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義烏區域文化叢編:義烏儒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60637
- 條形碼:9787208160637 ; 978-7-208-16063-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義烏區域文化叢編:義烏儒學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為地方性的儒學研究著作。全文共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義烏儒學通論,系統地介紹了從南朝至清末年間,儒學在義烏一地的發展和傳播歷史。下編為義烏儒學專論,作者按照生平年代順序,詳細介紹了歷代蕞為杰出的五位義烏儒學大家。本書通過對一千五百年間儒學在義烏發展脈絡的梳理,使讀者對義烏地區儒學傳統及成就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新書--義烏區域文化叢編:義烏儒學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為地方性的儒學研究著作。全文共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義烏儒學通論,系統地介紹了從南朝至清末年間,儒學在義烏一地的發展和傳播歷史。下編為義烏儒學專論,作者按照生平年代順序,詳細介紹了歷代蕞為杰出的五位義烏儒學大家。本書通過對一千五百年間儒學在義烏發展脈絡的梳理,使讀者對義烏地區儒學傳統及成就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新書--義烏區域文化叢編:義烏儒學研究 目錄
總序/ 001
回望郡邑儒學的炊煙(代序)/ 001
上編義烏儒學通論
**章南齊義烏儒學/ 003
一、 南朝玄學背影中的禮學復興/ 003
(一) 南朝玄學方向的迷失/ 003
(二) 玄學背影中的禮學復興/ 004
二、 南齊樓幼瑜禮學著述/ 004
(一) 樓幼瑜事跡述略/ 005
(二) 樓幼瑜之禮學著述/ 007
三、 樓幼瑜與義烏儒學之發端/ 009
(一) 漢晉以會稽山陰為中心展開的浙江經學/ 009
(二) 南朝浙東私學代表樓幼瑜與義烏儒學發端/ 010
第二章南宋義烏儒學/ 012
一、 南宋婺州儒學盛況/ 012
(一) 南宋婺州儒學四派及其影響/ 012
(二) 外來學派在婺州的爭鋒/ 014
二、 婺州儒學四派與義烏/ 016
(一) 范浚與義烏儒學/ 016
(二) 呂祖謙與義烏儒學/ 021
(三) 陳亮與義烏儒學/ 035
(四) 唐仲友與義烏儒學/ 052
三、 朱熹理學在義烏的傳播/ 055
(一) 朱熹理學在浙江傳播的六大系統/ 058
(二) 朱熹理學義烏傳播基地形成與譜系衍生/ 060
(三) 朱熹再傳義烏弟子學行述錄/ 065
四、 南宋義烏儒學特征/ 067
(一) 儒學教育相對發達/ 068
(二) 儒學家族化趨勢明顯/ 070
(三) 儒學代群開始出現/ 070
(四) 儒學著述空前增加/ 071
第三章元代義烏儒學/ 072
一、 元代浙江儒學形勢/ 072
(一) 元代浙江儒學人物籍貫靜態分布/ 073
(二) 元代浙江諸路儒學形勢分析/ 075
二、 元代義烏朱子學的兩個系統/ 078
(一) 元代義烏徐僑后學/ 078
(二) 元代義烏黃榦后學/ 081
三、 元代義烏儒學特征/ 083
(一) 儒學由宋代輸入轉為元代輸出/ 083
(二) 儒學與文章學合流/ 087
(三) 儒學與醫學合流/ 091
第四章明代義烏儒學/ 093
一、 黃宗羲視野中的金華府儒學/ 093
二、 金華府儒學與洪武朱子學主流/ 095
三、 明代義烏儒學發展/ 096
(一) 鳳林王袆家族儒學/ 097
(二) 明代義烏經學/ 102
(三) 明代義烏朱子學/ 103
(四) 明代義烏陽明學/ 106
四、 明代義烏儒學特征/ 111
(一) 回歸經學/ 111
(二) 堅守朱子學/ 112
(三) 關注陽明學/ 112
第五章清代義烏儒學/ 114
一、 清代浙江儒學面貌/ 114
(一) 清代儒學人物籍貫靜態分布/ 114
(二) 清代浙江儒學形勢/ 115
(三) 清代金華府儒學之數量與質量/ 118
二、 清代漢學視野下的義烏儒學/ 121
(一) 清代浙江漢學概述/ 121
(二) 陳熙晉與嘉道時期義烏漢學/ 125
(三) 朱一新與同光時期義烏漢學/ 148
三、 清代浙江理學視野下的義烏儒學/ 157
(一) 清代浙江理學概述/ 158
(二) 陳德調與嘉道時期義烏理學/ 162
(三) 朱一新與同光時期義烏理學/ 174
四、 清代義烏儒學特征/ 176
(一) 與清代儒學總走向趨于一致/ 176
(二) 繼續保持外向型的傳播姿態/ 176
(三) 經世傾向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177
下編義烏儒學專論
第六章徐僑理學思想/ 181
一、 徐僑的著述情況/ 181
