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雅努斯思想文庫焦慮的社會(德國當代的恐懼癥)(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02156
- 條形碼:9787301302156 ; 978-7-301-30215-6
- 裝幀:7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雅努斯思想文庫焦慮的社會(德國當代的恐懼癥)(精) 本書特色
《焦慮的社會》為國內少有的聚焦德國當代社會的著作,是一本讓國內讀者深度了解德國當代社會階層狀況的認識讀本。
雅努斯思想文庫焦慮的社會(德國當代的恐懼癥)(精) 內容簡介
恐懼給一個時代留下了印記。在這個時代,歐洲的右翼民粹主義勢力正在抬頭,萎靡不振的情緒在身心疲憊的普通老百姓中不斷蔓延擴散,人們都認為資本主義是各種危機的根源所在。焦慮是一種左右搖擺、根基不穩的社會的表現形式,多數人群階層不僅感到他們的社會地位正在遭受威脅,而且他們的未來也同樣面臨著一種咄咄逼人的危險。人們好像被拋進了一個不再屬于自己的世界。 以恐懼的經驗概念為主線,本書作者海因茨?布德對一個內心茫然、強壓怒火和憂憤難言的德國當代社會進行了深入剖析。他的論述不僅以兩性關系和勞動就業領域為對象,而且還把同各種政治思潮的關系以及對金融服務業的態度作為討論的內容。 本書探討的重點,與其說是面對一個“龐大的他者”的恐懼,毋寧說是面對自己的、我們受之誘使的、看似無限廣闊的可能性的恐懼。在經過了資本主義和互聯網的功能危機與合法性危機之后,那些在社會上廣為傳播的焦慮,是一種建立在參與者個人的反應和決定基礎之上的自我調節和適應系統的圖景。 面對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會被什么樣的新情況所左右擺布?他們在何處會感覺自己被拋棄、監護或越俎代庖?我們的自我怎樣才能頂住焦慮的壓力?我們的自我用什么樣的規范流程和討論方式能夠與身邊的其他人,就共同的恐懼話題進行溝通交流?
雅努斯思想文庫焦慮的社會(德國當代的恐懼癥)(精) 目錄
**章 恐懼作為原則問題
第二章 對不可解除關系的向往
第三章 對自我類型的不適應感
第四章 假如贏家卷走了一切
第五章 中間階層的地位恐慌
第六章 社會下層日常的拼搏奮斗
第七章 支離破碎的自我
第八章 見不到人的統治
第九章 情感的力量
第十章 別人的恐懼
第十一章 幾代人行為的經驗教訓
參考文獻
鳴謝
雅努斯思想文庫焦慮的社會(德國當代的恐懼癥)(精) 節選
中間階層的地位恐慌 顧名思義,恐懼是我們社會中間階層真實心靈活動的一種寫照。這里,心懷恐懼者不僅是那些害怕有所失去的人士,抑或是有預感會發生不測之事的人群(倘若他們之前做了錯誤的選擇),而且還有那些身處某一社會階層而感到心中惴惴不安的人,以及對恐懼感所指向的恐懼有所預感的人。然而,與之截然相反的情況是,倘若人們一無所有,無須進行任何選擇,自認為身處茫茫黑夜之中以及無須為子孫后代留下一星半點遺產,那么,這類人便不會被一種產生負罪感的恐懼所脅迫,雖然他們自己是完全清白無辜之人。 這樣一種由一身輕的幸福感所包圍的恐懼感,完全不同于那種由毫無緣由的負罪感而產生的恐懼感。倘若正如克爾凱郭爾(S?ren Aabye Kierkegaard)所說的那樣,前者是一種兒童所特有的、為追求冒險刺激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或是對神秘莫測的事物的恐懼,那么后者就是一種充滿矛盾對立的恐懼,這是因為,其可怕的真相恰恰存在于它顯而易見的庸人自擾和多此一舉之中,它確實是一種對不明確的、抽象的事物的恐懼感,其根源存在于一種“令人恐懼不安的、有或然性的可能性中”,因而,它也是一種對人們自身的恐懼感。 由此觀之,倘若人們的日子越過越好,廣泛的中間階層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生存機會,以及相對特權化的群體擁有了針對自身和其所處環境中的地位的足夠思考時間,那么,這種恐懼感是否就成了一個侵蝕各種社會群體的富貴病呢?當然不是。物質匱乏的壓力和很少與外界接觸的生活,使得一個人免于遭受極度緊張人群和高度有保障人群所身負的恐懼之苦。自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i)或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以來,這種觀念即屬于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所謂“簡樸生活”的夢幻圖景,這些夢幻圖景來自中產階級世界,卻與下層階級擔驚受怕的社會現實少有干系。 然而,為什么今天中產階級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恐懼和忐忑不安的世界呢?