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多維北極的國際治理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503857
- 條形碼:9787519503857 ; 978-7-5195-038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多維北極的國際治理研究 內容簡介
隨著各國和非國家行為體北極活動的不斷增加, 北極治理的赤字現象逐漸突出。本書針對北極問題的綜合性、復雜性和跨域性特征, 基于主體間的認知異同提出“多維北極”概念, 探索北極問題的氣候與環境邊界, 分析北極的知識權力構成與認知共同體建設, 評估北極多利益攸關方的戰略取向和博弈態勢, 總結北極開發的成本與收益平衡原則, 在此基礎上梳理北極國際治理的體系化進程。
多維北極的國際治理研究 目錄
**章導論()
**節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研究意義和現有研究綜述()
第三節研究框架()
第二章自然維度:北極氣候環境邊界的探索()
**節嵌入全球氣候變化中的北極()
第二節北極的基本邊界特征與影響()
第三節北極國家的主觀認知和治理重點()
第四節“羅瓦涅米進程”的制度形態和展開邏輯()
第三章科學維度:知識分享與認知共同體建設()
**節涉北極國際機制中的科學路徑()
第二節科學家群體的北極治理角色()
第三節國家行為體的“科學優先”治理原則()
第四節從漁業問題看認知共同體的北極治理角色()
第四章政策維度:多利益攸關方的立場選擇()
**節國際格局演變對北極的映射()
第二節北極國家的戰略取向和驅動要素()
第三節北極事務利益攸關方的政策構想()
第五章發展維度:收益與成本的平衡過程()
**節發展視角下的北極價值探析()
第二節北極開發國際合作的制約因素()
第三節北極跨域合作的需求和局限性:俄羅斯的
經驗()
第六章治理維度:北極國際治理體系論()
**節北極國際治理的動態轉型()
第二節多邊主義和共生理論視閾中的北極治理()
第三節全球治理新疆域中的北極()
結語()
多維北極的國際治理研究 節選
多維北極的國際治理研究**章導論**節問題的提出由于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融冰加速,千百年來作為“冰封之地”的北極以其獨特的生態環境、豐富的資源儲備和航道開發的潛在優勢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氣候變暖加劇了北冰洋海域的冰蓋消融,其發展之迅速遠遠超出了人們先前的預計。過去幾十年,北極地區的升溫、永久凍土層解凍、冰川和冰架大面積融化、海冰面積銳減等現象成為全球氣候變化對北極影響的有力證據,而北極融冰又反作用于全球氣候、生態和環境系統。可以說,北極的變化特別是環境和生態的變化,其影響和后果已經遠遠超出北極的地理分界線,傳遞到北極周邊地區甚至全球。與此同時,因融冰加速出現的北極資源開采、航道利用、漁業捕撈和旅游資源開發機遇也吸引全球目光,商業活動的增加導致國際社會對“北極爭奪戰”的擔憂,人類在北極之外的行為也不斷影響北極的自然環境。1987年,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著名的“摩爾曼斯克講話”開啟了“北極和平區域”的進程。Gorbachev Mikhail,The Speech in Murmansk at the Ceremonial Meeting on the Occasion of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Order of Lenin and the Gold Star Medal to the City of Murmansk,1987,http://teacherwebcom/FL/CypressBayHS/JJolley/Gorbachev_speechpdf經過30余年的發展,北極事務已經從單一的科研驅動逐步轉向包括探索、認知、保護、開發的“多輪驅動”形態。在環境層面,北極雖處于地球之巔,但其影響超越地理局限。北極自然變化不僅對北極國家造成巨大影響,也與眾多域外地區的氣候和環境息息相關,這一點已得到充分的科學考證。在政治層面,北極國家間的政治博弈對地區和國際秩序產生傳導效應,北極潛在的安全風險可能對地區和平造成深遠影響。在經濟層面,北極對國際航運、生物和非生物資源、旅游等領域的影響逐步顯現,北極的大規模開發利用與國際合作從“準備期”步入“啟動期”。但與此同時,隨著氣候變化對北極影響的持續化和擴散化,人類對北極的認知短缺,北極生態與環境保護科研合作路徑的單一化,國際格局演變對于北極地緣政治經濟格局的投射,北極多利益攸關方的利益動態性特征,北極發展的成本收益比評估,北極治理體系的理論與實踐完善等問題不斷增加。首先,認識北極成為各類行為體參與北極事務的首要條件。