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墨色將至:晚晴關鍵事件中的名人和書札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89769
- 條形碼:9787510889769 ; 978-7-5108-8976-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墨色將至:晚晴關鍵事件中的名人和書札 本書特色
1.社科院近代史所及個人收藏一百多位晚晴名人近二百份書札,原始珍稀資料,內容的豐富性、代表性和權威性。2.作者為近代史博士,以個性化的筆法,解讀晚晴“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每一個關鍵時刻。個性化敘事+名人書札+珍貴史料,了解晚晴人物,認識中國歷史。3.文后附圖錄,便于書札檢索。
墨色將至:晚晴關鍵事件中的名人和書札 內容簡介
書札,即書信,古代又叫手札、信札、尺牘、尺墨,等等。書札除了溝通信息,承載社會功能,蘊含政治意蘊,同時附有強烈的藝術審美價值。通過書札,可以跨越時空,和古人或他人“相識”“相認”“相通”。很多書法目前的名作,本身便是書札。 近代以來,書札備受推崇,特別是那些對歷史有補充作用、涉及重大歷史事件、書寫者和收信者都是歷史名人的書札,更是引人注目。精心寫作的書札,洋溢著個體情感,并超越藝術審美而成為獨特的歷史文獻。 本書收錄林則徐、曾國藩、薛福成、馮桂芬、郭嵩燾、容閎、李鴻章、張之洞等一百六十一位晚晴名人近二百份書札,串聯起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間十九個重大事件。 并未遠去的歷史,換一個角度去解讀。
墨色將至:晚晴關鍵事件中的名人和書札 目錄
**章 鴉片戰爭—1
主要人物:許乃濟·鄧廷楨·林則徐·耆英
敵人歡迎的就是我們反對的,許乃濟被認為代表了鴉片販子的利益,并和吃“鴉片飯”的腐朽官員站在了一起。慶幸的是,他距離“賣國賊”的帽子尚有咫尺——如果不是死得早,也許和琦善一樣,上了被清算的名單。
第二章 太平天國—19
主要人物:曾國藩·左宗棠·官文·胡林翼·黃彭年·錢應溥·曾國荃·蕭孚泗·彭玉麟·楊岳斌·丁義方·翁同書·胡家玉
誰也沒有料想,這一紙任命即將改變整個國家的權力版圖。太平天國起義固然被撲滅了,私人武裝亦將成為日后逼宮的主要力量——除了聽信糧餉,新軍只遵從于“操練者”。此外,漢臣將和滿臣在帝國的舞臺分庭抗禮。
第三章 捻軍—43
主要人物:僧格林沁·喬松年·袁甲三·閻敬銘·文煜·薛福成·劉銘傳
僧格林沁之死,揭開了朝廷與捻軍決戰的序幕。但在誰掛帥問題上,出現了分歧。其時,曾國藩辦團練、破天京,聲望如日中天,自然為不二人選,同治和慈禧及多數樞臣都是這么考慮的,但有一個人卻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就是“剿匪”專家喬松年。
第四章 辛酉政變—57
主要人物:端華·奕譞·陳孚恩·周祖培·焦祐瀛·桂良·賈楨·匡源
這份不足六十字的遺詔里,咸豐給自己的兒子構建了一個“八大臣輔政”機制。八人大名單中,叔伯、兄弟、子侄一個沒用,全用了些外人。在他心目中,當前的權力格局是所謂“三邊四點”。
第五章 刺馬—75
主要人物:馬新貽·梅啟照·張之萬·陳湜·李成謀·丁日昌·孫衣言
刺馬案爆發,舉國震驚,這是大清建國以來**起*高級別官員被刺事件。據傳,慈禧聞知,驚駭莫名:“馬新貽此事豈不甚奇?”
