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研究書系勒克萊齊奧小說研究(精)/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研究書系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094217
- 條形碼:9787305094217 ; 978-7-305-0942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研究書系勒克萊齊奧小說研究(精)/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研究書系 內容簡介
本書以小說文本作為切入勒克萊齊奧文字世界與精神世界的主要途徑,立足于文本細讀,運用主題批評、敘事學、符號學、結構主義語義學等研究方法,對勒克萊齊奧的小說藝術進行探索;在對作家的創作思想、詩學構建進行整體觀照的基礎上,對作家小說世界中空間、風景與人物的關系進行探討,對“身份”“記憶”等作家創作的重要主題展開研究,以揭示勒克萊齊奧小說的敘事特征與思想內涵。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研究書系勒克萊齊奧小說研究(精)/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研究書系 目錄
緒論 001
**節 勒克萊齊奧的創作歷程 003
第二節 勒克萊齊奧小說研究現狀 010
第三節 本課題主要研究路徑與內容 017
**部分 寫作探尋與詩意生成
**章 勒克萊齊奧的創作與創作思想 023
**節 世界視野與對異域文明的關注和思考 024
第二節 對傳統的突破與對寫作的不斷探索 032
第二章 自我放逐與詩學歷險 040
**節 雙重之“逃”與“逃”之內涵 041
第二節 作者遭遇的根本問題 047
第三節 寫作為了什么? 050
結語 055
第三章 詩意誘惑與詩意生成 056
**節 語言之道與詩意棲居 056
第二節 浪漫性與詩意 065
第三節 反復、節奏與音樂性 073
結語 081
第二部分 空間、風景與人物
第四章 勒克萊齊奧作品中自然空間的構建 085
**節 自然四要素與詩意的自然空間 087
第二節 土:生命根系之所在 089
第三節 火:啟迪與新生 091
第四節 水:心靈的凈化與對生命的超越 094
第五節 氣:自由的向往與生命的奧秘 097
結語 099
第五章 勒克萊齊奧作品中的風景結構 101
**節 窗戶—風景:秩序與疏離 103
第二節 高處—風景:開闊與自由 108
第三節 邊界—風景:融合與沖突 113
結語 119
第六章 勒克萊齊奧小說中的人物 121
**節 老人,對傳統的堅守與傳承 122
第二節 女性,個性的覺醒 129
第三節 行者,與他者的相遇 138
結語 145
第三部分 別處、身份與記憶
第七章 “毛里求斯系列”與空間敘事 149
**節 島嶼風景:空間性與神話 150
第二節 島嶼風景:時間性與記憶 157
第三節 島嶼風景:哲學性與身份 163
結語 169
第八章 《奧尼恰》:感官迷醉與烏托邦書寫 170
**節 感官的狂喜 172
第二節 神話之現 180
第三節 烏托邦之夢 185
結語 192
第九章 《非洲人》:虛構自傳中的身份建構 193
**節 虛構自傳的斷裂:歷史真實與內心真實 194
第二節 身份認同的斷裂:形象塑造與情景設置 200
第三節 從斷裂到彌合:敘事建構與寫作重構 207
結語 214
第十章 《尋金者》:勒克萊齊奧小說敘事中的“記憶” 217
**節 記憶的書寫:敘事的推動力 218
第二節 記憶的復現與轉換:敘事的創造力 222
第三節 記憶的多重維度:敘事的價值 226
結語 231
附錄
勒克萊齊奧的文學創作與思想追蹤
——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 235
存在、寫作與創造:對話勒克萊齊奧的追尋之旅 247
參考文獻 268
后記 284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研究書系勒克萊齊奧小說研究(精)/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研究書系 節選