人類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而科學探索是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雖然相關國家近年來不斷加大對于北極科學研究的投入,但與世界其他區域相比,人類的北極知識儲備仍相對較低,對于氣候變化對北極造成的全局性、趨勢性和綜合性影響,人類活動增多帶來的生態與環境效應,冰區作業的標準和行為規范等方面尚存在不少“知識洼地”。以認知為前提不斷探索北極,通過各類國際和地區科學合作平臺推進北極科研和科考,是各國尊重客觀自然規律和人類發展規律的應有之義。其次,北極的獨特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保護北極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北極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脆弱的自然環境,被譽為“全球變化的指示器”。近年來,北極變化的速度及輻射范圍超出了科學家們的預測。數據顯示,過去35年間,北極夏季冰區面積減少了近2/3,約41%的北極永久海冰已經消失,數以萬計平方英里的海冰逐年減少,北極海域可能在本世紀中葉甚至更早出現季節性無冰現象。冰層融化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北極變暖的趨勢對植被生長、物種多樣性和分布造成潛在威脅,氣候、環境變化的相互作用將對全球生態系統帶來廣泛影響,北極已經不再是傳統概念中的“冰封地帶”。各國需要堅持不受國別、種族和發展水平差異影響的共同責任,將保護北極獨特的自然和人文傳統擺在首位。第三,可持續性成為利用北極的基本原則。北極氣候變化不但成為北極沿岸活動增加的客觀基礎,也為海上和近岸油氣資源開發創造條件。據初步預測,北極地區可能蘊藏約占世界總儲量13%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氣資源。但是,資源開發既可以為北極地區的經濟社會提供原動力,也將對獨特的生態環境和脆弱的社會文化造成新挑戰。北極地區尚未形成綜合性的開發行為規范準則,各國冰區作業的知識儲備和開采技術尚不成熟,合作開發的權利義務劃分尚未確定,離岸、近岸和陸上活動增多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評估亦存爭議。北極融冰還為遠洋運輸開創了全新機遇,北極航道逐步成為潛在的國際海運新命脈。2008年夏季,西北、東北航道實現歷史上的首次同時通航,促使各航運大國聚焦于此。據估算,經東北航道自亞洲抵達歐洲,相較傳統的蘇伊士運河航線可縮短航程近5000海里,節約近40%成本,而經西北航道將美歐相連,可比巴拿馬運河航線縮短2000海里航程和25%的成本。隨著航道和港口基礎設施的進一步開發建設,該地區將形成新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格局。但與此同時,極地水域通航條件惡劣,海圖和水文資料尚不完備,海上搜救基礎設施和能力不足,海洋生態系統脆弱等挑戰依然存在。此外,北極是土著人(原住民)世代繁衍之地,也是其賴以生存之家園。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歷史條件,北極土著人的文化、社會氛圍與所屬國家和國際社會出現差異,形成較為獨立的生活圈。隨著北極科考和商業活動增多,土著人群體的傳統生活方式與價值理念受到外部經濟和文化影響。理解土著人組織在北極問題上的關切,促進和保護土著人權利,維護土著人傳統文化習俗,是國際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在利用北極問題上,如何在實踐中強調保護和利用之間的平衡,確保各國開發和利用北極時不抱有“獨占北極”的利己私心,摒棄共同“瓜分北極”的陳腐思維,謀求以代際公平為基礎的北極可持續利用等問題逐漸凸顯。第四,多利益攸關方的戰略取向影響著北極地緣政治格局。北極不是“全球公域”,它既包含主權國家管轄之外的區域,也包含直接或間接處于北極國家主權管轄下的空間和資源。各國參與北極事務既要遵循相關國際條約和一般國際法,充分尊重北極國家在北極的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也期待他國在追求利益時尊重自身在北極依法享有的權利和關切。探索北極國家和其他利益攸關方的合作新模式,可以有效融合各國探索、保護和利用北極的先進理念和行為方式,統籌多樣的利益訴求和發展要求,促進北極事務的國際格局良性發展。*后,北極問題的復雜性和綜合性決定國際治理的必要性。北極關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各國在北極肩負共同責任,應對北極挑戰需要多利益攸關方共同參與。