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教育交流與變革:教育史研究的當代視域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8196963
- 條形碼:9787308196963 ; 978-7-308-19696-3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育交流與變革:教育史研究的當代視域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部分:(1)教育史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2)教育傳播、交流及互動研究;(3)外國教育制度、思想及學說研究;(4)中國古代教育制度、思想及文化研究;(5)中國近代教育思想、人物及其交往研究;(6)中國近代教育組織、制度及教科書研究;(7)中國現當代教育變革與發展研究。
教育交流與變革:教育史研究的當代視域 目錄
教育史學理論與方法研究
探尋教育史學科重建的出發點
偏離了主體與主流的中國教育史學
教育史有什么用?
民國教育史學史的小微樣本:學前教育史學史
當代美國教育史學的新進展:邊緣群體教育史研究
教育交流、傳播及互動研究
東亞科舉文化圈的形成與演變
徐光啟與馬相伯的中西文化教育會通之比較
外國人眼中的晚清兒童教育
論近代國人赴海外教育考察(1876—1937)
梁啟超的《和文漢讀法》及其對清末民初思想界的影響
中外“社會教育”交流中的問題與論爭——一種歷史視角
步濟時與近現代中外教育交流的關系
吸收外來教育思想過程中出現的偏離與折射——以胡適對《民主主義與教育》思想的解讀和口譯為例的考察
另類的教育交流:日偽政權統治下的北京師范大學辦學活動及其清除
外國教育制度、思想及學說研究
結構、義理與修辭——柏拉圖《理想國》教育理解引論
從“美諾悖論”到“問題解決”:教育研究的論爭與反思
虛幻的自主:重論中世紀大學的法律身份與地位
兒童教育的真知灼見——蒙田兒童教育思想探析
盧梭自由教育思想探析
英國“科學教育協會”的演進及其教師教育活動
近代日本的民族啟蒙教育及其逆襲
達特茅斯學院案與美國高等教育的公私之辨
多元、創新、 :美、加 大學教育學博士人才培養之研究——基于對六所 大學的實證分析
中國古代教育制度、思想及文化研究
57種中國教育史教材所選人古代教育人物分析——兼論古代教育家群體的形成
中國古代“即身而道在”教育的基本特征——一種具身性教育的永恒魅力
先秦創始道家的原創性教育思想探賾
祠學璧合:兩宋書院祠祀活動及其價值期許
王學在杭州書院的傳播
明清江南家族教育形式研究
教師榮譽制度的歷史淵源
清代金門科舉式微與地方社會應對措施
中國近代教育思想、人物及其交往研究
危機意識與樂觀精神:晚清教育危機下的士人心態
中國近代教育家通識教育理念及其影響
蔡元培語文教育改革思想管窺
為職業教育與時俱進的一生——論黃炎培的職業教育心路歷程
妥協中的堅守——無錫國專與中國傳統書院文明賡續
民國高校教師學術交往方式的選擇
郭秉文與陶行知的交往與合作研究(1917—1923)
中國近代教育組織、制度及教科書研究
民國時期北京大學學術休假制度考述——基于高等教育 化的視角
晚清和民國時期教會大學“雙層董事會”的制度轉向
研求學術:民國時期高校教師公派出國制度的演進
中國近代“教育會”的功能變遷及其當代啟示
從閻錫山“治晉”看地方教育改革的 性與示范性
留學生與民國時期中國教育史教材編寫中的民族主義傾向
探尋教育史學科重建的出發點
偏離了主體與主流的中國教育史學
教育史有什么用?
民國教育史學史的小微樣本:學前教育史學史
當代美國教育史學的新進展:邊緣群體教育史研究
教育交流、傳播及互動研究
東亞科舉文化圈的形成與演變
徐光啟與馬相伯的中西文化教育會通之比較
外國人眼中的晚清兒童教育
論近代國人赴海外教育考察(1876—1937)
梁啟超的《和文漢讀法》及其對清末民初思想界的影響
中外“社會教育”交流中的問題與論爭——一種歷史視角
步濟時與近現代中外教育交流的關系
吸收外來教育思想過程中出現的偏離與折射——以胡適對《民主主義與教育》思想的解讀和口譯為例的考察
另類的教育交流:日偽政權統治下的北京師范大學辦學活動及其清除
外國教育制度、思想及學說研究
結構、義理與修辭——柏拉圖《理想國》教育理解引論
從“美諾悖論”到“問題解決”:教育研究的論爭與反思
虛幻的自主:重論中世紀大學的法律身份與地位
兒童教育的真知灼見——蒙田兒童教育思想探析
盧梭自由教育思想探析
英國“科學教育協會”的演進及其教師教育活動
近代日本的民族啟蒙教育及其逆襲
達特茅斯學院案與美國高等教育的公私之辨
多元、創新、 :美、加 大學教育學博士人才培養之研究——基于對六所 大學的實證分析
中國古代教育制度、思想及文化研究
57種中國教育史教材所選人古代教育人物分析——兼論古代教育家群體的形成
中國古代“即身而道在”教育的基本特征——一種具身性教育的永恒魅力
先秦創始道家的原創性教育思想探賾
祠學璧合:兩宋書院祠祀活動及其價值期許
王學在杭州書院的傳播
明清江南家族教育形式研究
教師榮譽制度的歷史淵源
清代金門科舉式微與地方社會應對措施
中國近代教育思想、人物及其交往研究
危機意識與樂觀精神:晚清教育危機下的士人心態
中國近代教育家通識教育理念及其影響
蔡元培語文教育改革思想管窺
為職業教育與時俱進的一生——論黃炎培的職業教育心路歷程
妥協中的堅守——無錫國專與中國傳統書院文明賡續
民國高校教師學術交往方式的選擇
郭秉文與陶行知的交往與合作研究(1917—1923)
中國近代教育組織、制度及教科書研究
民國時期北京大學學術休假制度考述——基于高等教育 化的視角
晚清和民國時期教會大學“雙層董事會”的制度轉向
研求學術:民國時期高校教師公派出國制度的演進
中國近代“教育會”的功能變遷及其當代啟示
從閻錫山“治晉”看地方教育改革的 性與示范性
留學生與民國時期中國教育史教材編寫中的民族主義傾向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朝聞道
- >
莉莉和章魚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煙與鏡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