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戰時中國:一個美國人眼中的中國:1940-1946(全2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550283
- 條形碼:9787545550283 ; 978-7-5455-5028-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戰時中國:一個美國人眼中的中國:1940-1946(全2冊) 本書特色
1 美國作家、畫家格蘭姆·貝克匠心獨運的精彩之作!
2 作者于1940年第二次來到中國,用6年時間走遍大江南北,用客觀、理性理想的文字和圖畫記錄下真實的中國社會百態與中國人民的精神品質。
3 戰爭持續、政治混亂、經濟瀕危、社會動蕩……抗日戰爭證明了中國人民堅強隱忍、樂觀向上、不屈服、不放棄的民族精神。
4 用冷靜、真實、平和的方式記錄親身經歷的一切,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社會和生活的真實狀況,以及蘊含在其中的偉大選擇的誕生過程。
5 以世界發展的眼光,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深度剖析以美國為首的歐美世界在20世紀中葉是如何誤讀了中國。
6 歐美世界深入、仔細觀察中國的經典作品,告訴世界只有看懂中國的社會與中國人的生活,才能看懂中國的發展與未來。
戰時中國:一個美國人眼中的中國:1940-1946(全2冊) 內容簡介
1940 年到 1946 年,美國作家格蘭姆·貝克走訪了當時中國十多個極具戰時特色的城市,詳細記錄了所見所聞并整理成書。貝克從香港出發,經柳州抵達重慶,又跟隨路易·艾黎長住寶雞,隨后轉至洛陽等城市,*后停留在北平。一路上,作者一方面記錄了上至高級政府官員、部隊軍官商賈富戶,下至工人、貧苦市民、農民、難民等不同人的生活和狀態;另一方面,描述了日軍轟炸柳州、重慶、洛陽等城市的情景,記錄了中國軍隊對抗日軍侵略的戰況,以及美國政府、軍隊在中國的舉措和表現。 在記錄和呈現當時中國社會狀態的同時,貝克也寫下了自己的思考與分析:國民黨逃到臺灣是無法避免的,中國共產黨的勝利是不可避免的,美國對華政策的偏差與失誤是源自對中國的不甚了解,等等。此外,貝克還以其豐富的學識,對中國社會和美國社會進行了比較,他敏銳地發現兩個社會的差異性以及忽視這種差異所帶來的荒謬的結果。類似充滿見識的分 析全書隨處可見。 本書在美國出版后,便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一度被列為美國大學生了解中國的參考書。對于當今的中國的讀者而言,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了解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社會狀況和人們的具體生活,更有助于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在國難當頭之際所展現出來的堅強隱忍、不屈服、不放棄的精神品質。
戰時中國:一個美國人眼中的中國:1940-1946(全2冊) 目錄
上冊:
**部 香港 柳州 重慶
**章丨雙重曝光 003
第二章丨不祥之兆 011
第三章丨烏云滾滾 033
第四章丨循環往復 059
第五章丨難以形容的微笑 093
第六章丨物以類聚 127
第二部 工合 中條山戰役
第七章丨驅車北上 163
第八章丨虛情假意 189
第九章丨石洞封印 221
第十章丨洛陽劫難 261
第十一章丨戰火余燼 301
第十二章丨城鄉之間 327
第十三章丨日軍退潮 353
下冊:
**部 美國人和老大難
**章丨同床異夢 003
第二章丨共鳴箱 027
第三章丨老板與酬金 049
第四章丨軟弱的支柱 067
第二部美國空軍見聞
第五章丨鳥瞰中國 97
第六章丨樹叢中的人 121
第七章丨真理是我們的武器 147
第八章丨漫長的一天 185
第九章丨收獲的田野 223
第三部決定性的時刻
第十章丨史迪威事件 265
第十一章丨幾個“小人物”281
第十二章丨機械長龍 305
第十三章丨莫回頭 327
第四部結局
第十四章丨一場災難 355
第十五章丨跳出油鍋393
戰時中國:一個美國人眼中的中國:1940-1946(全2冊) 節選
