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世界的重新創造:現代科學是如何產生的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81099
- 條形碼:9787100181099 ; 978-7-100-18109-9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世界的重新創造:現代科學是如何產生的 內容簡介
《世界的重新創造》是荷蘭著名科學史家弗洛里斯· 科恩的作品,反映了科恩本人關于科學革命和現代科學興起的看法。本書打破了學界關于“17世紀科學革命”的流行敘事方式,以寬廣的視野對不同文明的自然認識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比較,極具原創性地把科學革命歸結為六種截然不同而又密切相關的革命性轉變,即從“亞歷山大”到“亞歷山大加”或“實在論的-數學的”自然認識、從“雅典”到“雅典加”或“運微粒的哲學”、從自然條件下的觀察到“發現的-實驗的”系統研究、用微粒擴充數學自然認識、培根氏混合和牛頓的綜合,從而解釋了現代科學為何能在歐洲持續下去這一問題,觀念令人耳目一新,論述極具說服力。本書語言生動流暢,內容引人入勝,一經出版即獲由荷蘭科學研究組織頒發的2008年科學傳播*佳著作獎——尤里卡圖書獎(EurekaBoekenprijs)。
世界的重新創造:現代科學是如何產生的 目錄
導言:舊世界與新世界 1
**章 從頭開始:古希臘和中國的自然認識 7
雅典 9
亞歷山大 15
“雅典”與“亞歷山大”:兩種自然認識方式的比較 19
衰落:固定的模式 26
道與綜合 31
希臘與中國的自然認識之比較 39
發展潛力作為解釋關鍵 45
第二章 伊斯蘭文明、中世紀歐洲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 52
翻譯問題與擴充的形式 57
伊斯蘭文明:特殊發展 65
中世紀歐洲:特殊發展 76
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特殊發展 83
1600 年的趨勢觀察員:三種移植的比較 98
第三章 三種革命性轉變 107
開普勒與伽利略:從“亞歷山大”到“亞歷山大加” 107
貝克曼與笛卡兒:從“雅典”到“雅典加” 128
培根、吉爾伯特、哈維、范? 赫爾蒙特:從觀察到
探索型實驗 134
為什么是歐洲? 141
第四章 克服危機 150
自然認識與宗教世界觀 152
合法性危機 165
歐洲死里逃生 174
第五章 三重擴展 188
“亞歷山大加”傳播開來 189
“雅典加”變得流行 202
探索型實驗取得進展 209
第六章 繼續轉變 222
打破壁壘 223
用微粒擴充數學自然認識:惠更斯和年輕的牛頓 227
培根式的混合:波義耳、胡克和年輕的牛頓 233
偉大的綜合:牛頓完成革命 244
第七章 結語:回顧與展望 260
一場真正的革命? 260
對現代科學產生的解釋:簡要概括 266
進一步的革命:工業革命和“第二次科學革命” 275
年表一:1600 年之前 285
年表二:1600—1700 年 286
閱讀建議 288
索引 294
譯后記 303
世界的重新創造:現代科學是如何產生的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H.弗洛里斯· 科恩,1946年生,荷蘭科學史家,曾任萊頓布爾哈夫博物館館長(1975-1982),特溫特大學科學史教授(1982-2001),2007年起任烏德勒支大學比較科學史教授。其代表作有:《量化音樂:科學革命第一階段的音樂科學》、《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世界的重新創造:近代科學是如何產生的》、《近代科學如何產生:四種文明,一次17世紀的突破》等等。 譯者簡介: 張卜天,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學學士,北京大學科技哲學博士,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研究方向為西方中世紀和近代科學思想史。精通科學史、科學普及與哲學翻譯,譯有著作近五十部。其譯文優美流暢,廣受讀者好評。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