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落葉:威爾?杜蘭特的生命沉思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43022
- 條形碼:9787229143022 ; 978-7-229-14302-2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落葉:威爾?杜蘭特的生命沉思 本書特色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經典的三問,問出了人生的意義——我們應該怎樣度過這一生,才不后悔?來看看曾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九旬老人威爾??杜蘭特的人生經驗碎碎念吧。 ☆給在人生長途中追尋意義且渴盼指引的你 在漫長的一生中,當我們遭遇困境、不得不面對各種難題時,總希望從比我們更有智慧的哲人那里得到忠告、找到答案,普利策獎獲得者、知名通俗哲學與歷史學家、《文明的故事》和《歷史的教訓》作者威爾??杜蘭特就是這樣一位哲人。他目睹過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無政府主義的興起和宗教信仰的式微,以及從維多利亞時代到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期間美國社會道德的演變,精通各種文化,且一直在用哲學家的敏銳目光審視、深研人類的行為方式。 對于我們一生中都會遇到的重要議題,如“如何選擇宗教信仰?我們本性中的哪些因素致使戰爭和沖突不可避免?生命、愛和幸福更深層的含義是什么?藝術的目的何在?科學的目的又何在?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才是好的?是什么讓男人喜歡女人?……”這樣的永恒追問,也唯有目睹和經歷世界劇變的杜蘭特這樣的思想家方能給出睿智的答案。 ☆失落三十二年,回應人類存在的全部重要哲學問題的人生之書 長久以來,因為要客觀地寫歷史,杜蘭特一直在壓抑自己的觀點和信念,以便公平對待他人的思想,但一直有讀者寫信讓他談談對人類生命、命運以及對整個社會發展趨勢的看法,一直沉默的杜蘭特便從1967年3月20日開始創作《落葉》作為回應,書中描述了他對人生各階段(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社會各領域(關于生命、愛情、戰爭與信仰等)的感悟,表達了他對教育的重視、對人性的深刻反思,他力倡和平非暴力、有限度的自由,試圖呼吁秩序回歸……這部傾注了六十余年心血的手稿雖然在創作過程中就備受媒體和讀者關注,但是在杜蘭特逝世(1981年)后竟然遺失了,直到2013年才被發現。 ☆這不是來自哲人的神圣啟示,而是一部人類的謙卑自白 《落葉》是杜蘭特*個人的書寫,“非常杜蘭特”。序言開篇就點明,“愈成長,愈虛榮。這就是我,一個年近九十五歲的老人。”我們要明白,杜蘭特沒有超越他的時代,他所有的作品皆在書寫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對杜蘭特來說,他的作品只是表達他對社會、宗教和政治等問題看法的一種方式。22篇短文,里面沒有故弄玄虛的晦澀難懂的文字和驚天動地的思考,他認為我們本就應該具有這樣的判斷和思想,他說本書“自豪之處是其主題,而非深度和長度”,可謂是一本大道至簡的人生之書。杜蘭特窮盡一生的體驗和感悟,相信生活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告訴我們——杜蘭特是睿智的。 盡管創作了深受讀者喜歡、暢銷數百萬冊的長篇巨著《文明的故事》,但杜蘭特從不自傲,他認為他不過是歷史中的一粒塵埃,他對歷史的審視,不過是“一滴水正試圖分析大海”。 《落葉》延續了他一貫的“將哲學從學術的象牙塔中解放出來,讓它進入更多普通人的生活”的寫作主張,語言活潑、通俗易懂,但誘人深思,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發現共鳴之處。 ☆文末附有杜蘭特的年表和作品全錄 看過《歷史的教訓》《哲學的故事》《文明的故事》等作品的讀者,一定會為杜蘭特的睿智之語、深刻見解所折服,但我們對他本人并不了解,所以編者在《落葉》的文末附贈了黃色彩膠紙印制的杜蘭特年表,以便讀者能在閱讀本書時,能與其人生經歷相關聯,從而對其觀點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充分享受書中的全部智慧,而不是只被其中的某個語句或段落所吸引。 杜蘭特雖然離開人世近40年了,但他的思想從未遠離,他之所以選擇以“落葉”為題,或許是因為曾經見證繁華而*終凋零的落葉才詮釋了生命的真諦。他將他對人類處境的深刻領悟、對世界的眷戀和思考化作了落葉回饋給了世人。
