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新書--中國文學名家名作鑒賞精華:白居易詩文鑒賞辭典 珍藏本(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655410
- 條形碼:9787532655410 ; 978-7-5326-554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中國文學名家名作鑒賞精華:白居易詩文鑒賞辭典 珍藏本(精裝)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供大眾閱讀白居易(772-864),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唐代文學家。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diào)繼承《詩經(jīng)》"風雅比興"的傳統(tǒng)和杜甫的創(chuàng)作精神,反對"嘲風雪,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所作諷諭詩,較廣泛尖銳地揭發(fā)了時政弊端和社會矛盾,于民生困苦也多有反映。其詩語言通俗,相傳老嫗也能聽懂。又系早期倚聲填詞者之一,《憶江南》、《竹枝》、《長相思》清麗婉約,為唐代詞作名篇。
新書--中國文學名家名作鑒賞精華:白居易詩文鑒賞辭典 珍藏本(精裝) 內(nèi)容簡介
《白居易詩文鑒賞辭典(珍藏本)》是“中國文學名家名作鑒賞辭典精華”之一。白居易(772-864),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唐代文學家。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diào)繼承《詩經(jīng)》“風雅比興”的傳統(tǒng)和杜甫的創(chuàng)作精神,反對“嘲風雪,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所作諷諭詩,較廣泛尖銳地揭發(fā)了時政弊端和社會矛盾,于民生困苦也多有反映。其詩語言通俗,相傳老嫗也能聽懂。又系早期倚聲填詞者之一,《憶江南》、《竹枝》、《長相思》清麗婉約,為唐代詞作名篇。 《白居易詩文鑒賞辭典(珍藏本)》收錄了白居易非常有代表性的諷諭詩、長篇敘事詩以及文、詞名篇,力求全面反映其在詩、詞、文創(chuàng)作方面的成就。鑒賞文則由霍松林、程千帆、周嘯天等名家撰寫,深入淺出,流暢生動,深入剖析白居易名作的藝術成就及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附白居易生平著作年表,帶領讀者對其生平有所了解,以便較深入地欣賞其詩文的藝術魅力。
新書--中國文學名家名作鑒賞精華:白居易詩文鑒賞辭典 珍藏本(精裝) 目錄
觀刈麥
雜興三首(其二)
宿紫閣山北村
登樂游園望
采地黃者
村居苦寒
新制布裘
輕肥
買花
有木詩八首(其七)
上陽白發(fā)人
新豐折臂翁戒邊功也
杜陵叟
繚綾
賣炭翁
夜雪
題潯陽樓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游襄陽懷孟浩然
長恨歌
琵琶行
花非花
邯鄲冬至夜思家
賦得古原草送別
自河南經(jīng)亂,關內(nèi)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粱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邦弟妹
同李十一醉憶元九
惜牡丹花
望驛臺
江樓月
村夜
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
燕子樓
藍橋驛見元九詩
登郢州白雪樓
舟中讀元九詩
放言五首(其一)
放言五首(其三)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后
大林寺桃花
建昌江
問劉十九
竹枝詞四首(其一)
竹枝詞四首(其四)
南浦別
后宮詞
夜箏
勤政樓西老柳
暮江吟
寒閨怨
錢塘湖春行
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
杭州春望
別州民
秋雨夜眠
與夢得沽酒閑飲且約后期
覽盧子蒙侍御舊詩,多與微之唱和。感今傷昔,因贈子蒙,題于卷后
楊柳枝詞二首(其一)
楊柳枝詞八首(其一)
楊柳枝詞八首(其六)
白云泉
浪淘沙詞六首(其二)
浪淘沙詞六首(其四)
詞
憶江南(江南好)
憶江南(江南憶)
憶江南(江南憶)
長相思(汴水流)
長相思(深畫眉)
文
與元九書
廬山草堂記
冷泉亭記
養(yǎng)竹記
江州司馬廳記
三游洞序
《荔枝圖》序
池上篇序
《不能忘情吟》序
游大林寺序
醉吟先生傳
附錄
白居易生平與文學創(chuàng)作年表