勒克萊齊奧生于1940年,他創作生涯長,著述宏富。談及勒克萊齊奧的創作,評論界一般都要提及他在七歲時離開尼斯,去非洲的尼日利亞尋找在英國軍隊行醫的父親途中寫小說的經歷。一個作家,哪怕一個喜歡文學的普通人,小時候都有可能隨性寫點什么,比如詩、散文等,寫了就寫了,不會太當真。但勒克萊齊奧不同,他對自己小時候的這段創作經歷非常看重。時隔四十余年,在1988年,勒克萊齊奧為熱羅姆??加爾辛主編的《當代法語作家詞典》撰寫有關自己的條目。他在短短的千字條目中,用近乎一半的篇幅講述了這次經歷及其對自己的重要影響。他特別寫道: 對于我來說,寫作行為一直與我的**次旅行緊密相連。分離,也許,遠行,沿著看不見的大陸一路飄搖,與荒涼的國家擦肩而過,想象中的危險。我為河流所著迷,似真非真的現實。就在1946年到1947年,同一年,我很快寫了自己第二部小說,《黑色的奧拉蒂》,這是非洲大陸歷險記,我在那時還完全不了解非洲大陸,仿佛寫下它,就可以將我從危險的境地中拯救出來,就可以幫助我適應未來(我想到了還從未見過的父親,這慢吞吞的貨船會把我帶到他的身邊)。在我以后的創作中,沒有任何一部作品能與這兩部非洲小說的重要性相提并論。 勒克萊齊奧獲獎的消息公布后,法國《讀書》(Lire)雜志發表專欄文章,提到了勒克萊齊奧兒時寫作的這一經歷:他在船艙里寫的**部小說叫《漫長的旅行》。七歲出遠門寫的兩部小說,都遺失了,但對勒克萊齊奧來說,為何它們具有超越其后來所有創作的重要性呢?從他為自己寫的作家詞條中,我們可以隱隱約約地找到某種答案,發現勒克萊齊奧對于寫作的某種認識或思想軌跡。 對勒克萊齊奧來說,寫作之于他,是刻骨銘心的:六七歲時的寫作,早該是遙遠的往事了,勒克萊齊奧卻能清楚地記得他**部小說寫的**行字:“我寫下的**行小說是用大寫字母完成的:QUAND PARTEZ-VOUS,MONSIEUR AWLB——您何時啟程,阿烏爾布先生?”用大寫字母完成的**行字,這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表明寫作在小小的勒克萊齊奧心中是何種分量。小說的開頭,用了 “partir”。法語中該詞的含義為:出發、啟程。一開始,他就給自己的寫作注入了大寫的意義。這不是一般兒童的信手涂鴉之作,而是一種嚴肅的行動。生命中的**次寫作,就像是一次生命的啟程。即使我們不把勒克萊齊奧七歲的寫作經歷當作他真正的寫作生涯的開端,而是把他發表成名作《訴訟筆錄》的1963年視作其創作歷程的起始,他一路走來,已經走過了近半個世紀的寫作之路。在他看來,他的寫作與他在七歲時的啟程經歷和寫作經歷是密不可分的。 為什么要寫作?在現實與想象之間,對海上漂泊時刻有可能出現的危險的恐懼,對看不見的非洲大陸的渴望,在未知中,勒克萊齊奧通過寫作來想象自己的生命旅程,繼而用寫作來把握自己真正的人生之路:寫作之于他,是為了擺脫未知中的危險,是為了“適應未來”。寫作就這樣成了“將我帶走,將我變為‘另一個人’的”過程。對勒克萊齊奧來說,“文學自有神秘存在”,寫作就是為了出發去探索未知,在探索中去發現,去領悟,去理解。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研究書系勒克萊齊奧小說研究(精)/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研究書系 作者簡介
高方 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學、比較文學和法國文學,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專著、譯著多部,研究成果先后獲得江蘇省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江蘇省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許鈞 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學、法國文學,已發表和出版文學與翻譯研究論文近300篇、著作11部,翻譯出版法國文學與社科名著30余部,其譯著《追憶似水年華》(卷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訴訟筆錄》及著作《文學翻譯批評研究》《翻譯論》《翻譯學概論》等作品多次獲國家與省部級優秀成果獎。 樊艷梅 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20世紀法國文學研究。迄今在《外國文學研究》《國外文學》等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出版譯著多部。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唐代進士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