(一) 徐僑著作的歷代記錄/ 181
(二) 徐僑著作遺存情況/ 183
二、 徐僑的道統譜系觀/ 184
(一) 宋人與徐僑的道統譜系建構/ 184
(二) 徐僑道統學說的獨特貢獻/ 186
三、 徐僑與理宗朝《論語》地位的提升/ 189
(一) 宋代以前《論語》地位概觀/ 189
(二) 徐僑對《論語》經筵地位提升的再努力/ 191
四、 徐僑與陳文蔚對理學問題的辨析信息/ 197
(一) 中庸不可能問題的討論信息/ 198
(二) 懲忿窒欲與仕學問題的討論信息/ 199
(三) 人心道心并性理說的辨析/ 199
第七章傅寅《禹貢》之學/ 205
一、 《禹貢說斷》的書名與版本/ 205
(一) 《禹貢說斷》書名考/ 205
(二) 《禹貢說斷》版本流傳考/ 208
二、 《禹貢說斷》征引文獻考述/ 210
(一) 征引漢唐文獻考述/ 211
(二) 征引宋代文獻考述/ 216
三、 《禹貢說斷》的斷語分析/ 219
(一) 駁辨諸家之說/ 223
(二) 申發諸家之說/ 228
(三) 存疑諸家之說/ 230
(四) 實證諸家之說/ 232
(五) 抉隱《禹貢》筆法/ 235
四、 《禹貢說斷》的義理思想/ 239
(一) 經濟地理思想/ 239
(二) 地緣政治思想/ 247
(三) 治水規畫思想/ 252
第八章黃學術與思想/ 256
一、 《日損齋筆記》撰述旨趣與成就/ 256
(一) 《日損齋筆記》的撰述旨趣/ 256
(二) 《日損齋筆記》的學術成就/ 268
(三) 《日損齋筆記》的評價/ 277
二、 黃溍策問試題及其儒學思想/ 278
(一) 以儒飾吏,以經決事的為政之道/ 281
(二) 既庶富之,既富教之的牧民之道/ 284
(三) 即器求道,下學上達的設教之道/ 288
(四) 經世致用,精業專能的取才之道/ 290
三、 黃溍對宋元浙東儒學評價與譜系初構/ 296
(一) 慶元儒學評價與譜系初構/ 298
(二) 紹興儒學評價與譜系初構/ 304
(三) 婺州儒學評價與譜系初構/ 306
(四) 處州儒學評價/ 319
四、 黃溍的理學思想/ 322
(一) 誠本體思想/ 323
(二) 性善論思想/ 324
(三) 氣學論思想/ 326
第九章王學術與思想/ 333
一、 王袆經學筆記/ 333
(一) 讀《易》筆記/ 334
(二) 讀《書》筆記/ 340
(三) 讀《詩》筆記/ 340
(四) 讀《禮》筆記/ 342
二、 王袆的經學思想/ 345
(一) 經學即道學/ 345
(二) 經學以致用/ 347
(三) 四子與六經同理/ 351
三、 王袆的原儒思想/ 353
(一) 有用之儒與無用之儒/ 353
(二) 原儒精神:傳心與經世/ 354
四、 王袆的理學思想/ 356
(一) 立于誠、盡乎性、措乎用/ 357
(二) 《卮辭》對理學諸問題的散點思考/ 360
(三) 《大學》改本的再認識/ 367
五、 王袆的禮制思想/ 374
(一) 《七出議》與其保守的禮制思想/ 374
(二) 名教觀/ 381
(三) 《孔子廟庭從祀議》及其道統觀/ 383
六、 王袆對漢代禮制的輯評/ 400
(一) 漢代宗廟制度輯述/ 401
(二) 漢代禮制問題的評論/ 412
第十章朱一新學術與思想/ 426
一、 經世致用的浙東氣質/ 426
(一) 經世之精神/ 427
(二) 經世之實學/ 431
二、 平正通達的學術史觀/ 433
(一) 漢宋各有所長,朱陸皆可入道/ 433
(二) 學者有激之言,皆特有為而發/ 436
(三) 古人學術偶雜,不必曲為之諱/ 438
(四) 清代學術精深,明代學術博大/ 438
三、 更進一步的漢宋比較/ 439
(一) 漢宋之別,乃學問與學術之別/ 439
(二) 漢宋諸儒,于大旨固無不相合/ 443
(三) 闡發義理,從考證中透進一層/ 445
(四) 學思相合,宋學勝于漢學之由/ 449
四、 朱一新理學思想/ 458
(一) 陸、王論/ 458
(二) 仁論/ 461
(三) 心性論/ 466
(四) 義利之辨/ 477
(五) 功夫論/ 480
五、 朱一新與康有為的今古文之爭/ 483
(一) 關于秦焚六經之爭/ 485
(二) 關于《左傳》真偽之爭/ 487
(三) 關于《毛詩》真偽之爭/ 490
(四) 關于托古改制與治經扶私之爭/ 491
(五) 朱一新超越今古之爭的價值守護/ 495
后記/
展開全部
新書--義烏區域文化叢編:義烏儒學研究 作者簡介
程繼紅,浙江海洋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以來從事古典文學教學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宋代文學和宋明理學。自2000以來,先后主持完成省級課題2項,市廳課題3項,省級教育科學重點課題1項。目前在研項目有《朱子學在宋元的傳播與接受》(廳級)、《黃式三級》(編輯與整理,省級)。主要科研成果有專著《辛棄疾接受史研究》與〈〈帶湖與瓢泉——辛棄疾在信州日常生活研究〉〉兩部,其中前者曾獲省級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主編教材多部,在省級以上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