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華大歷史全書(全12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79573
- 條形碼:9787511379573 ; 978-7-5113-7957-3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大歷史全書(全12冊) 本書特色
★品讀史學大師的經典之作,揭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真諦,解讀五千年華夏民族的歷史傳承。 ★黃仁宇、錢穆、柏楊、易中天、顧頡剛等人推崇備至,民國以來暢銷不衰的國史讀本。 ★全套叢書以時間為軸系統呈現,歷史脈絡清晰,背景詳實,是一部有品位且厚重的歷史百科全書。
中華大歷史全書(全12冊) 內容簡介
這套《中華大歷史全書》共8卷12冊,大部分是1949年前出版過的,由于時代背景及作者本人對歷史理解的局限性,有些觀點或與今天的歷史觀點略有不同。但這些著作對后人了解歷史與文化起到橋梁的作用,價值不可估量。全書分別為呂思勉著《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鄧之誠著《宋遼金夏元史》;孟森著《明史講義》《清史講義》;蔣廷黻著《中國近代史》。這些殿堂級大師的作品,雖然歷經歲月磨礪,依然在史學界享有極高的盛譽,是研究和了解中國歷史的重要資料。形象地說,《中華大歷史》是一套有良知、有深度、有溫度的歷史讀本。跟著“史學大師”讀國史,分享大師們在史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欣賞大師對待史學嚴肅認真的態度,感悟大師的才情與智慧。你會在字里行間發現,大師們寫作歷史的過程中,毫無教條習氣、陳腐之風,詳述時,旁征博引,每一句話每一段文字,均是知識的積累;表明觀點時,分析深刻,不偏頗不歪曲,句句顯情理,段段透風骨。總之,《中華大歷史》是集思想性、史實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史學叢書,希望這套書能幫助讀者朋友們真正讀懂中華歷史,真正認識中華民族發展的基本歷程,這也是我們編輯這套書的基本立意和主旨!
中華大歷史全書(全12冊) 目錄
中華大歷史全書(全12冊)
先秦史/呂思勉著
**章 總論
第二章 古史材料
第三章 民族原始
第四章 古史年代
第五章 開辟傳說
第六章 三皇事跡
......
秦漢史/呂思勉著
**章 總論
第二章 秦代事跡
**節 始皇治法
第二節 始皇拓土
第三節 秦之失政
第四節 二世之立
第三章 秦漢興亡
**節 陳涉首事
第二節 劉項亡秦
第三節 諸侯相王
第四節 楚漢興亡
......
兩晉南北朝史/呂思勉著
**章 總論
第二章 晉初情勢
**節 政俗之敝
第二節 戎狄之患
第三節 封建之制
第三章 西晉亂亡
**節 齊獻王爭立
第二節 八王之亂(上)
第三節 八王之亂(下)
第四節 洛陽淪陷
第五節 長安傾覆
第六節 巴氐據蜀
......
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著
**章 總論
第二章 隋室興亡
**節 文帝內治
第二節 文帝外攘
第三節 煬帝奪宗
第四節 煬帝荒淫
第五節 煬帝事四夷
第六節 隋末之亂(上)
第七節 隋末之亂(下)
......
宋遼金夏元史/鄧之誠
宋世系(附宋世系表)
遼世系(附遼世系表)
金世系(附金世系表)
夏世系(附夏世系表)
元世系(附元世系表)
(一)宋之統一
(二)宋之疆域
(三)宋之制度
(1)官制
(2)兵制
(3)刑法
(4)學校
(5)科舉
......
明史講義/孟森著
**編 總論
**章 明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第二章 明史體例 附明代系統表
第二編 各論
**章 開國
**節 太祖起事之前提 附群雄系統表說
第二節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第三節 明開國以后之制度
第四節 洪武年中諸大事
第二章 靖難
**節 建文朝事之得失
第二節 靖難兵起之事實
第三節 靖難后殺戮之慘
第四節 靖難以后明運之隆替
第五節 靖難兩疑案之論定
第六節 仁宣兩朝大事略述
第七節 明代講學之始
......
清史講義/孟森著
**編 總論
**章 清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第二章 清史體例
第三章 清代種族及世系
第四章 八旗制度考實
第二編 各論
**章 開國
**節 太祖
第二節 太宗
第三節 世祖
第二章 鞏固國基
**節 圣祖嗣立至親政
第二節 撤藩
第三節 取臺灣
第四節 治河
第五節 綏服蒙古
第六節 定西藏
第七節 移風俗
第八節 興文教
第九節 盛明之缺失
......