新書--中國文學名家名作鑒賞精華:白居易詩文鑒賞辭典 珍藏本(精裝) 節(jié)選
《白居易詩文鑒賞辭典(珍藏本)》:白居易曾作《雜興三首》詠古事,分別描寫了滅了越國的楚國、滅了吳國的越國和吳國,其君主聲色犬馬,耽于享樂,親小人,不顧百姓死活的亡國之態(tài)。此處所引用的為第二首,講述了越王引水入宮以供享樂,不顧念民間遭受旱魃之苦一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終滅吳國,在吳越之地曾稱霸一時。但也正因為處于一時的太平和強盛之中,此后的越國,君主誅殺良臣,荒怠政事,甚至屢次發(fā)生弒君之亂象,*后在攻打楚國的戰(zhàn)爭中反被楚國滅了。再看當時的唐朝,經(jīng)歷安史之亂后元氣大傷,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雖有元和中興,然弊端層出已然難擋,統(tǒng)治階級荒失于政,剝削百姓,勞苦大眾生活艱辛。白氏的許多反映現(xiàn)實、諷喻時政的詩歌正產(chǎn)生于這樣一個時期。一個國家滅亡的原因很多,而統(tǒng)治者長期荒于政事往往是*終衰滅的*重要的原因。在這首詩中,白居易并未抓住史書上的那些事件來展現(xiàn)越國滅亡前的這些隱患,而是從一個本是天災而轉為人禍的具體事件來展現(xiàn),從日常事來觀望大背景,見大趨勢于細微。而白氏選擇這樣一件事,絕不僅僅是閑詠古史,而是一首以古事美刺現(xiàn)實。首聯(lián)交待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起因,詩中的故事是發(fā)生在越國君王荒怠政事的初期,當時國家持續(xù)遭受到了旱災。第二聯(lián)具體描述了當時旱災的嚴重程度:大風烈日讓水田日漸干涸,塵土四起。于是,當權者發(fā)布了一個新的但有些奇怪的告令:“官渠禁流水。”在大旱急需用水的時候,擋住水流,行為有些違反常理,他們是想做什么呢?第四聯(lián)說明目的:這樣做,是為了不讓流水入田,通過阻塞的方式,讓流水盡數(shù)流入王宮之中。王宮之中并無民生所需的水田,那么,讓水都流進王宮,而不讓它去澆灌已然千涸了的水田,是要做什么用途呢?第五、六兩聯(lián),畫面自宮外移向宮內(nèi),對宮內(nèi)池苑的景物進行描寫,以此解釋了君王為何禁流水。魚和鳥暢游在清澈的水中,樓閣的倒影在水面浮動。波光粼粼的池水迂回蜿蜒十多里。此四句著重對宮苑中流水的描寫,突出了宮池中流水清澈秀麗,風光旖旎,與水涸塵揚的疾苦民間形成鮮明對比。在舉國大旱的情況下,這樣的風景顯得甚是突兀,宮廷內(nèi)外兩相對比,不由得令人思考,天災之下怎么會有如此美麗的水景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壅入王宮的水并非用于生產(chǎn),而是拿來滿足宮內(nèi)當權者們的身心享受了!七至九聯(lián)進一步具體地描述了越王享樂之事。四月的時候荷花開,越王日日賞荷嬉戲。風吹過,夾雜著荷花的清香。這樣的光景,可謂是一種極大的享受,對于越王自然不例外。因此,喜愛這般風景的越王又種下荷花種子,期待著來年美景再現(xiàn)。作為一國的君主,越王想的是引水入宮,是玩樂,是用水養(yǎng)著美麗的荷景。可是他全然沒有想過,城外正處于大旱之中,成片望不到邊的水稻苗因為沒水灌溉而枯死了。這會導致歉收的百姓又會面臨怎樣的災難?看似天災的事情,因為掌權者的荒政享樂,*終演變成為人禍。詩作語言較為直白淺顯,將故事娓娓敘來,語言看似平淡,卻又生動地鋪展出了兩個色彩、風格全然不同的畫面。平常人讀來亦能朗朗上口,字句明了,如見其境。而更值得注意的,則是這首詩的結構。該詩首尾內(nèi)容相扣。一、二聯(lián)開篇言大旱帶來的天災,而末聯(lián)言大旱之下所顯現(xiàn)的人禍。其余幾聯(lián)則放下旱災境況不言,轉而描繪宮內(nèi)美麗的風景和王者很是享受的生活。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將民間急需之水盡數(shù)納入宮內(nèi)的基礎上。作者將較大的篇幅放在對宮內(nèi)風景和對越王享樂的描繪上,旱災之禍僅有數(shù)句。看上去有些“失衡”,但正是這樣的“失衡”,才愈發(fā)令人注意到執(zhí)權者只知享樂,在管理國家上的失政無道,而這或許才是白氏創(chuàng)作此詩的重點,他并不著重于反映民生的疾苦,而是想要諷刺時政,告訴世人導致民生多艱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已然滅亡了的越國是這樣的,而江河日下的唐王朝也一樣。……
新書--中國文學名家名作鑒賞精華:白居易詩文鑒賞辭典 珍藏本(精裝) 作者簡介
著名學者、古典文學專家沈祖棻、霍松林、葛曉音等領銜撰寫鑒賞文字,帶您領略唐代新樂府運動領軍人物——白居易的詩歌風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