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西文化關系通史-(全二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07830
- 條形碼:9787301307830 ; 978-7-301-30783-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西文化關系通史-(全二冊) 本書特色
人類歷史的發展就是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吸收、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偉大歷程,其中,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互鑒構成了輝煌的華章。 本書在內容上多有創新,主要體現在: 1.框架新:打破既往以朝代為主線的敘述框架,將中西關系置于世界歷史的背景中,在每一階段內,分別就海陸交通、對外關系、商貿互動、文化交流、異域宗教等進行歷時性考察; 2. 視角新:突破“文化”的狹隘定義,努力從物質、精神、制度、行為等多個層面展示中國與西方文化關系的復雜歷史進程,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內涵,揭示不同文明之間的接觸與碰撞、理解與誤讀的文化意蘊與“規律”,完整地呈現出中西文化交流、對話的歷史軌跡和豐富面向。 3.材料新:充分利用國內外出土的實物、圖像等資料以及考古發掘報告;在具體內容安排上,則對近代早期即16—18世紀的中國文化西傳著墨頗多,以期展現兩種生長于不同空間環境、處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文明之間的接觸與碰撞。
中西文化關系通史-(全二冊) 內容簡介
《中西文化關系通史》清晰界定了不同時期“西”的意涵,并依據各個時期中西關系的特征將自先秦至1800年前后數千年的中西文化關系劃分為兩個大的階段:上卷主要講述從遠古時代到鄭和下西洋這一時期的中西文化關系(1500年以前),下卷則是大航海以后即晚明和盛清時期(1500—1800),全面拓展了近代以前陸海“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意蘊。 《中西文化關系通史》打破了既往以歷代王朝為主線的敘述框架,將中西關系置于世界歷史的背景中,在每一階段內,分別就海陸交通、對外關系、商貿互動、文化交流、異域宗教等進行歷時性考察;努力從物質、精神、制度、行為等多個層面展示中國與西方文化關系的復雜歷史過程,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內涵,揭示不同文明之間的接觸與碰撞、理解與誤讀的文化意蘊與“規律”,完整地呈現出中西方文化交往和對話的歷史軌跡和豐富面向。
中西文化關系通史-(全二冊) 目錄
**編西域南海與胡天漢月
**章中國與西方: 傳說與史實
一、 中國與西方
二、 先秦中國對西方的傳說
三、 古希臘關于東方的傳說
第二章中西陸上交通【上】: 發展與鼎盛
一、 北方陸路通道的萌芽
二、 “絲綢之路”的由來及其開拓
三、 隋唐時期中西陸路交通的繁榮
四、 絲路、貿易與文化傳播
第三章中西陸上交通【下】: 阻隔與衰落
一、 兩宋時期的西北陸路交通
二、 “蒙古時代”的中西陸路交通
三、 明朝的西北陸路交通
第四章漢唐對外關系: 西域的拓展
一、 中國與中亞的往來
二、 中國與西亞的往來
三、 中國與印度的往來
四、 中國與羅馬的往來
第五章海上交通的興衰
一、 航海條件的逐漸發展
二、 中西航線的開辟與經營
第六章海上交通的興衰【下】: 政策與影響
一、 宋元時期政府態度對發展海上交通的影響
二、 鄭和下西洋與海上交通的逆轉
三、 航海與地理知識
第二編商貿互動與文化交流
第七章中國文化外傳【上】: 絲綢與瓷器
一、 絲綢之路上的中國絲綢
二、 香瓷之路上的中國陶瓷
上卷
中西文化關系通史——從張騫到鄭和(1500年以前)
目錄
第八章中國文化外傳【下】: 科技與文化
一、 紙張與造紙術
二、 印刷術
三、 火藥與火器
四、 指南針與羅盤的西傳
五、 灌溉與鑿井技術及其他
六、 中原制度與思想文化對西域的影響
七、 生活習慣與藝術風格
