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怎樣上好歷史課:來自上海市特級教師的方案與經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497183
- 條形碼:9787544497183 ; 978-7-5444-971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怎樣上好歷史課:來自上海市特級教師的方案與經驗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全國中學歷史教師√ 名師云集,22位上海市歷史特級教師傾情傳授課堂經驗,精彩紛呈。 √ 循循善誘,具體的思路、通俗的解說、接地氣的方法、可借鑒的技巧。 √ 鞭辟入里,幫助中學歷史教師提升專業能力,精讀之后必有大收獲。
怎樣上好歷史課:來自上海市特級教師的方案與經驗 內容簡介
怎樣上好歷史課?每一位中學歷史教師都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本書主編向上海市22位歷史特級教師提出了這個命題。課堂上如何融會貫通地體現歷史唯物主義?史料實證與歷史敘事如何有機融合?宏大的歷史敘事與微觀的歷史故事材料如何處理?如何發揮歷史敘事的育人功能?如何使一堂歷史課有中心、主旨、立意、靈魂?如何從一堆碎片化的史料中構建出歷史敘事嚴密的內在邏輯結構?……本書就是這22位歷史特級教師的答卷。他們都是長期在歷史教學講壇上耕耘的“現役”歷史特級教師,大多在全國和省市獲獎無數,已經形成自己的授課和學術研究風格而卓然成家。看一看他們對于“怎樣上好歷史課”的務實回答,對于每一位中學歷史教師而言無疑將收獲頗豐。
怎樣上好歷史課:來自上海市特級教師的方案與經驗 目錄
於以傳◎教有中心 學有方法——“怎樣上好歷史課”雜談
周 靖◎怎樣上好一堂課?
鳳光宇◎技能有道 智慧無限——談中學歷史教師**的三項教學技能
李惠軍◎歷史的意蘊與教學的意境
周 飛◎創意 開發 雕琢——淺談上好一節歷史課的三個步驟
樊漢彬◎好課是怎樣煉成的
汪德武◎談歷史教學中的通感意識
劉玉華◎歷史課應上得“生動而深刻”
朱志浩◎例說圖像證史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一般路徑
左衛星◎在追求高效歷史課的路上
邵 清◎用心靈啟迪智慧 讓歷史點悟人生
李 峻◎追求卓越,從每堂課開始
郎宇飛◎我的“運動員”與“教練員”的職業生涯
吳國章◎厚實基礎 錘煉課堂
汪 輝◎務實求真,堅守風格,做教而有長的教師
付文治◎三議如何上好中學歷史課
姚 虹◎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敘事——理念與實踐
鮑麗倩◎史料實證與歷史敘事的有機融合
劉曉兵◎歷史教學邏輯的優化摭談
林 唯◎在這里,我是學生也是老師
徐雅芳◎上好歷史課——從涵養專業技能到發展專業素養
施洪昌◎生氣·霸氣·底氣:核心素養下的歷史教學達成——以李惠軍老師的《追尋秦始皇》一課為例
怎樣上好歷史課:來自上海市特級教師的方案與經驗 節選
教有中心 學有方法 ——“怎樣上好歷史課”雜談 於以傳 “怎樣上好歷史課”這個話題,不同的時代,基于不同的課程理念及目標,會有不同的解答。因為“好”的標準,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不可能一成不變。教學的本質是藝術,即便是拿著同樣的教學設計,面對同樣的學生,不同的教師也會上出不同的效果,所以,“好”的標準也不太可能萬口一詞。這篇雜談沒有能力、事實上也不可能提供上“好”歷史課的標準答案,只是結合我自身的教學和教研經歷,談點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批評指正。 在今天這個時代下,我們對歷史及其課程本體已有明確的共識,即歷史是基于史料證據與視角視野的解釋;中學歷史課程不只是向學生傳授歷史認識的結論,更在于培養學生獲得結論的史學思想方法。由此,要上好歷史課,大概得處理好“教有中心”和“學有方法”兩大問題。 一、教有中心 上好一堂課,在某種意義上與寫好一篇文章的道理差不多。好文章總歸有一個中心,不是東拉西扯、漫無目的、支離破碎的,即便是散文也講究“形散神聚”。因而一堂好的歷史課,在史學觀點的把握與傳達上,也應該有一個中心,即所謂核心觀點或核心概念,我們有時候也把它叫作內容主旨或教學立意,并且將其界定為“不僅能統攝、貫通該課,而且與前后學習相通的核心觀點(概念)”。 比如說,《康乾盛世》的教學,不是面面俱到地講康雍乾三朝加強君主專制集權的統治政策、開疆拓土處理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的種種舉措、改革稅制發展經濟的各種努力、經營文化加強思想控制的不同表現,等等,這些內容不能說不重要,但這些內容從史學的認識上講,需要一個中心來統攝。那么,是不是可以把“盛世下隱含著危機”作為教學的核心觀點(中心)呢?在這個中心下有機地整合以上教學內容,既講出這一時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對外關系的“盛”,也點出這種“盛況”下其實在制度(體制)層面已伏下了“衰”的因子。這一時期,清朝統治者處理內部叛亂與離心勢力,反擊沙俄入侵簽訂條約,軍事上堪稱“全盛”,后發也能“制人”,只是在戰略戰術上對非滿族軍隊心存畏忌,不斷故步自封,甚至迫害發明先進武器的匠人,確實令人氣餒;設南書房,廢議政王大臣會議,再設軍機處,有其歷史的合理性,行政效率確實提高,但到了軍機大臣也只能“跪受筆錄”,舉國大事全仗天子圣明,天子哪能世世圣明、事事圣明?