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極速車王:福特與法拉利的傳奇對決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06819
- 條形碼:9787301306819 ; 978-7-301-30681-9
- 裝幀:8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極速車王:福特與法拉利的傳奇對決 本書特色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獲獎佳作《極速車王》故事原型! 超凡工匠、熱血斗士與商戰奇才共同演繹的汽車工業史、賽車競技史與商業營銷史上的不滅傳奇!作者妙筆生花,全景深度還原“福特征戰勒芒”這一經典案例的臺前幕后! 美國網上書店近千讀者熱評,4.8分口碑炸裂,十年如一日盤踞汽車歷史類圖書排行榜之巔,廣大車迷必讀之作!
極速車王:福特與法拉利的傳奇對決 內容簡介
1963年,隨著一項商業交易胎死腹中,雄踞大西洋兩岸的兩位工業大亨,在偉大的汽車比賽中開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角逐。本書嘗試沿時間脈絡,粗略地勾勒兩位巨人——美國的亨利·福特二世和意大利的恩佐·法拉利——在“勒芒二十四小時耐力賽”展開的對抗之始末。同時,本書也將細致描繪以命相搏的車手,以及承載他們成王敗寇宿命的怒火戰車。 即將登場的每一個名字,在汽車業界都如雷貫耳:亨利?福特二世、恩佐?法拉利、李·亞科卡、卡羅爾·謝爾比、菲爾·希爾、肯·邁爾斯、丹·格尼、布魯斯·邁凱倫、約翰·瑟蒂斯,以及一個叫馬里奧·安德烈蒂的新手。但更重要的,還屬于誕生在這段激情歲月的不朽傳奇——福特GT——問世四十多年后,依然占據汽車雜志封面的話題之作。這輛鋼鐵怪獸的設計和制造,只有一個初衷:在血色法拉利的主場,將醉心暢享目前偉大勒芒王朝的恩佐?法拉利拉下王座。 勒芒二十四小時耐力賽……堪稱賽車業界十分出彩的營銷工具……一場比賽的勝利,就足以為某個品牌打上質量超群的印記,并進一步轉化為以百萬美元為單位的銷售額。這無疑是一場技術和工程、理念和膽識的對決。
極速車王:福特與法拉利的傳奇對決 目錄
引 子
**部分:賽道之王
一、“富二代”
二、“指揮官”
三、整車性能:福特汽車公司,1963年
四、法拉利、迪諾和菲爾·希爾:1957年至1961年
五、宮廷政變,意大利,1961年
六、法拉利/福特與福特/法拉利:1963年春
第二部分:戰車問世
七、手段與動因
八、偉大的約翰:意大利,1963年至1964年春
九、福特GT40:1964年1月至4月
十、成長之殤:1964年4月至6月
十一、勒芒,1964年
十二、尾聲:1964年6月至12月
第三部分:開始加速
十三、亨利二世、謝爾比及戴托納耐力賽:1965年1月至2月
十四、時速220邁: 1965年2月至6月
十五、勒芒,1965年
十六、勒芒,1965年:樹欲靜、風不止
第四部分:秋后算賬
十七、生存:1965年8月至12月
十八、重生:1965年8月至1966年2月
十九、血染賽道:1966年3月至4月
二十、行將井噴:1996年5月至6月
二十一、大戰揭幕:1966年6月
二十二、勒芒——車速刷新紀錄:1966年6月18日
二十三、史上*富爭議的勒芒賽事結局:1966年6月19日
二十四、路之盡頭:1966年6月至8月
后 記
極速車王:福特與法拉利的傳奇對決 節選
