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未名·幽雅閱讀叢書生命清供:國畫背后的世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259788
- 條形碼:9787301259788 ; 978-7-301-25978-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未名·幽雅閱讀叢書生命清供:國畫背后的世界 本書特色
以至情至性的隨筆方式圖文并茂地展示了國畫背后的幽微情味。
未名·幽雅閱讀叢書生命清供:國畫背后的世界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有關中國畫的品味之作。不是對中國畫的專門性研究著作,也不是有關傳統繪畫的鑒賞,而是想通過對國畫歷目前的代表性人物及其畫作的介紹,將諸位畫家的人生經歷、境界和追求揭示出來,同時也將作者自己對人生和生命的感悟流于筆端,走到繪畫的背后,去揣摩那里深藏的畫家心靈隱微,那些曾經感動過畫家的幽深生命體驗,發現中國畫家的內在人文關懷,讀來頗具啟發意義。全書文字優美,意境高遠,字里行間表現出作者橫溢的才氣及深刻的人文情懷。
未名·幽雅閱讀叢書生命清供:國畫背后的世界 目錄
二??生命清供????18
三??新桐初引????38
四??暮鴉賓鴻????60
五??好雪片片????77
六??山靜日長????98
七??葦岸泊舟????116
八??落花時節????135
九??寒潭鶴影????149
十??瀟湘八景????172
十一??口如扁擔????190
十二??秋月正孤????220
十三??乾坤草亭????244
十四??明河見影????261
十五??云煙飄渺????274
未名·幽雅閱讀叢書生命清供:國畫背后的世界 節選
八??落花時節 《秋風紈扇圖》(圖8–1),今藏上海博物館,紙本,墨筆,這是唐寅生平人物畫的杰作。坡地上畫湖石,有一女子,容貌姣好,風鬟霧鬢,綽約如仙,衣帶干凈利落,隨風飄動。眼神頗生動,凄婉之情,宛然在目。手執一紈扇,眺望遠方。女子被置于一個山坡,畫面大部空闊,只有隱約由山間伸出的叢竹,迎風披靡,突出人物心理無所適之的感覺。其上唐寅題有一詩,詩云:“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詩中意和畫中情相互映發,使這幅畫成為廣為流傳、也廣受喜愛的著名作品。唐寅在這幅畫中,借這位女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可以說世態炎涼、人世風煙都入女子神情中。秋來了,風起了,夏天使用的紈扇要收起了。炎熱的夏季,這紈扇日日不離主人手,垂愛的時分,這女子時時都與那個沒有在畫面出現的人心相愛樂。而今,這一切都隨凄涼的秋風吹走了,往日的溫情煙消云散,一切的繾綣都付之東流。孤獨的女子徘徊在深山,徘徊在蕭瑟的秋風中。真是昨日里紅綃帳中度鴛鴦,今日里荒寂山坡苦流連。有道是花開必有花落日,飛鳥盡了良弓藏。偌大的乾坤,天天都在上演著這樣的人間悲喜劇,說不盡的恩恩愛愛,道不完的怨恨情仇。
唐寅這幅畫的構思顯然受到漢代班婕妤之事的影響,班婕妤是漢代的一位美貌女子,富有文才,為漢成帝所寵幸。后來,宮中來了趙飛燕,漢成帝為這位身材姣好的絕代佳人所迷戀,于是,班婕妤便遭冷落。多才的班婕妤作了一首《怨詩》,詩云:“新制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后人又稱此為《團扇詩》,詩中借一把扇子的行藏,看人世的炎涼。詩中道盡了“恩情中道絕”給這位女子帶來的悲傷體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唐寅《班姬團扇圖》,與《秋風紈扇圖》寫同一故事。收藏家項元汴在跋文中說:“唐子畏先生風流才子,而遭諂被擯,抑郁不得志,雖復佯狂玩世以自寬,而受不知己者之揶揄,亦已多矣,未免有情,誰能遣此?故翰墨吟詠間,時或及之。此圖此詩,蓋自傷兼自解也。”唐寅雖寫他人事,表達的卻是自己對生命的慧解。“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他是在說“世情”,說一個顛倒的乾坤、荒誕的宇宙,說一種古今同在的“萬古之事實”。(圖8–2)
