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消費的道德風險及其防范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55100
- 條形碼:9787520355100 ; 978-7-5203-5510-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消費的道德風險及其防范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區分了消費與消費主義的概念,并從倫理的角度梳理了西方消費思想的歷史嬗變過程。文稿的主體是,通過剖析消費社會的兩個“神話”(消費的非道德神話和消費主義的道德神話),論述消費的道德風險,分析了市場調節的自發性、享樂主義的泛濫以及道德調節的滯后性等消費道德風險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很后,從責任倫理的角度探討防范消費的道德風險的倫理路徑。
消費的道德風險及其防范研究 目錄
**節 消費社會道德風險問題的提出
一 風險
二 道德風險
三 消費的道德風險
第二節 國內外消費倫理研究現狀
一 國外消費倫理問題的研究現狀
二 國內消費倫理問題的研究現狀
第三節 基本思路與主要內容
一 基本思路
二 主要內容
**章 從消費到消費主義:消費是一個倫理問題嗎?
**節 消費概念的哲學解釋
一 消費是肺結核。阂粚颖缓雎缘脑~義
二 消費的肺病隱喻
第二節 消費主義的界定及其多重面向
一 消費主義的基本內涵
二 消費主義的多重面向
第三節 消費是不是一個倫理問題7
一 從消費到消費主義的蛻變
二 消費是一個倫理問題嗎?
第二章 西方消費倫理思想的歷史嬗變:消費方式的變革及其辯護
**節 消費與倫理的結合:古代社會的消費倫理思想
一 適度消費:古希臘時期的消費倫理思想
二 自然生活與“哲學治療”:古羅馬時期的消費倫理思想
三 節制:中世紀的消費倫理思想
第二節 消費與倫理的分離:近代社會的消費倫理思想
一 “私惡即公利”:抽離傳統目的論基石的世俗消費
二 消費的去道德化:生產(勞動)合法化的必然結果
第三節 消費的倫理重構:現代社會的消費倫理思想
一 奢侈消費為“善”:“價值顛覆”之后的消費倫理思想
二 炫耀消費的禮儀規訓:財富證明的必要手段
第三章 消費社會的“道德神話”與道德風險
**節 消費社會的界定及其主要特征
一 消費社會的界定
二 消費社會的主要特征
第二節 消費社會的兩個“道德神話”
一 消費的非道德神話
二 消費主義的道德神話
第三節 消費社會的三重道德風險
一 消費者的異化:經濟理性取代價值理性
二 人際關系的冷漠:消費社會信任危機帶來的后果
三 人與自然矛盾的尖銳化:消費社會的生態風險
第四章 如何防范消費社會的道德風險:當代責任消費倫理研究
**節 消費社會的價值問題和道德責任
一 消費風險中的事實與價值問題
二 自由消費與道德責任
第二節 消費的道德風險與責任消費倫理
一 為他者負責的消費倫理思想
二 基于能力方法的責任消費倫理思想
第三節 消費社會的責任主體和責任界限
一 私人或者公共機構:誰應該為消費的道德風險負責?
