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分析化學的任務和作用 1
1.2 分析化學方法的分類 1
1.2.1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與結構分析 1
1.2.2 無機分析與有機分析 1
1.2.3 化學分析與儀器分析 2
1.2.4 常量、半微量、微量與超微量分析 2
1.3 分析化學的起源、發展和展望 2
1.3.1 分析化學的起源和發展 2
1.3.2 現代分析化學的發展趨勢 3
第2章 誤差和分析數據處理 4
2.1 測量誤差 4
2.1.1 絕對誤差與相對誤差 4
2.1.2 系統誤差和偶然誤差 4
2.1.3 準確度和精密度 5
2.1.4 誤差的傳遞 7
2.2 有效數字及運算規則 7
2.2.1 有效數字 7
2.2.2 數字修約規則 7
2.2.3 運算規則 8
2.3 有限量實驗數據的統計處理 9
2.3.1 f分布和平均值的置信區間 9
2.3.2 顯著性差別檢驗 10
2.3.3 可疑數據的取舍 12
2.3.4 回歸與相關簡介 12
2.4 分析質量及其評價方法 13
2.4.1 提高分析準確度的方法 13
2.4.2 分析結果的數據處理 15
2.4.3 分析方法的質量保證 15
習題 17
第3章 重量分析法 18
3.1 沉淀重量法 18
3.1.1 沉淀形式和稱量形式 18
3.1.2 沉淀形態和沉淀條件的選擇 18
3.1.3 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響因素 20
3.1.4 影響沉淀純度的因素 21
3.1.5 沉淀的處理技術 22
3.1.6 稱量形式與結果計算 23
3.2 揮發重量法 23
3.2.1 方法和原理 23
3.2.2 應用示例 24
3.3 萃取重量法 24
習題 25
第4章 滴定分析法概論 27
4.1 滴定分析法的基礎 27
4.1.1 基本術語 27
4.1.2 滴定分析對化學反應的要求 27
4.1.3 滴定分析法的分類和滴定方式 27
4.1.4 滴定曲線和滴定突躍 28
4.1.5 標準溶液與基準物質 29
4.2 滴定分析法的計算 30
4.2.1 標準溶液濃度的表示方法 30
4.2.2 滴定計算的基本公式 30
4.2.3 滴定分析計算實例 32
4.3 滴定分析中的化學平衡 33
4.3.1 分布系數和副反應系數 33
4.3.2 溶液中化學平衡的處理方法 34
習題 35
第5章 酸堿滴定法 36
5.1 水溶液中的酸堿平衡 36
5.1.1 質子論的酸堿概念 36
5.1.2 溶液中酸堿組分的分布 38
5.1.3 酸堿體系的pH計算 39
5.2 酸堿指示劑 42
5.2.1 指示劑的變色原理 42
5.2.2 指示劑的變色范圍 43
5.3 水溶液中的酸堿滴定 44
5.3.1 強酸(強堿)的滴定 45
5.3.2 —元弱酸(堿)的滴定 47
5.3.3 多元酸(堿)的滴定 49
5.4 酸堿標準溶液的配制與標定 50
5.4.1 酸標準溶液 50
5.4.2 堿標準溶液 51
5.5 非水溶液中的酸堿滴定 51
5.5.1 基本原理 51
5.5.2 堿的滴定 53
5.5.3 酸的滴定 54
5.6 應用與示例 55
5.6.1 藥用NaOH的測定 55
5.6.2 甲醛滴定法測定氨基酸含量 55
5.6.3 凱氏定氮法及其應用 56
習題 56
第6章 絡合滴定法 58
6.1 基本原理 58
6.1.1 EDTA絡合物的穩定常數 58
6.1.2 副反應系數 59
6.1.3 條件穩定常數 61
6.1.4 影響絡合滴定的主要因素 61
6.2 金屬指示劑 62
6.2.1 金屬指示劑的原理 62
6.2.2 指示劑的封閉現象 63
6.2.3 掩蔽劑的選擇 63
6.3 應用示例 64
6.3.1 標準溶液的配制和標定 64
6.3.2 滴定條件的選擇 65
6.3.3 滴定方式及其應用 65
習題 67
第7章 沉淀滴定法 69
7.1 銀量法的基本原理 69
7.2 銀量法指示終點的方法 70
7.2.1 鉻酸鉀指示劑法 70
7.2.2 鐵按帆指示劑法 71
7.2.3 吸附指示劑法 72
7.3 標準溶液的配制和標定 74
7.3.1 基準物質 74
7.3.2 標準溶液 74
7.4 應用與示例 74
習題 75
第8章 氧化還原滴定法 76
8.1 氧化還原平衡 76
8.1.1 條件電位及其影響因素 76
8.1.2 氧化還原反應的進行程度 79
8.1.3 氧化還原反應的速率 80
8.2 氧化還原滴定 81
8.2.1 滴定曲線 81
8.2.2 指示劑 83
8.2.3 氧化還原滴定前的預處理 84
8.3 常用氧化還原滴定方法 84
8.3.1 碘量法 84
8.3.2 高錳酸鉀法 86
8.3.3 溴酸鉀法和溴量法 86
8.3.4 亞硝酸鈉法 87
8.3.5 鈰量法 87
習題 87
第9章 電位法及永停滴定法 89
9.1 電位法的基本原理 89
9.1.1 化學電池和電池電動勢 89
9.1.2 相界電位和液接電位 90
9.1.3 指示電極和參比電極 91
9.1.4 電極電勢的測量 93
9.2 直接電位法 93
9.2.1 溶液pH的測定 93
9.2.2 其他離子活度的測定 96
9.2.3 離子選擇電極的性能 98
9.3 電位滴定法 99
9.3.1 儀器裝置和方法原理 99
