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偉大的哲學書:20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616123
- 條形碼:9787547616123 ; 978-7-5476-1612-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偉大的哲學書:20本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哲學感興趣的非專業讀者邏輯分析的思考方式是如何在古希臘萌芽的? 經院哲學是如何將理性思辨與神學結合起來的? 當今主流的英美分析哲學的主要觀點有哪些? 理性主義對近現代的科學哲學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 過去人們如何理解女性?現代女性又該如何爭取自己的權利? …… 哲學的歷史就是哲學思想不斷更新遞進的歷史。而重讀哲學原典,有助于我們重新審視哲學思想的變遷。 但是哲學文本向來以難讀而著稱,那些充斥著概念、術語和復雜邏輯的文字迷宮令非專業讀者望而卻步。 詹姆斯·加維解讀了20本在哲學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以書—人—史的結構帶領大家踏入哲學文本的世界,進而從哲學的視角,一窺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史。 20本哲學巨著,就是20幅人類思想史的縮影,邁過了哲學的**道門檻,人類思想的發展脈絡隱約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偉大的哲學書:20本 內容簡介
本書遴選西方哲學史各主要時期的經典作品,以原著為綱,從柏拉圖到維特根斯坦,選取了很重要的20本哲學著作,勾勒出整個西方哲學的框架。一本書在手,即可了解西方歷目前很重要的哲學思想。 在本書中,作者不僅介紹了這些哲學家偉大的思想和理論,也揭示了他們思維的困擾,包括他們對不同意見的辯駁和抗爭。本書通過通俗生動的敘述、曉暢的行文,向讀者充分展示了哲學與生活的相關性,使讀者受到激發、有所受益,同時獲得閱讀的樂趣。
偉大的哲學書:20本 目錄
引言
**本書 《理想國》
柏拉圖
第二本書 《尼各馬可倫理學》
亞里士多德
第三本書 《神學大全》
托馬斯·阿奎那
第四本書 《**哲學沉思錄》
勒內·笛卡爾
第五本書 《利維坦》
托馬斯·霍布斯
第六本書 《人類理解論》
約翰·洛克
第七本書 《人類知識原理》
喬治·貝克萊
第八本書 《人類理解研究》
大衛·休謨
第九本書 《社會契約論》
讓-雅克·盧梭
第十本書 《純粹理性批判》
伊曼努爾·康德
第十一本書 《精神現象學》
G. W. F. 黑格爾
第十二本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亞瑟·叔本華
第十三本書 《共產黨宣言》
卡爾·馬克思
第十四本書 《功利主義》
約翰·斯圖亞特·密爾
第十五本書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弗里德里希·尼采
第十六本書 《科學發現的邏輯》
卡爾·波普爾
第十七本書 《語言、真理與邏輯》
A. J. 艾耶爾
第十八本書 《存在與虛無》
讓-保羅·薩特
第十九本書 《第二性》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十本書 《哲學研究》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參考書目
偉大的哲學書:20本 節選