第六章 洋務運動—91
主要人物:呂海寰·吳重熹·馮桂芬·俞樾·郭嵩燾·王韜·容閎·鄭觀應·倭仁·周德潤
洋務運動首先是思想上的解放,然后才是工業上的興國。“求富” “求強”的四字目標或者“師夷制夷”“中體西用”八字方針,都是建立在思想解放基礎之上。思想解放始終牽引并伴隨著整個洋務運動。期間,開明士人扮演了啟蒙者的角色。
第七章 同文館之爭——107
主要人物:左宗棠·郭嵩燾·張盛藻·倭仁·李鴻藻·吳廷棟
天文算學館設立后,通政使于凌晨、即補直隸知州楊廷熙都表示反對,特別是前者,認為該館設立,將引發朋黨之爭。所謂朋黨之爭,就是指奕䜣和倭仁爭論而言。
第八章 朝鮮壬午兵變—119
主要人物:李鴻章·張樹聲·吳長慶·張謇·袁世凱
自朝鮮建國以來,亦即從明朝開始,朝鮮問題始終閃爍著日本的影子。日本覬覦亞洲,朝鮮就是跳板。光緒二年(1876),日本以朝鮮拒絕和己邦交為由,出兵入侵,要求建交通商。其時,中國這個宗主國苦于內憂外患,自顧不暇,不能盡責提供保護,便息事寧人。
第九章 云南奏銷案—129
主要人物:陳啟泰·唐景崇·沈桂芬·王文韶·李鴻藻·陳夔龍·翁同龢·張佩綸·衛榮光·劉長佑
該案的起因以及能徹查,源于沈桂芬之死。也就是說,何時查,怎么查,是講天時地利特別是人和的。
第十章 中法戰爭—143
主要人物:唐景崧·劉永福·寶鋆·何璟·張之洞·馮子材·潘鼎新·梁鼎芬
在法軍寇邊之際,一個文弱的書生站了出來。唐景崧上折言事,自請赴越南動員劉永福抗法。朝廷下旨:“吏部候補主事唐景崧,著發往云南,交岑毓英差遣委用。”唐景崧到越南打的**個漂亮仗就是“拿下”劉永福。
第十一章 甲申之變—155
主要人物:孫毓汶·翁同龢·丁寶楨·趙鳳昌·盛昱·劉秉璋·額勒和布·世鐸·閻敬銘·許庚身
壬午兵變前,李鴻章恰值丁憂,以淮軍將領張樹聲代李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兵變起,張樹聲派吳長慶等入朝,因處置得力,深受贊譽。這一代、一贊,張樹聲是否膨脹不得而知,但其子張華奎先跳出來了。
第十二章 中日甲午戰爭—171
主要人物:葉志超·聶士成·李鴻章·吳大澂·丁汝昌·易順鼎·周馥·樊增祥
在朝臣中,支持李鴻章的是軍機大臣孫毓汶,而支持翁同龢的是軍機大臣李鴻藻。戰后,簽署《馬關條約》,孫毓汶主張早日批準條約,而李鴻藻主張暫緩批準。兩方關系,勢同水火。
第十三章 戊戌變法—185
主要人物:張蔭桓·康廣仁·梁啟超·譚繼洵·陳熾·文廷式·孫家鼐·楊崇伊·徐致靖·翁同龢·梁啟超·許應骙·王 照·懷塔布·陳寶箴·陳三立·王先謙·譚鍾麟·楊銳·黃紹箕·劉學詢
康有為的理解是把中國和日本合在一起,由伊藤博文“專中國政柄”——這是不是康有為大同世界的構想,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不過,這絕對不是康有為的腹案,而是三番五次通過奏折的形式,遞到皇帝案頭。*為致命的是,政變前一天,楊深秀還上了一道“合邦”奏折。
第十四章 義和團,義和團—213
主要人物:毓賢·張汝梅·惲毓鼎·榮祿·趙舒翹·剛毅·董福祥·許景澄·袁昶·立山·徐桐
官方眼中,義和團本為“匪”,何以成為可以倚靠的力量呢?推手雖是毓賢,但轉折點在載漪身上。
第十五章 庚子西狩—231
主要人物:袁世凱·奕劻·王懿榮·王希烈·汪大燮·鹿傳霖·英年·那桐·榮慶·吳永
和咸豐十年(1860年)以“木蘭秋狝”為名自圓明園倉皇逃亡熱河一樣,這次取道居庸關,經大同、太原逃亡西安之路也有一個美好的名字——庚子西狩。
第十六章 東南互保—247
主要人物:趙鳳昌·盛宣懷·張之洞·李秉衡·余聯沅·奎俊·許應骙·劉坤一
疆臣中,李鴻章的態度*為激烈。李鴻章說:“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第十七章 出洋風波—263
