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政治科學中的制度理論:新制度主義:3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37875
- 條形碼:9787208137875 ; 978-7-208-1378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政治科學中的制度理論:新制度主義:3版 本書特色
學術暢銷書、長銷書。名家名著。《 政治科學中的制度理論:新制度主義(*、二版)》多次重印。第三版是更新版,與時俱進,汲取了政治學界的許多新觀點。從“舊制度主義”中生發出來的“新制度主義”,已經擴展到了解釋制度如何運作、變遷、界定、形成以及在政治科學各個領域的應用,本書對政治學研究中制度理論的種類和復雜性進行了出色的歷史勾勒與文獻評論。制度理論正在重構政治學與公共行政研究。本書對制度理論的各種流派進行了系統而均衡的完美論證。新增的“話語制度主義”一章為制度理論提供了更完善的指引,這對學生與研究者都將極有助益。
政治科學中的制度理論:新制度主義:3版 內容簡介
《政治科學中的制度理論:新制度主義(第三版)》涉及的主要問題:制度由何構成?制度怎樣形成?制度如何變遷?個人和制度如何互動?制度如何解釋行為,及其能否驗證?制度如何設計?制度如何運行?什么是好的制度?……
政治科學中的制度理論:新制度主義:3版 目錄
第三版序
**章 新舊制度主義
第二章 新制度主義的根源:規范制度主義
第三章 理性選擇理論與制度理論
第四章 過去的遺產:歷史制度主義
第五章 經驗制度主義
第六章 觀念是制度的基石:話語和建構制度主義
第七章 社會學制度主義
第八章 利益代表制度主義
第九章 國際制度主義
第十章 結論:一種還是多種制度主義?
參考文獻
政治科學中的制度理論:新制度主義:3版 節選
《政治科學中的制度理論:新制度主義(第三版)》: 將話語制度主義和建構制度主義統攝為制度理論的一個變體,我們獲得了制度主義的又一理論分析方法,它比《政治科學中的制度理論:新制度主義(第三版)》中討論的其他制度主義更嚴重地依賴于觀念。規范制度主義也將規范和價值觀念置于理論解釋的中心地位,但它并不如此明顯地聚焦于政策觀念的實質功能。規范制度主義的主要邏輯是規定制度內的適當行為,而非強調制度所追求的目標和理念。 雖然以利益為解釋基礎在政治科學中十分流行,但也有一股引人注意的思想潮流強調把觀念作為解釋的獨立來源(Goldstein and Keohane,1993;Braun and Busch,1999;Gofas and Hay,2010)。順理成章地,話語制度主義成為強調政治觀念重要性的一般方法中的一個突出代表。或許人們將立足于觀念基礎上的闡釋和立足于利益基礎上的闡釋,作了截然的區分,可是對于理解公共行為及其所在制度的復雜性來說,它們確實各自代表了一種可能的路徑。 到目前為止,我在《政治科學中的制度理論:新制度主義(第三版)》中討論的所有制度主義理論中,話語制度主義是*少從結構角度討論制度的一種。盡管“制度”這一術語似乎意味著結構,但在這種情況下結構更多是虛擬的,意味著共同的理解,或許也意味著共同的信仰,而非等級制度或正式結構。跟經驗制度主義作個比較(參見第五章),就更為明顯了。經驗主義對制度的理解幾乎完全依賴于正式結構和“銅匾制度主義”(brassplaque institutionalism),而話語制度主義盡管并未回避正式制度,但相比于成員的觀念和發生在制度結構內的交流而言,卻把它們置于次要地位。 制度研究中的話語及其建構主義,反映了社會科學研究中建構主義(見Kratochwil,2009)關于信息和知識的不確定性。如果社會上發生的一切,都是轉瞬即逝的和頻繁變換的社會意識的產物,那么制度就不是穩定的行為模式和穩定的規則體系,而是短暫的意識,我們不應該期望從中產生出任何恒定的東西。不過,某種程度上來說,制度又確實相對穩定。從話語的角度說,制度也許像一個相對穩定的論壇,在這里,持續的討論和重新定義一直在進行著。 盡管可以用不同方式闡明話語制度主義與規范制度主義的不同,但就基本邏輯而言,兩者有重要的相似之處(見第二章)。這兩種理論中的制度,主要都是通過它們的觀念和規范來定義的。而且,制度的創立都極其依賴于向預期的成員灌輸~整套價值觀念。這兩種理論都認為,制度行動者的行為首先是制度的價值和觀念而不是規則和結構發生了作用。并且,制度的變遷都是通過改變觀念和規范實現的,盡管規范制度主義傾向于更強烈地依賴自上而下的過程來促成這種改變。 雖然這兩種制度主義理論存在著基本相似點,但它們之間也有多處不容忽視的差異。*根本的差異在于,規范制度主義深深植根于組織理論,并且把組織作為制度活動的基本載體。3話語制度主義則相反,它不假設有事先建立好的組織結構,而是認為制度及其相關的組織是從成員間的互動過程中產生的。沿著制度的互動特性進一步推論,話語制度主義中的組織規范是更有彈性的,是通過互動而建構起來的,而規范制度主義中的組織規范,則是被規范、象征、慣例、神話以及其他類似的已經存在的模式所規定了的。 根據以上的不同,話語制度主義中看上去沒有等同于“適當性邏輯”的東西在起作用。在規范制度主義中,適當性是定義制度的方式,是制度參與者的行為標準(Marchand Olsen,1989;Christensen and Rovik,1999)。在話語制度主義中,由于規范首先是在互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那么額外的行為標準就似乎沒有可行性了,甚或是不需要的。因此,就如已指出的,在各種制度主義理論中,話語制度主義是*漠視結構的,而以這種方式定義的制度,也讓制度成員面臨著*大的模糊不確定性(同時也是*大的行為場域)。 除了和規范制度主義有相似處之外,話語制度主義與國際制度主義以及幾種更廣義上的國際關系理論也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特別是與其中的建構主義思潮尤為相似(Finnemore and Sikkink,1998;Howorth,2004)。現實主義的國際政治理論認為,國際關系中的互動模式是由民族國家的權力運作構成的。建構主義與此相反,他們認為這種互動更多是由各個行動者的觀念、協商以及交流構成的。在建構主義看來,民族國家絕不是國際政治中僅有的參與者,非政府組織和諸如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管制組織也參與其中,共同塑造著國際體系的治理觀念。 ……
政治科學中的制度理論:新制度主義:3版 作者簡介
王向民,河南人,政治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公共事務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國家理論、中國政治與社會。著有《民國政治與民國政治學》、《準官僚組織的自主性》,《危機事件中的社會組織》、《公共事件:緣起與治理》。 段紅偉,河北人,復旦大學博士。 B.蓋伊·彼得斯,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政治科學中的制度理論:新制度主義》是他的代表作,是一本學術暢銷書。本書初版于1999年,之后迅速重印于2000年、2001年(兩次)、2004年;2005年本書第二版面世。第一版及第二版推出后,引起學術界對制度分析的極大興趣與反饋,出現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為此,B.蓋伊·彼得斯于2012年修訂推出了第三版。第三版較之第二版,增加了“話語制度主義”一章,并補充了新學界文獻與成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