9.3.2 確定電位滴定終點的方法 99
9.3.3 應用與示例 101
9.4 永停滴定法 102
9.4.1 儀器裝置及基本原理 102
9.4.2 應用與示例 103
習題 103
第10章 光譜分析法概論 105
10.1 電磁波譜和光學分析法 105
10.1.1 電磁輻射和電磁波譜 105
10.1.2 光學分析法及其分類 106
10.2 光譜分析儀器 109
10.2.1 輻射源 110
10.2.2 分光系統 110
10.2.3 輻射檢測器 110
10.3 光譜分析法進展簡介 110
第11章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 112
11.1 基本原理 112
11.1.1 紫外-可見光譜的產生及特征 112
11.1.2 Lambert-Beer定律 113
11.1.3 偏離Beer定律的因素 114
11.1.4 光電比色法 115
11.2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和分子結構的關系 115
11.2.1 電子的躍遷類型 115
11.2.2 吸收帶及其與分子結構的關系 116
11.2.3 影響吸收帶的因素 117
11.2.4 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構研究簡介 118
11.3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122
11.3.1 主要部件 122
11.3.2 光學性能與儀器類型 123
11.4 定性和定量方法 124
11.4.1 定性鑒別和純度檢測 124
11.4.2 定量分析方法 125
習題 127
第12章 紅外分光光度法 129
12.1 基本原理 129
12.1.1 振動能級與振動光譜 129
12.1.2 振動形式 130
12.1.3 紅外吸收峰的類別 133
12.1.4 吸收峰的位置和強度 134
12.2 典型光譜 136
12.2.1 脂肪烴類化合物 136
12.2.2 芳香烴類化合物 138
12.2.3 醚、醇與酚類化合物 138
12.2.4 羰基化合物 139
12.2.5 含氮化合物 141
12.3 紅外分光光度計及制樣 142
12.3.1 色散型分光型紅外分光光度計 142
12.3.2 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 142
12.3.3 制樣方法 143
12.4 紅外光譜解析方法與應用示例 144
12.4.1 光譜解析方法 144
12.4.2 光譜解析示例 146
12.5 近紅外分光光度法簡介 146
12.5.1 近紅外光譜的產生 146
12.5.2 近紅外分光光度計 147
12.5.3 近紅外光譜的分析方法 147
12.5.4 在藥學領域中的應用簡介 148
習題 148
第13章 熒光分析法 151
13.1 熒光光譜的基本原理 151
13.1.1 分子熒光光譜的產生 151
13.1.2 激發光譜與發射光譜 153
13.1.3 分子結構與熒光的關系 154
13.1.4 影響熒光強度的外部因素 155
13.2 熒光定量分析方法 157
13.2.1 熒光強度與物質濃度的關系 157
13.2.2 定量分析方法 157
13.3 熒光分析技術及應用 158
13.3.1 熒光分析儀器簡介 158
13.3.2 應用與示例 159
習題 159
第14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61
14.1 基本原理 161
14.1.1 原子吸收光譜和共振吸收線 161
14.1.2 原子吸收線的形狀 161
14.1.3 原子吸收與原子濃度的關系 163
14.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 163
14.2.1 光T 163
14.2.2 原子化系統 164
14.2.3 單色器 165
14.2.4 檢測系統 165
14.3 定量分析方法 165
14.3.1 標準曲線法 165
14.3.2 標準加人法 166
14.4 應用方法 167
14.4.1 測定條件的選擇 167
14.4.2 在藥物分析中的應用 167
習題 167
第15章 核磁共振波譜法 169
15.1 基本原理 169
15.1.1 原子核自旋與磁矩 169
15.1.2 原子核的共振吸收 170
15.1.3 核磁共振波譜的測定 173
15.2 化學位移 174
15.2.1 化學位移及其表示 174
15.2.2 化學位移的影響因素 175
15.2.3 不同類型質子的化學位移 177
15.3 自旋偶合和自旋系統 178
15.3.1 自旋偶合與自旋分裂 178
15.3.2 自旋系統及命名原則 180
15.4 核磁共振氫譜的解析方法與示例 181
15.4.1 送樣要求 181
15.4.2 解析順序 181
15.4.3 解析示例 181
15.5 核磁共振技術的進展 182
15.5.1 核磁共振碳譜簡介 182
15.5.2 相關譜技術簡介 183
習題 183
第16章 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