主要人物:戴鴻慈·載澤·徐世昌·李盛鐸·鄧邦述·陸宗輿·尚其亨·袁克定·端方
此事甫發,除了極少數革命黨,中外輿論一致譴責,認為此次考察,事關立憲,不該以刺殺手段阻攔。不少有識之士認為,“當此更宜考求各國政治,實行變法立憲,不可為之阻止”,復旦、南洋等幾十所都致電慰問。
第十八章 丁未政潮—281
主要人物:陳夔龍·鄭孝胥·瞿鴻禨·世續·岑春煊·松壽·惲毓鼎·張百熙
這次政爭中,時人認為,瞿鴻禨雖占盡上風,但“公得獨留樞垣,勢已孤危”。
十九章 辛亥革命—295
主要人物:閻錫山·錫良·端方·趙爾豐·黎元洪·孫寶琦·余誠格·馮國璋·善 耆·羅振玉·溥偉·趙爾巽·李經·王揖唐·梁士詒·朱啟鈐·嚴復·楊度·熊希齡·湯化龍·高凌蔚
由晚清而民國,政壇如此紛亂,足以說明,辛亥革命雖然結束了帝制,但帝王之心卻如影隨形,久而難祛——漫長的辛亥革命,一直沒有結束。
跋 書札中的“隱秘”—317
附 書札索引—325
墨色將至:晚晴關鍵事件中的名人和書札 節選
丁未政潮 1907 年,按干支紀年,歲在丁未。是年,朝中北洋派奕劻、袁世凱和清流派瞿鴻禨、岑春煊內斗,兩方“捉對兒廝殺”,被稱為“丁未政潮”。 通常認為,這“表面上是北洋派獲勝,實際上卻是慈禧扶植滿洲親貴勢力來牽制北洋派,*終導致了宣統年間親貴集權的局面”。平心而論,此論斷有些偏頗。不爭的事實是,袁世凱借政爭穩固了和皇室的關系以及個人地位,為時代轉換,埋下伏筆。 陳夔龍《夢蕉亭雜記》對此事記載,雖簡略粗疏,但線索明朗,不妨一觀。 陳氏字筱石,號庸庵,貴州貴筑(今貴陽)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授兵部主事,其人歷任順天府尹、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撫、江蘇巡撫、四川總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思想保守,以“祖宗成法”為圭臬,視革命為“大逆不道”。其書云: “辛丑公約簽字后,兩宮回鑾。維時李文忠公積勞病逝。項城繼任北洋。榮文忠居首輔,項城夙蒙恩遇,尚受節制。迨文忠逝世,遂以疆吏遙執政權。一意結納近侍,津署電話房可直達京師大內總管太監處,凡宮中一言一動,頃刻傳于津沽。朝廷之喜怒威福,悉為所揣測迎合,流弊不可勝言。癸卯,張文襄內召,兩宮擬令入輔,卒為項城所擠,竟以私交某協揆代之。文襄郁郁,仍回鄂督任。繼復推舉某某入直樞廷,輦下號稱三君,均為其所親昵。厥后議改官制,北洋所練大鎮,應歸陸軍部直轄,不得已撥出**、第三、第五、第六四鎮歸部。以直隸地方緊要,暫留二、四兩鎮自為督率。朝廷姑允之。以糧餉處贏余關系,與某尚書意見相違,竟爾兇終隙末。榮文忠歿后,善化主持樞政。項城初頗結納之,嗣因商定中日和約,善化以外務部大臣資格先與日使交際一次,項城不悅,凡事陽推讓,而陰把持,善化幾無發言權。迨和約告成,兩方遂成水火。善化得君*專,一意孤行。適內閣官制成,力排項城援引之某某等,一律退出軍機;嗣以樞廷乏人,復召桂撫林贊虞(紹年)中丞為助。項城暨某某等聞之嘩然,思有以報復。善化恃慈眷優隆,復擬將首輔慶邸一并排去。兩宮意尚游移,詎訛言已傳到英國,倫敦官報公然載中國政變、某邸被黜之說。適值慈圣宴各國公使夫人于頤和園,某使夫人突以相詢,慈圣愕然。嗣以此事僅于善化獨對曾經說過,并無他人得知,何以載在倫敦新聞紙中?必系善化有意漏泄。天顏震怒。項城探知原委,利嗾言官奏劾。善化薄有清名,言路不屑為北洋作鷹犬,一概謝絕。重賄講官某,上疏指參。善化竟不安其位而去。樞府乏人主筆,特旨召張文襄入輔,項城亦夤緣同時奉詔。時慶邸年老多病,屢經請假,復詔令醇邸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然事無巨細,均由慈圣主持,諸臣但唯唯承旨而已。昊天不吊,兩宮龍馭先后上升,今上入承大統,醇邸以攝政王監國。