兩種時間觀 中國人對時間有種觀念。他們認為:光陰如流水,人在時間中猶如靜坐河邊,面朝下游。背后的上游波濤象征未來,是看不見的,只有等它經過身邊流向下游,成為過去時,才能被觀察到。 據說,中國古代太平時期,有許多優美的園林就是按這種理念設計的。這些園林坐落在山坡上,有縈回的清流激湍而過,岸邊開出幾個開口,讓水流到里面,每個開口旁布置一處舒適的座席。酒杯順流而下, 雅士靜坐其邊,隨手取之。水流不可測,杯酒亦不可測,但他們只是面對下游美景,對未來不屑一顧,一味地沉浸在過去之中,直到夜幕降臨,酩酊大醉。 1940 年春,我來到中國時,原也是想以這種態度對待人生的,后來卻發生了變化。原委還得從頭說起。我**次來中國是在 1935 年秋天,當時我正準備環游世界,但手頭只有在大學念書時靠賣畫賺得的一點錢,因此,只打算在中國逗留兩周就到別處去。可是這兒的異國情調卻深深地吸引了我。而且,對外國人來說,中國不僅生活舒適,而且物價便宜,于是原定的兩周不知不覺就延長到了兩年。在機緣巧合下,我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我學會了漢語,熟悉了中國人的風俗習慣,身處異鄉卻無離群之虞。1937年末,日本大舉侵華 a,我帶著要以研究中國為畢生事業的決心,暫時回到了美國。 1938 年至 1939 年,我希望回中國去,把我當年見過的西南山民生活用圖畫記錄下來。因為我相信,戰事一起,大量外地人涌入,遙遠的山區必定會迅速移風易俗。但我也明白,他們還會在那里,一時半刻不會消失。 1940 年初,我再度踏上中國國土,當時我對國民黨的認識深受美國新聞界正面報道的影響。所以我當時想進入宣傳部門或者慈善機構工作,那里歡迎外國人加入。當時,我已寫了一部有關上次中國之行的書,掙到的錢足夠我再旅游兩年,再寫本書。我的主要目標是坐在中國的“時間之河”側旁,觀察從身后漂浮而來的人,把掠過我身邊的任何有趣味的事情都記錄下來。 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有著與傳統文化深厚的中國截然相反的時間觀、人生觀。他們認為,人應該昂首面向未來,對過去則可以聽任其消逝在身后。而且,還不應滿足于靜觀未來。就我們富有野心的西方傳統來說,人是可以主動開拓未來,或可讓未來因自己而動的。我們不像一位濱河靜坐的看客,而像是飛行員。 看客或許會對飛行員提出異議:過去可知,未來難料,舍可知而求難料,航程便不免盲目而危險。我同意這個觀點。 后來那幾年,我在中國逗留時,美國已被卷入太平洋戰爭。局勢已經明朗化,不管是否情愿,誰也無法再把自己看成濱河靜坐的看客了。珍珠港事件時,我僥幸身處非敵占區,不久又在美國戰爭情報局獲得了職位。由于我的工作是觀察與報道,這就為我提供了難得的搜集材料的機會,能夠比較方便地去了解中國這樣一個東方大國到底遭遇了什么, 美國對中國又到底做了些什么。 原子彈爆炸了,太平洋戰爭結束了。種種跡象表明,雖然侵華日軍退去,但中國人的內戰卻箭在弦上。美國與蘇聯很可能會因此而被卷入一場災難性的世界大戰,那很有可能是毀滅人類的*后戰爭。 1945 年日本投降后不久,我卸下重慶的戰時工作,再次去往中國沿海。1946 年我定居在北平寫作此書,以期把這項拖了很久的工作做完,可是不久便下筆澀滯。這不僅是由于我所要寫的內容其時間跨度已由原定的兩年變成了 6 年,更重要的是,我的筆記上的資料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一類是濱河而坐的看客眼中纖毫畢現的觀察材料;另一類則是身居時間機器之中,隨時有墜毀的危險,底下卻是劫數難逃的河川江山的主觀感受。 在北平度過了俗務纏身的一年后,我把一捆手稿帶回美國,于 1947 年初開始加工。當此書將近脫稿時,中國內戰已轉趨激烈。在此情況下,我手頭的兩種材料就更難處理了。聳人聽聞的重磅消息不斷從中國傳來,此時要把幾年前觀察的細節網羅進打字機里去,就越來越難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歷史的發展終于理清了我的思路,使我認識到既看過去,又看未來,這種撕裂終究并非壞事。于是,我呈獻給讀者的這本書就成了現在的樣子。 中國的內戰接近尾聲。形勢越發明朗:10 年來中國所發生的一切是20 世紀*重大的事件之一。不管中國共產黨人將以何種面貌出現于世界,也不管他們對美蘇冷戰會產生什么影響,他們能取得政權畢竟得益于社會革命。而這場社會革命卻發生在一個有 5000 年悠久歷史、人口數量較多的國家。 這場新的革命對未來歷史的影響勢必如美、法、俄三國的革命一樣,甚至比這三國革命的影響更加深刻。之所以做出如此論斷,除中國本身的重要性,還由于這是亞洲**次取得成功的現代化革命,而亞洲正是世界上人口*多的地區。 