1955年6月11日 下午6點24分 法國勒芒 勒芒二十四小時耐力賽開賽在即,呆坐在銀色梅賽德斯-奔馳300 SLR敞篷賽車方向盤后面的人,名叫皮埃爾·勒維克(Pierre Levegh)。這位時年四十九歲的法國車手,即將背上賽車史上*為昭著之惡名。 比賽開始兩小時二十四分鐘后,勒維克發現自己已被遠遠甩在后面。從一個小彎轉出后,他將三擋進到四擋,開始沿直道加速。排氣管的尖銳噪音陡然上升,木質的方向盤在手中不停顫動。他戴著護目鏡和耳塞,腦袋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美軍飛行員頭盔,下身穿著藍色褲子,足蹬輕便網球鞋,沒有系安全帶。替下隊友約翰·菲奇(John Fitch)這位來自美國的車手后,勒維克還有將近二十二個小時的比賽需要完成,但疲勞已經開始蠶食他的自制力與注意度。獨自一人坐在駕駛席,他的手腳始終與汽車保持著互動。每次暗示——無論是輕微轉動方向盤,還是踩踏油門時的將信將疑——都會招致迅即反應,分毫之間,成敗畢見。隨著勒維克的車速超過135邁、140邁,儀表板上轉速表的指針也開始指向表盤右側。 賽道兩旁,車迷云集,人山人海。二十五萬人齊聚法國中部這片平坦地帶,親眼見證“三方爭霸”,即代表德國的銀色奔馳、來自英國的綠色捷豹以及象征意大利的紅色法拉利之間的對決。極速戰車,前所未見。即使靜止不動,這些機器都堪稱科幻小說的素材。每張門票上,都印著“賽車危險”的警告,但觀眾視若無睹。勒芒耐力賽的魅力,和地產葡萄酒一樣,令人沉醉。 左側,勒維克看到了6號賽車——一輛捷豹D型——從 自己身邊疾速駛過,駕駛員是被法國人戲稱“花蝴蝶”的英國車手邁克·霍索恩(Mike Hawthorn),這位老兄因在比賽時習慣系著斑點領結而得此綽號。霍索恩正在奮力爭先。此前他已在排位賽中力拔頭籌,并且在蜿蜒曲折的8.36英里鄉路賽道上創造了賽事紀錄。勒維克則被他輕松拋在后面。 對于落在后面的這位法國車手而言,這不僅僅意味著輸掉一場比賽,還標志著自己三十多年職業生涯即將畫上句號。過去三十年,他一直在勒芒苦苦求勝。年近五旬,勒維克的未來,完全取決于這輛車、這一戰。然而,眼看霍索恩 將自己越甩越遠,勒維克感到,為自己職業生涯謀求*后輝煌的夢想,宛如捷豹排氣管中的陣陣尾煙,化為薄霧。一切都正在消失殆盡。 很多年前,勒維克也曾有過夢想,這甚至可以追溯至1923年5月26日,即勒芒二十四小時耐力賽首次舉辦的那一天。法國人夏爾·法魯(Charles Faroux)和喬治·杜朗(Georges Durand)創辦這項賽事,旨在測試汽車和車手的耐力及表現,為此,他們專門在鄉間測繪了一條蜿蜒曲折的橢圓形狀賽道路線,并在終點前設置了一段長達四英里的直道,以測試參賽車輛的直線加速能力。首屆比賽,兩位法國車手組成的車隊贏得冠軍,并因此一舉成名。頒獎當天,勒維克就在現場。當時,他只有十八歲。但這個男孩許下誓言,未來也要投身比賽。他堅信,假以時日,自己終能問鼎。 他開始鉆研賽車技術,并在1938年完成了自己的勒芒耐力賽處子秀。年復一年,比賽吸引的車迷越來越多,參賽車輛的速度越來越快。像觀眾一樣,勒維克也感受到了這項車賽的神奇之處,某種不可思議的偉大。賽事規則非常簡單: 每輛車配備兩位車手,組成一隊,輪流駕駛,二十四小時內跑完圈數*多的賽車獲勝。1952年,勒維克的奪冠形勢一片大好,但就在距離比賽結束不到一個小時,他駕駛的賽車發動機拉缸。筋疲力盡的勒維克,不得不被人從車里抬出來。到了1955年,勒維克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人們眾 口一詞,認定這員老將即將被淘汰出局。 同年春天,梅賽德斯 -奔馳車隊傳奇經理人阿爾弗雷德·紐鮑爾(Alfred Neubauer)聯系勒維克,希望為這位法國車手提供參加1955年勒芒耐力賽的比賽用車。梅賽德斯的管理層深知,讓一個法國人加入己方車隊,對這家德國公司來說算是很好的公關手段。在法國,很多汽車買家對十年前納粹蹂躪法國大地的慘痛經歷仍記憶猶新。與此同時,勒維克也十分清楚,能夠從在1955年那個賽季占據世界統治地位的梅賽德斯車隊中謀得一席之地,將會為自己獲取迄今為止距離奪冠*近的黃金機遇。300SLR型奔馳賽車,雙座敞篷,預留后備箱空間,按照勒芒賽事規則配裝大燈系統。在輕盈的鎂合金蒙皮下,隱藏著一匹非比尋常的鋼鐵猛獸。這臺3.0升直列八缸發動機,要求賽車必須具備修長的彈頭狀發動機艙。同時,這輛賽車還采用了當時勒芒賽場流行的全新技術——燃油噴射發動機——使其*高時速超過185邁。 勒維克欣然接受了這份工作。 