唐寅,在中國藝術史上,幾乎是風流的代名詞,這位才性超群的藝術家,少負不羈之才,十六歲時“童髫中科**”,高中秀才**名,二十多歲時又高中鄉試舉人**,由于鄉試**的舉人被稱為“解元”,所以唐寅又有“唐解元”之號,并有“龍虎榜中名**”的印章。他的才名曾經引起朝廷的轟動,甚至有人將他和曹七步、溫八叉之類的捷悟之士相提并論。唐寅是個性格外向的人,恃才傲物,放蕩不羈,沉湎于酒,耽溺于色,于詩于畫并有高才,與沈周、文徵明、祝枝山并列為“吳中四杰”。唐寅一生有風流的一面,又有深沉的一面。他因才華出眾,而“妝成每被秋娘妒”;又因流年不利,命運坎坷,家庭遭到一次又一次打擊。上蒼給了這位風流才子太多的磨難。也許太聰穎的人性情本來就脆弱,何況像唐寅這樣伴著那么多苦難的人,他那根敏感而又脆弱的心弦更容易撥響。俗話說,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對于唐寅來說,這是難以忍受的災難,但對于后人來說,他的脆弱的心靈所傳出的天才逸響,則給人們帶來極大的滿足。(圖8–3)
唐寅一生只度過短暫的五十多年時光,在他落泊的晚年,身居桃花庵,常常一人獨處。桃花庵是一個花海,每到春來,群花綻放,他就在這一片天地中將息性靈。暮春時分,落花如雨,秋風蕭瑟,落葉繽紛,這些都撥動著他的心弦。他一生很多藝術創造都與落花、秋風有關。惜花、傷秋是他藝術中的主題。他有《和沈石田落花詩》三十首,表現的是對生命的思考,在如雨的落花之中,把玩性靈的隱微。一天夜里,他獨飲花下,對著幽冷的明月,吟詠道: 九十春光一擲梭,花前酌酒唱高歌。枝上花開能幾日,世上人生能幾何。昨朝花勝今朝好,今朝花落成秋草。花前人是去年身,去年人比今年老。今日花前又一枝,明日來看知是誰。明年今日花開否,今日明年誰得知。天時不測多風雨,人事難量多齟齬。天時人事兩不齊,莫把春光付流水。好花難種不長開,少年易老不重來。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 唐寅的這首《花下酌酒歌》,和《紅樓夢》中《葬花辭》驚人地相似,《葬花辭》道:“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葬花辭》與唐寅的這首詩顯然有精神氣質上的共通。如果要說《葬花辭》受到唐寅的影響也未為不可。
沈周曾有《落花圖》長卷(8-4),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設色,紙本,畫于1506年。圖畫暮春季節,一人靜坐水邊花下,花兒撲簌簌地落,水潺潺地流,正所謂落花流水。橋那邊有一仆人攜琴而至,那畫中的主人正要借琴而吐露衷腸。我們不知道,這花下客是對落花的留戀,還是對生命的哀婉?是要和著花開花落的節奏,唱著云卷云舒的悠然,還是面對繁華不再,袒露深心的憂傷?
感時傷世,傷春悲秋,是中國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詩人*喜歡謳歌的。詩人也許是我們這個星球上*脆弱的一群,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大自然的一點變化,都能觸動詩人的隱微。辛棄疾一首《摸魚兒》表露了他面對暮春的感受:“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常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詩人是愛春,意欲擁有她,但是落紅徑自飄零,春光倏忽而過,詩人油然傷懷,為這似水流年而傷心。詩人幾乎是喝令“春且住”,但“春自往”,落花飄零隨水流,時間無情擲人去。這種強烈的沖突將人的哀婉推向極至。歐陽修《蝶戀花》的下闋寫道:“雨橫風狂三月暮,簾卷西風,無計留春駐。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一春之暮,又遇一日之暮,在春之暮、日之暮中,又有連綿不斷的迷蒙春雨,落紅點點,漂流水中。那紅色點點,使人不忍卒看。正所謂“人心花意待留春,春色無情容易去”。我不認為這種絕望的意緒回旋,是灰蒙蒙的人生格調,相反,我認為,只有珍惜生命的人才有這份敏感。落紅點點,在解人看來,毋寧可以當作一道生命的亮景。
我們都熟悉那首“人面桃花”的嘆息:“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越是美好的東西,我們越想永遠地擁有它,但美好幾乎肯定無法永伴,所以我們總有美好的東西瞬間即逝的感覺。時光不復重來,那個由舞臺和演員、觀眾所構成的情境轉瞬即逝。但舞臺可以長存,而演員注定要缺場。既然演員注定要缺場,那么人們為什么還甘于做這樣的演員,留一些碎片去折磨未來歲月中的我?“想前歡,盡成陳跡”,為何人們還在不斷上演這種“歡樂劇”?原來人生是這樣:注定要演出,也注定要缺場。