第九章胡風東被【上】: 物產與技術
一、 生物物種
二、 手工業產品
三、 科學技術
第十章胡風東被【下】: 伎樂與習俗
一、 裝飾藝術
二、 音樂藝術
三、 舞蹈藝術
四、 習俗和娛樂
第三編異域宗教與文明碰撞
第十一章西域佛教思想東傳與合流
一、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二、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
第十二章西域佛教藝術及其中國化
一、 佛教石窟造像藝術的東傳及其影響
二、 佛教繪畫藝術的東傳及其影響
三、 佛教建筑藝術的東傳及其影響
四、 佛教樂舞藝術的東傳及其影響
第十三章異域諸宗教【一】: 瑣羅亞斯德教與祆教
一、 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
二、 瑣羅亞斯德教的影響與粟特祆教
三、 粟特祆教在中國的傳播
四、 入華粟特人的生活及其社會影響
第十四章異域諸宗教【二】: 景教與天主教
一、 景教會的由來和異端身份問題
二、 景教在唐代中國
三、 元代的也里可溫及波斯教會的后期發展
四、 羅馬天主教與元代中國
第十五章異域諸宗教【三】: 摩尼教
一、 諾斯替教與摩尼教
二、 摩尼與摩尼教
三、 摩尼教在唐代中國的傳播
四、 宋代摩尼教的中國化
五、 摩尼教的后期衍變
第十六章異域諸宗教【四】: 猶太教與伊斯蘭教
一、 猶太人與中國社會
二、 宋元時期的伊斯蘭教
下卷
第四編自西徂東與天朝應對
第十七章地理大發現與歐洲的擴張
一、 歐洲開辟新世界的動力
二、 葡、西兩國的海上帝國
三、 西北歐國家的遠東角逐
第十八章明清王朝的對外政策和對外貿易
一、 明清王朝的對外政策
二、 晚明前清的中歐貿易格局
第十九章明清政府與歐洲國家的官方接觸
一、 葡萄牙使團
二、 荷蘭的努力
三、 福建官府與西班牙馬尼拉總督的接觸
四、 與俄國談判
五、 英國馬戛爾尼使團
第二十章天主教傳教士立足中國
一、 耶穌會士中國傳教區
二、 其他天主教團體在中國的活動
三、 中國傳教區的權力之爭
第五編傳教策略與西學東漸
第二十一章耶穌會士在中國的傳教策略
一、 耶穌會適應原則在亞洲的發展
二、 在華傳教政策的確立過程
三、 利瑪竇適應政策的效果
四、 適應政策評價
第二十二章士人社會對天主教的總體認識
一、 晚明士人對天儒關系的主流派認識
二、 士人對耶佛關系的認識
三、 明末國體安危憂慮中的反天主教思想
四、 清初歷獄折射的排外思想
第二十三章明清中國人對歐洲的基本認識
一、 佛郎機
二、 紅毛番
三、 大西洋
四、 華夷之別與人群劃分
第二十四章歐洲科學對中國的影響
一、 明清時期西方科技東傳的基本特點
二、 耶穌會士提供的天文服務
三、 《崇禎歷書》與引進西方天文學理論
四、 歷算需要與西方算學的興盛
五、 天文儀器制造
六、 輿地測繪技術
七、 火炮制造
八、 鐘表與其他機械
下卷
中西文化關系通史——從利瑪竇到馬戛爾尼(1500年—1800年)
目錄
第二十五章歐洲藝術東傳
一、 西洋繪畫
二、 西洋音樂
三、 西洋建筑
第六編禮儀之爭與郢書燕說
第二十六章中國禮儀之爭及其文化意義
一、 利瑪竇對待中國傳統的態度
二、 耶穌會士關于利瑪竇方法的爭議
三、 中國禮儀之爭的產生
四、 羅馬教廷與康熙皇帝的往來
第二十七章傳到歐洲的中國知識
一、 16世紀、17世紀游記文獻里的中國
二、 17—18世紀耶穌會士有關中國的作品
三、 18世紀中后期的英國游記文獻
第二十八章中國形象與啟蒙時代
一、 耶穌會士的古代中國形象與教會權威的衰落
二、 確認中國位置的難題
三、 中國制度與歐洲的社會理想
第二十九章中國商品與歐洲人的新生活
一、 茶葉與英國茶會
二、 絲綢與歐洲絲織業的輪替
三、 瓷器與制瓷的秘密
四、 集中西合璧之大成的外銷瓷
第三十章“中國趣味”與歐洲人的藝術想象
一、 巴洛克、洛可可與“中國趣味”
二、 中國式園林
三、 其他領域的洛可可式“中國趣味”
四、 “中國趣味”的沉寂
主要參考書目
索引
后記
中西文化關系通史-(全二冊) 節選
**章 中國與西方: 傳說與史實
一、 中國與西方
1. 中國人眼里的“西方”
歷史上,中國文化與許多文化都發生過關系,那么,為什么要特別強調中西文化關系的歷史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對“西”的意涵有所揭示。
