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zhàn)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jīng)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紫禁城六百年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21719574
- 條形碼:9787521719574 ; 978-7-5217-1957-4
- 裝幀:一般純質(zhì)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紫禁城六百年 本書特色
1. 紫禁城誕辰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年!值得收藏的國民故宮文化通識書,至偉的建筑,精妙的細節(jié),塵封的歷史,歷久彌新的文化傳承,交織六百年時光,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娓娓道出故宮凝聚的人文精神。 2. 故宮院長說故宮,從不一樣的角度,看故宮前世今生!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原副院長李文儒先生,守護故宮十余載,本書收錄百幅老院長親自攝影故宮細節(jié)圖,跟隨院長視角,從皇宮到博物院,用現(xiàn)代眼光,重新審視故宮。 3. 想要了解紫禁城工整對稱的建筑規(guī)劃與文化內(nèi)涵,從東西六宮入手是很好的選擇!因為東西六宮的對稱關(guān)系,可以說是紫禁城中*為嚴整的。書里既能使人領(lǐng)略建筑均衡之美,也講述了東西六宮是如何失衡的,比如慈禧為慶祝壽辰、聽戲,將西六宮院落兩兩打通,變?yōu)椤拔魉膶m”。 4. 如今的東西六宮與歷史中、文藝作品中的有何不同?因《延禧攻略》聞名的延禧宮內(nèi)被末代皇太后隆裕建了一座西式水宮殿“水晶宮”;1931年,還是在延禧宮中,一座文物庫房竣工了。延禧宮旁的景仁宮聲明不顯,內(nèi)里如今設(shè)立著為故宮捐贈文物者的紀念榜。東西六宮的轉(zhuǎn)變,是紫禁城從皇宮變成博物館的小小縮影。
紫禁城六百年 內(nèi)容簡介
故宮院長說故宮,跟隨老院長的文字與圖片,用現(xiàn)代眼光重新審視故宮的前世今生。 故宮紫禁城構(gòu)建之初,極其講究對稱,后廷的東西六宮*為嚴整——或許是出于規(guī)范皇帝與后妃關(guān)系的考慮。 但西太后慈禧打破了這種均衡:為了慶祝壽辰、聽戲、“垂簾聽政”,太極殿與長春宮、儲秀宮與翊坤宮被兩兩打通,西六宮就這么變成了“西四宮”。東六宮倒是不曾大動,直到末代皇太后隆裕在延禧宮中嘗試建造西式水宮殿“水晶宮”,總算讓東六宮不至于“落后”太多。 西六宮有一樁逸事屬于一顆蘋果。末代皇帝溥儀在儲秀宮中吃餐后水果時,被匆忙前來的內(nèi)務府大臣告知《清室優(yōu)待條件》將被廢除,這顆剛被咬了一口的蘋果就從驚慌的溥儀手中滾落在地,被半年后前來清點文物的俞平伯看到、記錄下來——其時早已干枯。 紫禁城中的建筑或變或不變,歷經(jīng)六百年風霜刀兵的考驗,它仍默然注視著世道的無常。
紫禁城六百年 目錄
失衡的內(nèi)廷
002- 失衡的內(nèi)廷
006- 偏安養(yǎng)心殿
010- 養(yǎng)心殿里說“三希”
016- 前殿后寢縮小版
022- 東西六宮的生育任務
026- 西六宮里西太后
030- 傳膳“儀式”
038- 長春宮里紅樓夢
044- 景仁宮里景仁榜
048- 延禧宮里“水晶宮”
西區(qū)故事
057- 中路與東區(qū)、西區(qū)
062- 東文華西武英
068- 浴德堂:浴體?浴德?
