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阿拉伯地理典籍中的中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81532
- 條形碼:9787100181532 ; 978-7-100-18153-2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阿拉伯地理典籍中的中國 本書特色
本書不僅是中阿關系史、中阿交往史、歷史地理等學科研究的重要補充,更為中阿“一帶一路”的建設增添了新的歷史力證,為“一帶一路”中阿經貿合作與發展以及相關決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阿拉伯地理典籍中的中國 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中世紀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絲綢之路中國段進行研究, 梳理中阿絲綢之路交往的歷史, 拓寬對中國文化的認識視野, 尋找失落的東西文化的交流軌跡, 推動兩個民族間地理知識的跨文化交流。本書不僅是中阿關系史、中阿交往史、歷史地理等學科研究的重要補充, 更為中阿“一帶一路”的建設增添了新的歷史力證, 為“一帶一路”中阿經貿合作與發展以及相關決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阿拉伯地理典籍中的中國 目錄
**章 中世紀阿拉伯地理學及其特點
**節 阿拉伯地理學的起源
第二節 阿拉伯地理學的發展及其影響因素
第三節 阿拉伯地理學的概念和分類
第四節 阿拉伯地理學發展的特點
第五節 阿拉伯地理學對西方的影響
第六節 阿拉伯古地圖
第二章 中世紀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中國”稱謂考辨
**節 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中國”“中國!薄爸袊焙汀爸袊贰钡仍~的考辨
第二節 阿拉伯地理古籍中對中國記載的數量以及中阿之間地理認知的發展
第三節 阿拉伯地理文獻以及古地圖中有關中國的記載
第四節 阿拉伯地理古籍中出現中國的原因
第五節 阿拉伯地理古籍中*常提到的中國城市
第六節 中阿“官民并舉”的交往態勢
第三章 主要作品提及中國的阿拉伯地理學家
**節 公元6-8世紀的主要地理學家
第二節 公元9-10世紀的主要地理學家
第三節 公元10-12世紀的主要地理學家
第四節 公元12-15世紀的主要地理學家
第五節 重要的阿拉伯地理學家
第六節 地理學家特點分析
第四章 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絲綢之路上的中國形象
**節 中國君主形象
第二節 城市規模和營商環境
第三節 心靈手巧和民俗習慣
第四節 繁榮的商貿活動
第五節 留居中國的阿拉伯人
……
第五章 絲綢之路上中國形象構建的特征和規律
第六章 絲綢之路上中阿交往對深化中阿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意義
附錄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阿拉伯地理典籍中的中國 節選
《阿拉伯地理典籍中的中國》: “隋尼”這個詞在指代中國地理位置、國情、文化、民俗、傳奇故事時,其通過陸路和海路所傳遞和指代的中華文明的重要性,是無可比擬的。艾布·菲達的《地理志》中多次提到中國,并有題為“提一下中國”以及“基本情況”的中國專章,他說道:“說完印度,來談一下中國。中國西邊與印度接壤,茫;囊埃线吺谴蠛,東邊臨東海,北面有揚州、杭州和一些我們未到過的地方!庇纱宋覀兛梢灾,這一時期,阿拉伯人對中國地理位置以及基本國情已經有了較為準確的了解。中國的絲綢、優質的陶瓷、稻米等特產,以及國家物產豐富、人民心靈手巧等早已深入阿拉伯地理學家心中。不管是中世紀阿拉伯歷史學、地理學還是文學著作,“隋尼”這個詞都被用來指代“中國”,時至今日,“隋尼”仍然是阿拉伯語里“中國”這一詞的翻譯,充分說明這個已經被沿用了數千年的詞,始終承載著從古至今從未間斷的中華文明! 斑h在古代,中國和阿拉伯各國互有往來。據《史記》的《大宛傳》記載,漢武帝時已派使者前往,此后歷時2000年,雙方關系從未中斷!薄耙了固m教之前,早從公元5世紀上半葉起,中國就已經開始與阿拉伯人通商!币虼,經商是阿拉伯人來華的基本動力。追求知識是這種文化所倡導的其中一種,這種精神也是對阿拉伯地理學家去中國求知的鼓勵和鞭策。遙遠的中國給一些阿拉伯地理學家提供了這樣一個“幾乎天然”的故事發生的對象,既不用證明故事的真實性,也沒有任何爭議,比起地形地貌、交通道路,奇異的建筑、隱藏的瑰寶、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獨特的動植物,甚至長生不老藥等,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和關注。因此,阿拉伯地理學家更關注中國人文社會的描寫,而不是對其進行學術探討,這類著作都是以“游記”“見聞錄”或“奇聞逸事”的形式留存于世的! ≡诎嗡雇醭瘯r期,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和商業擴張促使阿拉伯地理學領域的發展超越了從希臘、伊朗和印度繼承來的知識。阿拔斯地理學家把阿拉伯世界確定為已知世界的中心。他們通過親自觀察的原則引入了希臘前輩未知的*新信息,其中包含中國的詳細信息。公元9-10世紀,航行在印度洋的阿拉伯商人和水手們帶回了珍貴的貨物,提供了關于中國及其社會的豐富、詳細、更準確的信息,以及貿易路線。《中國印度見聞錄》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它根據旅居中國的阿拉伯商人蘇萊曼的親身見聞寫成,索瓦杰稱它“所提供的史料價值就目前來看,是任何別種著作無法比擬的,這部著作比馬可·波羅的著作早四個世紀,給我們留下了一部現存*古老的中國游記”! ∮捎谂c中國的接觸越來越頻繁和密切,通過來往于阿拉伯和中國港口城市之間或直接或驛站間接航行的船只,阿拉伯世界對已知世界的地理知識不斷增長,他們對中國的認識從未知領域轉變為已知領域。希提在其《阿拉伯通史》第24章寫道:“巴格達城的碼頭,有好幾英里長,那里停泊著幾百艘各式各樣的船只,有戰艦和游艇,有中國大船,也有本地的羊皮筏子”;“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城里有專賣中國貨的市場”! ≈邪⒅g在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往,促進了沿線航線的開辟與改變,從“直航”到“分航線”,從“驛站”到“港口”,促進了交流和地區繁榮!
阿拉伯地理典籍中的中國 作者簡介
郭筠,文學博士,浙江外國語學院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后。曾赴埃及、摩洛哥等國家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中世紀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中國以及歷史上的中阿交流。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重大委托項目子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等,已在核心期刊、國際期刊等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出版專著1部。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