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心理學系列卡爾.羅杰斯:對話錄/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心理學系列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100005
- 條形碼:9787300100005 ; 978-7-300-10000-5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心理學系列卡爾.羅杰斯:對話錄/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心理學系列 本書特色
本書是羅杰斯與20世紀知識界重要人物,如神學家布貝爾、蒂利希、尼布爾,心理學家斯金納、貝特森、梅和科學家波拉尼等人的對話集。書中關注了如何認識知識和信仰之間的關系以及價值觀和信仰在追求科學知識當中的作用。目錄 1 序言. 2 以人為中心的治療法 3 馬丁·布貝爾 4 保羅·蒂利希 5 斯金納.6 邁克爾·波拉尼 7 格雷戈里·貝森 8 萊因霍爾德·尼布爾 9 羅洛·梅
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心理學系列卡爾.羅杰斯:對話錄/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心理學系列 內容簡介
本書是羅杰斯與20世紀知識界重要人物,如神學家布貝爾、蒂利希、尼布爾,心理學家斯金納、森、梅和科學家波拉尼等人的對話集。書中關注了如何認識知識和信仰之間的關系以及價值觀和信仰在追求科學知識當中的作用。目錄 1 序言. 2 以人為中心的治療法 3 馬丁·布貝爾 4 保羅·蒂利希 5 斯金納.6 邁克爾·波拉尼 7 格雷戈里·貝森 8 萊因霍爾德·尼布爾 9 羅洛·梅
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心理學系列卡爾.羅杰斯:對話錄/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心理學系列 目錄
2 以人為中心的治療法
3 馬丁·布貝爾
4 保羅·蒂利希
5 斯金納
6 邁克爾·波拉尼
7 格雷戈里·貝森
8 萊因霍爾德·尼布爾
9 羅洛·梅
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心理學系列卡爾.羅杰斯:對話錄/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心理學系列 節選
《卡爾·羅杰斯:對話錄/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心理學系列》: 布貝爾:我知道。我想以稍微不同一點的方式來說明這一點。就我所知,當我和,比方說,一個成問題的人,或者說一個病人,進行專業交往時,一個成問題的人就是人們稱其為,或想要稱其為不健全的人(abadperson)。你知道,總的說來,這個實際上與我們所謂的精神特質(the spirit)有關聯的人不會被人們視作健全的人(the good people),而只會被視為不健全的人,成問題的人,不被接納的人,等等。正常的人可以和他們交朋友,但是并不需要他們。因此,我就只對這些所謂不健全的,成問題的等等的人們感興趣。我的經驗是,如果我繼續下去,這就接近于你的說法,不過,仍略有不同;如果我接觸到這個人的真實實際,我體驗到的會是一種截然對立的實際。通常我們說,這要么是甲,要么是非甲。它不可能既是甲,同時又是非甲。這是絕不可能的。我的意思是,你所說的可能會受到人們的信賴,但我要說,這是處在和這個人身上可信度*小的一面的對立關系之中。也許在這一點,我和你不同;你不能說,“啊,我在他身上發現的正是那可信賴的一面。”而我要說的是,當我看到他,當我比以往更廣泛、更深刻地了解他時,我就看到了他的整個極端性,并進而了解到他身內的*壞的一面和*好的一面是如何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我能給予幫助,我或許可以通過幫助他改變兩極之間的關系來給予他幫助。但不僅只通過選擇,而是通過他對一極(相對于另一極)施加一定的力度來實現。由于這相對的兩極,從性質上看,彼此是非常相似的,所以我說,在一個人的心靈中,并非如同我們通常認為的那樣,存在著相對立的善與惡。而是存在著一種,一而再、再而三,以不同形式出現的極端性,這兩極并非是善與惡,而更確切地說,是是與否,是接受和拒絕。我們能加強,或者說,我們能幫助他加強這積極的一極。也許我們甚至能夠加強他身內的方向指導力量,因為這種極端性常常是無方向性的。它是一種混亂狀態。我們或許能夠給它輸入一個和諧的音符。我們能幫助恢復秩序,使之恢復良好的健康狀況,因為我認為善,我們稱之為善的這個善,常常只是一種導向,而并非物質。 羅杰斯:我特別注意到*后那一部分,你剛才說,我們或許能夠幫助這個個人加強這“是”的一極,那就是肯定生命,而不是拒絕生命。是這樣嗎? 布貝爾:是的。你知道,我僅在這字眼上有不同看法。我不想給它賦予一個目標。 羅杰斯:(對弗里德曼博士說)你好像想說點什么。我想我們在這點上可以永遠說下去。 莫里斯·弗里德曼:我作為主持人的職責就是要使爭議點突出分明。我覺得,這里已經觸及兩個相互關聯的話題,但或許尚未,而且凸顯出來。我覺得它們是很重要的。我想清楚了解。當羅杰斯博士詢問布貝爾教授有關他對心理治療的態度時,他提到了接納,他是將其作為治療研究中的諸因素之一而提出的。現在,如我們昨晚所看到的,布貝爾教授經常使用“確認”一詞。根據他們今晚的發言以及我對他們著作的了解,我感到,真正重要的或許是,要澄清他們倆人的不同用詞的意義是否有相同之處。羅杰斯著文談接納,并認為那是一種對他人的熱情關注及對其個性的尊重,對他作為一位具有絕對價值的人的敬重;那就意味著“對他此刻態度的接受和關注,不論它們與他以往所持的別的態度是如何強烈地予以批評。這種對每一位的每一動蕩不定的方面的接納,成功地成為對他的一種熱情和安全的關系”。現在,我想知道,布貝爾教授是否會將確認視作類似于接納,或者,他是否把確認視為包含著不被接納,包含著對每一人作出某種要求。這在某種意義上,可能意味著不接受他當時的情緒,以便以后對他進一步作出肯定。 ……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