中國近代史/蔣廷黻著
**章 剿夷與撫夷
**節 英國請中國訂立邦交
第二節 英國人做鴉片買賣
第三節 東西對打
第四節 民族喪失二十年的光陰
第五節 不平等條約開始
第六節 剿夷派又抬頭
第七節 剿夷派崩潰
第二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節 舊社會走循環套
第二節 洪秀全企圖建新朝
第三節 曾國藩刷新舊社會
第四節 洪秀全失敗
第三章 自強及其失敗
**節 內外合作以求自強
第二節 步步向前進
第三節 前進遇著阻礙
第四節 士大夫輕舉妄動
第五節 中日初次決戰
......
中華大歷史全書(全12冊) 節選
開辟傳說 傳說中*早之帝王,莫如盤古。其說見于《三五歷記》者曰:“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五運歷年記》曰:“元氣鴻蒙,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皆據《繹史》卷一引。《述異記》則曰:“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岳,腹為中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亙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氏廟,今人祝祀。”又云:“南海中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為姓。”案此諸說,顯有不同。《述異記》首兩說,與《五運歷年記》之說,原本是一。此說與《三五歷記》之說,并已竊印度傳說,加以附會。《述異記》所謂先儒說者,與此似同實異,而與其所謂古說者,所本相同,蓋中國之舊說也。至所謂吳、楚間說者,則又頗含史實,非盡神話。何以言之? 案印度古籍,有所謂《厄泰梨雅優婆尼沙曇》(Aitareya Upanishad)者。其說云:太古有阿德摩(Atman)先造世界。世界既成,后造人。此人有口,始有言,有言乃有火。此人有鼻,始有息,有息乃有風。此人有目,始有視,有視乃有日。此人有耳,始有聽,有聽乃有空。此人有膚,始有毛發,有毛發,乃有植物。此人有心,始有念,有念乃有月。此人有臍,始有出氣,有出氣,乃有死。此人有陰陽,始有精,有精,乃有水。又《外道小乘涅槃論》云:“本無日月星辰,虛空及地,惟有大水。時大安荼生,形如雞子。周匝金色。時熟,破為二段,一段在上作天,一段在下作地。”《摩登伽經》云:“自在以頭為天,足為地,目為日月,腹為虛空,發為草木,流淚為河,眾骨為山,大小便利為海。”《三五歷記??五運歷年記》及《述異記》**二說,其為竊此等說,加以文飾而成,形跡顯然,無待辭費。至其所謂先儒說者,雖若與此是一,然以盤古氏為生存,而不謂其已死,則顯與其所謂古說者,同出一原,而與其**二說,迥不相侔也。《路史??初三皇記》,謂荊湖南北,0/先秦史 第五章 開辟傳說/0今以十月十六日為盤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陰晴,此即《述異記》所謂古說,尚存于宋時者。《山海經??海外北經》云:“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大荒北經》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此即一事而兩傳,與《述異記》所謂先儒說及古說相似,足見其為中國舊說。吳、楚間說,明言盤古氏有夫妻二人,且南海有其墓;南海中有其國,其人猶以盤古為姓;則人而非神矣。古氏族酋長,往往見尊為神,然不害于實有其人。故所謂吳、楚間說者,與所謂先儒說、古說,并不相悖。所謂先儒說古說者,雖涉荒怪,亦不能以此而疑吳、楚間說之鑿空,不含史實也。然則所謂盤古氏者,必南方民族所共尊之古帝;南海中之盤古國,后雖僻處遐方,在古代,或實為南方民族之大宗矣。 《后漢書??南蠻傳》,有所謂槃瓠者,以為高辛氏之畜狗,長沙武陵蠻之祖,此與盤古本渺不相涉,夏曾佑始謂與盤古是一,謂吾族誤襲苗族神話為己有。見所著《古代史》。予昔亦信其說,今乃知其非是而不可以不辯也。夫夏氏之疑,乃謂吾族古帝,蹤跡多在北方,獨盤古則祠在桂林,墓在南海耳。吾族開化,實始于南,不始于北,已如第三章所述。然則古代神話,留遺嶺表,又何怪焉?抑《后漢書》槃瓠之說,實僅指武陵一隅,尤顯而易見者也。其說曰:“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萬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后,槃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大喜。而計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欲有報而未知所宜。