其實,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人們似乎是被強行拉上急速行駛的時間列車之上,目送著窗外節節逝去的影像,伸手去抓,兩手空空,無從把握。人似乎總與黑暗中一種不明力量在斗爭。存在的總是殘破,美好的總伴著幻滅,握有的又似乎沒有。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像唐寅、沈周這些絕世才子,面對著落紅點點,面對著空蕩蕩的宇宙,他們又如何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呢?(圖8–5)
唐寅說:“今日花前又一枝,明日來看知是誰。明年今日花開否,今日明年誰得知。”《紅樓夢》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這真是為未來著想。他們都看到人是未來宴席的永遠缺席者,時光轉瞬即逝,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河流,存在,就意味不在。人就是這世界的匆匆過客,我在橋下看風景,別人在橋上看我。自己是一個觀照者,又是一個被觀照的對象,此刻我是一個追憶者,又將是一個被追憶的對象。正所謂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晏殊的這首《浣溪沙》真可謂生命的絕唱,夢一般的格調,水一樣的情懷。填一曲新詞演唱,斟一杯美酒品嘗,去年此日我們曾在這里相聚,今日我又重來。眼前是和去年一樣的天氣、一樣的亭臺。那正在西下的夕陽不知幾時能再回?無可奈何地看著花兒紛紛落下,又有似曾相識的燕子飛回來。詩人就在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隧道盤旋。到頭來,只有在小園的香徑上獨自徘徊。這首詞留下的凄美旋律,永遠伴著落花而盤旋。
這樣的追憶,這樣的流連,這樣對生命的撫觸,*容易將人導入夢幻般的境界。如楊花飛舞,似幻似真。唐寅有一幅《桐陰清夢圖》(圖8–6),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一人于青桐樹下清坐而入眠,唐寅以極細微的筆觸表現入夢者臉部淡淡的笑容。其上唐寅有一詩:“十里桐陰覆紫苔,先生閑試醉眠來。此生已謝功名念,清夢應無到古槐。”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載,淳于棼夢到槐安國,娶了漂亮的公主,當了南柯太守,享盡富貴榮華。醒后才知道是一場大夢,原來槐安國就是庭前槐樹下的蟻穴,所謂“一枕南柯”。唐寅說他的這一夢不是功名欲望之夢,而是桐陰下的清夢,梧桐在古代中國象征著高潔的情懷,他這一夢夢到了一個清凈的世界中去了,到了一個沒有煩惱的世界中去了,而這滔滔天下,熙熙而來,攘攘而去,利欲熏心,蠅營狗茍,骯臟不已,哪里有什么清凈,幸運的是,唐寅卻在夢中找到了。藝術往往就是給人造夢。
面對落花是憂傷,沈周卻沒有化入夢中的排遣,他卻有執著于當下的超越。南京博物院曾展出一幀沈周的《落花詩意圖》,本是龐萊臣的舊藏,這幅不大的畫面,展出時卻吸引了人們極大注意,甚至引起轟動。這幅畫紙本,設色,縱35.9厘米,橫60.1厘米。前有沈周友人書法家王鏊所題“綠陰紅雨”四字,后長軸上自書落花詩七律十首。畫中描寫群花自落,流水潺潺,一空寂的山林中,一老者拄杖獨行。沈周的色彩語言沉著而有醉意,以青綠、赭石染出山石的輪廓,近樹以淡綠烘染。遠處則以黛青抹出一痕山影。風味老辣。詩意與畫面相映襯,抒發面對生命的落花時節心靈如何平靜的沉思。
圖中沈周題有“山空無人,水流花謝”之語。北宋禪家曾以蘇軾“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作為至高的體驗境界,后來成為宋元以來文人藝術的圭臬,沈周之后,清初的漸江甚至以“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作為其《畫偈》的開篇之語。天高地迥,山空水遠,空花自落,鳥鳴珠箔,一任自心與之徘徊,感受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的生命旨趣。
未名·幽雅閱讀叢書生命清供:國畫背后的世界 作者簡介
朱良志,1955年生,安徽滁州人,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美學、中國藝術。主要作品有:《石濤研究》《扁舟一葉:理學與中國畫學研究》《曲院風荷:中國藝術論十講》《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南畫十六觀》等。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桂徵芍藥作品選
¥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