落葉:威爾?杜蘭特的生命沉思 內容簡介
從1968年到1978年,威爾?杜蘭特曾幾次在接受采訪時提及自己正在寫一本名為《落葉》的書。他說:這是一本不太嚴肅的書,是我對政府、生命、死亡與信仰的思索,我簡單、公正但并不完美地回答了所有重要問題。不過在杜蘭特逝世之后,包括他的后人在內沒有一個人知道《落葉》的存在。直到2013年,這部手稿才意外重見天日。 應讀者要求,在人生的很后階段,杜蘭特將他對“從青春到老年,宗教與道德,以及性、戰爭、政治與藝術”等問題的思索,化作了片片落葉回饋世人。《落葉》是杜蘭特很個人的書寫,是他傾注六十余年心血,深研哲學、宗教、藝術、科學與世界文明所精粹出的很后的智慧之語,回應了人類存在的全部重要哲學問題。杜蘭特在哲學和歷史方面的精深造詣,使得這些簡潔而微妙的思索“真正通俗而有價值”。
落葉:威爾?杜蘭特的生命沉思 目錄
目錄
CONTENTS
**章 生命開始
CHAPTER ONE Our Life Begins 24
第二章 論青春
CHAPTER TWO On Youth 28
第三章 論中年
CHAPTER THREE On Middle Age 36
第四章 論老年
CHAPTER FOUR On Old Age 43
第五章 論死亡
CHAPTER FIVE On Death 47
第六章 論靈魂
CHAPTER SIX Our Souls 51
第七章 論神明
CHAPTER SEVEN Our Gods 60
第八章 論宗教
CHAPTER EIGHT On Religion 68
第九章 論基督再臨
CHAPTER NINE On a Different Second Advent 76
第十章 論宗教和道德
CHAPTER TEN On Religion and Morals 84
第十一章 論道德
CHAPTER ELEVEN On Morality 94
第十二章 論種族
CHAPTER TWELVE On Race 104
第十九章 論藝術
CHAPTER NINETEEN On Art 166
第二十章 論科學
CHAPTER TWENTY On Science 176
第二十一章 論教育
CHAPTER TWENTY-ONE On Education 183
第二十二章 論歷史的洞見
CHAPTER TWENTY-TWO On the Insights of History 206
注釋
NOTES 234
年表·文獻
Chronology & Bibliography 237
落葉:威爾?杜蘭特的生命沉思 節選
前言 愈成長,愈虛榮。這就是我,一個年近九十五歲的老人。到了這個年紀,我本應對沉默的藝術了如指掌,本應清醒自明,知道每個有學識的讀者都已聽過了各種各樣的見解和與之對立的觀點。然而,我還是懷揣一顆忐忑之心,準備不計后果地告訴這個世界,或告訴億萬分之一的世界,我對萬事萬物的思考。這種做法格外荒謬可笑,畢竟到了我這個年紀,年輕時的做事方法或觀點早已根深蒂固,幾乎無法真正理解這個制造困擾的百變世界,而且還往往會從往事中尋找慰藉,或向家里尋求安全感。 那么,我為什么還要寫?好奇的讀者來信,叫我談談對人類生命和命運這些永恒問題的看法,而這只是一個虛榮的借口。可事實上,撇開所有寫作中的孤芳自賞,我之所以會寫,主要是因為我發現自己對于其他事情只有三分鐘熱度。我準備以非正式的方式,摒棄晦澀難懂的文字,在這個一只腳已跨進墳墓的年紀講述我對那些終極謎題的感受。其實,在很多年前,我就曾不顧一切地在《哲學與社會問題》(Philosophy and the Social Problem,1917)、《哲學的故事》(The Story of Philosophy,1926)、《轉變》(Transition,1927)、《哲學的宮殿》(The Mansions of Philosophy,1929)和《論生命的意義》(On the Meaning of Life,1932)中闡述過這些問題。我知道,生命本身就是一個謎。生命是一條由看不見的源頭淌出的河,奧妙無窮;生命是“由眾多彩色玻璃組成的穹頂”,想來太復雜,說來太淺顯。 然而,對和而不同的渴望是我永恒的動力。唯愿可以講述出恢宏的經驗和歷史,用過往閃爍的光亮凸顯未來,從混亂的感覺和欲望中發現意義,發現生命洪流的方向,從而多多少少控制這條洪流,這種永不滿足且形而上學的欲望是我們這些問題人類的優秀品質之一。我們所了解的超出了我們的能力,也可以說,我們的能力勝于我們所了解的。 從貿然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到生命的車輪兜了個圈兒回到死亡為止,縱使徒勞,我們也要嘗試了解整個人類。當我們從少年、青年、壯年步入老年,在經歷人生的每一個年齡段期間,讓我們正視哲學在形而上學、道德、政治、宗教和藝術等方面的重大問題,并且讓我們把渺小的步伐協調起來,環繞我們這個充滿智慧的星球。