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水滸傳 本書特色
《水滸傳》(精裝彩圖本)是“中國古典小說藏本(精裝插圖本)”中的一種。人民文學出版社在成立之初即致力于中國古典小說的整理與出版,半個多世紀以來陸續出版了幾乎所有重要的中國古典小說作品。這些作品的整理者,均為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如聶紺弩、張友鸞、張友鶴、張慧劍、黃肅秋、顧學頡、陳邇冬、戴鴻森、啟功、馮其庸、袁世碩、朱其鎧、李伯齊等,他們精心的校勘、標點、注釋使這些讀本成為影響幾代讀者的經典。“中國古典小說藏本(精裝插圖本)”叢書將這些優秀的經典之作集結在一起,再次進行全面細致的修訂和編校,以期更加完善;所選插圖為名家繪畫或精美繡像,如孫溫繪《紅樓夢》、孫繼芳繪《鏡花緣》、金協中繪《三國演義》、程十髮繪《儒林外史》等,以豐富讀者的閱讀體驗。 《水滸傳》,又稱《水滸》、《忠義水滸傳》、《水滸全傳》,是中國古典章回小說“四大名著”之一,由施耐庵、羅貫中合著。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起義,以及聚義之后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它形象地描繪了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到失敗的全過程,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此次再版增加了精選清人張琳彩繪水滸英雄肖像48幅。
水滸傳 內容簡介
《水滸傳》,又稱《水滸》、《忠義水滸傳》、《水滸全傳》,是中國古典章回小說“四大名著”之一,由施耐庵、羅貫中合著。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起義,以及聚義之后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它形象地描繪了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到失敗的全過程,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此次再版增加了精選清人張琳彩繪水滸英雄肖像48幅。
水滸傳 目錄
水滸傳 相關資料
怎樣辨別“四大名著”整理本的優劣 北京大學中文系劉勇強教授曾說,“四大名著”是我們的“國民讀物”,意思是說這幾本書幾乎人人都讀,是大家共讀的名著。此言不虛。目今書店里的“四大名著”版本很多,質量參差不齊,那么該如何選擇一個好版本呢?這就是小編今天所介紹的內容。 在談如何選擇佳本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四大名著”的文本特點。了解它們的文本特點之后,我們就能較好地理解選擇好版本的重要性。這篇文章主要也只是想引起大家重視看書選版本這個事情。 不熟悉古代典籍的讀者可能認為“四大名著”跟現代的書如《白鹿原》《塵埃落定》等長篇小說一樣,一經印刷,所有版本的文字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實并非如此。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水滸傳》的成書定型經歷了非常非常漫長的過程。 “水滸”故事*初的萌芽是在宋元之際(公元13世紀),它主要流行在民間,開始的時候是一些獨立的小故事,后來被文人注意,寫進書中,像《大宋宣和遺事》,這個時候,故事比較簡單,可能只是對故事的概述,或者說像一個提綱,其細節大概由說書人在表演時臨時演繹發揮。由于這些故事很受老百姓歡迎,所以講的人就越來越多,影響大了之后,搞雜劇創作的人也來寫。就這樣,參與講述,參與加工,參與創作的人越來越多。它流傳的時間越久,范圍越廣,它所匯集的民間“智慧”就越多。大概到了二百多年后的明代嘉靖時期(16世紀初期),水滸故事的“小說版”就大體定型了。然而,所謂的“定型”并不意味著定于“一尊”,這個時候的“小說版”只是故事主干確立了,還不能說有一個*確定的文本。事實上這個時候的《水滸傳》的文本主要有簡本、繁本兩種。這兩種文本在內容情節、篇幅大小上都有不同,例如繁本有一百回本(代表性的是“容與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簡本有一百一十五回本(簡本),還有繁簡結合的一百二十回本(代表性的有袁無涯刊本)等等,它們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避難就易地說,主要的區別是水滸好漢招安以后的內容。在繁本系統里,水滸好漢招安后主要的事跡是到北方征打遼國,到南方平定方臘,而在簡本系統中,水滸好漢在此之外又加入了征田虎、征王慶兩個故事。簡本和繁簡結合本里的故事多了兩個,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故事多了,但內容太粗糙,文字的精良程度和藝術水平反而不如那一百回的繁本。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現在大多數整理本都選擇整理一百回繁本《水滸傳》的緣故。 