女聞之,以為帝王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絕,人跡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為仆鑒之結,著獨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尋求,輒遇風雨震晦,使者不得進。經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制栽皆有尾形。其母后歸,以狀白帝。于是使迎致諸子。衣裳斑斕言語侏離。好入山壑,不樂平曠。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其后滋蔓,號曰蠻夷。外癡內黠,安土重舊。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賈販,無關梁符傳、租稅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其渠帥曰精夫,相呼為姎徒。今長沙武陵蠻是也。”此說依據蠻人地理、風俗、言語、服飾、居處及中國待之之寬典,其為秦、漢間人所文飾,顯然不疑。《注》云:“今辰州盧溪縣西有武山。黃閔《武陵記》曰:山高可萬仞,山半有槃瓠石室,可容數萬人。中有石床,槃瓠行跡。今案石窟前有石羊、石獸,古跡奇異尤多。望石窟,大如三間屋。遙見一石,仍似狗形,俗相傳,云是槃瓠像也。”《路史??發揮》云:“有自辰、沅來者,云盧溪縣之西百八十里,有武山焉。其崇千仞。遙望山半,石洞罅啟。一石貌狗,人立乎其旁,是所謂槃瓠者。今縣之西南三十里有槃瓠祠,棟宇宏壯。信天下之有奇跡也。”《注》云:“《辰州圖經》云:石窟如三間屋。一石狗形,蠻俗云槃瓠之像,今其中種有四:一曰七村歸明戶,起居飲食類省民,但左衽。二曰施溪武源歸明蠻人。三曰山燥。四曰仡僚。雖自為區別,而衣服趨向,大略相似。土俗以歲七月二十五日,種類四集,扶老攜幼,宿于廟下,五日,祠以牛彘酒,椎鼓踏歌,謂之樣。樣,蠻語祭也。”盧溪,今湖南瀘溪縣。自唐至宋,遺跡猶存,種落可指,可見《后漢書》所云,乃一種落之故事,今乃以此推諸凡南蠻,并謂吾族稱說,謂他人父,可謂重誣矣。干寶《晉紀》,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皆謂蠻族雜糅魚肉,叩槽而號,以祭槃瓠。見《文獻通考??四裔考》。《路史》謂會昌有盤古山,今江西會昌縣。湘鄉今湖南湘鄉縣。有盤古堡,雩都今江西雩都縣。有盤古祠。成都、今四川成都縣。淮安、今江蘇淮安縣。京兆今陜西長安縣。皆有廟祀。又引《元豐九域志》,謂廣陵今江蘇江都縣。有盤古冢廟。固與槃瓠絕不相干。今廣西巖峒中,亦有盤古廟。兼祀天皇、地皇、人皇。此蓋又受吾族傳說改變。俗以舊歷六月二日為盤古生日,遠近聚集致祭,與《路史》所述荊湖南北,及《辰州圖經》所述辰州土俗相類。而閩、浙畬民,亦有奉槃瓠為祖者,其畫像仍作狗形。他種落傳說,亦有自稱狗種者。二者猶絕不相蒙,安得據音讀相近,牽合為一哉?
中華大歷史全書(全12冊)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今江蘇常州人,與陳垣、陳寅恪、錢穆并稱“史學四大家”。先后曾在常州府中學堂、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師范專修科等校任教,學生中包括后來成為文史大家的錢穆、趙元任、黃永年等人。呂思勉是我國現代史學界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里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的歷史學家。 ★孟森(1869-1938)字莼孫,號心史,江蘇武進人,歷史學家,中國近代明清史學的杰出奠基人之一。其特點是善于發見問題,考證疑事,必有所為。開創了明清史研究的先河。代表作有《明史講義》《清史講義》《滿洲開國史》《明元清系通紀》等。 ★鄧之誠(1887—1960)字文如,江蘇江寧(今南京市)人。先畢業于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法文科,后入昆明云南兩級師范學堂專攻文史,以潛心教學著書為終生職志。一生治學嚴謹,博聞強識,著述甚豐,代表著作有《中華二千年史》《骨董瑣記全編》《桑園讀書記》《東京夢華錄注》《清詩紀事初編》等。 ★蔣廷黻(1895-1965),著名歷史學家、外交家。1923年回國任南開大學歷史系主任,與梁啟超成為南開大學史學的奠基者。1925調入清華大學任歷史系主任之職,在任期間,改革清華大學歷史系,建立起全國一流的史學陣營。蔣廷黻先生研究歷史反對“治史書而非史學”的傳統方法,采用“重綜合、重分析、重整體把握”的新史學方法,并將其引入當時尚屬荒漠的近代史領域,從而取得了極大的成就, 1965年病逝于紐約。
- >
月亮虎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