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游戲的力量:58種經典兒童游戲治療技術/萬千心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424641
- 條形碼:9787518424641 ; 978-7-5184-246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游戲的力量:58種經典兒童游戲治療技術/萬千心理 本書特色
每個孩子都是通過游戲成長的。游戲是我們理解世界的路徑、克服挫折的力量,修復內心創傷的良藥。好的游戲可以解決現實問題,彌補現實世界的不足。有游戲陪伴的童年,將注定豐富多彩。本書提供了58種歷史沉淀、科學實證支持的游戲治療技術,為我們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療愈創傷提供了道路。
游戲的力量:58種經典兒童游戲治療技術/萬千心理 內容簡介
《萬千心理·游戲的力量:58種經典兒童游戲治療技術》在科學實證的基礎上,結合學者幾十年的臨床經驗,系統地介紹了58種富有生命力的游戲技術。全文脈絡清晰,每一章教你使用一種經典游戲,從該游戲的歷史成因、理論解釋、實踐應用,到所需材料、操作過程、案例說明,均有著系統且生動的闡述。本書為讀者提供詳盡全面的游戲治療策略,為解決兒童問題提供指導,使兒童在游戲中得到療愈,茁壯成長。
游戲的力量:58種經典兒童游戲治療技術/萬千心理 目錄
**部分 玩具類游戲技術
1. 球類游戲
2. 毛絨玩具游戲
3. 醫療游戲
4. 嬰兒玩偶游戲
5. 嬰兒奶瓶游戲
6. 玩具電話游戲
7. 魔杖游戲
8. 泡泡游戲
9. 積木游戲
10. 氣球游戲
11. 打擊袋游戲
12. 感官游戲
第二部分 隱喻與講故事技術
13. 具體的游戲隱喻技術
14. 龜殼游戲
15. 情緒溫度計游戲
16. 講故事游戲
17. 外化游戲
18. 閱讀游戲
第三部分 角色扮演技術
19. 角色扮演游戲
20. 服裝道具游戲
21. 面具游戲
22. 超級英雄游戲
23. 木偶游戲
第四部分 創意藝術技術
24. 彩繪生活游戲
25. 黏土游戲
26. 自由繪畫游戲
27. 創傷繪畫游戲
28. 曼陀羅繪畫游戲
29. 連續繪畫游戲
30. 拼貼畫游戲
31. 繪畫游戲
32. 舞動游戲
33. 家庭繪畫游戲
34. 家庭雕塑游戲
35. 音樂游戲
第五部分 意象與幻想技術
36. 引導式意象游戲
37. 世界技法游戲
38. 娃娃屋游戲
39. 自適應玩偶游戲
40. 玫瑰花叢幻想游戲
41. 家庭關系游戲
42. 煩惱玩偶游戲
43. 茶派對游戲
第六部分 技能類游戲技術
44. 溝通游戲
45. 自控游戲
46. 策略游戲
47. 合作游戲
48. 機會游戲
49. 亂畫游戲
第七部分 其他游戲技術
50. 脫敏游戲
51. 歡笑游戲
52. 壓力免疫游戲
53. 重演游戲
54. 捉迷藏游戲
55. 魔術游戲
56. 情緒臉譜游戲
57. 手提箱游戲室
58. 游戲治療儀式
游戲的力量:58種經典兒童游戲治療技術/萬千心理 節選
3. 醫療游戲 ◇概述 醫療游戲歷史悠久,是一種幫助兒童緩解緊張情緒的就醫體驗實踐游戲(如:就診、住院治療、牙科檢查等)。沒人知道醫療游戲起源于何時,但只要有任何一個兒童接受了醫務人員的治療,醫療游戲就很有可能從那時開始了。 ◇基本原理 這種游戲治療技術包括壓力免疫、宣泄、壓力管理、自我表達焦慮/恐懼以及醫療知識的直接教學和應對技巧。醫療游戲還有“修通”的功能,即讓孩子們記住和重復緊張的就醫體驗,并通過創造積極的就醫結果(游戲角色戰勝了疾病和痛苦)來獲得掌控感(Clark,1998,2003)。 ◇游戲說明 適用年齡 3歲及以上 材料準備 推薦使用一個醫生工具包玩具和幾套醫療服裝。一些特定的醫療游戲材料如下: 醫生工具包——模擬游戲套裝。醫生工具包應包含足夠的醫療工具,可供整個團隊的小“醫生”同時使用。這個19件套工具包由塑料制成,堅固耐用,包含聽診器、逼真的尋呼機、由電池供電的手機、鑷子、繃帶以及溫度計等。這些物品以及聽診器和尋呼機用的電池都裝在一個手提式塑料固定箱內。*好再用一些真實的醫療設備去補充醫生工具包,比如無針注射器、聽診器、紗布、創可貼、靜脈導管、膠帶和不易打碎的溫度計等。 醫生角色扮演服裝套裝——該套裝包含醫生服裝、面罩、帶聲音效果的聽診器、反射錘、耳溫槍和注射器。Playmobil有一系列模擬醫療的裝置(如手術室,牙醫診所等)及配套的玩具人物。