就算出現了簡、繁兩種主要文本,《水滸傳》的文本衍生也還沒有結束,其他的文本形式仍然有市場。此后也仍然有新文本孳生,其中*主要的是清代初期(17世紀初期)文學家金圣嘆刪節的七十回本《水滸》。金圣嘆很不滿意水滸英雄接收招安這種情節安排,于是斷然把七十回后的內容刪去了,同時還潤色了一下前七十回本的文字。金圣嘆這個刪節本在清代影響力非常大,流行了兩百多年。195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是在金圣嘆刪節本的基礎上做的整理本。這個整理本成了廣大讀者閱讀《水滸傳》的主要版本,該版本流行了近三十年,直到1975年新的一百回本整理出版后,七十回本才逐漸退出市場。新中國成立以后,《水滸傳》的文本就開始趨于統一了。目前各個出版社所出的《水滸傳》基本上都是一百回本,內容基本一致。 我們經常接到學生家長來電問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的《水滸傳》全不全,有些家長知道一百二十回本,就進而咨詢這一百二十回本是不是更全,他們主要是擔心自家孩子看版本不全,影響考試。我們認為,這種擔心其實是多慮的,像版本這種學術問題,至今仍是學術爭議較多話題,中學考試基本上是不會考這些學術上仍有爭議仍在探討的問題的。 上面,我們講《水滸傳》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古代的典籍文本情況很復雜,跟我們現代作品的情況不一樣。換而言之,對一般讀者來說,讀古代的典籍應該選好的整理本,尤其是像“四大名著”這樣的幾乎人人必讀的基本書,尤應留意版本。 市場上的“四大名著”版本非常多,質量良莠不齊,那么怎么分辨呢?下面我們提供一些建議和方法,供大家參考。 *,查看封面、扉頁、版權頁、前言等,看看有沒有真正的整理者。整理者是一本書的“學術責任人”,能夠負得起“文責”。沒有標明、說明整理者的,極有可能是劣本、抄襲本。195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成立,出版社成立之初,就開始組織人員整理“四大名著”。整理工作先后由具有深厚文史素養的聶紺弩、張友鸞、顧學頡、黃肅秋、汪靜之、周汝昌、李易等人承擔。由于該項工作是出版社安排的工作任務,所以出版時沒有署個人名字,這是特定歷史情況下的特殊情況。1980年以后,由馮其庸先生等紅學家們共同整理的《紅樓夢》,該工作仍為集體作品,故*后署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 校注”。如今其他三大名著在修訂再版時,則會在“出版說明”或“前言”中將相關人員及其工作內容予以交代說明。這既是對參與者勞動的尊重,也是對讀者負責。 關于此點,我們還想補充的是,僅標明某某主編,也極有可能有問題。署名為胡亂化名,查無實據的也極可能有問題。古代文獻整理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學術工作,像“四大名著”這種文本、版本都很復雜的書,尤其需要整理者具備深厚的學殖。對于嚴肅認真的學者來說,整理“四大名著”無疑也是巨大的挑戰。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應相信只有專業的人才能勝任專業的事情,只有真正嚴肅認真的學者,才能勝任“四大名著”的整理工作。根據常識,那些敢于整理“四大名著”的學者,一般都是在該領域有過長時間研究的人,他們也會發表或出版過相關論著,所以,我們還是能比較容易查詢他們的資料,了解他們的情況的。 第二,查看有無前言、整理說明、凡例、后記等。為什么要查看這些?因為通過這些內容,我們可以了解整理者所做工作的情況。看他是真整理還是假整理。一般而言,“前言”主要是介紹該書的內容、特色、價值等。“整理說明”“凡例”主要介紹整理工作的細節,比如他以哪個版本為根據(底本),這個底本有什么特點,存在什么問題,整理者如何補救這些問題。我們也來舉個例子。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記》里有一篇《關于本書的整理情況》,里面介紹這個整理本是以明代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記》”做底本的,然后參考了六種清代的刊本。文中解釋了為什么要用“世德堂本”,也說明了“世德堂本”的不足。比如這個版本沒有關于唐僧的出身的故事,沒有這塊內容,書中故事前后的情節有的難以照應,于是整理者就用另一些版本來補救,使其更合理。其詳細情況是這樣的: 《西游記》中《關于本書的整理情況》 初版時,我們就根據“書業公記”本把這一段補了出來,作為第九回,并將世德堂本的第九回到第十二回四回文字,并作三回,分回和回目,均改從《西游真詮》各本的第十到第十二回。這次重排,考慮到補出的這一回既然不像是吳承恩的原作,所以便把它作為“附錄”,排在第八回之后,第九到第十二回,仍然恢復世德堂本原貌。這樣處理,既彌補了世德堂本情節上的不相照應之處,又保持了它的完整性,可能較為妥當一些。 這就是第八回、第九回之間多出一個“附錄”的原因,細心的讀者可能早就觀察到了。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整理工作是嚴肅的、負責任的,整理者在整理該書的時候是有“創造性”的貢獻的。大家可以比對一下,看看其他版本的《西游記》如何處理的,以及他們為什么要那么處理。