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交談的要素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7683559
- 條形碼:9787557683559 ; 978-7-5576-835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交談的要素 本書特色
●如果你認為語法只是關于名詞、動詞和虛擬語氣的,恩菲爾德的這本書將改變你對語言的看法。我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往往總是過于關注語法和詞匯的使用,但其實,交談才是語言的生存所在。為什么有些人說話總是被別人打斷,為什么有時候會出現幾個人同時說話的情況,我是怎么知道對方馬上就要說完而我要馬上開口說話的時機的,當我沒有聽清對方的話時應該如何解決才是*有效的方式,交談中哼哼哈哈的詞背后有什么重要的意義。這本書都能給你答案。 ●交談中一些看似已經司空見慣的事情其實都是交談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這本書趣味十足,利用很多日常交談中有趣的例子,揭開交談背后的奧秘。 ●湛廬文化出品。
交談的要素 內容簡介
?人們平均回答一個問題的時間與眨眼的時間大致相同,均為 200 毫秒左右。 無論哪種語言,回答“否”比“是”需要更多的時間…… 正是這些事實以及其他類似的規律,將我們帶向人類獨特語言能力的核心。 長期以來,從哲學到心理學、人類學再到語言學等學科的學者都致力于揭開塑造語言可能性的人類思想的特性。他們專注于理解語言是如何工作的,比如語言是什么樣子的、孩童是如何學習語言的、語言在腦海里是如何運作的。但他們很少能說出日常交談中的來龍去脈。但其實,交談才是語言的生存所在,是語言很常使用的媒介。孩子們是通過交談學習母語的,語言是通過交談來世代傳承的。 ?為什么有些人說話總是被其他人打斷? 交談中的沉默與停頓代表著什么? 為什么對方問出的問題你一定要做出回應? 交談是沒有腳本可以遵循的,我們不能提前確定交談的內容和時長,也不能確定人們說話的順序。有時,交談中會出現明顯的停頓和沉默,有時又會出現幾個人同時說話的重疊。這些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它們的背后隱藏了哪些關于交談的規則?不同語言之間的交談習慣又有哪些不同?“呃”“嗯”等看似微不足道的詞語在交談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在這本《交談的要素》中,語言學家N.J.恩菲爾德將會為你一一揭曉交談背后的奧秘。
交談的要素 目錄
引言 語言的核心
人類獨特語言能力的核心
無法在書籍中找到的語言內容
第1章 交談的規則
人類的共事能力
交談中的約定和道德責任
交談中的問題預示
交談中的敘述規則
第2章 把握交談的時機
輪換中的重疊與間隔
輪換的聲音信號
輪換的語法結構信號
不同語言的交談時機
第3章 1秒提示窗口
會話機的協作性
標準*長沉默時間
認知加工造成的延遲
1秒提示窗口
期待答案與非期待答案
第4章 交談秩序的信號
um與uh的信號作用
mm-hmm與uh-huh的信號作用
交談中的社會互動
第5章 交談中的關聯性
動物界的交流與互動
交談中的關聯性
第6章 交談中的修復
交談中的修復
強修復與弱修復
不同語言之間的修復差異
第7章 通用詞”Huh?”
不同語言中的Huh
通用詞Huh
結論 人類的語言能力
人類的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的社會基礎
語言的時間軸
致謝
參考文獻
交談的要素 節選
在人類語言能力的研究方面,我們即將迎來一場全面的科學革命。為了順利完成這場革命,新一代的語言研究者必須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之間架起跨越鴻溝的橋梁。一方面是我們對會話機的理解,即沒有明確形式的人類社會認知和互動,就沒有語言的能力。另一方面,語言是一種私人的、有特定信息操作目的的計算系統。 這些有關語言本質的觀點引出了關于人類語言能力的長期爭論。人類具有一種其他物種不具備的天生能力,促使嬰兒能夠在短短幾年內,在沒有正式指導的情況下學會他們接觸過的語言。 語言科學家從兩種意義上描述了這種能力,我們可以稱之為廣義和狹義: 意義 1. 人類的語言能力(廣義上): 人類所具備的某種能夠讓語言只存在人類這個物種中。 意義 2. 人類的語言能力(狹義上): 人類所具備的某種能夠讓語言只存在人類這個物種中,這就是天生的語言知識。 意義 1 是一條公理。我們知道這一說法是正確的,為研究確定是什么類型的能力留有余地。意義 2 是具體的假設,有時被稱為通用語法。 諾姆·喬姆斯基和他的同事早就提出,人們對語言規則有著與生俱來的感知。結構依賴規則提出語法是參照語法短語而不是單詞來定義的。依據此規則,我們可以把“John ran away”改為“Away ran John”,這就像是顛倒了單詞的順序, 但這條規則不能被稱為“顛倒單詞的順序”。我們之所以知道這一點,是因為不可能把“The boy ran away”改為“Away ran the boy”,規則必須是指更高層次的結構,例如語法短語 (the boy)。 再來看看鄰接原則,它限制了句子中哪些部分可以移動。如果我說“He bought a green shirt”,你可以用“What”代 替“a green shirt”,然后把它移到句子的開頭構成一個問句: “What did he buy ?”鄰接原則限制你只能移動短語的一部分。英語語法規則不會讓你說出“What did he buy a green”這樣的句子。 *后一個例子是遞歸,當一個過程的輸出被用作再次運行相同過程的輸入時,產生了理論上無限長的新結構。“He knew it”這句話可以通過插入“Mary was a lawyer”來展開,于是我們得到“He knew Mary was a lawyer”。這句話又可以嵌入新的句子“Bill said he knew Mary was a lawyer”;“Kim thought Bill said he knew Mary was a lawyer”,等等。 這三種形式的規則往往被當作語言能力必須由與生俱來的知識構成的證據,而這些知識在本質上是語言學的。不過許多語言學家卻持不同觀點,認為語言沒有與生俱來的知識。許多人認為,我們對語言的認識完全是根據經驗建立起來的,而上面提到的三種規則是由非語言特有的心理能力形成的。這些能力除了學習和處理語言之外,還具有認知和行為功能,例如一般統計學習、意象思維和隱喻。包括阿黛爾·戈德伯格(Adele Goldberg)、瓊·拜比(Joan Bybee)和伊娃·東布羅夫斯卡(Ewa Dabrowska)在內的語言學家利用這些想法來解釋人們如何學習和使用語言,而不必依賴先天語言知識。按照這種觀點,人類的語言能力就像下棋的能力一樣。人類是唯一會下棋的動物,但我們并不是生下來就會下棋的。 過去 30 年,語言學家就這些關于語言能力的觀點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爭論不休。這些爭論使我們在語言理解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是因為爭論雙方都對語言和認知這兩個關鍵概念使用了同樣狹隘的定義,也就強化了主流研究中的大部分盲點。“語言”主要是指單詞、短語和句子的結構性質,而“認知”主要是指單詞、短語和句子在大腦中的抽象結構。很多語言學家把重點放在短語內部的語言結構上, 但很少關注短語之間作為交談或更大范圍語境內的關系。他們還研究了信息在個人腦海里是如何傳達的,而不是合作使用語言時社會認知所扮演的角色。
交談的要素 作者簡介
[澳] N.J.恩菲爾德(N.J.Enfield) 悉尼大學語言學教授,悉尼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高階研究中心主任,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語言與認知研究小組研究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