這會使我們不可避免地受到膚淺、陳詞濫調和錯誤的影響,但這或許可以讓我們更接近我們復雜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更接近真理的全貌。 請不要企盼這里有任何新的哲學體系,亦不要期待任何驚天動地的思考。這不是來自哲人的神圣啟示,而是一部人類的謙卑自白。書中的文章都很簡短,其唯一的自豪之處是其主題,而非深度和長度。如果你在這里發現了任何新穎的東西,那純屬偶然,或許還會令人遺憾。知識會增加,然而,智慧即便可以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進,卻不能代代相傳。我無法指導所羅門(智慧之王)。 所以,勇敢的讀者,我要警告你們:閱讀本書,請自擔風險。可你的陪伴會帶給我溫暖。 ——威爾??杜蘭特 **章 生命開始 一群小孩子以他們特有的方式源源而來,仿佛撫過我那熾熱的神經和肉體的歡樂漣漪。 ——沃爾特·惠特曼《大吵之后》(After the Argument) 我們喜歡孩子,首先因為他們是我們所出,他們延續了我們美好和獨一無二的自我。然而,我們喜歡孩子還因為他們是我們想成為卻沒能成為的對象——和諧的動物,他們的簡單和心口如一都是自然而然的,而對于哲學家來說,這些行為只在斗爭和壓抑后才會出現。我們喜歡他們,是因為我們都自私——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天性和毫不掩飾的率真。我們喜歡他們那份毫不虛偽的誠摯;在希望我們毀滅時,他們不會朝著我們微笑。“只有孩子和傻瓜會講真話”,不知怎的,他們能從真誠里找到快樂。 看看他,那個新生兒,雖然骯臟卻神奇,荒謬又真實,擁有無限可能性,有能力實現一個終極奇跡——成長。你能想到嗎,這個哇哇大哭、感覺痛苦的奇特嬰兒會嘗盡愛、焦慮、祈禱、痛苦、創造、玄學和死亡的滋味?他之所以哭,是因為他在母親安靜和溫暖的子宮里睡了那么久,現在突然被迫呼吸,這讓他很受傷;被迫看到光,這讓他感覺刺痛;被迫聽到聲音,這把他嚇壞了。嚴寒侵蝕著他的皮膚,他似乎痛苦萬分。可事實并非如此,大自然讓他處于麻木狀態,從而保護他不受這個世界*初的沖擊。他只能看到隱約的光線,只能聽到朦朧的聲音,而且大多數時間都在睡覺。媽媽叫他“小猴子”,她說得沒錯。在會走路之前,他都和猴子一樣,而且盡管用不上雙足,待在子宮里的日子也給了他那雙有趣的小腿不可估量的靈活性,就像是青蛙一樣。到了他能說話的時候,他就會擺脫猴子的狀態,開始危險地到處亂爬,越來越像一個人。 看著他,看他如何通過無目標的探索一點點了解事物的本質。這個世界讓他感覺迷惑。抓、咬和扔這些偶然的反應都是偽裝,他這么做是在應對危險的經歷。他充滿了好奇心,并因此得以成長。從他的撥浪鼓到月亮,他想觸摸和品嘗一切。 至于其他,他都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的,不過他的父母卻以為要通過說教來讓他學習。他們教他彬彬有禮,卻會打他;他們教他言語溫和,卻會沖他大喊大叫;他們教他不要過分重視錢財,卻在他面前因為分配收入而大吵大鬧;他們教他誠實,卻用謊言來回答他提出的深刻問題。我們的孩子通過模仿我們,向我們展示我們的真實面目,從而讓我們受教。 孩子或許既是哲學的起點,也是哲學的終點。所有形而上學的秘密都存在于無休無止的好奇心和成長中。看著搖籃里的嬰兒,或看著他爬過地板,我們看到的不是抽象的生活,而是一個流動的現實,這個現實打破了我們所有的機械范疇,打破了我們所有的物理公式。這是迫切的發展,這是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創造,這是堅定的從手到腳,從無助到強大,從幼稚到成熟,從無知到充滿智慧——這就是斯賓塞的“不可知”,康德的“本體”,經院哲學家的“實在的存在體”,亞里士多德的“原動力”,柏拉圖的“真正的是”或“真正的存在”。我們由此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質,而不是只局限于事物的長度、寬度、厚度、重量和堅固性,或者局限于一臺機器的齒輪、滑輪、輪子和控制桿。生活中充斥著不滿,我們不得不反抗和追尋,在痛苦中頑強生存。機械論和物質主義的哲學不能實現公平,不能助人理解一棵樹的無聲生長和雄偉,更不能領會孩子們的渴望和歡笑。 童年可以被定義為玩樂的年紀,因此一些孩子從來沒有做過孩子,而一些成人也永遠不會老。
落葉:威爾?杜蘭特的生命沉思 作者簡介
威爾·杜蘭特(Will Durant,1885―1981),美國著名學者,終身哲學教授,普利策獎和自由勛章獲得者,終其一生致力于將哲學和知識從學術的象牙塔中解放出來,著有《哲學的故事》《文明的故事》《歷史的教訓》等作品,其中《文明的故事》是舉世公認的傳世經典。 譯者 劉勇軍,資深譯者,譯有《呼嘯山莊》《潮聲》等作品。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山海經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