072- 咸安門內(nèi)寶蘊樓
078-“內(nèi)務”“造辦”貪奢
088- 太后們的休養(yǎng)之地
東區(qū)故事
096- 文淵閣與《四庫全書》
104- 文華文淵之后
112- 祭拜祖宗的奉先殿
116- 太上皇的寧壽宮
126- 皇帝的花園
140- 看戲與拜佛
150- 珍妃井與宮女井
尋找細節(jié)
158-“人”形大屋頂
167- 脊獸大世界
174- 宮門重重
184- 庭院深深
192- 窗里窗外
198- 琉璃花開
204- 彩繪皇宮
后記
212- 作為圖像的紫禁城
紫禁城六百年 節(jié)選
傳膳“儀式” 皇宮里如何吃飯,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核心問題是帝后們吃什么,而比吃什么更重要的是帝后們怎么吃。 帝后吃飯得遵守三條規(guī)矩。一是根本不存在點菜一說,誰也不知道也不準說帝后愛吃什么;二是任何一樣菜品不管多么喜歡,不得取第三匙,因為再取一次,就暴露了愛吃什么;三是備菜、配菜、掌勺、上菜,每道工序都有現(xiàn)場監(jiān)管檢查記錄,責任分明。另外,盛菜的碗碟都是銀質(zhì)的—據(jù)說菜里如果有毒,銀制品就會變黑。 所有規(guī)矩只為一個目的:預防有人下毒,確保食品安全。紫禁城里的膳食制作供應總部叫御膳房,位于箭亭廣場東南側(cè),距養(yǎng)心殿、體和殿五六百米,做飯的地點和吃飯的地點距離有點遠。飯菜做好后,主管的官員們逐一交給專門負責的太監(jiān),太監(jiān)用黃云龍緞面包袱包好,挨次傳遞,一直傳到餐桌前,當著吃飯人的面打開。這大概也是把帝后的吃飯叫作傳膳的原因。 開飯令必須出自帝后口諭,一聲“傳膳”,所有服務人等一起行動。清宮里每日正餐兩次,另有加餐。慈禧太后每天加有早點。吃飯地點,早點在住處儲秀宮,兩次正餐在儲秀宮與翊坤宮之間的體和殿。 慈禧每餐120 多樣菜品,外帶時鮮。一樣樣排列整齊后,慈禧在膳桌前坐定,四個體面太監(jiān)身旁身后垂手恭立,另有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老太監(jiān)侍立一旁,專為太后布菜。慈禧眼睛看哪一個菜,老太監(jiān)就把這個菜挪到太后面前,用專門的餐具夾舀到布碟里。 早點不算正餐,但花樣已經(jīng)夠多:人奶、牛奶茶,紅稻米、香糯米、薏仁米、八珍、雞絲粥,杏仁、牛骨髓茶湯,麻醬、油酥、白馬蹄、蘿卜絲餅,素什錦,鹵鴨肝、雞脯,等等。總計20幾樣。 住在儲秀宮,吃在體和殿。與北面的儲秀宮、南面的翊坤宮一樣,體和殿也是五開間。中間一間為穿堂,貫通前后院。東兩間連通,擺兩張餐桌,是慈禧太后固定的吃飯?zhí)帯C坑龉?jié)慶,穿堂加擺一張桌子,平日的傳膳改稱供膳,三張桌子供奉天、地、人三才。*東頭,天一桌,供天;穿堂,地一桌,供地;中間,人一桌,供慈禧。 一個人餐餐120 道菜,到底是為了吃還是為了看?估計慈禧太后每餐能看一眼的也沒多少樣。到底是吃飯還是吃排場,吃“儀式”? 儲秀宮前面的體和殿,是慈禧太后的餐廳;儲秀宮后面的麗景軒,是末代皇帝溥儀的餐廳,也是他用*后的早餐的地方。現(xiàn)在的麗景軒餐廳維持原狀,擺設(shè)的是西餐餐具。在宮里的*后幾年,溥儀特別愛吃西餐,這或與來自英國的英語老師有關(guān)。為了溥儀的西餐,御膳房特別聘用過四個西餐廚師。 從麗景軒的布置看,溥儀的餐廳西化了。可是有意思的是,俞平伯看見并抄下來錄入文章發(fā)表的菜單,卻是中式早膳。很有可能是早上吃中餐,西餐多在中午和晚上吃。既然明顯地西化了,應該不會像慈禧太后那樣講究排場地吃“儀式”吧?何況早已是被廢掉的皇帝了。事實并非如此,俞平伯記錄的菜單中,僅粥類就有粳米豇豆粥、玉米糝粥、小米粥、香稻米粥四種。 與慈禧比,溥儀雖為遜帝,但早餐并不比慈禧的差。其他的權(quán)力沒有了,只剩下吃的權(quán)力,所以,不管什么時候,吃,是一定要吃好的。吃過早飯,九十點的時候,還要吃點水果。溥儀在《我的前半生》里記下了*后的早餐之后發(fā)生的事: 那天上午,大約是九點鐘,我正在儲秀宮和婉容吃著水果聊天,內(nèi)務府大臣們突然踉蹌地跑了進來。為首的紹英手里拿著一件公文,氣喘吁吁地說:皇上,皇上,馮玉祥派軍隊來了!還有李鴻藻的后人李石曾,說民國要廢止優(yōu)待條件,拿來這個叫簽字。我一下子跳了起來,剛咬了一口的蘋果滾到地上去了。 半年之后,清點儲秀宮文物的俞平伯,也看到了這個被末代皇帝咬了一口的早已萎縮了的蘋果。
紫禁城六百年 作者簡介
李文儒,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歷任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司長,中國文物報社社長、總編輯,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shù)叢書(紅燭學術(shù)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jīng)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