作為“二戰”后長期的和平穩定、福利增加與社會保障的結果,所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中間社會階層都不折不扣地成為人類文明所帶來的舒適、有良好社會保障和個人發展機會的一個社會群體。誠然,這是與 20 世紀上半葉的階級社會比較所得出的結論,其時,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工人與職員、中層社會和下層社會之間的關系,還處在涇渭分明、互不相干的狀態;況且,階級之間的矛盾沖突何去何從,對所有民眾來說尚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緣此,20 世紀的各種專制極權政府皆曾想通過無所不在的國家暴力和家常便飯式的恐怖,建立一種旨在消除對未來社會沖突的恐懼的社會現實。 今天,劍拔弩張的階級沖突已不再是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正如烏爾麗克·貝格爾(Ulrike Berger)和克勞斯·奧費(Claus Offe)于 1984 年在關于已經消亡的階級沖突世界既悲情傷感又如釋重負的回顧文章中所形容的那樣,社會的中間階層被職員們“無特性的非階級”所左右。這里,“無特性的非階級”不單單指傳統意義上的男性和女性職員,而且這些作為“資本的下級軍士”的職員們——西格弗里德·克拉考爾(Siegfried Kracauer)在他于 1929年發表的經典社會調查報告中將之稱為“社會的太監”——在財務、運輸和客戶管理部門的辦公室中,以及在勞動規劃、生產運營和企業發展的部門中,埋頭于他們的工作 ;在我們這種社會類型里,研發中心的工程師和技術員,尤其是汽車、機床和出口型的、具有高生產率的設備制造業的專業工人,也無條件地屬于社會中間階層之列。當然,政府機關里的中級和高級官員,以及金融服務、醫療衛生和法律服務業中的自由職業者,都應當被看成是社會的中產階級人士。 總之,這是一個由有著高度資質和生產效率的雇員及獨立執業者所構成的、行業類型廣泛的群體,他們不僅創造了大量的稅收,進一步深化了由福利國家保障的各種權利,而且在選民中用自己的聲音來表達自己的訴求。不唯如此,那些經久耐用的奢侈品廣告,諸如符合環保要求的小汽車、品位高雅的家具裝潢,或是專為各種年齡段的人群和各種類型家庭定制的假日旅游等,皆以他們為廣告對象和營銷目標。他們對自己退休時老有所養、中年時升職加薪,以及對面向未來的進修學習和財產的代代相傳津津樂道,心之所系。自負其責、自我獨立和自我支配時間的“自我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這便是我們社會中引領時尚和政權賴以支撐的“多數派階級”。根據拉爾夫·達倫多夫(Ralf Dahrendorf)的觀點,這個多數派階級由“隸屬于這個階級的人員組成,因而他們可以對無須現存制度的根本變革便能夠實現自己多重的人生目標充滿希望”。如今,為什么一種恐懼的情緒恰恰在這類多數派階級成員中蔓延滋長?難到上述的結論出了問題?多數派階級不再是多數人群了嗎?抑或,他們個人的生活目標不再適合于現行的社會結構了嗎?整個社會制度以其生活品位為基調的這一人群的心里究竟有一種什么樣的恐懼呢? 對此,公眾社會充滿了各種發人深省的消息報道,例如“中間階層(就中等收入而言)正處在萎縮之中,他們被貪得無厭的國家政府用苛捐雜稅榨干了油水”,或是“由于其身處少部分人擁有大量財產和大部分人擁有少量財產之間的險峻地位而一葉障目,自欺欺人”。這樣的消息報道很自然地引起了媒體一時間的躁動,但仔細觀察,這些報道當然皆無法證實自身的真實性。作為一個完整的群體,德國的中產階層不僅地位相對穩定、生活有廣泛保障,而且一如既往地是經濟發展的源泉和社會團結的支柱。不若此,以爭取中產階級為目標的黨派組織的迅猛發展,受到人們廣泛擁護的福利制度的改革,來自制造業中小企業的許許多多“隱形冠軍”令人驚嘆的全球競爭力,以及德國人普遍不計報酬的義工精神等,就無法得到合理解釋。綠黨人士、“承前啟后的福利國家”、活躍在全球的中小企業家和多姿多彩的文明社會,給 21 世紀的德國社會烙上了深刻的印記。所有這一切均歸功于德國西部的中產階級,而且也越來越多地歸功于德國東部的中產階級,從而給德國社會的市場經濟模式奠定了基礎。 ……
雅努斯思想文庫焦慮的社會(德國當代的恐懼癥)(精) 作者簡介
海因茨·布德,哲學博士,教授,當代德國社會學研究的領軍人物之一,從1992年到2004年,任職于漢堡社會研究所。自2000年起,擔任卡塞爾大學宏觀社會學教授。他對諸如貧困和上流社會、統一后的德國、教會的作用以及教育現狀等的研究,在德國學界獲得較大反響。其主要著作有《教育的恐慌——是什么分裂了我們的社會》《焦慮的社會》等。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