現在看來,我在中國居住的那幾年正值變革成熟的關鍵時刻,舊社會已腐朽得再也不能茍延殘喘下去了。鑒于在這樣一個混亂與變革時期中,發生在老百姓中的那些小事情可能比官方史書中的大事件更為重要,于是,這就形成了本書的主體部分。我認為,只有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千百萬人民才是歷史真正的締造者。 我要聲明一點:為保護朋友的隱私,也免得有人告我誹謗,本書有幾章的姓名、日期、地點都做了改動,甚至連事件本身也可能有所微調。此外,在不致給讀者留下錯誤印象的前提下,為使行文更加流暢,我對作為看客獲知的一些材料也做了調整安排,而不是像寫日記那樣記流水賬。 本書中那些看起來不可思議的故事都是完全真實的,我都是如實做的記錄,盡管有很多真實的細節經過了一番安排,但為了使意思清楚,我還把在若干年內斷斷續續經歷的事情連貫了起來。總的說來,我如實記錄了自己的大致經歷,并無杜撰。我相信,其真實程度,在今后對在中國發生的歷史事件的回顧中是經得起檢驗的。 在我敘述自己的經歷之前,我想說明:我認為,大多數美國人對于在中國發生的事情的重大意義估計得非常不足。 許多人正在大聲疾呼,警告人們要重視共產黨和蘇聯的作用。他們把中國共產黨進行的革命說成是莫斯科直接策劃的陰謀,說這場革命的成功是由于得到了蘇聯在軍火和其他方面的援助。他們責備說:美國之所以未能防止中國倒向共產黨是由于美國有一小撮所謂共產黨的同路人—某些戰地記者和政府官員。據說,是這些人欺騙了史迪威將軍和馬歇爾將軍,使他們相信中國共產黨人只是想搞土改,因此值得美國人援助。這些警告者們斷言,現在中國人的反美情緒都是共產黨煽動起來的。 我認為,這些警告者過分自以為是了。 統觀中國這場變革所受外國援助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可以說,蘇聯和共產主義的成功,一如美國和民主主義的失敗,都不是關鍵因素。遠在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前,當俄國還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的時候,中國就已沉淪到了革命前夕的可悲狀態。當時,美國本有機會對中國必然發生的革命施加影響,但我們卻不屑于一試。 *后,中國共產黨要奪取政權了。他們確實在必要時使用了顛覆政權和暴力武裝的手段。但這個國家之所以倒向共產黨,主要是因為沒有一支能夠與它抗衡的力量。沒有出現過一種可以代替共產主義又為人民所接受的東西,從來沒有過。若是警告中國人說,不能走蘇聯道路,人家會覺得那都是空話,因為當時中國人本身的生活早已達到了不堪忍受的境地。于是,一個個城市,一支支軍隊,甚至一個個省份,都不經戰斗就投向了共產黨。同時,共產黨卻懂得應該如何減輕阻力,迅速取得軍事勝利。他們小心翼翼地進行政治、經濟變革,以免引起公眾的反感。 在國共內戰中的*近幾年,美國支援反共力量—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的力度,遠遠超過了蘇聯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援。當然,一個強大的、與之接壤的共產黨國家本身就是一種支援,至少能夠給那些主張更積極干涉的美國人某種壓力,但這只是一種消極的支援。一直沒有可靠的證據足以證明蘇聯在依然承認國民黨政府的情況下給過中國共產黨以重大物資援助。例外的只是那么一點消極援助,即對共產黨在東北接管戰略要地和物資未予以制止。這些戰略要地和物資原是太平洋戰爭末期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時沒收日本軍隊的,其中的物資是在冬末初春撤軍時沒有帶走的。如果中國共產黨需要更多的援助,蘇聯人也不會給。我只是要強調一下,在中國大陸進行的這場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的勝利取決于多種因素,其中,蘇聯那么一點援助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相比之下,日本剛投降,美國就開始十分積極地援助國民黨。國民黨軍隊是用美國的飛機和船只運出西南的。美國還從太平洋地區調撥海軍陸戰隊幫助國民黨搶占東北南部戰略要地、接收日軍裝備。美國給國民黨的便利至少相當于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得到的便利。