項城因事獲咎,幾遭嚴譴,賴文襄多方調旋,得保首領以歸。文襄亦以國事日非,親貴用事,屢諫不聽,赍志以歿。辛亥八月,武昌發難,沿江各行省紛紛獨立,復特旨起用項城,冀以支撐危局。詎項城甫出,清祚即因之而告終。辛亥以后之事,余不忍言,實亦無可言之價值也。” 陳夔龍筆下,已然指出丁未政潮起于袁世凱主導北洋,事事排擠異己而至。北洋派與清流派的爭斗,光緒末年,絡繹不息。如 1904—1905 年間,就發生奕劻和袁世凱構陷岑春煊軍費報銷案、御史蔣式瑆彈劾奕劻匯豐巨款案、岑春煊彈劾粵海關道周榮曜賄賂奕劻案、御史張元奇彈勒奕劻長子載振狎妓案、瞿鴻禨彈劾袁世凱印花稅案,等等。 光緒三十二年(1906),朝廷宣布預備立憲,北洋派和清流派均想牽引此事。兩廣總督岑春煊在上海成立中國**個立憲社團——預備立憲公會,推鄭孝胥擔任會長。 鄭孝胥(1860—1938),字蘇戡,號海藏,福建閩侯人,光緒八年(1882)中 舉, 后 為 李 鴻 章 幕 僚。 光 緒 十 七 年(1891),駐日從事外交活動。甲午后,任張之洞自強軍監司。后歷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京漢鐵路南段總辦兼漢口鐵路學堂校長,廣西邊防大臣,安徽、廣東按察使等,其有變法思想,亦支持立憲。 袁世凱也不甘落后,頻頻和立憲派交游,稱“官可不做,憲法不能不立”。 岑春煊因庚子護駕之功,備受慈禧恩寵。他身在兩廣總督任上,朝中勾連的同人便是瞿鴻禨。岑氏為官清正,被稱為“官屠”,兩廣任內四年,參罷文武官員一千四百余人,讓人聞之色變。而袁世凱在直隸任上,朝中同盟則是奕劻。兩撥政爭,在是否裁撤軍機處上,達到頂峰。 預備立憲的**步是改革官制。其時,袁世凱“深與接納,為其(奕劻——引者注)謀主,于是北洋遙執朝政”,在袁世凱的推動下,擬裁撤軍機處,建責任內閣,“冀以內閣代君主,可總攬大權”,由奕劻主事,自己背后遙控。這一如意算盤,瞿鴻禨、岑春煊洞若觀火。因朝廷諭令幾省派員參議,岑春煊讓親信于 式 枚 進 京。于氏將岑春煊密電號碼本交與 瞿 鴻 禨, 以便 密 切 聯 絡。瞿鴻禨上折稱軍 機 處“ 立 法精 密, 實 為 千古所無”,而“今中國官民程度俱有未及,議院未能遽立,地方未能自治,而先行立憲之官制,其勢必多捍格”,慈禧深以為然,遂否決裁撤之議。不僅如此,軍機處只保留奕劻、瞿鴻禨,吏部尚書鹿傳霖、陸軍部尚書鐵良、民政部尚書徐世昌、學部尚書榮慶都被逐出,隨后,又補大學士世續、廣西巡撫林紹年在軍機行走。同時,著袁世凱辭去八項兼差,并將北洋六鎮只留兩鎮,其余歸陸軍部管轄。 世續(1852—1921),字伯軒,索勒豁金氏,滿洲正黃旗,光緒元年(1875)舉人,三十二年(1906)任軍機大臣。事后證明,世續入軍機,將有利于奕劻和袁世凱。特別是岑春煊倒奕劻時,世續上書說岑氏和奕劻“素有嫌怨”,將公仇切換為私怨,使“慈意稍為之解”。補充一句,辛亥革命興起,**個贊成宣統遜位的,就是此人。 不過,在這次政爭中,時人認為,瞿鴻禨雖占盡上風,但“公得獨留樞垣,勢已孤危”。 此語極具洞識。 北洋派雖裁撤軍機處之議未成,但因奕劻主事,實惠也頗多。一是北洋舊人徐世昌、唐紹儀、朱家寶、段芝貴分別出任東三省總督、奉天巡撫、署吉林巡撫、署黑龍江巡撫。二是將岑春煊調任云貴總督,由袁世凱親家周馥接任兩廣總督。岑春煊知是圈套,托病不就,后又被改四川總督,且不準上京請訓,北洋派試圖將他邊緣化。 岑春煊對奕劻之舉內心憤憤,決定借慈禧的寵信,直接進京倒之。 岑春煊借口赴川,自上海到武漢,上折請覲見,不待批準,乘車北上,由御史趙啟霖在保定接站,前去面圣。慈禧連續四天接見岑春煊,因郵傳部尚書張百熙病故,著岑氏接任。岑春煊一上任,就參倒袁世凱親信、郵傳部 尚書張百熙病故,著岑氏接任。岑春煊一上任,就參倒袁世凱親信、郵傳部侍郎朱寶貴,時人云:“猶賴岑帥之突至,以霹靂手段為政府當頭棒喝,豈不使人可愛,豈不使人可敬 ? 