什么是“西”?在中國人的觀念世界中,“西”是一個特別具有異國情調的概念。“西”不僅是一個方位名詞,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符號。周穆王西巡、唐僧西游、成吉思汗西征、鄭和下西洋、蔣夢麟的《西潮》、西學東漸,其中的“西”,都是一個非常寬泛的地理文化概念。
中國人對“西”的認識是漸進式的。*早的西域僅指帕米爾高原東西兩側的中亞地區,后來逐漸包括了南亞次大陸、西亞的波斯、地中海的東羅馬帝國以及西南亞的阿拉伯,鄭和時代又涵括了非洲東海岸。明清時期接觸到歐洲人,知其所處地域比歷史上所接觸之地更靠西,則“西”的概念又擴展為歐西,并呼以“泰西”“遠西”,以示與早年之“西”的區別。中國古代史書上的“西海”可能是指波斯灣,也可能指黑海或地中海。明前期的“西洋”大體指今南海和印度洋地區,*具代表性的表述為萬歷年間張燮《東西洋考》所言: “文萊即婆羅國,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晚明盛清時期,“西洋”已特指歐洲,各類歐洲事物都被冠以“西洋”之名,這樣的概念延續到近代。總之,我們討論的“西方”隨著歷史進程的演進而變化,在明中葉以前大致指中亞、印度、西亞,略及非洲,晚明前清時期指歐洲。近代以來“西”的地理概念淡出,政治文化內涵加重并且比較明顯地定格為歐美文化。
歷史上中國人觀念中的“西”有什么樣的共同特征呢?
大航海之前人類重要的文明區域,除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外,以印度為中心的南亞(印度教與佛教)文化圈、西亞北非(伊斯蘭)文化圈和歐洲(基督教)文化圈,都屬于“西”的范圍;人類*重要的具有源頭性的四大文明中,其他三個文明區域都在中國的西邊。在歷史上,歐洲文明與西亞、北非及印度文明的親緣關系十分密切。首先是語言學的聯系,共同的印歐語系把相隔遙遠的印度同英倫三島、萊茵河畔連接為一體;其次是宗教的聯系,希臘宗教、印度教、波斯古代宗教(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之間的思維共性或歷史聯系,為東西方學術界所共同認知;而與此相關的西亞大陸及地中海周邊地區擁有共同的神話和知識,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此外,還有戰爭的糾葛: 從波希戰爭、希臘化時代,到十字軍東征等等,造就歐洲文化的綜合性。古希臘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頭,馬其頓(Macedonia)國王亞歷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前356—前323)的遠征曾使西亞和北非經歷過長期的希臘化時代,雖然這些地區的居民早有自己的發達文化,希臘文化不能真正取代當地文化,但彼此都留下了很多的融合痕跡。羅馬帝國的文化不僅繼承了希臘和羅馬的古典遺產,而且也結合了西亞地區的文化。歐洲的基督教文明就帶有強烈的西亞文化精神,以至在許多方面湮沒了希臘文化的傳統。羅馬帝國通過武力征服向歐洲各地傳播的正是這樣一種綜合性文化,在公元1000年前后被及今天的整個歐洲,以至公元600—1100年間,歐洲的古典傳統黯然失色。歐洲的中世紀其實是近東文化與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混合物。中世紀后期,文藝復興才使希臘文化在歐洲重新顯現,然而又是以阿拉伯文化為中介來重新顯現。中世紀的拜占庭文化中,西亞特色和希臘化時代的特色更為明顯。
與以上所有這些文化相關的事物,在中國人眼里都屬于“西”。由此看來,“西”其實就是中國人心目中的異域文化。中國人歷來喜歡與“西”爭奪文明的發明權和首創權,佛教傳入之時就鬧過“老子化胡”的笑話;近代西方科技文化傳入之后,又有“西學中源”的奇怪說法。當然,歐洲人關于中國文化西來說、彩陶文明西來說、中國文字起源于埃及象形文字之類的論調也不絕于耳。即使到了近代,文明的發明權之爭已經逐漸平息,中國人仍要以體用關系來調解“中”“西”的各自定位(西體中用、洋為中用)。但是,中國人幾乎從來不與“東”發生類似的糾葛。因為在東亞世界里,中國文化長期居于輸出性主導性地位。說到這里,難免又涉及中國人的天下觀問題。
