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六講(增訂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84250
- 條形碼:9787100184250 ; 978-7-100-18425-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魯迅六講(增訂本) 本書特色
魯迅研究中宏觀與微觀的成功融合。
魯迅研究為當代顯學之一,“學術成果”夥矣,但也歧見紛出。作者追溯魯迅精神之確立至于“心學”傳統,兼采近世西學之多元文化養料,發前人所未發。附錄部分專注于專題個案之研究,在文本細讀基礎上力求把握魯迅其人其書之全體,亦時有善言。
魯迅六講(增訂本) 內容簡介
郜元寶教授著《魯迅六講》,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初版。2007年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增訂本”,初版內容不變,增加了三個“附錄”,字數由原來10多萬字擴充至353千字,成為郜元寶教授魯迅研究的代表作,贏得“魯研界”及學術界廣泛贊譽。《魯迅六講(增訂本)》搶先發售提出魯迅精神之確立,關鍵在于中國“**”傳統與西方觀念論思想之碰撞,并由此出發進而詮釋魯迅的科學思維、文學創作、語言探索、精神反抗、身體言說的具體內涵,對《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野草》以及留日時期文言論文和舊體詩詞,或予以整體把握,或進行文本細讀,體現了魯迅研究中宏觀與微觀的成功融合。
魯迅六講(增訂本) 目錄
增訂本再版序 1
增訂本自序 3
初版自序 5
一 “為天地立心”
——魯迅著作所見“心”字通詮 1
1. “心學”與“文學”的開始 1
2. 中西語言接觸之際的雙重誤讀 5
3. “心”與文學翻譯的理想 8
4. “國民性批判”“鑒別靈魂”與“深知民眾的心” 10
5. 萬惡之始:歷代文攻武衛的“治心” 16
6. 自白其心的創作 20
7. “吾愿先聞其白心”:以心應世的法則 23
8. “心里的尺”:探尋出路的指針 26
9. “吐露本心”:“轉變”關口的支撐點 30
10. 余論 32
二 神思之心與學之心
——文學與學術的分途 35
1.“心”之源與晚清士人之風氣 35
2. 魯迅與章太炎 37
3. “冰”之喻:突破門墻 41
4. 文學·學術 48
5. 文學家的根本立場 52
三 “心生而言立”
——語言之路:同一與差異 59
1. “魯迅風”·“胡適之體” 59
2. 通儒語言·專家語言 60
3. “內涵”·“外發” 62
4. 煉字不茍,其美在骨 63
5. 善用不同的語言資源 68
6. 不同的主體定位 72
7. 動態的漢語本體 74
8. 現代漢語兩種原型的不同命運 78
四 “言立而文明”
——從小說到雜文 83
1. 小引 83
2. 《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 84
3. 《野草》《朝花夕拾》及其他 98
4. 雜文:概念·問題結構·智慧形態 106
五 自由“的”思想與自由“地”思想
——魯迅與中國現代自由主義 129
1. 自由主義者與魯迅 129
2. 共同的文化營養 131
3. 察其言而顧其行 133
4. 自由主義的諷刺者的自由 137
5. “的”與“地”:根本分歧 139
6. 通過“文學”來表達“自由” 140
7. 自由與平等 144
8. 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150
六 反抗“被描寫”
——現代中國的自我表達 153
1. 看電影時忽然想到 153
2. “被描寫”與被別人描寫 157
3. 不能描寫自己 159
4. 自己人的“功勞” 161
5. 現代東方的世紀性焦慮 164
6. “肺腑而能語,醫師面如土” 166
7. 并非“從……到……” 169
8. 語言的創造 171
附錄一 175
一 竹內好的魯迅論 177
1. 在“不安”中接近竹內《魯迅》 177