它們是硬塑料材質,每次使用后都可以清洗或擦拭。 游戲技巧 角色反轉 兒童扮演醫生或護士的角色,對治療師、醫生、護士、寵物或游戲對象(如毛絨動物玩具)進行檢查。這通常發生于孩子經歷了令人焦慮的醫療過程之后。它賦予孩子力量感和對那些曾令他們感到無助及無力的壓力事件的控制感。兒童經常扮演醫生、護士或兒童生活專家去“教他們的玩偶、毛絨動物或家庭成員在醫療期間會發生什么”。 通過這種方式,兒童獲得了對經驗的掌控感。 壓力免疫角色扮演 壓力免疫角色扮演是指治療師或父母扮演醫生對患者(兒童、木偶或玩偶病人)進行醫療活動。這種角色扮演有助于孩子熟悉即將到來的緊張的醫療過程,學習應對技巧,并表達對醫療經歷的恐懼、焦慮和誤解。 ◇實證結論 (1)回顧游戲治療的實證支持結果后,Phillips(2010)得出的結論是:對于面臨醫療過程的兒童,已經發現了證明游戲治療有效性的*有說服力的證據。 (2)更具體地說,Zahr(1998)在50名學齡前兒童預約手術的前一天為他們表演了一場木偶戲。木偶們分別代表孩子、父母、醫生和護士,演示了孩子從入院到出院將經歷的一系列醫療事件,并解釋了會發生什么以及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孩子們被允許玩木偶,處理醫療物品,并且重新演繹木偶戲。與接受常規治療但沒有參與醫療游戲的對照組兒童相比,實驗組兒童的焦慮感顯著降低,合作性顯著增強,并且在接受注射時平均血壓和脈搏都較平穩。 (3)Nabors及其同事(2013)對在就醫前接受過醫療游戲的兒童及其兄弟姐妹進行了調查。這些孩子的年齡從2歲到10歲不等。研究結果表明,患有慢性疾病的兒童和他們的兄弟姐妹在參加非結構化的醫療游戲時反復體驗了負面醫療程序的過程,他們傾向于表達和釋放自己的感受,并從中受益。醫療游戲使實驗組兒童產生一種掌控感,因為大多數游戲角色都恢復了健康。相比之下,對照組的兒童沒有參加很多醫療游戲。 ◇適用范疇 醫療游戲適用于那些對即將到來或*近經歷的醫療事件表現出恐懼或焦慮的兒童,包括住院兒童和即將面臨就診的兒童。在許多情況下,看到兒童接受的醫療護理可能會對他/她的兄弟姐妹產生強烈影響,使他們也產生就醫焦慮。通常兄弟姐妹會想要參加醫療游戲,這樣他們也可以得到父母的特別關注。 ◇使用禁忌 有創傷性醫療經歷的孩子一旦參與醫療游戲,可能會觸發強烈的焦慮感。 參考文獻 Clark, C. D. (1998). Childhood imagination in the face of chronic illness. In J. de Rivera & T. R. Sarbin (Eds.), Believed-in imaginings: The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pp. 87-100).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lark, C. D. (2003). In sickness and in play: Children coping with chronic illness.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Nabors, L., Bartz, J., Kichler, J., Sievers, R., Elkins, R., & Pangello, J. (2013). Play as a mechanism of working through medical trauma for children with medical illnesses and their siblings. Issues in Comprehensive Pediatric Nursing, 36(3), 212-24. Phillips, R. (2010). How firm is our foundation?: Current play therapy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 19(1), 13-5. Zahr, L. (1998). Therapeutic play for hospitalized preschoolers in Lebanon. Pediatric Nursing, 23(5), 449-54. 4. 嬰兒玩偶游戲 ◇概述 自文明出現后,2歲及以上的兒童就開始玩玩偶了。