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留住鄉愁:城市記憶的空間傳播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218557
- 條形碼:9787010218557 ; 978-7-01-021855-7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留住鄉愁:城市記憶的空間傳播 本書特色
本書從地理景觀、大眾媒介和日常生活三個空間場域,以長沙、上海等國內城市為研究對象,揭示城市記憶建構的內容、策略與機制,探析城市記憶的生產、消費與體驗,探討與反思城市記憶建構與傳播的價值與意義。本書將城市記憶領域內分屬物質空間、精神文化和社會交往等不同層面的問題與現象整合到傳播立場加以考察,拓展和深化了城市記憶的研究。從空間視角開展城市傳播研究,在原有的歷史和社會維度之外,也拓展和豐富了傳播與媒介的研究。同時對于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城市形象推廣、城市建設和旅游開發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留住鄉愁:城市記憶的空間傳播 內容簡介
《留住鄉愁:城市記憶的空間傳播》從地理景觀、大眾媒介和日常生活三個空間場域,以長沙、上海等國內城市為研究對象,揭示城市記憶建構的內容、策略與機制,探析城市記憶的生產、消費與體驗,探討與反思城市記憶建構與傳播的價值與意義。《留住鄉愁:城市記憶的空間傳播》將城市記憶領域內分屬物質空間、精神文化和社會交往等不同層面的問題與現象整合到傳播立場加以考察,拓展和深化了城市記憶的研究,而從空間視角開展城市傳播研究,在原有的歷史和社會維度之外,也拓展和豐富了傳播與媒介的研究,同時對于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城市形象推廣、城市建設和旅游開發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留住鄉愁:城市記憶的空間傳播 目錄
一、理論和實際價值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與趨勢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章 空間、城市記憶與傳播
**節 空間與傳播
一、空間內涵的多元與演進
二、空間與媒介的互構
三、城市與媒介的交融
第二節 空間視閾下城市記憶的傳播
一、城市記憶的內涵、特征與構成
二、城市記憶的空間性傳播
第二章 空間嬗變與城市表征
**節 城市實體空間的媒介角色
一、建筑即媒介
二、景觀與記憶
第二節 懷舊空間的文化傳播
一、懷舊空間的文化意蘊
二、懷舊空間的媒介化
三、紀念性空間的認同建構
第三節 空間的爭奪
一、景觀變遷與民意
二、空間沖突與輿情應對
第三章 媒介敘事與地方記憶
**節 媒介書寫與地方記憶
一、城市記憶書寫的媒介功用
二、城市記憶書寫的媒介機制
第二節 城市雜志的“懷舊書寫”
一、媒體“懷舊書寫”的產生背景
二、城市雜志“懷舊書寫”的策略
三、城市雜志“懷舊書寫”的意義與反思
四、對媒體“懷舊書寫”的反思
第三節 地域文化專刊的“地域書寫”
一、“地域書寫”的興起
二、“地域書寫”的策略
三、《湖湘地理》對長沙記憶的書寫
四、對“地域書寫”的反思
第四節 電視民生欄目的“市井味道”
一、地域貼近,捕捉市井風情
二、情感貼近,構筑心理認同
第五節 電視紀錄片的歷史記憶
一、城與人的變遷
二、紀實與藝術的結合
第六節 微信公眾號的城市記憶
一、微信公眾號傳播內容
二、微信公眾號傳播的反思
第四章 日常生活實踐與城市意義網絡
**節 日常生活實踐與城市記憶
一、日常生活與記憶
二、身體空間與記憶
第二節 城市行走與城市體驗
一、從城市文本到城市行走
二、移動互聯網與城市體驗
第五章 文化記憶的展演與地方認同
**節 地方博物館、文化記憶與地方認同
一、集體文化記憶匯聚地
二、地方文化活動中心
第二節 地方博物館的展陳傳播
一、博物館展陳的美學、政治和科學維度
二、地方博物館的展陳傳播與城市認同
第三節 地方博物館的社交媒體傳播
一、新媒體環境下博物館的角色變遷
二、地方博物館微博傳播內容
三、地方博物館微博傳播策略
四、地方博物館微博傳播問題與建議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留住鄉愁:城市記憶的空間傳播 節選
