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天雨粟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漢字研究、 傳統文化愛好者“天雨粟”的典故出自《淮南子》,意思是倉頡造字感動天地鬼神。作家王以培的這本書正是對漢字的致敬。 作者以一個個漢字為著力點,從其淵源說起,結合各種民間傳說、經典文本進行展開,鋪陳出一張包含了民俗、傳說、古典文學等要素的網。書中不僅有學理性的文化闡釋,更充滿了飽含天地情懷的文化精神。從抽象的字,到具體的歷史,文字以概括的方式結構著人們的真實生活。從“小狐灘”到“白帝城”,在作者的精神世界中,這些或真實或虛構的元素交融在一起,仿佛從天而降的珍寶。 作者在多年研究《說文解字》的基礎上,詳解了漢字與中國人精神、信仰、實際生活之間的映射關系。作者試圖通過剖析漢字的起源、結構和意義,厘清漢民族的精神脈絡,從而為中國人的精神尋找一個家園,為我們的靈魂找到歸屬,找到屬于中國人自己的信仰。
天雨粟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以《說文解字》對部首“礻”旁的解釋“三垂,日月星也”為起點,發現了“礻”部漢字的共同特點,就是與信仰、禮儀等的關聯,從而闡發出漢民族蘊藏在漢字中的精神追求和光明境界,并為66個“礻”旁漢字都創作了詩歌,通過詩歌來進一步解讀古意。作者繼而以《爾雅》為源泉,將他對漢字的研究推向深入,通過對大量古詩文的引證,來構筑他的漢字文化觀。*后作為有力補充的,是作者對中國神話傳說的解讀,通過對長江沿岸傳說、民歌等民間文化寶藏的挖掘,升華漢字與信仰的內在關聯。 本書在作者多年研究、教學、實地采風和創作的實踐基礎上形成,有著突出的創造性,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是引導人們發現漢字的豐富價值、傳承和熱愛本民族文化的良師益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漢字文化研究著作。
天雨粟 目錄
卷一 漢字神譜
**章“吾道一以貫之”
第二章千燈會元
第三章“經史傳世,江河不廢”
第四章《爾雅》精神
第五章漢字神譜
第六章漢字思維
第七章“通靈者”如是說
卷二寺廟里的語言
卷三爾雅·殷墟
卷四神話的家園
**章“小狐灘”與“四季傳說”
第二章冉瞎子與俄狄浦斯
第三章欒布與安提戈涅
第四章“滾石”與“紅樓”
第五章白帝城與“上帝之城”
第六章屈原與秭歸
第七章昭君與興山
第八章忠縣靈珠
第九章“未知生,焉知死”
第十章“風乎舞雩,詠而歸”
卷五白帝城
天雨粟 節選
《爾雅》是中國**部漢語字典。爾為近,雅為正。“爾雅”即“近正”,就是以正言、雅言來規范統一方言古語。相傳《爾雅》為孔子門人所作,也有說是周公所作,之后孔子及其弟子作過增補。《西京雜記》有云: 郭威,字文偉,茂陵人也,好讀書,以謂爾雅周公所制。而爾雅有張仲孝友。張仲,宣王時人,非周公之制,明矣。余嘗以問楊子云,子云曰:孔子門徒游夏之儔所記,以解釋六藝者也。家君以為外戚傳稱:史佚教其子以爾雅。爾雅,小學也。又《記》言:孔子教魯哀公學爾雅。爾雅之出,遠矣。舊傳學者,皆云周公所記也。張仲孝友之類,后人所足耳。 郭璞《爾雅序言》所云:“爾雅者,蓋興于中古,隆于漢氏。豹鼠既辯,其業亦顯。”無論《說文》《爾雅》,皆緣于倉頡造字。荀子說得好:“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這個“一”字,用心體會,與其說是收集整理,規范統一,不如說是一個人,憑著一顆心,一以貫之,一氣呵成。 《說文解字序》載: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緯書《春秋元命苞》曰:倉頡“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于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可見倉頡是一位“通靈者”,如上古先輩,仰觀天象,俯察大地萬物,并領受神靈旨意而創立漢字。相對于傳統觀念認為的,漢字之創立是數千年來勞動人民的辛苦積累,我更愿意相信經史所載:漢字乃倉頡獨創——作為民族先知,倉頡與神靈交通,并領受了天神祝福、上帝之光。 追根尋源,不妨從《爾雅》開篇,尋找漢字初始。《爾雅·釋詁》**行云: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 初,裁衣之始。哉,草木之始。首,頭也,身之始。基,墻始筑也。肇,始開也。祖,宗廟之始。元,善之始。胎,人成形之始。俶,動作之始。落,木葉隕墜之始。權輿,天地之始。所有這些,均為具體初始,*終歸納為抽象之“始也”。 《尚書·康誥》云:“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東國洛。”孔傳:“周公攝政七年三月,始生魄,月十六日,明消而魄生。”這里“哉生魄”,指農歷每月十六日,此日月始缺,即始生月魄。月魄,指月黑無光的部分。 《詩·大雅·既醉》:“令終有俶,公尸嘉告。”即好結局必有好開端,先王替身,祝辭美好。俶,開始。尸,祭祖時,以生者代替祖先形象。 《詩·周頌·訪落》:“訪予落止,率時昭考。”訪,指謀劃,商討。落,指開始。止,語氣詞。率,即遵循。時,指是,這。昭考,指武王。即成王即位之始,遵循武王之道,與群臣商議國事。 《詩·秦風·權輿》:“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余。于嗟乎,不承權輿!”即我呀,回想從前,高居大廈。而今每餐無余,感嘆有始無終! 中古時期,統一的國家尚未形成,各國各有方言。同一事物,名稱不同,表述各異。《爾雅》正所以“通詁訓之指歸,敘詩人之興詠,揔絕代之離詞,辯同實而殊號者也”(郭璞序言)。統一方言俚語,是各種語言文字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每種成熟的語言,都曾反復經歷興起、爆發、歸納、總結的過程。如長期墨守成規、因循守舊,語言文字的發展必陷入停滯、僵化;反之,如不及時規范統一,則成一盤散沙。 對比《爾雅》與《說文》,可見后者是在前者基礎之上,通過對字形、字義之歸納總結,逐步完善形成的。如《爾雅》中各種“初始”,在《說文》里被“推十合一”而成“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不僅是對“一”的解釋,更是我族的“創世記”開篇。相比于其他各民族的“創世記”,沒有比這更簡練、傳神的。 ……
天雨粟 作者簡介
王以培,生于南京。在北京讀書,教書。十多年來獨自在長江三峽地區采風、創作至今。除《長江邊的古鎮》系列作品,另有代表作:長篇小說《煙村》《幽事》《大鐘亭》;旅行三部曲《轉場》《灰狗》《忘憂》,合集《游吟》;詩集《這一夜發生了什么》《寺廟里的語言》《采真》《荒涼石窟·醉舟》《敦煌繁露》《立體幾何》;童話集《布谷鳥》《小貓菜花》;攝影散文集《清廟》;譯著《蘭波作品全集》《小王子》。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