有證據表明,玩偶是希臘和羅馬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在埃及的寺廟中也發現了木制和黏土玩偶。于14世紀在德國首次亮相的歐洲玩偶與如今的玩偶*為相似。 ◇基本原理 嬰兒玩偶游戲為孩子提供了進行有意識和無意識表達的渠道。嬰兒玩偶被兒童用于表達他們對孩子和家庭關系的感受。玩偶還能讓孩子重演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經歷的創傷性事件,例如虐待/忽視,并為自己要求父母更好的養育。例如,一名6歲女孩表演了這樣一個場景,代表母親的玩偶因為孩子玩偶尿床而暴打她并威脅要“殺死她”,這可能表達了她在家遭受了虐待這一重要的臨床信息(Cattanach,1993)。 玩玩偶給孩子提供了養育和照顧他人的練習機會。治療師可以通過玩玩偶為幼兒模擬好的養育行為。 這種游戲可以幫助孩子為新寶寶的到來做準備。例如,成人可以使用嬰兒玩偶向孩子模擬如何照顧嬰兒(例如如何抱著、觸摸新生兒,以及在新生兒身邊行動和說話)。 嬰兒玩偶可以為兒童提供舒適感和安全感(即使用柔軟的玩偶作為過渡性的安全客體)。 照顧玩偶可以培養孩子的成就感。那些幾乎無法掌控自己世界的孩子可以通過扮演成年人來培養力量感和控制感。 通過嬰兒玩偶游戲,兒童還可以獲得修正的情緒體驗。對于受虐待/被忽視的孩子,可以通過模擬,給予嬰兒玩偶他/她在現實生活中不曾獲得的關愛。因為孩子很可能對玩偶產生認同感,這樣就能間接受到關愛。 ◇游戲說明 適用年齡 2歲及以上 材料準備 市場上有各種各樣逼真且質量好的嬰兒玩偶(35~40厘米高)。大約2歲或3歲的孩子通常會開始表現得似乎玩偶可以看到他們并與他們互動。建議選擇柔軟、可清洗且由無毒材料制成的玩偶。 需要移情式反應(例如吃飯、尿濕、哭)的交互式玩偶是教導和練習如何養育及照顧他人(社交情感技能)的非常好的工具,因為孩子需要對嬰兒發出的信號做出反應。例如,類似的嬰兒玩偶有Zapf公司(德國玩具生產公司)生產的“交互式嬰兒玩偶安娜貝拉”和Hasbro公司(美國著名玩具公司)生產的“淘氣寶貝娃娃”。 游戲技巧 養育角色扮演 當孩子有虐待嬰兒玩偶的行為或他/她自己小時候被虐待時,這種技術非常有用。在嬰兒玩偶游戲期間,治療師始終扮演養育人的角色——例如,治療師以一種很有愛的方式,像照顧真正嬰兒那樣非常小心地演示和對待玩偶。嬰兒玩偶并非普通玩具,它代表孩子,所以需要有自己的名字,并被介紹給孩子。此外,*好準備好很多道具,如奶瓶、嬰兒食品、喂食的盤子和勺子、嬰兒床、夜間和白天的衣服、尿布等。 如果孩子正在虐待玩偶,要對玩偶表示同情,阻止嚴重的虐待,并試著尋找孩子這樣做的緣由。如果孩子無法照顧玩偶,應先由治療師照顧玩偶,直到孩子能夠妥善照顧它為止。 ◇實證結論 嬰兒玩偶游戲越來越頻繁地用于治療患有嚴重癡呆癥的成年人。Tamura、Kakajima和Nambu(2001)發現玩偶往往能夠安撫癡呆癥患者:使他們平靜或減少激動; 促進交流;使他們產生溫暖快樂的感覺。 ◇適用范疇 該技術對那些存在依戀問題(與收養、幼年期受到虐待/忽視、早期失去親人和遭受分離有關)的兒童特別有用。它也適用于那些有攻擊性的孩子,因為玩偶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渠道,來轉移對父母或兄弟姐妹的憤怒情緒。 參考文獻 Cattanach, A. (1993). Play therapy with abused children.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Tamura, T., Kakajima, K., & Nambu, M. (2001). Baby dolls as therapeutic tools for severe dementia patients. Gerontechnology, 1(2), 111-18.
游戲的力量:58種經典兒童游戲治療技術/萬千心理 作者簡介
查爾斯·謝弗(Charles E. Schaefer) 注冊游戲治療師,美國菲爾萊狄更斯大學心理學教授,游戲治療協會聯合創始人及名譽理事。 唐娜·卡吉洛西(Donna Cangelosi) 注冊游戲治療師,于美國新澤西州韋恩市從事心理治療、臨床督導和家長教育工作。 譯者簡介 張琦云 高校教師,心理咨詢師,英國心理學會注冊成員。擅長兒童青少年咨詢、親子咨詢。 吳晨駿 英國愛丁堡大學理學碩士,高級研究咨詢師,資深文字工作者。擅長兒童心理學、親子教育。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