《人類理解研究》大衛·休謨 印象和觀念 像洛克一樣,休謨從考慮心靈的內容,即人類理解力的對象開始,或者用休謨的術語來說,從認知或者思維的材料開始。他把它們分成兩類:印象和觀念。洛克已經注意到,真實地感覺到疼痛、炎熱、溫暖、生氣、看到風景、聽到警報,或者想來杯冷飲和之后回憶起或想象這些體驗有所區別。休謨用“印象”(impression)這一術語來指“我們聽到、看到、觸摸到、愛、恨、欲求或運用意志等所有的生動的感知”。“觀念”(idea)則指通過記憶或者想象喚起的對上述感知不那么強烈的、淡化了的拷貝。 那么,對于休謨來說,印象和觀念之間的關系是什么?他說“我們所有的觀念(更微弱的感知)是我們的印象(更生動的感知)的拷貝”,也就是說,觀念的唯一來源是經驗。當然,休謨知道有些觀念,比方說獨角獸的觀念,并不直接對應某一特定印象。但是獨角獸這一觀念的組成部分,馬的概念和角的概念,是我所見過的東西的拷貝。我不過是把我從經驗里提取的觀念用一種新奇的方式組合起來而已。關鍵在于,雖然心靈似乎擁有幾乎無窮想象的能力,它所用的原材料總是來自于印象。 這是經驗主義的核心,休謨對此提供了幾個論證。他說你試著想象一下你自己所有的觀念中有哪一個不是來源于某種*初的印象?休謨也直接抓住了理性主義者*喜歡的天賦論觀念,即關于上帝的觀念。他說我們可以通過思考心靈的特點,將善和智慧無限疊加,就可以得到上帝的觀念。*后,他考慮了那些缺少某種感覺器官的人,比方說瞎子,他們就沒有顏色的觀念。他說這是因為觀念來自印象,如果你沒有相關的印象,你就不可能有對應的觀念。 關于印象和觀念有某些特定事實,休謨認為這些事實有深遠的哲學影響。和印象相比,觀念自然顯得微弱模糊,因此當我們對它們進行思考時容易犯兩種錯誤:首先,你可能把某一觀念錯認為另一個,可能你對某一觀念所作的結論,是關于另一個與之很相像的觀念。其次,且更糟糕的是,我們用語言來代表觀念,語言可以甩開觀念歡快地向前,語言和觀念之間其實并沒有固定的對應關系。在哲學辯論中如果我們所討論的不是馬和角,而是非常復雜和抽象的觀念,我們有可能各說各話,雖然使用同樣的詞匯,但表達的意思非常不同。我們甚至可能并沒有爭論,因為我們所討論的不過是虛無的觀念,沒有實際經驗根基的幻象,不過是那些哲學領域的獨角獸。 這些反思涌現出來,滲入哲學爭論中,甚至可能終結爭論。休謨寫道: 因此,當我們懷疑某個哲學術語背后沒有意義或觀念時(這太常見了),我們只需問:那個所謂觀念是從哪個印象中派生出來的呢?如果無法找到對應的印象,那就證實我們的猜疑是對的。通過對觀念這樣的檢驗,我們就有理由希望消除所有關于其本質和事實的爭議。 這幾句話的后果相當令人震驚。 想象一下關于持久的自我的觀念,即一生中經歷許多變化但仍在那兒的自我。今天早晨的我還是昨晚上床睡覺的那個我,不僅如此,我還認為我就是那個當年做蠢事的年輕人,我認為無論我活到哪個年紀我都是那個我。顯然有些東西變了:長高了,多了些傷疤,頭發顯得更灰了等等。不過,有些本質的東西,真正的我,雖然經歷了這些偶然的變化但始終在那兒。 如果你同意休謨的關于觀念和印象的觀點,并且認同他去除錯誤觀念的方法,那么你只需要問:自我的觀念是從哪兒來的呢?休謨說當他向自我看去時,他只看到一系列轉瞬而逝的印象—仇恨、熱愛、熱、痛、視像、聲音、味道等等,但沒有什么是永恒的。簡而言之,沒有什么印象能對應自我的觀念,組裝出自我的“獨角獸”。自我是一個不存在的觀念,是想象的虛構。 休謨對人類理解力的看法始于對人類理性的兩種對象的區分:觀念之間的關系以及經驗事實。觀念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理性本身去發現,比如得知單身漢是沒有結婚的男性,或者2 乘5 等于20 的一半。但事實只能通過經驗得知,除非你看窗外,否則永遠無法知道“陽光閃耀”這一命題是否為真。這兩種命題之間還有另一層區別,事實有可能存在著反面,但關于觀念之間關系的命題一旦為真就不可否認。太陽也許閃耀,也許不閃耀,但說一個單身漢不是未婚男士絕無可能。 歸納法的問題 做出這一區分后,休謨將他的注意力放在理解力的運用上。我們如何在目前確認的感知和記憶的基礎上再往前邁進?我們如何從現有的經驗推出我們所沒有經歷過,然而也是事實的東西—關于過去或未來,或者發生在當前但卻在我們有限的感知范圍之外的事實?我知道昨天夜里我的貓史蒂夫進到客廳里來了,因為我在沙發上看到了它的爪印,爪印暴露了它的行蹤。來自我的感覺器官的證據(我看到了貓的爪印)將我引向一些過去的事情(史蒂夫進入客廳),雖然現在的我沒看見這些事情。休謨試圖探索的是,這樣一種思維的基礎是什么? 休謨認為我們之所以能夠從眼前的事實推出不在眼前的事實,是因為因果關系的存在。我們將自己來自感覺的經驗當作一個原因或結果,來推出我們沒有直接經驗到的事情。我把我看到的貓爪印當成一個結果向前推出原因—史蒂夫在沙發上磨它的爪子。那么我們又如何知曉因果關系的存在呢?休謨說我們的知識只能從經驗中派生出來,不能靠觀念之間的關系。