學術界有一種看法,認為中國古代的“天下觀”唯我獨尊,古人普遍認為中華帝國才是人類唯一的文明,或者說唯一高等的文明;認為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目空一切、排斥一切的文化。這種看法比較片面。因為它無視了中國人心目中“西”的概念。
論及中國古代的世界觀問題有一些重要概念需要搞清楚。比如“四裔”“天下”與“絕域”。中國古代對人類居住的“天下”(世界)的認識有三個不同的層次: **個層次是僅指“中華”,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此處的“天下”實為“中華”。第二個層次是包括中華和四裔(夷狄),共同組成中國古代的天下觀,這個“天下”的秩序通過朝貢來維系,其范圍大體相當于今日的東亞世界。第三個層次是包括了“絕域”,絕域一般指遙遠的西方世界,不包括東亞各國各地區。盡管中國人主要在**和第二種意義上使用“天下”的概念,但是,不能因此否定中國人對西方世界(絕域)的朦朧認識當然,中國古人對于四裔與絕域的區分不可能像今天的國界一樣決然分明,實際上會隨國勢的強弱和時代的變化而有所變化。但是,這樣兩個概念毋庸置疑是不同的。唐朝強盛時為了規范派出使節問題,有“絕域”與“入蕃”(或八蕃)的區別。其中“蕃”除了東亞諸地區外還包括了波斯,波斯“以外為絕域”。
析而言之,“天下”是指天子所統治的區域,并非一個客觀的關于“世界”大小的觀念。漢代以來,中國人對世界地理范圍的認知不斷擴大,“天下”的范圍也有所調整,但調整的依據并非地理知識,而是天子的影響力。西漢已發展出關于“世界”的三重范疇。**層是漢朝的郡縣;第二層是漢朝以農業地帶為主的周邊,其中的國家是其藩屬,漢朝皇帝藉由朝貢與冊封體制與之聯結。**層與第二層即是中國人所認識的天下。第三層可謂天下之外,是一個異域、絕域,也是一個人的理性所無法認知的世界,因此天子可以不需要支配這個區域。簡而言之,“天下”是由中國以及與中國有朝貢、冊封關系的域外國家所建構的政治系統。那么“化外”是什么呢?古代中國的理想政治形態可以歸結為一個大致分為三個層次的同心圓。“化內”是*內圈,即皇帝直轄的郡縣區域,其人民被稱為“華(人)”“漢(人)”。此層之外的區域統統是“化外”,人民即為化外之人,也被稱為“夷(人)”“蕃人”。但化外之地又可以分為二層,內層是中國的藩屬國,亦即是“天下”之內的化外之地,此區域雖屬蠻夷之地,但文明程度相對較高,其君長向中國天子朝貢并接受冊封,其人民也因之得以進入文明世界。化外之地的外層則在“天下”之外,是絕域、異域,是天子教化所不及之地。涉及領土歸屬權問題,則包括化內之地與化外內層在內的“天下”皆是天子領土。
用現代概念簡單地說,中國古代有一個“東亞世界”和“西方世界”(絕域)的觀念,東亞世界都是籠罩在中國文化圈之內,是中國人“天下”觀的主要內容。在東亞世界里,古代中國的國家政策以追求一種文化上的統治地位為滿足。對于東亞世界的成員,只要接受中華禮儀文化,就可以被納入朝貢國的地位;否則,就有可能發生兵戎相見的沖突。因為古代國家的安全觀,乃是以文化和價值觀念上的同與異來確定,文化上的認同是界定國家安全與否的關鍵因素。
但是,對于西方世界(絕域),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異域外邦的意識,“西方”從來都是一塊代表非我族類之外來文化的神秘地方。對于西方人的朝貢,中國皇帝從來不刻意追求,即不在乎西方國家是否入貢朝覲。1500—1800年間,西方國家企圖要以自己的方式擠進這個東亞秩序之內,卻一再遭到拒絕,拒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西洋國家過于遙遠,鞭長莫及。但是,這并不妨礙康熙皇帝基本上以平等的心態與羅馬教廷進行外交往來。到鴉片戰爭期間,西方求助于堅船利炮轟塌了中國人的世界秩序。
**章中國與西方: 傳說與史實
一、 中國與西方
1. 中國人眼里的“西方”
歷史上,中國文化與許多文化都發生過關系,那么,為什么要特別強調中西文化關系的歷史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對“西”的意涵有所揭示。
什么是“西”?在中國人的觀念世界中,“西”是一個特別具有異國情調的概念。“西”不僅是一個方位名詞,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符號。周穆王西巡、唐僧西游、成吉思汗西征、鄭和下西洋、蔣夢麟的《西潮》、西學東漸,其中的“西”,都是一個非常寬泛的地理文化概念。