岑尚書乃一活炸彈也,無端天外飛來,遂使政界為之變動,百僚為之蕩恐,過吳樾懷中所藏者遠矣。” 與此同時,瞿鴻禨讓御史趙炳麟、江春霖、趙啟霖,以楊翠喜案,清理奕劻和袁世凱黨羽。彈劾的矛頭直指袁世凱親信段芝貴,趙啟霖折稱其巡撫之職乃賄賂所得:一、段芝貴買歌妓楊翠喜,獻給載振;二、借天津商會王竹林錢獻奕劻壽。慈禧大怒,下令將段芝貴撤職,同時讓醇親王載灃和大學士孫家鼐查辦。因袁世凱買通楊翠喜和王竹林,查無實據,趙啟霖以污蔑罪被革職。 此時,奕劻和袁世凱開始反攻,一是請兩廣總督周馥、閩浙總督松壽上奏,言兩廣匪患不平;二是奕劻親自出馬,面見慈禧,陳說匪事。岑春煊僅任郵傳部尚書二十五天,就被迫回任兩廣,前去剿匪。因岑春煊擔任兩廣總督,仍是實力派,且受寵幸,若留下必是心腹大患,遂由兩江總督端方出馬,請袁世凱親信、上海道蔡乃煌合成岑春煊、康有為、梁啟超、麥孟華等人合影,送呈慈禧。慈禧不辨真偽,斥罷岑春煊。岑春煊離京,瞿鴻禨孤掌難鳴,亦被參倒。其后,清流派林紹年被排擠,出撫河南。 丁未政潮以清流派失敗而告終。 在政爭中,一個關鍵人物是惲毓鼎。其人*早跟在清流派屁股后搖旗吶喊。趙啟霖去職,其曾上折稱“言官不當反坐”,為其鳴不平。不久,因赴天津談京津鐵路事,被袁世凱一萬八千金收買,遂出手攻擊瞿鴻禨和岑春煊。一是由其代呈農工商部右侍郎楊士琦所擬奏折,稱瞿鴻禨“四大罪”。據諭旨:“光緒卅三年五月丁酉,諭內閣:惲毓鼎奏參樞臣懷私挾詐,請予罷斥一折,據稱協辦大學士外務部尚書、軍機大臣瞿鴻禨,暗通報館,授意言官,陰結外援,分布黨羽……瞿鴻禨久任樞垣,應如何竭忠報稱。頻年屢被參劾,朝廷曲予寬容,猶復不知戒慎。所稱竊權結黨,保守祿位各節,姑免深究……瞿鴻禨著開缺回籍,以示薄懲。”由是,瞿鴻禨被罷。二是彈劾岑春煊滯留上海,內結康、梁,外“借日本以傾朝局”,慈禧震驚而大怒,岑也被罷。 這樣,一個被收買的御史,一出手,扳倒了兩個重臣。 瞿鴻禨開缺后,醇親王載灃入軍機,袁世凱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且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湖廣總督張之洞入軍機。 時人曾云:“瞿、岑戊戌前,皆嘗與康有為、梁啟超款曲。”也就是說,勾結康、梁,才是兩人被罷的真相——朝廷始終害怕的是試圖變法、革命“奪權”的異己分子。可誰又能料到,對朝廷忠心耿耿的清官岑春煊,因被構陷,走到了朝廷的對立面。辛亥革命期間,岑春煊寫出了《致清貴族公電》,要求朝廷“徑降明諭,宣示中外”,讓“國民組織共和政治”。 陳夔龍《夢蕉亭雜記》記載云: “文慎(瞿鴻禨——引者注)遂入直軍機,公推主筆,夾輔七年,恩遇獨渥。嗣因議改官制,與同直諸君意見不合。北洋某制府復遙執政權,橫加干預,文慎遂不安其位而去。時文達(張百熙——引者注)業經物故,不讀遜位詔書,尚系全福。國變后,文慎不克家居,避兵海上。余適由北洋謝病來滬。亂后相見,話先朝遺事,幾如白頭閑坐,同說開元。文慎騎箕,忽已七載,思之黯然。余亦老病頹唐,非復數年前之意興矣。” 世事變易,匆匆難明,怎一句“白頭閑坐,同說開元”了得。
墨色將至:晚晴關鍵事件中的名人和書札 作者簡介
李儉,山東沂南人,1970年代生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博士,著有《接班的戰爭——清朝皇位交接秘史》《博覽會史話》,主編《新范式與新史學》,參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經驗》《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1949—2009)》等,發表論文若干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