此外,日本投降之前和之后,美國不僅給了國民黨價值近 10 億美元的武器裝備,幫他們訓練軍隊,還給予經濟援助,并在國際政治方面大力支持。連一提到共產黨就驚慌失措的人也沒說過蘇聯曾給他們的中國伙伴以同樣的援助。 有人給美國的自由主義者和左派戴帽子,指責他們要對美國一手炮制的搶救國民黨的計劃的失敗負責。我想,本書將可說明,這頂帽子恰好應該回敬給指責者自己。凡同意史迪威和馬歇爾的所謂左翼政策的人都看到過,革命前夕的國民黨已經腐朽透頂,再不采取激進措施,國民黨政府必將土崩瓦解。他們還看到共產黨已強大到了如此程度,任何民族抗戰或民族和平的計劃都必須把他們包括在內,如不得不用聯合的方式代替軍事沖突—所以只要戰端開啟,結局只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中國。 過去 10 年中,這種意見僅在 1944 年至 1946 年這兩年多的時間里曾對美國產生影響。其余時間,美國對華政策則由保守派左右。由于他們的計劃的基礎是幫助中國那個*腐敗、*守舊、*不得人心的集團,結果他們恰恰讓一個不由共產黨執政的中國前景更快地破滅了。美國對國民黨中央親信集團給予援助,使他們得以在一個時期內延續了統治。在此期間,它打壓一切輿論批評,不僅是共產黨,也包括除共產黨的其他民主黨派,并斷然拒絕一切有望收拾人心、重獲生機的措施。從我了解了國民黨的統治機器那天起,我就極端厭惡它。但一直到太平洋戰爭后期,我都承認它畢竟是中國僅存的一支所謂的“正規武裝”力量。上層如果能輸入正派的新血液,或許能夠自救,可以在聯合政府中與共產黨抗衡,給中國人民帶來多黨政治革命的*大希望,也能讓世界上的其他民族有希望看到一個和平的中國。此外還有一種可能性—雖然十分微小—這就是,在一定條件下發展出民主的第三勢力。可是,就連這種十分微小的可能性也被美國援助的國民黨專制統治扼殺了。 盡管如此,我想,將美國的錯誤歸咎于少數身居高位的保守主義者是愚蠢的,正如將其歸咎于政治光譜中的任何其他少數派一樣。從我在中國旅行和生活的經驗來看,美國很難真正順應另一個國家中的星火燎原,原因正在于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而這種地位又是由國民性、媒體、外交機構、企業界、軍隊、聯邦政府和國務院所共同塑造的。作為一個國家,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肯承認中國正潛伏著一場不待引火便可自燃的革命。中國農民性情堅忍,因此革命之火燃燒得很慢,但一旦燒起來就無法撲滅。其實早在一個世紀前就爆發過這樣的革命。我們不情愿了解它,因而無助于阻止共產黨取得政權。當這場革命真正由共產黨點燃,并確已成燎原之勢時,我們卻驚慌失措地想一口氣把它吹滅,那無異于助長火勢。我們的干涉,特別是把殺人武器送給國民黨,也使中國人民更加惱火。與共產黨的宣傳相比,這些舉措對“反美空氣”形成的作用反而要大得多。 這段歷史的全部關鍵在于:除非冷戰確實演化為核戰爭,否則我們美國人就必須一次又一次地面對在中國發生過的那種問題。在亞洲大多數國家,也許還有非洲、南美洲,甚至西歐國家,完全內源性的革命將會發展壯大。這樣的時刻無疑會到來。革命將走上美式民主的道路,還是共產主義的道路,這個抉擇終將呈現在革命者面前。 那時,我們慘敗于中國的故事或許就值得一讀了。
戰時中國:一個美國人眼中的中國:1940-1946(全2冊) 作者簡介
格蘭姆·貝克(Graham Peck),畢業于耶魯大學,曾于 20 世紀 40 年代在美國戰爭情報局(U.S.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工作。1935 年,格蘭姆·貝克第一次來到中國,就被中國深深吸引了,隨即將兩周旅行計劃延長至兩年,回到美國后撰寫并出版了《穿越中國長城》(Through China’s Wall)。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抱著畢生研究中國的決心,再次周游中國,并進行廣泛采訪與調查,詳細記錄所接觸到的一切事與人,從軍政要人、外國記者到底層老百姓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態。1950年,格蘭姆·貝克將這段經歷整理后以《戰時中國》(Two Kinds of Time)之名出版,此書一上市就受到美國全社會尤其是軍政兩界的高度關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