你可能是個特別棒的理性主義者,在這方面無人能及,但如果有人給你一些火藥,而你從沒有使用過它的經驗,那你永遠都不會知道怎么用它。也就是說,僅僅告訴你火藥遇上火花會爆炸是不夠的,你只能通過經驗學習如何使用它(*好保持安全距離)。而且不僅僅是一次或幾次經驗,而是需要大量經驗,慢慢地,對火藥有了足夠觀察后,你開始能夠對火藥可能引起的后果進行預測。我們對因果性的知曉,即事物之間相互作用一般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只能來自于我們對世界的大量經驗。你知道當你用球桿以某種角度擊打臺球后它會朝這個或那個方向運動,這是因為你在酒吧待的時間足夠長。 好啦,那我們由經驗得出的結論的基礎是什么?休謨說大量因果關系的經驗使我們產生預期:將來這些因果關系仍然存在。我們多次看到摩擦火柴(原因)后有火焰冒出(結果),檢視下一根火柴時,為什么會知道摩擦它就會有火焰出來?經驗是如何支撐我們關于因果關系的推斷,使我們看到因就會想到果?休謨認為答案是歸納法(induction)。 休謨說所有從經驗出發得來的結論都基于歸納的原則:不管是關于未來還是關于過去。我們看到過很多次擦火柴,當我們又一次看到擦火柴時,我們覺得會出現同樣的結果。我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期待是因為我們在用歸納的方法思考。歸納法從某些特定的事實出發(擦這根或那根火柴冒出火焰)得出普遍結論(擦任何火柴都會冒出火焰)。使我們由特殊事實得出普遍結論的是對未來和過去一樣的信念:未來的火柴會和過去的火柴都會有同樣的表現。 宣稱未來會和過去一樣,不可能是一種觀念之間的關系,因為否認它不產生矛盾。完全可以想象未來和過去不一樣這一命題,我們所發現的因果原則在未來會變,并不是不可能的,想象擦一根火柴后沒有火焰冒出來也并非不可能。 宣稱未來會和過去一樣也不可能是基于經驗事實。如果這個命題是真的,就等于說,未來和過去一樣是因為在過去未來和過去一樣,那么這就成了循環論證,即用歸納法的原則來支持其原則本身,并不能說服人。 現在是時候暫停一下這一系列的思考了。休謨說我們之所以能從已有的感知和記憶推出將來是基于因果關系的思考,這種思考依賴于經驗,且需用歸納得出結論。歸納依賴于歸納原則,而休謨說這一原則無法在理性中找到根基,因為它既不是出于反思也不是出于感覺。那么如果不是植根于理性,歸納法的依據是什么?休謨的答案是風俗和習慣。看到一根火柴,長期的經驗使我們對它產生能擦出火花的習慣性預期。 這樣一種期待并沒有來自理性的支撐,它不過是人性的一個特點,我們忍不住這樣做。 對你來說這也許不夠:你可能希望有一些更強大的理由,而不是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僅僅出于思維習慣這樣的理由。休謨認為除了數學以外,其他定義以及我們當下的經驗、知識并沒有理性的支撐。不清楚這對休謨本人來說是不是也足夠有說服力。他說哲學使他產生懷疑,不過人給他提供了驅散疑慮的解決辦法—如果不是解決辦法,那么起碼能分散他的注意力。端坐在書齋中,懷疑主義占了上風,但一旦他走出書齋“與朋友們尋歡作樂”,黯淡的結論便消褪,甚至看上去有些可笑。雖然人性在本質上并不是理性的,但是至少它可以推著我們不讓我們過多擔憂我們的非理性。也許這是一種慰藉,不過不是很大的慰藉。
偉大的哲學書:20本 作者簡介
詹姆斯·加維(James Garvey),美國哲學學者,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哲學家雜志》(The Philosopher's Magazine)編輯,常年致力于撰寫哲學通識讀物,主要著作有《氣候變化的倫理》(The Ethics of Climate Change)、《西哲小史》(The Story of Philosophy:A History of Western Thought)等。 張雁,1994—1997年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外語系,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教師。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