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社會心理學中的認知研究方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26191
- 條形碼:9787552026191 ; 978-7-5520-2619-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社會心理學中的認知研究方法 本書特色
社會心理學作為一種較為基礎的學科,大部分研究主題也是管理學、營銷科學等應用領域中重要的研究分支中所關注的范疇(如組織行為學、神經管理學、消費心理學、用戶體驗),然而這些學科缺少對實證研究方法論的訓練,學科教材乃至企業實際應用的技術較為陳舊。本書根據不同的主題,依據研究范式的演變,從理論根基到具體范式再到各種變式的具體操作逐層進行了介紹,適合作為教材或自學。除幫助學術研究技能提升以外,這一主題下研究方法的引入能夠推動有關領域在應用層面上方法的革新。
社會心理學中的認知研究方法 內容簡介
在過去的數十年里,社會心理學經歷了理論與方法層面的劇變,社會心理現象背后潛在的認知加工過程成為研究的焦點。很顯然,這種“認知革命”讓研究者需要借助認知研究方法來對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認知加工過程進行推斷。 本書主要介紹了感知覺、態度、注意、工作記憶、啟動效應等諸多研究主題下,社會心理學研究中所使用的實驗范式。每一章涵蓋一類研究主題,從研究主題的來源開始,逐步介紹經典范式的原理與理論邏輯、操作流程、要點、經典研究結果,對經典范式的各種常見或主流變式的原理與操作流程也作了詳細的介紹。
社會心理學中的認知研究方法 目錄
譯者序
各章作者介紹
前言
第1章 測量注意的方法
一、 選擇性注意研究簡史
二、 測量選擇性注意的方法
三、 選擇性加工影響情緒易感性和恢復能力
四、 注意控制: 反向眼跳任務
五、 總結
推薦閱讀
參考文獻
第2章 系列啟動范式
一、 系列啟動范式的優勢
二、 系列啟動效應背后的加工過程
三、 系列啟動范式的具體細節
四、 應用樣例
五、 討論
致謝
推薦閱讀
參考文獻
第3章 反應干擾任務
一、 基本概念與術語
二、 方法簡史
三、 反應干擾任務: 邏輯與過程
四、 對測量結果的解釋
五、 測量方法的比較
六、 結論
推薦閱讀
參考文獻
第4章 評價性條件反射
一、 評價性條件反射范式的優點
二、 潛在的加工過程
三、 基本要素
四、 總結和結論
推薦閱讀
參考文獻
第5章 工作記憶容量
一、 工作記憶的多成分模型
二、 WMC的個體差異
三、 對WMC的實驗操縱
四、 OSPAN
五、 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樣例
六、 測量WMC的好處與代價
七、 結論
推薦閱讀
參考文獻
第6章 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一、 語言:社會心理學中處于核心地位但長期被忽視的主題
二、 基于語言的研究方法概述
三、 介紹語言學方法:三個例子
四、 詞匯層面的語言學分析
五、 句子中謂語的語言范疇
六、 結論
推薦閱讀
參考文獻
附錄6.1文本分段樣例
附錄6.2根據分段結果初步編碼
第7章 元認知:測量初級認知和次級認知的方法
一、 初級認知過程
二、 次級認知過程
三、 識別和區分不同認知過程的實驗方法
四、 案例分析: 考察涉及情緒的不同認知加工過程
五、 結論
推薦閱讀
參考文獻
第8章 外周心理生理學測量方法
一、 在心理學中使用的心理生理學測量方法
二、 方法論問題
三、 操作上問題
四、 肌電圖(EMG)
五、 皮膚電活動(EDA)
六、 心血管測量
七、 還有其他方法嗎
推薦閱讀
參考文獻
第9章 事件相關電位技術
一、 ERP是什么
二、 ERP測量
三、 怎么解釋ERP數據
四、 社會心理學中的ERP研究樣例
五、 使用ERP技術作為研究手段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六、 結論
推薦閱讀
參考文獻
第10章 神經影像學技術
一、 使用神經影像學方法的好處
二、 樣例: 對人的知覺與解釋
三、 生理學和方法論上的機制
四、 基本要素
五、 討論
推薦閱讀
參考文獻
第11章 多項式模型與擴散模型
一、 多項加工樹模型
二、 擴散模型
三、 結論
推薦閱讀
參考文獻
第12章 聯結主義模擬
一、 聯結主義模擬的優勢
二、 潛在的加工過程
三、 基本要素:涌現屬性
四、 研究樣例
五、 操作教程
六、 討論與結論
推薦閱讀
參考文獻
社會心理學中的認知研究方法 節選
