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外文化與文論:第43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032222
- 條形碼:9787569032222 ; 978-7-5690-322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外文化與文論:第43輯 內容簡介
2019年,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成立40周年,這一階段也是古代文論研究的黃金時期,文學理論界在此階段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對于當代文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自20世紀90年代“失語癥”提出以來,這一議題得到了國內學界的廣泛討論,形成了文學領域的學術熱潮。時至今日,“失語癥”所描述的現象依舊存在,“古代文論闡釋”與“當代文論建設”的研究仍然處于動態進行中。為此,《中外文化與文論(43)》將以“古代文論的失語與當代發展”為主題,對“失語癥”以及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中外文化與文論:第43輯 目錄
“古今”“中西”對立是文論建設過時的思想方式
當代中國文論關鍵詞之“失語”再省思
民國知識場域的“分化”與傳統文藝理論的“失語”
一一以曹百川《文學概論》(1931)知識資源統計數據的量化分析為基礎
近年來西方學界對西方中心史觀的逆寫與”重歸東方”論
清末民初西方文論話語輸入對重建中國文論的鏡鑒
從《文心雕龍》”通變“觀看中國古代文論的當代發展
劉若愚:中國詩學的體系化嘗試與話語重建
從文化詩學看文學研究及學科設置的局限性
——僅以現代文學、文藝學研究為例
道志互化:中國傳統文論的融通特色
“述而不作”與漢儒話語重建
中國文論話語意義生成方式辨析
從質疑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到反思中國文學批評史
科學主義話語與中國古代文論體系論
“失語”的《中國文學史》
一一以英文版《中國文學史》文學觀之嬗變為例
論非洲文學的失語與非洲詩學的建構
一一以阿契貝為考察中心
全球化語境下的西方世界文學理論研究探析
中國古代文論術語翻譯“失語”問題初探
——從鐘嶸《詩品》術語英譯談起
新時期中國電影視覺文化建構的思考
構建音樂理論的中國話語
視覺文化的興起與狄更斯現實主義小說藝術及異質性敘事風格
鄭成功之妻董氏與鄭氏三代興亡史之關聯
——以中日“鄭成功文學”的董氏書寫為中心
中國人文學科話語構建及與西方話語的對話之路
——以曹順慶、張佩瑤和葛兆光相關學說為例
變異學視域下的中西俠士復仇小說研究
——以《連城訣》和《基度山伯爵》為例
論“白衣”
——韓國古代文人關于“東方”的民族想象
自我認同的建構:青年游戲文化解析
從比較文學變異學視角看霍布恩英譯柏樺詩歌
再論變異學幾個基礎問題
——答程培英博士的質疑
中西融合、古今匯通與理論創新
——顧祖釗先生中國詩學思想述評
從《文心雕龍·辨騷》的歸屬看中國文學的多民族發展
中外文化與文論:第43輯 節選
《中外文化與文論(43)》: 中國古代文論是一套獨特話語體系,它的獨特性就在于它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其他國家民族文論的術語、概念、范疇和話語方式。這些術語、概念和范疇就是它自己,翻譯成其他語言就會發生內涵和外延的變化,除了語境的變化之外,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們是無法準確翻譯成其他語言包括現代漢語。把它“轉化”成現代文論,無非是翻譯、意義延伸或者舊詞新用,即把古代文論的術語、概念和范疇翻譯成現代術語、概念和范疇,或者把古代文論的術語、概念和范疇附加新的意義,或者在現代意義上使用舊詞,比如在“風格”的意義上使用“風骨”,在“思想”的意義上使用“志”,在“崇高”的意義上使用“豪放”,在“優美”的意義上使用“婉約”等。這些“轉化”的確有“創造性”,但這種“創造”,除了證明現代文論的合法性、適用性以外,還有什么意義呢?把中國古代文論強行“轉化”成現代文論,那古代文論就不再是古代文論了,只能是一種不倫不類的東西,是一種等而下之的東西,是一種沒有價值和意義的東西。 對于中國古代文論,我們今天真正要做的是如何把它從知識形態變成應用形態,除了學術層面的研究和發掘以外,更重要的是運行它從而激活它。用它來言說和表達中國古代文學,能夠更準確、更貼切地傳達出中國古代文學的精髓、氣韻、趣味、神情等,因為它們本身就是孿生的,具有“互文性”。當然也可以用它來言說中國現當代文學,那將是別一番滋味,別一番風格,也許能夠說出很多現代文論說不出的東西,也即會有許多新的發現。中國古代文論只有在應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拓展、新生,它的價值才能夠體現出來。中國古代文論的地位和價值主要是通過應用來達到的,而不是通過提倡、呼吁來達到的。中國古代文論的“復活”不是詞語意義上的,而是體系上的,話語方式上的,它需要文言“語體”,也即需要和其他古代思想話語配合使用,古代文論話語無法獨立應用。中國古代文論是一個整體,是有機體,又是整個中國古代思想話語體系的一部分,中國古代文論話語不能拆開零散使用,不是用了古代文論的某些術語和概念以及范疇,那就是古代文論的“應用”了,那只是“因素”存在。同時,中國古代話語只有和其他中國古代思想話語一起復活時才是真正的“復活”。當今,中國古代文論主要停留在學術研究的層面,這種研究本質上是用現代文論的標準來解釋、評價古代文論,古代文論主要是一種文論思想資源,雖然這種研究非常廣泛,是主流,但我覺得這并不重要。中國現代文論只有近百年的歷史,而中國古代文論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所以中國古代文論更應該是中國“本位”性的文論。我們應該復活它,而不僅僅只是作為一種思想文化資源。 不論是大的整個思想文化,還是其中的文論,“融匯”論一直可以說是主流的觀點。的確,中國現代文論某種意義上就是中西方文論“融匯”的產物,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融匯”的特點,歷史的確有成功的經驗。但我認為,中國近現代時期是非常特殊的歷史時期,中國現代文論也可以說是極端的例子,不具有普遍性,它的成功經驗僅局限于特殊的歷史時期。事實上,“中西”文論“匯通”是有限度的,它是中西方文論在近現代激烈沖突和矛盾的一種解決方式,也可以說是一種妥協。但即使這種極端情形,也是有所偏重的,是“西體中用”,也即以西方文論為主體,西方文論作為模式和構架,中國古代文論作為因素進入。今天,在“古今”“中西”不再是性質概念而是時間概念和方位概念的情形下,“匯通”同樣既沒有必要,也不可能。 不能否定西方文論以及其他理論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和批評的重要意義,今天學習和借鑒西方文論以及哲學、文化思想仍然是必要的。但是,這種學習和借鑒是有限度的,今天中國的情形完全變了,西方*重要、*有價值、對我們*有借鑒意義的哲學、文化思想以及文論都已經拿來了,也就是說,對西方文論的學習和模仿這個過程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完成了。可以說,大規模地輸入西方思想文化、以一種仰視和虔誠的態度接受西方思想文化包括文論的情況未來一般不會再發生。過去主要是模仿和學習,現在則是在模仿和學習的基礎上創新,在同時擁有中西方的意義上超越西方。 ……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