城市記憶的內涵可從以下幾點做進一步分析! **,城市記憶是對城市意象的一種呈現方式。城市記憶屬于城市意象的范疇,城市意象也是城市記憶的所指對象,城市中蘊含著有形和無形的要素,這些要素能喚起人們強烈的意象。凱文·林奇認為城市意象的五大主導元素是道路、邊界、區域、節點和標志物。這些物質形態就是城市感知體驗的物質基礎,也是城市意象形成的源頭。城市意象通過城市記}乙呈現出來,城市記憶是城市中絕大多數人達成共識的群體意象! 〉诙鞘杏洃浭亲鳛橹黧w的存在者即城市的集體成員共同的感知與體驗!俺鞘杏洃浭亲鳛橹黧w的人(即存在者),在知覺體驗的基礎上,對城市的客觀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及其構成的形態要素形成認同,產生城市意象,再基于感知的想象,在各種因素的相互滲透、不斷內化與再造后所形成的主觀意識!雹谝簿褪钦f,城市無法脫離主體的感知體驗與評價認同而獨立存在,城市記憶是作為主體的存在者即城市的集體成員共同的感知與體驗。城市記憶的主體是城市中的存在者,即長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因為他們通過對城市場景的感知與認知構成了城市記憶的基礎。應當充分重視存在者,他們會影響到整個城市記憶。具體而言,存在者即城市公眾,他們的基本信息、經歷、情感、參與的活動等會成為影響城市記憶的主要因素。城市是人與環境互動的有機整體,城市記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對城市過往的感知,經過時間的積淀與自身內化而形成的,因此城市記憶是無法脫離存在者的感知體驗而獨立存在的。城市記憶必須有主體,如果缺少了作為主體的存在者,那么城市記憶也不復存在! 〉谌鞘杏洃浭羌{入縱向的時間要素,并通過城市集體的創造與認同,在橫向社會體系里逐步建立的過程。這也是城市記憶與城市認知的根本區別。城市記憶伴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歷史的積累沉淀而產生,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通過集體不斷地進行創造、重構或者修正,并以它特有的方式將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以及優秀的文化傳統、歷史習俗等傳承延續下來,賦予城市深厚的文化內涵,這對城市現在和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的各個部分都不可避免地浸染上了當地居民的情感。其效果便是,原來只不過是幾何圖形的平面劃分形式現在轉化成了鄰里,即是說,轉化成了有自身情感、傳統,有自身歷史的小地區。在這種鄰里范圍內,歷史過程的連續性被保持下來了,往昔的事物迭加到當今來,每一個地區的生活又在發展中形成自身有紀念意義的事物,并且同周圍環境的生活與利益多少保持自身的獨立性。① 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城市記憶的產生過程,它是縱向的歷史文化積累的過程,也是橫向的各個社會群體對城市環境的不同認識與價值評判的過程。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人類對城市的創造以及歷史的積淀,形成了獨特的城市文化,并保存下來,形成城市文化記憶!
留住鄉愁:城市記憶的空間傳播 作者簡介
鄧莊,衡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副院長,武漢大學傳播學博士,湘潭大學碩士生導師。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省教育廳優秀青年項目、省社科成果評審委項目、省教改項目等多項省部級課題,出版學術專著兩部,近年來在《現代傳播》《中國出版》《出版發行研究》《新聞戰線》等CSSCI及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0多篇,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1篇,主編教材1部,獲地廳級科研成果獎二等獎1項。另具有多年媒體工作經歷,作品曾獲全國商報好新聞獎一等獎,廣東新聞獎二等獎、三等獎,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二等獎、三等獎等多項省級以上獎勵。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