中國人對“西”的認識是漸進式的。*早的西域僅指帕米爾高原東西兩側的中亞地區,后來逐漸包括了南亞次大陸、西亞的波斯、地中海的東羅馬帝國以及西南亞的阿拉伯,鄭和時代又涵括了非洲東海岸。明清時期接觸到歐洲人,知其所處地域比歷史上所接觸之地更靠西,則“西”的概念又擴展為歐西,并呼以“泰西”“遠西”,以示與早年之“西”的區別。中國古代史書上的“西海”可能是指波斯灣,也可能指黑海或地中海。明前期的“西洋”大體指今南海和印度洋地區,*具代表性的表述為萬歷年間張燮《東西洋考》所言: “文萊即婆羅國,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晚明盛清時期,“西洋”已特指歐洲,各類歐洲事物都被冠以“西洋”之名,這樣的概念延續到近代。總之,我們討論的“西方”隨著歷史進程的演進而變化,在明中葉以前大致指中亞、印度、西亞,略及非洲,晚明前清時期指歐洲。近代以來“西”的地理概念淡出,政治文化內涵加重并且比較明顯地定格為歐美文化。
歷史上中國人觀念中的“西”有什么樣的共同特征呢?
大航海之前人類重要的文明區域,除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外,以印度為中心的南亞(印度教與佛教)文化圈、西亞北非(伊斯蘭)文化圈和歐洲(基督教)文化圈,都屬于“西”的范圍;人類*重要的具有源頭性的四大文明中,其他三個文明區域都在中國的西邊。在歷史上,歐洲文明與西亞、北非及印度文明的親緣關系十分密切。首先是語言學的聯系,共同的印歐語系把相隔遙遠的印度同英倫三島、萊茵河畔連接為一體;其次是宗教的聯系,希臘宗教、印度教、波斯古代宗教(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之間的思維共性或歷史聯系,為東西方學術界所共同認知;而與此相關的西亞大陸及地中海周邊地區擁有共同的神話和知識,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此外,還有戰爭的糾葛: 從波希戰爭、希臘化時代,到十字軍東征等等,造就歐洲文化的綜合性。古希臘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頭,馬其頓(Macedonia)國王亞歷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前356—前323)的遠征曾使西亞和北非經歷過長期的希臘化時代,雖然這些地區的居民早有自己的發達文化,希臘文化不能真正取代當地文化,但彼此都留下了很多的融合痕跡。羅馬帝國的文化不僅繼承了希臘和羅馬的古典遺產,而且也結合了西亞地區的文化。歐洲的基督教文明就帶有強烈的西亞文化精神,以至在許多方面湮沒了希臘文化的傳統。羅馬帝國通過武力征服向歐洲各地傳播的正是這樣一種綜合性文化,在公元1000年前后被及今天的整個歐洲,以至公元600—1100年間,歐洲的古典傳統黯然失色。歐洲的中世紀其實是近東文化與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混合物。中世紀后期,文藝復興才使希臘文化在歐洲重新顯現,然而又是以阿拉伯文化為中介來重新顯現。中世紀的拜占庭文化中,西亞特色和希臘化時代的特色更為明顯。
與以上所有這些文化相關的事物,在中國人眼里都屬于“西”。由此看來,“西”其實就是中國人心目中的異域文化。中國人歷來喜歡與“西”爭奪文明的發明權和首創權,佛教傳入之時就鬧過“老子化胡”的笑話;近代西方科技文化傳入之后,又有“西學中源”的奇怪說法。當然,歐洲人關于中國文化西來說、彩陶文明西來說、中國文字起源于埃及象形文字之類的論調也不絕于耳。即使到了近代,文明的發明權之爭已經逐漸平息,中國人仍要以體用關系來調解“中”“西”的各自定位(西體中用、洋為中用)。但是,中國人幾乎從來不與“東”發生類似的糾葛。因為在東亞世界里,中國文化長期居于輸出性主導性地位。說到這里,難免又涉及中國人的天下觀問題。
學術界有一種看法,認為中國古代的“天下觀”唯我獨尊,古人普遍認為中華帝國才是人類唯一的文明,或者說唯一高等的文明;認為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目空一切、排斥一切的文化。這種看法比較片面。因為它無視了中國人心目中“西”的概念。
