同尺度,也能使我們應付與人類有關的現實“意義”。在此,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真實指的是對人類的真實,對人類目標和計劃的真實。除此之外,別無真實可言。 生命不外乎三種使命 每個人的生命線都有三個重要的聯系,這些聯系是每個人必須銘記于心的。他們的現實由這些聯系構成,他們面臨的問題都是這些聯系造成的。由于這些問題總是不停地纏繞著人類,人類就必須不斷地回答這些問題,并表現出每個人對生命意義的個人概念。 首先我們居住于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并借其所提供的資源而得以成長。因此,我們如何發展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以保證人類的未來得以延續?這是一個向每個人索取答案的問題,沒有人能逃避它的挑戰。無論我們做什么事,我們的行為都是對人類生活情境的解答:它們顯現出我們心目中認為哪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適的、可能的、有價值的。而所有解答又都被“我們屬于人類”以及“人類居住于地球”等事實限制。 當我們慮及人類肉體的脆弱性以及居住環境的不安全性時,為了我們身心的生命和全人類的幸福,我們必須拿出毅力來確定答案,這就像面對一個數學問題而必須努力解答一樣。我們不能單憑猜測,也不能希圖僥幸,而必須用盡各種方法,堅定地從事此事。我們雖然不能發現絕對完美的永恒答案,但是卻能竭盡所能來找出近似的答案,并通過不停的奮斗,以求更為完善的解答。這個解答能針對“我們被束縛于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上”這個事實,以及環境所帶來的種種利害關系。 其次,我們并非人類種族的唯一成員,必然要和他人發生關系。為自己的幸福,為人類的福利,每個人都要和別人發生關聯。個人的脆弱性和種種限制,使得他無法單獨達到自己的目標。只憑個人的力量來應付自己的問題,他必然無法保持自己的生命,也無法將人類的生命延續下去。因此,對生活問題的每一種答案都必須把這種聯系考慮在內,即必須顧及“我們生活于和他人的聯系之中,假使我們變得孤獨,我們必將滅亡”這件事實。我們的*大目標就是: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和我們的同類合作,以延續我們的生命。 再次,我們還被另一種聯系所束縛。人類有兩種性別,愛情和婚姻即屬于這種關系。個人和團體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須顧及這個事實,每一個男人或女人都不能對此問題避而不答。人類面臨這問題的所作所為,就是答案。 ……
自卑與超越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著有《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理解人類本性》等著作。 1920年后任教于維也納教育學院,成立兒童指導中心;1976年,以他的心理學理念為基礎而成立的S.T.E.P.父母效能培訓課程風靡西方。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