然而,在賽前幾天的試跑中,和梅賽德斯車隊的其他車手相比,勒維克的表速顯然更慢,這讓胖墩墩的車隊經理紐鮑爾禁不住懷疑這位法國人已難堪大用。6月11日,周六,下午4點,比賽時刻到來了。勒維克帶著失魂落魄的表情,在梅賽德斯維修站反復踱步。前一天晚上,他曾向隊友約翰·菲奇透露,他對賽場的特定部分——狹窄的直道——深感恐懼。“這里對高速賽車而言實在太窄,”勒維克說,“每次經過那里,我都會有一種不安的感受。”與此同時,他開始察覺其他車手在背后議論自己。 “勒維克老邁不堪。他的反應遲鈍。癡迷奪冠讓這家伙變得危險異常。” 或者,這些都是頭腦中的自說自話? 負責報道這場比賽的記者雅克·埃克斯[Jacques Ickx,同時也是未來的明星車手杰基·埃克斯(Jacky Ickx)的父親]回憶道:“勒維克當時宛若行尸走肉,機械地走來走去。他的故事就像一出希臘悲劇。他的自尊心,以及頑固到底的犟脾氣,讓他無法承認這輛賽車已經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能力。他也無法面對就此退出車壇的命運。一直以來,梅賽德斯方面始終認為,勒維克會主動要求離職。他們不想告訴這位可憐的車手,他無法勝任。所以車隊選擇等待這份*終也沒有提交上來的辭呈。” 方向盤后的勒維克,將油門一踩到底。透過淡淡的前車尾氣,他能看到勒芒的看臺在遠方升起,宛如一座坐滿觀眾的體育場,被一條僅容兩車通過的狹窄道路從中間一劈為二。在勒維克的正前方,“花蝴蝶”邁克·霍索恩駕駛的捷豹一騎絕塵。他輕盈地并入中線,超過由英國車手蘭斯·麥克林(Lance Macklin)駕駛的奧斯汀-希利(Austin Healy) 賽車。 霍索恩,后面的麥克林,以及再往后的勒維克,均以極快車速向看臺沖來。 突然,霍索恩的捷豹剎車燈亮了起來。他猛地向右側的維修站拐去,急剎車剛好切斷了麥克林駕駛的奧斯汀-希利賽車的前進道路。勒維克看到奧斯汀-希利的紅色剎車燈在自己面前亮起。他只有一秒鐘的時間采取行動。勒維克發現,前方一條寬度不足十六英尺的狹窄直道,似乎可供自己從左側超越前面這輛奧斯汀-希利。他舉起手示意后面的車手注意前方障礙物,然后用力轉動方向盤,瞄準前方的狹小空當沖了過去。不幸的是,時速快過前車30邁的梅賽德斯,撞到了奧斯汀-希利向后傾斜的車尾。 頃刻之間,梅賽德斯騰空而起。這枚3 000磅重,內有一箱易燃液體的“金屬彈丸”,離地15英尺,以約150邁的時速砸向觀眾席,與此同時,勒維克則被壓在方向盤上動彈不得。賽車撞上護欄發生爆炸,燃燒著的金屬碎片被猛地拋入聚集的人群。一場年度盛事——觥籌交錯、馬達轟鳴的派對——畫風突變,淪為慘不忍睹的人間地獄。數十人流血倒地。烈焰熊熊燃燒;梅賽德斯的鎂合金車體,性質類似于早期相機閃光燈所使用的材料,瞬間便融化成一層厚厚的白色金屬熔液。恐慌接踵而至。能站起來的觀眾紛紛逃命,混入四散的人潮,負責報道賽事的攝影師們則調整鏡頭,按下快門,用黑白膠片將一張張驚恐萬分的面容定格下來。 沒有人知道生命的*后時刻,勒維克的內心作何感想。愛人?疼痛?還是終于看到象征著終點的那面方格旗在風中飄揚?
極速車王:福特與法拉利的傳奇對決 作者簡介
A. J. 貝米 | A. J. Baime,美國當代著名作家,非虛構領域的創作高手,代表作《偶然的總統》(The Accidental President, 2017年)、《民主的兵工廠》(The Arsenal of Democracy, 2014年)及本書(2009年)均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擁有紐約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曾任《花花公子》執行主編(負責汽車與專題報道版塊);以撰稿人身份與《華爾街日報》穩定合作多年,其文章亦經常刊載于包括《紐約時報》與《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在內的多家知名主流刊物。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