2. 文學與思想的關系:魯迅相的生成及其為東亞知識分子確立的對話場所 178
3. 文學家魯迅的生成方式 182
4. 魯迅之死,乃文學之死 184
5. 文學與政治:“從文學的政治化傾向中保衛文學的純粹性” 186
6. 作家大于作品:本質主義者、主體論者或浪漫主義者的作品論 188
7. 批評竹內的時候真的到了嗎? 191
8. 指向宗教 193
9. 回到“不安” 195
二 魯迅作品的身體言說 197
1. 小引:魯迅與中國文學身體訴說的傳統 197
2. 舍棄與肯定的糾葛 202
3. 言語道斷,身體出場 205
4. “分明地玩味” 209
5. 《野草》:身體書寫的自懺之書 214
6. 東西方身體意識的溝通 217
7. 歷史、現實、身體與疾病 218
8. “煮自己的肉”與“連自己也燒在這里面” 221
9. 結論:從舍棄身體到身體的承受 224
三 讀《野草》 230
1. 英譯本序回避了另一半《野草》 230
2. 《題辭》所示:懺悔“過去的生命” 232
3. “抉心自食”者的“心學”的失敗 239
4. “大闕口”內外的“游魂” 247
5. 身體:精神之“影”無法“告別” 248
6. “天地”之間的“求乞者” 251
四 “科學”·“本根”·“神思” 257
1. “科學”一詞的意義糾葛 257
2. 從《教篇》整體論述結構看魯迅當時的科學觀 259
3. 何謂“本根”“本柢”? 264
4. 何謂“神思”? 265
附錄二 269
一 魯迅·黑格爾·胡風 271
二 在祥林嫂的目光逼視下 275
三 阿乎嗚呼兮嗚呼嗚呼 278
附錄 三 285
一 讀《破惡聲論》 287
1. 《破惡聲論》在魯迅早期文言論文中的地位 287
2. 駁“志士英雄”為“無信仰之士人”亦即“偽士” 290
3. 想象中國:充斥“偽士”的“寂漠境”“擾攘世” 294
二 《鑄劍》五題 300
1. 歷史退化論·“油滑” 300
2. “中國的脊梁” 304
3. “逃名” 306
4. “傷害”·“復仇”·“死” 309
5. “兩個仇人” 313
三 關于《傷逝》 317
四 舊詩略說 329
1. 《別諸弟三首》 330
2. 《哀范君三章》 332
3. 《阻郁達夫移家杭州》 335
4. 《亥年殘秋偶作》 337
展開全部
魯迅六講(增訂本) 節選
應該說,魯迅對一切語言現象都是有所批判的,但他批判的主要是語言背后的文化心理,并不限于表面的中西之辯和文白之爭。其語言批判的核心——不遺余力地揭露“文字游戲”的“做戲的虛無黨”——就不只針對某一具體的語言形態。“文字游戲”比胡適所說的“名教”更壞。“名教”是崇拜文字的宗教,“文字游戲”則連崇拜也談不上,只是有意玩弄空洞的文字以獲取卑微的利益享受,置問題和事物本身于不顧,造成徹底的“瞞和騙”,這在文言白話或外國語里都很普遍。
語言批判的獨到之處,正是其文體的精神所在。魯迅確實善于從似是而非的固定說法和習以為常的語言現象入手,剖析深在的心理頑癥。只有驅散日常的語言迷霧,才談得上真正的心靈解放,貼合實際新鮮有力的語言也才可望誕生。雜文的魅力正由此而來。所以,魯迅對漢語文化的批判,并未偏離漢語發展的正道或取消漢字(雖然他曾經有過這種激烈的主張),也沒有完全依傍西方語言的律則,而是通過廣泛深刻的批判吸收,從根本上消除詞/物分離的文化痼疾,清洗掩蓋真實窒息生命的“文字游戲”,打掉語言文字造成的精神蒙蔽(包括外在概念邏輯對語言的鉗制與傷害),恢復質樸明凈簡捷剛勁的本真之言。胡適反對“名教”,何嘗徹底告別了文字魔障?比較起來,魯迅的文章更透明,更少糊涂籠統的思想以及先驗概念邏輯對語言的纏繞(并非沒有),往往是直接地“給出”,“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沒有那么多附贅懸疣和“變戲法的障眼的手巾”。周作人講魯迅有“文字上的一種潔癖”,用在這里倒非常貼切,不必僅僅理解為聽過章太炎講“說文”就刻意使用“本字古義”,“古了起來”,——盡管這也非常重要。
唯其如此,才談得上承往繼絕,自鑄偉辭。
魯迅六講(增訂本) 作者簡介
郜元寶,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魯迅學會副會長,《文學評論》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