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文獻集成:桐陰論畫 桐陰畫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4074998
- 條形碼:9787534074998 ; 978-7-5340-7499-8
- 裝幀:軟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藝術文獻集成:桐陰論畫 桐陰畫訣 本書特色
“藝術文獻集成”搜集中國古代藝術方面的經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點整理,本書即是其中的一種。《桐陰論畫》凡三編,共計七卷。全書記明季至道光間畫家三百六十余人,就其所見畫跡各加評點,以大家、名家及逸、神、妙、能四品區分畫家(閨秀除外)之間的不同。諸家評點后附有扼要小傳,亦足資參考。《桐陰畫訣》二卷,該書乃秦氏取前人之說加以修訂而成,專論山水畫法,自執筆、用墨、畫石、畫樹以及點苔之法,多有論述,足為后學津梁。
藝術文獻集成:桐陰論畫 桐陰畫訣 內容簡介
研讀晚明至晚清繪畫重要文獻。底本精良,首次全面整理出版。附錄名家批點及人名索引,便于使用。
藝術文獻集成:桐陰論畫 桐陰畫訣 目錄
點校幫助一
桐陰論畫初編 一
杜友李序 三
秦緗業序 五
葉法敘六
贈言八
題詞 一一
例言 一三
目錄 一四
首卷 二四
上卷 三六
下卷 六七
附錄 九八
后跋 一〇一
續桐陰論畫(姓氏小傳)一〇二
桐陰論畫二編一一七
自敘一一九
秦緗業敘一二〇
目錄一二二
上卷一二七
下卷一六四
桐陰論畫三編二〇一
目錄二〇三
上卷二〇八
下卷二四六
桐陰畫訣二八五
上卷二八七
下卷三〇四
論賞鑒三一九
跋語三二一
杜友李跋三二二
附錄三二三
一、羅振玉及羅繼祖批點 三二五
二、書評及傳記資料 三五一
桐陰論畫初編目錄
首卷
董其昌二四
王時敏二五
王鑒二五
王翬二六
王原祁二七
惲壽平二七
吳歷二八
吳偉業二九
鄒之麟二九
陳洪綬三〇
楊文驄三一
張學曾三一
方亨咸三二
張風三三
釋髡殘三三
釋道濟三四
上卷
惲向三六
李流芳三七
卞文瑜三七
程嘉燧三八
邵彌三八
王鐸三九
程正揆四〇
項圣謨四〇
姚允在四一
楊補四一
胡宗仁四二
金俊明四三
傅山四三
査士標四四
蕭云從四五
釋弘仁四五
汪之瑞四六
趙左四六
趙澄四七
方以智四七
祁豸佳四八
龔賢四九
吳宏四九
胡玉昆五〇
魏之璜五〇
莊冋生五一
法若真五一
笪重光五二
嚴繩孫五三
毛奇齡五三
王武五四
顧大申五五
吳山濤五五
陳丹衷五六
林之蕃五六
程邃五七
萬壽祺五八
周荃五八
高簡五九
張宏五九
劉度六〇
李念慈六〇
沈顥六一
許儀六一
文點六二
施霖六三
湯右曾六三
沈樹玉六四
陳舒六四
柳堉六五
盛丹六五
吳期遠六六
下卷
王撰六七
宋玨六七
徐枋六八
戴思望六九
姜實節六九
梅庚七〇
曹岳七〇
黃鼎七一
沈宗敬七一
