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大地飛歌:見證中山70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42135
- 條形碼:9787218142135 ; 978-7-218-1421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地飛歌:見證中山70年 本書特色
作品集選取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山的代表性著名人物與重大事件,以紀實文學、分篇合著的形式,深入挖掘70年來中山改革創新、敢為人先、先行先試的城市精神,用文藝講述中山故事、展現中山風采、塑造中山形象,不斷提振中山人民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精氣神,為打造“灣區樞紐、精品中山”振奮士氣、鼓舞干勁。
大地飛歌:見證中山70年 內容簡介
《大地飛歌:見證中山70年》以紀實文學的形式,詳細記錄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山部分重要人物與重大事件,全面展示中山的發展成就,有助于讀者了解中山的歷史,弘揚優秀的香山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做出貢獻。
大地飛歌:見證中山70年 目錄
粵中船廠的“蝶變”/盧興江
共和國的中山樣本/徐向東
石岐自行車廠的前世今生/黃廉捷
一地金黃的小欖菊花會/紫小耕
你好,長江水庫!/紫小耕
水閘重建,城市崛起/盧興江
中國輕工業的一面旗幟/徐向東
中山“三來一補”發現“見證者”/黃廉捷
春動溫泉“千層浪”/蘇小紅
威力精神/黃祖悅
風起里溪動鄉野/冷啟迪
溫暖中山的“城市名片”/孫虹
光臨天下/孫虹
紅木河流“撐籬人”/秦志懷黃婉媛
**個“全民偶像”/連志剛
把咸水歌唱到北京/連志剛
一朵艷麗的“格;ā/妍冰
旗幟/鄭萬里
百年老街蝶變記/盧興江
經貿盛會競芳華/程明盛
一座城市的文明之旅/程明盛
“中山杯”引爆鄉愁/冷啟迪
沙溪涼茶蜚聲海外/妍冰
中國高新區**股/程明盛
逐夢深海/田際洲
那一方圣土/黃祖悅
七破世界紀錄的“美人魚”/呂由
解碼蘇炳添/江澤豐呂由
大地飛歌:見證中山70年 節選
《大地飛歌(見證中山70年)》: “岐江橋,是咱們共產黨人領導的中山縣興建的**項重大工程,而且是一座開合式木質橋梁。雖然我們經濟有限,建不起鐵橋,但我們的木橋不能輸給外國的鐵橋。”譚縣長一再提醒大家! ∑缃由稀懊裥臉颉薄 √镫H洲 “我知道中山,講石岐話,有一條岐江河,還有一座岐江橋。”如果你在外地與人聊天,總會聽到這樣的答話! 《,2014年重建好的岐江橋似一雙大手,緊扣起富華道和孫文路。岐江水暖,驕陽高照,安坐一旁的岐江公園以綠色的眼睛注視著岐江橋上人來車往。岐江河-中山人心中的“母親河”,在橙紅色和白色相間的岐江橋下見證著中山的城市變遷與路橋發展。 中山是水鄉,自古多橋。據《香山縣志》記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香山(中山舊稱)有古橋梁116座。至宣統初年有73座。其中,記載*早的是杜婆橋,修建于北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41年來,中山市的橋梁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至1990年止,全市共修建公路永久性橋梁215座。而在眾多橋梁當中,岐江橋是中山人心中*具分量的橋梁,不是因為其宏大,而在于其承載著岐江歷史與人文、生活變化等多種因素。水鄉江河多,百姓出行易受阻。當年,石岐東西兩面的公路網已初步出現、但因為岐江河的阻隔,東西兩條公路互不相連,交通仍然不便,老百姓迫切希望建橋通路! 1951年1月1日,岐江橋首次建成通車。橋長70米,寬4米,為木結構的人工開合橋。從那一天開始,中山人終于圓夢。有中山人說,“岐江橋的建成,體現了當年中山人實干創新、奉獻團結的面貌”,“這座岐江橋知名度很高,不少商家把它注冊為商標”。岐江橋成為橫跨時空的經濟、文化、歷史見證者,是中山一道獨特的風景,是這座城市的標志性橋梁。岐江橋——民生需求催生新橋 巍巍五桂,悠悠岐江。 據史載,岐江古稱“石岐!保w因唐代石岐以南是一片海島。至清代又名“石岐水”。由于地理環境特殊,中山河網縱橫,百姓出行頗受江河阻隔。行人、商旅來往于河的兩岸,只能依靠躺公的擺渡。據傳,在1152年香山立縣時,關于縣城選址在東岸還是西岸有過爭論。當時縣官許諾要在江上建一座橋,但資金與技術都是大難題,后來只修了天字碼頭和隆都碼頭! ♂瓟[渡風行多年,正因如此,也就有了“石岐晚渡”一景的出現。圖景如畫,出行仍艱! 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老百姓迫切希望建橋通路。史料記載,1931年,中山縣縣長楊子毅決定修橋,向全縣募集建橋費,每畝耕地征收2元,專設“民眾實業銀行”。工程僅進行幾個月,只立了4個橋柱,就因資金不足、“工程阻塞河道交通”而停工。到抗日戰爭時期,中山縣政府曾搭建一座簡易竹橋,方便群眾疏散,躲避空襲。竹橋僅在空襲警報鳴響時開放,平時則關閉。日軍占據中山后,竹橋被拆除。1948年12月,石岐鎮提議,發行“義券”以建設岐江鐵橋。后因擔心難以籌集足夠資金,方案改為建造木結構浮橋,*終成空! 1949年10月中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山縣人民政府在長江鄉成立,縣長是譚桂明。1950年7月,中山縣全境即將解放。在縣政府召開的全縣工商業會上,譚縣長提出:“兩個月前,我們縣政府計劃在岐江上建一座橋,這可是咱們中山人的百年夢想?h政府讓建設科做了一個預算,材料選用木材,需要近三億元(編者按:舊幣,約今三萬多元)資金。 ……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