現在暫時打斷一下你專注的閱讀,請你稍作休息,轉而注意一下你周圍所能看到、聽到、嗅到和感受到的景象與聲音。我想你一定會驚訝于那些擠入你意識的感覺的數量。我猜你可能會聽到空調的嗡嗡聲,飛機的轟鳴聲,馬路上的各種汽車聲,甚至鳥兒的啁啾聲。你在這之前并沒有意識到這些聲音中的絕大部分,然而它們確實存在。同樣地,你也許也感受到了椅背的觸感或是周圍電子屏幕的頻閃,或是窗外射入的陽光。你完全可以繼續感受下去,然而言歸正傳,我們以此為例是希望向你生動地展示在探討注意以及注意在認知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時,認知心理學家通常想表達的是什么意思。注意過程是一種在大量心理機制中處于關鍵地位的基礎性認知過程。它可以決定我們留意到什么、記住什么或是我們會更積極地回應環境中什么樣的信息。可以這么說,大量心理結構和過程(其中包括社會心理學家所關注的部分)都以注意作為它們的基石。在剛才的體驗中你也會明顯感受到,我們時刻處于被大量信息“狂轟濫炸”的狀態下,然而在特定時刻我們僅僅能夠意識到其中很小一部分。這實際上就是注意發揮作用的結果。簡單來說,在每時每刻選擇、放大重要信息以及抑制、削弱無關信息是受到認知心理學研究者廣泛關注的注意活動的核心機制。 我們要先澄清一些關于注意的重要知識點。首先,注意本身并不是一個單獨的認知活動,而是一個由一系列感覺、知覺以及運動加工組成的大腦活動過程。由于篇幅所限,我們在本章中不會全面、細致地介紹各種注意加工研究及其研究方法,而是集中、深入地討論在注意研究中被廣為關注的選擇性注意機制。Desimone和Duncan(1995)指出,在人類大腦中負責知覺加工的那部分腦區的神經元密度比較高,這一現象符合多重感覺信息并行輸入加工會出現計算局限的假設。計算局限迫使生物進化出選擇性注意機制,以保證個體能夠在加工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盡可能高效地處理信息(Parasuraman, 1998)。在有大量環境信息輸入的情況下,選擇性注意的主要功能是決定要注意并仔細分析哪些信息、忽視哪些信息,以此達到高效處理信息的目的。根據這一功能,社會心理學家可以通過選擇性注意考察特定類型信息的加工優先性機制。比如,選擇性注意加工機制對分析各種群體偏見現象及其形成機制,內外群體成員在知覺編碼和記憶中的表征差異以及大量社會互動過程的研究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BarHaim, Ziv, Lamy, & Hodes, 2006),這些進路已經運用在很多研究中了。在本章中我們將主要介紹一些可用來開展選擇性注意研究的常用方法。 除了選擇性注意以外,本章也涉及與選擇性注意相關的注意控制。和選擇性注意一樣,注意控制也與大量社會心理現象的加工過程之間存在著重要關聯。注意控制指的是使注意轉移或保持在特定類型信息上的一系列加工過程。有研究發現,其實注意能夠被人們的高級目標或意向所控制(目標驅動的控制),也可以被物理環境影響(刺激驅動的控制)。舉例來說,如果有一個人正在一家生意興隆的咖啡店里找一位金發的朋友,那么他會怎么做呢?他很可能會掃視整個店堂,忽略那些頭發不是金色的人(注意被目標控制;是主動的)。然而,如果這時候有人摔碎了一個杯子,那么這個突發事件就會把這個人的注意吸引到摔碎杯子的地方。這時候,注意就被刺激控制了(是被動的;Yantis, 1998)。我們可以用注意控制來解釋社會交互之所以能成功開展的原因,以及社會交互的效率高低是怎么造成的。如果有人的注意控制出現了問題,那么這個人就會表現出一些精神病狀。例如,注意控制理論(ACT)認為,焦慮會破壞人們自上而下(目標導向)的注意控制,由此加強刺激驅動的系統(Eysenck & Calvo, 1992; Eysenck, Derakshan, Santos, & Calvo, 2007)。使用注意控制理論來解釋情緒和情感非常貼近社會認知以及其他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主題。 接下來,我們將介紹一些能夠同時考察選擇性注意和注意控制的常用方法。 一、 選擇性注意研究簡史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發的實驗范式和理論至今依然引領著當代對于選擇性注意的研究。在嘗試解釋為什么一些事件會被記住、報告或影響行為,而另一些事件則會被遺忘的問題時,認知心理學家們逐漸意識到人類的大腦并不是一個被動的“電話總機”,而是一個高度交互的信息加工系統(Broadbent, 1958)。這種動態的信息加工特征導致人們往往會在加工中存在偏向。也就是說,人們在再次加工同一信息的時候,實際加工的是同一信息的不同方面。在早期研究中,E. Colin Cherry(1953)根據經典的“雞尾酒會”效應(在很多人說話的房間里聽取特定聲音)研發了同時向左右耳呈現不同音頻的雙耳分聽任務。Cherry發現,當要求被試復述其中某個聲道的聲音時,被試很容易就能做到,但卻同時能近乎無意識地關注到另一側聲道的聲音。例如,當非關注聲道的信息先使用德語,后改為英語時,被試不太會發現這當中發生的變化。然而,研究者又發現,當非關注聲道的音高發生變化時(男聲變為女聲,或改成400Hz的聲調)被試就會意識到發生了變化。