這專制集權的“人治”禍根也就埋下了;萬邦來朝彰顯天朝威儀,修《四庫全書》,大國風范與做派,頗有眾望所歸、集大成者的架勢,只是閉關自守獨自“偷著樂”,修書的同時又毀書,文字獄終造成“萬馬齊喑”,這般統治豈有長盛之理?如此,就將這一時期分散的歷史人物、事件、現象統整為體。所謂連點成線、架線成面、構面成體,這個“面”是將人物、事件、現象組成一個結構;這個“體”即是歷史地認識這個結構背后的觀念。 同樣道理,《唐朝的詩與畫》一課的教學,不是只講李白、杜甫的經歷與詩作,不是只講閻立本、吳道子的生平與畫作,不是背背唐詩看看名畫,弄成詩畫欣賞課,甚至,在某種意義上,這堂課也不只是滿足于講出唐代詩畫興盛的時代背景;而是透過詩畫及其創作者的人生,點出詩畫能夠“反映時代特征、社會風貌,寄托作者情感、態度與價值取向”的證史價值與路徑,這才是歷史教學所追求的史料實證、詮釋評價的目標,而這也就構成了本堂課的教學“中心”。 倡導教有中心,本質上是為了規避歷史教學面面俱到、事無巨細、碎史萬段的誤區。這種誤區,日常的教學太容易陷進去了。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本就多,按部就班式地鋪陳,讀一遍也差不多大半節課了;歷史教師的肚子里貨色通常比較多,憑著自己的興致也很容易開上“無軌電車”。教學內容、師生興趣與教學時間之間的矛盾,處理不善的情況絕不鮮見。太多太多的課,針對課文**目展開了25—30分鐘,然后教師看看苗頭不對,后兩目乃至三目就用余下的10—15分鐘草草打發過去。有人說,這是教學重點沒能把握住,其實重點“沒能把握住”的背后,是對把握教學核心觀點(概念)即教學中心的無視。 倡導教有中心,也是為了引導教師和學生能融通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歷史,不要只滿足于講出歷史上的一人一事一現象,而要深入思考人、事、現象間的關系,包括橫向與縱向間的關系。歷史的因果關系固然不一定具有必然性,因為它通常也只是一種解釋,但解釋也講究視角、視野,講究立論、尋證、論證及其邏輯等,也能看得出解釋者的眼界、水平和見識,至少也可用“解釋得有沒有道理”“解釋的視角是否獨到或全面”等來衡量、評判。而這些恰恰是歷史教學所要傳授、培養的。因而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提出了把握教學核心觀點(概念)精準度的問題,提出了如何把握內容主旨途徑與方法的問題。 關于這兩個問題,前者通常倡導讀書以開拓視閾,同時關注史學*新研究動態,進而有機地“反哺”教學以求得緩解;后者就目前的認識而言,借助教學實踐和教研活動,通過歸納、提煉,已逐漸形成單元—課文整體架構法、破題法、尋新法、史學方法統整法和綜合法等五種基本途徑與方法。 …………
怎樣上好歷史課:來自上海市特級教師的方案與經驗 作者簡介
蘇智良,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史學科建設委員會主任,2000—2007年擔任上海市歷史教科書主編,2007—2019年擔任上海市初中歷史教科書主編;兼任中國現代人物研究委員會主任、中國城市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史學會理事等。主編、撰寫有上海市初中歷史教科書(上海教育出版社版)、高中歷史教科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版)、《上海鄉土歷史》(上海教育出版社版)《日本歷史教科書事件風波》(人民出版社版)等數十種。獲得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一等獎、上海市哲社優秀成果一等獎、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等,主講的《上海史》為上海市精品課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為全國優秀教師、上海市高校首屆名師、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上海市教育新聞人物(2015)。 於以傳,1968年生于上海。1990年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之后在嘉定縣(區)實驗中學執教,1996年秋調嘉定區教師進修學院任中學歷史教研員,兩年半后,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任職中學歷史教研員至今。2014年獲上海市特級教師榮譽稱號。目前兼任中國教育學會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上海市教育學會中學歷史教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上海師范大學兼職教授。組織制訂課程改革“行動綱領”“課程標準”“落實‘兩綱’實施意見”等綱領性文件;主編、副主編著作16部,如《歷史學科教學基本要求》《澳門歷史教材:中國歷史教師教學用書(高中年級·必修)》等;參與策劃、設計、撰寫的著作有12種,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先后發表論文20余篇,2014年出版個人教研文集《顧后·瞻前》。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