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泡茶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27420
- 條形碼:9787513927420 ; 978-7-5139-2742-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泡茶館 本書特色
若世界真還公平,他的文章應當說比幾個大師都還認真而有深度,有思想有文オ!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可愛還是態度,“寵辱不驚”!
——著名文學家沈從文
豆腐是人類美食藝術的,那叫大味至淡,同樣,在文學里,也有一種類似豆腐的美學,那就是汪曾祺的文字。
——梁文道
他是洞察秋毫便裝了糊涂,風云激蕩過后恢復了平靜,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
——王安憶
汪曾祺先生的淳樸、自在、溫潤、通透、快樂,從文字的“不著急”這一點上就能看出來的。
——張佳偉
泡茶館 內容簡介
1939年至1943年,汪曾祺在戰時南遷昆明的西南聯大就讀,他記錄下了當年大師云集、學術自由的風貌,沈從文、聞一多、唐立廠、金岳霖等教授和同學們的趣事在他的敘述下讓人忍俊不禁,文章還收錄了一些有關草木風光的散文。
泡茶館 目錄
老魯
磨滅
他眼睛里有些東西,決非天空
落魄
職業
牙疼
三葉蟲與劍蘭花
藝術家
雞毛
釣人的孩子
求雨
日規
抽象的杠桿定律
散文篇
蔡德惠
“膝行的人”引
背東西的獸物
翠湖心影
……
泡茶館 節選
《泡茶館/汪曾祺寫昆明》: 老魯 去年夏天我們過的那一段日子實在很好玩。我想不起別的恰當的詞兒,只有說它好玩。學校四個月發不出薪水,飯也是有一頓沒一頓的吃。——這個學校是一個私立中學,是西南聯大的同學辦的。校長、教務主任、訓育主任、事務主任、教員,全部都是聯大的同學。有那么幾個有“事業心”的好事人物,不知怎么心血來潮,說是咱們辦個中學吧,居然就辦起來了。基金是靠暑假中演了一暑期話劇賣票籌集起來的。校址是資源委員會的一個廢棄的倉庫,有那么幾排土墼墻的房子。教員都是熟人。到這里來教書,只是因為找不到,或懶得找別的工作。這也算是一個可以棲身吃飯的去處。上這兒來,也無須通過什么關系,說一句話,就來了。也還有一張聘書,聘書上寫明每月敬奉薪金若干。 薪金的來源,是靠從學生那里收來的學雜費。物價飛漲,那幾個學雜費早就教那位當校長的同學倒騰得精光了,于是教員們只好枵腹從教。校長天天在外面跑,通過各種關系想法挪借。起先回來還發發空頭支票,說是有了辦法,哪兒哪兒能弄到多少,什么時候能發一點錢。說了多次,總未兌現。大家不免發牢騷,出怨言。然而生氣的是他說謊,至于發不發薪水本身倒還其次。我們已經窮到了極限,再窮下去也不過如此。薪水發下來原也無濟于事,頂多能約幾個人到城里吃一頓。這個情形,沒有在昆明,在我們那個中學教過書的人,大概無法明白。好容易學校挨到暑假,沒有中途關門。 可是一到暑假,我們的日子就更特別了。錢,不用說,毫無指望。我們已好像把這件事忘了。校長能做到的事是給我們零零碎碎的弄一餐兩餐米,買二三十斤柴。有時弄不到,就只有斷炊。菜呢,對不起,校長實在想不出辦法。可是我們不能吃白齋呀! 有了,有人在學校荒草之間發現了很多野生的莧菜(這個學校雖有土筑的圍墻,墻內照例是不除庭草,跟野地也差不多)。這個菜云南人叫作小米菜,人不吃,大都是摘來喂豬,或是在胡蘿卜田的堆錦積繡的叢綠之中留一兩棵,到深秋時,在夕陽光中紅晶晶的,看著好玩。——昆明的胡蘿卜田里幾乎都有一兩棵通紅的莧菜,這是種菜人的超乎功利,純為觀賞的有意安排。學校里的莧菜多肥大而嫩,自己動手去摘,半天可得一大口袋。借一二百元買點油,多加大蒜,爆炒一下,連鍋子掇上桌,味道實在極好。能賒得到,有時還能到學校附近小酒店里賒半斤土制燒酒來,大家就著碗輪流大口大口地喝!小米菜雖多,經不起十幾個正在盛年的為人師者每天食用,漸漸地,被我們吃光了。于是有人又認出一種野菜,說也可以吃的。這種菜,或不如說這種草更恰當些,枝葉深綠色,如貓耳大小而有缺刻,有小毛如粉,放在舌頭上拉拉的。這玩意北方也有,叫作“灰菠菜”,也有叫訛了叫成“回回菜”的。按即莊子所說“逃蓬蘑者聞人足音則跫然喜”之“蘊”也。據一個山東同學說,如果裹了面,和以蔥汁蒜泥,蒸了吃,也怪好吃的。可是我們買不起面粉,只有少施油鹽如炒莧菜辦法炒了吃。味道比起莧菜,可是差遠了。還有一種菜,獨莖直生,周附柳葉狀而較為綿軟的葉子,長在墻角陰濕處,如一根脫了毛的雞毛撣子,也能吃。不知為什么沒有嘗試過。大概這種很古雅的灰藿菜還足夠我們吃一氣。 學校所在地名觀音寺,是一荒村,也沒有什么地方可去。時在暑假,我們的眠起居食,皆無定時。早起來,各在屋里看書,或到山上四處走走,看看時間差不多了,就相互招呼去“采薇”了。下午常在校門外不遠處一家可以欠賬的小茶棚中喝茶,看遠山近草,車馬行人,看一陣大風卷起一股極細的黃土,映在太陽光中如輕霞薄綺,看黃土后面藍得好像要流下來的天空。到太陽一偏西,例當想法尋找晚飯菜了。晚上無燈,——交不出電燈費教電燈公司把線給鉸了,大家把口袋里的存款倒出來,集資買一根蠟燭,會聚在一個未來的學者、教授的屋里,在凌亂的衣物書籍之間各自找一塊空間,躺下坐好,天南地北,亂聊一氣。或回憶故鄉風物,或臧否一代名流,行云流水,不知所從來,也不知向何處去,高談闊論,聊起來沒完,而以一燭為度,燭盡則散。生活過成這樣,卻也無憂無慮,興致不淺,而日還讀了那么多書!
……
"昆明的胡蘿卜田里幾乎都有一兩棵通紅的莧菜,這是種菜人的超乎功利,純為觀賞的有意安排。學校里的莧菜多肥大而嫩,自己動手去摘,半天可得一大口袋。借一二百元買點油,多加大蒜,爆炒一下,連鍋子掇上桌,味道實在極好。能賒得到,有時還能到學校附近小酒店里賒半斤土制燒酒來,大家就著碗輪流大口大口地喝!小米菜雖多,經不起十幾個正在盛年的為人師者每天食用,漸漸地,被我們吃光了。
——汪曾祺《泡茶館》"
泡茶館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沈從文的高徒,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戲劇家、小說家,京派文學小說的代表人物及傳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先生。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顧問,北京劇作家協會理事。他在短篇小說和散文創作領域成就頗高,充溢著濃郁的中國味道和靈性美質,語言平和質樸、清新雋永、娓娓而來、如話家常。著有短篇小說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飯花集》,散文集《蒲橋集》《故鄉的食物》《逝水》,京劇劇本《范進中舉》《沙家浜》(主要編者之一),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等。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