論及中國古代的世界觀問題有一些重要概念需要搞清楚。比如“四裔”“天下”與“絕域”。中國古代對人類居住的“天下”(世界)的認識有三個不同的層次: **個層次是僅指“中華”,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此處的“天下”實為“中華”。第二個層次是包括中華和四裔(夷狄),共同組成中國古代的天下觀,這個“天下”的秩序通過朝貢來維系,其范圍大體相當于今日的東亞世界。第三個層次是包括了“絕域”,絕域一般指遙遠的西方世界,不包括東亞各國各地區。盡管中國人主要在**和第二種意義上使用“天下”的概念,但是,不能因此否定中國人對西方世界(絕域)的朦朧認識當然,中國古人對于四裔與絕域的區分不可能像今天的國界一樣決然分明,實際上會隨國勢的強弱和時代的變化而有所變化。但是,這樣兩個概念毋庸置疑是不同的。唐朝強盛時為了規范派出使節問題,有“絕域”與“入蕃”(或八蕃)的區別。其中“蕃”除了東亞諸地區外還包括了波斯,波斯“以外為絕域”。
析而言之,“天下”是指天子所統治的區域,并非一個客觀的關于“世界”大小的觀念。漢代以來,中國人對世界地理范圍的認知不斷擴大,“天下”的范圍也有所調整,但調整的依據并非地理知識,而是天子的影響力。西漢已發展出關于“世界”的三重范疇。**層是漢朝的郡縣;第二層是漢朝以農業地帶為主的周邊,其中的國家是其藩屬,漢朝皇帝藉由朝貢與冊封體制與之聯結。**層與第二層即是中國人所認識的天下。第三層可謂天下之外,是一個異域、絕域,也是一個人的理性所無法認知的世界,因此天子可以不需要支配這個區域。簡而言之,“天下”是由中國以及與中國有朝貢、冊封關系的域外國家所建構的政治系統。那么“化外”是什么呢?古代中國的理想政治形態可以歸結為一個大致分為三個層次的同心圓。“化內”是*內圈,即皇帝直轄的郡縣區域,其人民被稱為“華(人)”“漢(人)”。此層之外的區域統統是“化外”,人民即為化外之人,也被稱為“夷(人)”“蕃人”。但化外之地又可以分為二層,內層是中國的藩屬國,亦即是“天下”之內的化外之地,此區域雖屬蠻夷之地,但文明程度相對較高,其君長向中國天子朝貢并接受冊封,其人民也因之得以進入文明世界。化外之地的外層則在“天下”之外,是絕域、異域,是天子教化所不及之地。涉及領土歸屬權問題,則包括化內之地與化外內層在內的“天下”皆是天子領土。
用現代概念簡單地說,中國古代有一個“東亞世界”和“西方世界”(絕域)的觀念,東亞世界都是籠罩在中國文化圈之內,是中國人“天下”觀的主要內容。在東亞世界里,古代中國的國家政策以追求一種文化上的統治地位為滿足。對于東亞世界的成員,只要接受中華禮儀文化,就可以被納入朝貢國的地位;否則,就有可能發生兵戎相見的沖突。因為古代國家的安全觀,乃是以文化和價值觀念上的同與異來確定,文化上的認同是界定國家安全與否的關鍵因素。
但是,對于西方世界(絕域),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異域外邦的意識,“西方”從來都是一塊代表非我族類之外來文化的神秘地方。對于西方人的朝貢,中國皇帝從來不刻意追求,即不在乎西方國家是否入貢朝覲。1500—1800年間,西方國家企圖要以自己的方式擠進這個東亞秩序之內,卻一再遭到拒絕,拒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西洋國家過于遙遠,鞭長莫及。但是,這并不妨礙康熙皇帝基本上以平等的心態與羅馬教廷進行外交往來。到鴉片戰爭期間,西方求助于堅船利炮轟塌了中國人的世界秩序。
中西文化關系通史-(全二冊) 作者簡介
張國剛,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曾在德國執教多年。著有《唐代藩鎮研究(增訂版)》《德國的漢學研究》《佛學與隋唐社會》《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文明的對話:中西關系史論》《唐代家庭與社會》《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胡天漢月映西洋:絲路滄桑三千年》等著作。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朝聞道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