那些沒有認真交代其辦法和原因的整理本,我想是很成問題的。對比這種創造性整理的地方,我想讀者一可以檢查一個整理者的水平,二可以辨識孰優孰劣,三還可以順帶檢查是不是有抄襲的情況。 第三,看注釋。現在的古典小說整理本,標點 注釋幾乎是標配的組合。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的中國古典小說整理本,在當代出版史上具有開創性和示范性,“四大名著”整理本就是這方面的代表。目前有些出版單位或商家在營銷時宣稱他們的本子“無障礙”,所謂的無障礙說到底就是拼音、注釋。但是細究一下,注釋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無障礙”,恐怕也很難說清楚,所以“無障礙”這個口號是虛多實少的。從實踐的角度來說,注釋不可能毫無原則的注釋,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沒有輕重緩急。大體說來,注釋有詳、簡兩種策略。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的《紅樓夢》是詳注的代表。《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里面涉及的語詞、典章制度、歷史文化等非常豐富,所以《紅樓夢》注釋多達2350余條。相比較而言,《水滸傳》等三本書的注釋較為簡略,《水滸傳》注釋510條,《三國演義》注釋571條,《西游記》注釋727條,這是因為它們的注釋重點是方言俗語,這也是這些作品中**困難的地方,甚至連字典都查不到(有些字典引用例證,反而是根據這些注釋來做的)。所以說,注釋不是簡單的倚多為勝,還要看它的質量。我這樣說當然不是自詡我們的注釋*好,事實上近年來,人民文學出版社也在根據專家、讀者的反饋意見,陸續修訂注釋,增加注釋,使注釋的內容更加完善。 《水滸》運用口頭語言,十分豐富。無如《水滸》成書在四五百年前,對于今天的讀者,不是由于頗難理解而讀不下去,就會“以意為之”而誤解原意。為了幫助閱讀的便利,我們就盡可能地把那些需要注解的語言加以注解。我們對于注解的要求,是準確、解決問題。進行工作的方法:首先,是在前人的著作文字——主要是宋、元、明人的著作文字——中去找材料,發現*早的語源;其次,是搜集現時仍然存在在個別地區的語言;再其次,是把前人平話、小說、雜劇中的語匯排一排隊,尋繹揣摩,做成結論。雖有材料但不能解決問題的則不注。如“三寸丁穀樹皮”“刷子”“嘍啰”等。由于文字材料既不夠多,各地方搜集得也極貧乏,很顯然,作的太少。需要注的,還不止此,但是為了慎重,暫時只好這樣。今后我們還需要很大的努力。 以上這段文字,就是1953年11月作家出版社(當時為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副牌)出版《水滸》時所寫的“出版說明”中關于注釋原則和處理辦法的說明。整理者做注釋的工作是遵循學術規范的,是非常慎重的。百回本的注釋參考了七十回本的注釋,它們之間存在著繼承關系。我想這恐怕不僅僅是注釋內容的繼承,其實也是一種學術精神的繼承和呼應。 第四,看書的厚度。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四大名著”內容完整,注釋分量適中,字號也是比較正常的。下面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四大名著”為例(該書為32開,成品尺寸為202×140毫米,870字/頁左右),看看四部小說的字號、頁碼的數值: 《紅樓夢》,10.5磅;1602頁 《水滸傳》,10.5磅;1328頁 《西游記》,10.5磅;1263頁 《三國演義》,10.5磅;1032頁 所以,正常情況下,“四大名著”每本書的頁數至少是1000頁,如果低于這個頁數,只有兩種可能:一、縮小字號;二、擴大開本。今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推出了“四大名著大字本”,字號、開本也都相應地放大了不少(開本為小16開,成品尺寸為168×240毫米,710字/頁左右),其字號與頁數的數值如下: 《紅樓夢》,12.5磅;1710頁 《水滸傳》,12.5磅;1396頁 《西游記》,12.5磅;1312頁 《三國演義》,12.5磅;1081頁 可以看出,字號、開本同時放大后,書的頁數基本上與“讀本叢書”版差不多。“四大名著”,如果一本書頁數太少,我們就應該留心其內容是不是在什么地方動了手腳。 以上三點,是比較容易把握的地方,希望能為讀者朋友們購書提供幫助,如有什么不妥的地方,還請自動忽略本文的意見。
水滸傳 作者簡介
施耐庵(1296—1370),原籍蘇州,生于興化,生活于元明之際。至正十六年(1356),張士誠占據蘇州期間,曾下禮征聘他,他不應。后來朱元璋也曾禮請,又不應。他先后寓江陰、興化等地,最后卒于淮安,終年74歲。與羅貫中合著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元末明初小說家,著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傳》(與施耐庵合著)等章回小說,另有雜劇《趙太祖龍虎風云會》。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