這一結果說明非關注刺激的物理屬性會被意識到,而語義則不會被意識到(Cherry, 1953)。 Donald Broadbent(1958)基于類似的一系列研究提出了影響深遠的過濾器模型。他認為,無論是否得到關注,所有物理刺激都會進入大腦,然而只有那些需要被關注的信息才會得到更進一步的識別。即人們只在注意到某一個刺激后才會繼續進行更深入的加工,如語義分析。這個觀點被稱為早期選擇理論。 有研究者提出與早期選擇理論觀點相對的晚期選擇理論。晚期選擇理論認為對熟悉刺激的識別是非選擇性的,不受注意容量的限制(Deutsch & Deutsch, 1963)。該理論來自雙耳分聽實驗中人們即使在非關注情況下也會注意到一些熟悉信息(如自己的名字)的現象。這一理論假設挑戰了過濾器模型提出的非關注信息在語義加工前的早期階段就已經被過濾掉的觀點。晚期選擇理論認為選擇雖然受到注意容量限制,但卻發生在語義識別后,只是起到選擇報告哪些信息的作用而已(Duncan, 1980)。晚期選擇理論可以對那些未被關注的信息依舊能影響當前加工的現象作出解釋。 無論是早期選擇理論還是晚期選擇理論都只針對性地解釋了一些極端情況,另一些研究者結合兩者觀點提出了整合性的理論。這些整合性的理論更能契合對選擇性注意的實證研究結果。其中,Anne Treisman(1960)提出的衰減模型影響*為深遠。衰減模型認為非關注信息會衰減但不會被完全屏蔽。也就是說,就那些高度熟悉的(如自己的名字)或是被某些方法啟動的非關注信息來說,觀察者對它們的感覺閾限很低,所以這類非關注信息很容易突破過濾器,而其他非關注信息則會被過濾掉,以保證注意能夠集中于要關注的信息上。過濾器模型中信息的選擇具有兩個特點,一是過濾器實現的是衰減而非完全排除;二是納入了啟動機制,解釋了一些重要的或被啟動的信息即使在未被關注的情況下也能被識別的現象。Nilli Lavie(1995)進一步提出了知覺負荷理論,指出晚期選擇理論可能只適用于知覺負荷較低的情況。也就是說,因為簡單任務占用很少的認知資源,所以此時作為分心刺激的非關注信息就容易被探測到;而進行困難任務時則不容易被探測到(可對應于早期選擇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任務本身所需的認知負荷會決定選擇發生在早期還是晚期。這一觀點已經在干擾和啟動效應的研究中得到證明(Lavie, 1995; Lavie & Fox, 2000)。該理論對選擇性注意的實驗范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它讓研究者認識到在有關研究中需要認真考慮任務難度(認知負荷)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想考察人們在社會交互中對任務中未要求關注的外群體成員所具有特征的意識水平,那么我們設置的任務難度實際上會顯著影響結果,如果不加以注意的話,甚至可能誤導對結果的解釋。 在簡單回顧關于選擇性注意的研究之后,我們可以發現,何時、如何關注或不關注信息的關鍵之處在于信息是否會得到進一步的加工。在對有關問題長年累月的研究過程中,心理學家開發出了一系列研究方法,這些方法目前正在社會心理學的各種研究中大放異彩。接下來,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些常用方法,再舉例介紹它們在認知與情緒(情感科學)領域中的應用,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情感科學家通常關注情感刺激如何影響信息加工和行為表現。在他們的研究領域中,研究者經常使用選擇性注意任務來考察諸如非注意條件下情緒信息的加工及精神病患者的注意偏向等問題。在這些研究主題中,研究者均巧妙地運用了選擇性注意的研究方法。這些主題與社會心理學之間也存在密切的關系。通過學習這些案例,相信本章能夠幫助大家初步學習如何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運用選擇性注意實驗范式。
社會心理學中的認知研究方法 作者簡介
卡爾??克里斯托夫??克勞爾 德國弗萊堡大學心理研究所教授,研究興趣包括數學心理學、社會認知和普通心理學。克勞爾博士的研究獲得過大量獎項,包括2004年的萊布尼茨獎——德國科學界的(zui gao)榮譽。 安德烈亞斯??福斯 德國海德堡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方法專業教授。福斯博士一直專注于研究決策的量化模型。他在研究中使用隨機分布模型分析二元決策中的認知加工。 克里斯托夫??施塔爾 德國科隆大學研究方法與實驗心理學專業教授。施塔爾教授的研究涵蓋了認知心理學的許多領域,包括情景記憶、評價性條件反射和推理。他對多項加工樹模型也有研究。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