二 本土的還是全球的風險:責任消費倫理的界限
第五章 我國消費道德風險問題的深度反思
**節 我國消費道德風險的具體表現及其危害
一 道德風險在我國消費生活領域的具體表現
二 我國消費道德風險造成的危害
第二節 我國消費道德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 經濟原因:市場調節的自發性缺乏對人的約束
二 社會原因:我國消費革命導致享樂主義的泛濫
三 文化原因:道德調節的滯后性造成責任主體缺位
第三節 我國防范消費道德風險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第四節 我國防范消費道德風險的具體對策
結語 風險時代呼喚消費者的責任擔當
參考文獻
后記
消費的道德風險及其防范研究 節選
《消費的道德風險及其防范研究》: 據史料記載,羅馬軍隊在一次遭遇哥特軍隊圍困時,羅馬國王派使者求和,卻因為國庫沒有錢財不得不“借”用供奉神靈的財物來為國家的戰爭危機解圍。接二連三的征戰使羅馬人一方面沉湎于物質財富的聚斂,另一方面又陶醉于世俗生活的感官享樂。然而,縱欲享樂需要大量的物質財富支撐,這又打破了羅馬人想過清閑雅致生活的美夢。雖然財富越來越多,但人們卻越來越真切地體會到,在紙醉金迷的生活中無比空虛。如何獲得幸福生活呢? “幸福是什么、如何獲得幸!币恢笔堑赖抡軐W中的經典問題。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倫理學認為,幸福就是*大的快樂,快樂與痛苦是相對的,快樂是善,痛苦是惡,因此,快樂就是規避痛苦,保持心靈的寧靜。但在西塞羅(Cicerco)看來,伊壁鳩魯學派忽略了在快樂與痛苦之間還存在不快樂與不痛苦的中間狀態;他們把快樂理解為善,不僅混淆了不同快樂之間性質方面的差異,而且用個人驕奢淫逸的肉體快樂①替代了道德價值的主導地位。所以,西塞羅*后得出這樣的結論:快樂的對立面是不快樂,不是痛苦;痛苦的對立面是不痛苦,不是快樂。由于快樂本身意味著對欲望的肯定,它奉行我行我素的縱欲主義道德原則,因此,西塞羅采取了釜底抽薪的辦法,將“欲望連根帶拔”②,徹底否定了欲望的合理性。事實上,否定欲望也就切斷了快樂主義道德學說中快樂與善的聯系。塞涅卡認為,個人美德與欲望是無關的。這是因為,如果說美德與欲望是一致的,那么,我們贊成美德無疑就是肯定貪得無厭、縱欲無度、窮奢極欲等社會丑惡現象,并且會得出“美德是惡”這種自相矛盾的結論。如果說美德與欲望無關,那么我們在踐行美德的同時必須根除欲望。因為“真正的幸福是建立在美德的基礎上的”,“幸福的人與其說沒有快樂與痛苦,倒不如說根本就感覺不到快樂和痛苦”。①這也就是說,幸福不是個人感官享樂的主觀體驗,更多的是指順從命運(神)召喚的自然追求。幸福生活對于塞涅卡而言就是順應自然,按照自然規律指引選擇自然而然的生活。雖然快樂有時也成為幸福的附帶物,但是快樂本身并不是靈魂的主宰。這是因為快樂一旦成為靈魂的主宰,就會使人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耽于娛樂,從而陷入獲得更多財富或求而不得的焦慮或恐懼之中。 塞雷努斯在寫給塞涅卡的書信中向其訴說了內心的困惑:雖然自己崇尚節儉樸實的生活,痛恨那些紙醉金迷的宴會或奢侈消費,但是現實生活中“披金戴玉的奴隸”及包裝時髦的隨從總是給人一種頭暈目眩的震撼!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應該如何消費呢?節儉生活與奢侈生活相比,哪一種生活更值得過呢?伊壁鳩魯學派根據人的需求程度的不同將消費品分為以下三類:必要的東西,必需但非必要的,非必需非必要的。根據這種劃分,塞涅卡進一步指出,必需品的內容主要包含三個方面:首先是維持自己生存和發展必不可缺的東西(通常指生活必需品);其次是生活的意義,如果缺少后我們就不應該再活下去的東西(如自由、良知);*后是情感的慰藉,如果缺少后我們就不愿意再活下去的東西(如親情、愛情)。在塞涅卡看來,超出上述三個價值尺度或必需品的界限就是奢侈品。奢侈品是靈魂墮落的根源,也是靈魂躁動不安難以醫治的根本原因。在杯盞交錯之中浪費時間、虛度光陰是一種惡。當“邪惡從四面八方包繞著我們,它們根本不允許我們再次起身,抬起眼睛去覓尋真理;一旦它們控制我們,將我們拴在低劣的欲望之上,我們就會被它們制得服服帖帖。邪惡之受害者再也不可能回到真正的自我”②。 ……
消費的道德風險及其防范研究 作者簡介
董玲(1978-),女,湖北枝江人。201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F為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消費倫理學、消費主義文化及環境美德倫理學領域的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在《道德與文明》《自然辯證法通訊》《自然辯證法研究》《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