目前,《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斯瓦爾巴德條約》等國際文書為處理北極問題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北極國家和北極域外國家依法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以規則為基礎的北極治理體系運作良好。有觀點認為,北極問題的治理初步形成了“全球—區域—國家”三層次的多元格局徐宏:“北極治理與中國的參與”,《邊界與海洋研究》,2017年第2期。。但是,北極國際治理的主體、手段和路徑尚存在不確定性,隨著各類行為體北極活動的不斷增加,治理能力的赤字現象也成為主要問題。一是治理認同赤字。北極國際治理的基本格局逐漸形成是普遍性共識,但各方對這一格局的認識卻有所不同。例如,知識是探索、利用和治理北極的基礎。增強對北極的科學認知,探索相關技術以開發、利用和保護北極是人類共同的使命。與國家間傳統的合作空間不同,知識和技術在深海、極地、外空和互聯網等治理新疆域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各國的相關知識和技術優勢可直接轉換為新疆域治理的國際話語權,科學家團體也在新疆域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北極國際治理中,科學家團體不具備獨立的政策制定、戰略規劃、信息溝通和義務承擔能力,在治理中也沒有決策權和行為能力,但卻是具體議題的參與方或行為人,其立場可以間接影響地方政府、主權國家的決策與行為。可見,知識和技術高地是北極國際治理話語權爭奪的主要內容。北極的特殊自然和物理構成難以由單一國家進行探索,各國必須通過知識、技術和資源的有序共享方可展開科學合作,這種共同認知有助于確保北極國際治理符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共同需求,為知識向政策和行動的轉換提供基礎,從而推動各國的相互協調與合作。但是,部分國家針對北極的不同議題存在狹義的認同赤字。例如,在北極的發展維度中,由于北極國家所有擁有的自然資源稟賦不同,在全球和地區地緣政治與經濟格局中所占據的地位不同,在國家實力、發展階段、政治結構、社會形態上的構成不同,以及與其他利益攸關方相比,北極自然生態環境、商業機遇和風險與自身的關聯度不同,導致各方在如何開發北極,以何種標準開發,由誰主導開發和優先發展哪一領域等問題上,以及有關北極個體利益與公共利益、主權權益與人類整體利益、商業利益與環境利益之間出現巨大的認同赤字,影響著北極國際合作的全過程。二是治理績效赤字。對于北極國際治理而言,績效的主要評判指標取決于其對于解決和減緩多維北極各類矛盾的貢獻。其中包括:是否有能力正確識別當前治理的緊迫任務,是否獲得應對挑戰和解決矛盾的普遍共識;是否具備相應的政治動員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是否能夠協調域內外不同主體、不同機制和不同部門之間的互動;是否能夠引入具有約束力的制度規范,從而推動集體行動;是否能夠健全執行機制,確保相應的治理共識和行動得以進行等諸多方面。北極的國際治理現狀在上述績效指標仍存在較大差距。各方對全球氣候變化對北極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方面具備初步了解,但在科學維度下圍繞北極的變化規律和趨勢仍存在認知空白,國際治理機制中的科學路徑并未完全統一,北極國家的科學先導原則也存在差異性,而以構建認知共同體為目標的科學家群體暫時只在少數治理領域扮演重要角色,其邊緣性的治理路徑總體上未能改變。作為當前北極國際治理的核心平臺,北極理事會雖然逐步強化其合作成果的普遍和法律約束力,但依舊停留在傳統的“低政治”領域,而由于在制度設計過程中過度強調其非政治性身份,導致理事會不但對北極政治、安全、法律等形勢變化不能做出任何反應,甚至在涉及北極開……
多維北極的國際治理研究 作者簡介
趙隆,陜西西安人,法學博士,副研究員。畢業于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現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長助理,兼任上海國際戰略問題研究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全球治理、極地研究、俄羅斯中亞研究等。獨立主持多項國家社科基金和上海市哲社規劃課題,以及外交部、自然資源部等部門委托項目。先后赴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德國對外關系委員會(DGAP)、挪威極地研究所(NPI)、斯瓦爾巴德科學中心(SSC)等機構任訪問學者。2015—2016年,借調至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工作,深度參與國家北極政策的制定工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