戴本孝七二
沈士充七三
馬元馭七三
楊晉七四
顧昉七四
胡節七五
釋上睿七五
蔣廷錫七六
王世琛七六
王昱七七
溫儀七七
王敬銘七八
王愫七八
張庚七九
鄒一桂八〇
金農八〇
華嵒八一
李鱓八二
方士庶八二
鄭燮八三
張鵬翀八四
張照八四
董邦達八五
錢載八五
張宗蒼八六
項奎八七
張洽八七
錢維城八八
王宸八八
羅聘八九
方薰八九
黃易九〇
奚岡九〇
錢杜九一
張問陶九二
王學浩九二
陳鴻壽九三
黃均九四
朱昂之九四
湯貽汾九五
戴熙九五
改琦九六
費丹旭九六
附錄
顧媚九八
李因九八
馬荃九九
陳書九九
后跋一〇一
續桐陰論畫(姓氏小傳)
朱耷一〇二
丁元公一〇二
黃宗炎一〇二
歸昌世一〇二
米萬鍾一〇三
黃向堅一〇三
凌必正一〇三
文從簡一〇三
朱一是一〇三
顧見龍一〇三
崔子忠一〇四
魯得之一〇四
藍瑛一〇四
魏之克一〇四
樊圻一〇四
鄒典一〇四
勞澂一〇四
張一鵠一〇四
胡慥一〇五
米漢雯一〇五
朱彝尊一〇五
徐釚一〇五
高層云一〇五
梅清一〇五
諸升一〇五
葉欣一〇六
程鵠一〇六
陳卓一〇六
王嘉一〇六
吳賓一〇六
李根一〇六
姜廷干一〇六
陸灝一〇六
葉有年一〇六
王一〇六
金侃一〇六
安廣譽一〇七
顧知一〇七
張遠一〇七
王犖一〇七
羅牧一〇七
禹之鼎一〇七
安璇一〇七
嚴泓曾一〇七
蔡遠一〇七
戴大有一〇七
金永熙一〇八
周復一〇八
洪都一〇八
鈕貞一〇八
鄒溶一〇八
李寅一〇八
蕭晨一〇八
蔣深一〇八
陸癡一〇八
嚴怪一〇八
張慥一〇八
鄒顯吉一〇八
顧文淵一〇九
赫頤一〇九
唐岱一〇九
勵宗萬一〇九
鄒士隨一〇九
蔣溥一〇九
王邦采一〇九
李方膺一〇九
高其佩一〇九
李世倬一一〇
佟毓秀一一〇
圖清格一一〇
陳撰一一〇
丁敬一一〇
汪士慎一一〇
高鳳翰一一〇
黃慎一一〇
閔貞一一一
姜恭壽一一一
王鳳儀一一一
錢維喬一一一
張敔一一一
翟大坤一一一
董誥一一一
余集一一一
劉錫嘏一一二
邊壽民一一二
畢涵一一二
吳楙一一二
康濤一一二
姜漁一一二
潘恭壽一一二
關槐一一二
黃鉞一一二
顧王霖一一三
何道生一一三
沈鳳一一三
王玖一一三
張賜寧一一三
王顥一一三
張棟一一三
俞瑅一一三
屠倬一一三
朱鶴年一一三
錢東一一四
陳韶一一四
鮑汀一一四
蔣和一一四
周笠一一四
汪恭一一四
顧洛一一四
姜曛一一四
楊天璧一一四
許庭堅一一四
沈唐一一四
顧應泰一一四
畢簡一一五
王玉璋一一五
顧蕙生一一五
馮箕一一五
翁雒一一五
陰論畫二編目錄
上卷
陳繼儒一二七
李日華一二八
王思任一二八
米萬鍾一二九
張瑞圖一三〇
陳元素一三〇
鍾惺一三一
王心一一三二
張復一三二
歸昌世一三三
黃道周一三三
倪元璐一三四
丁元公一三五
朱翰之一三五
孫克弘一三六
談志伊一三七
顧見龍一三七
安璇一三八
朱耷一三八
魯得之一三九
凌必正一四〇
李一四〇
戴明說一四一
釋普荷一四一
文從簡一四二
袁階一四三
釋常瑩一四三
黃宗炎一四四
文從昌一四四
勞澂一四五
崔子忠一四五
周亮工一四六
藍瑛一四七
翁陵一四七
張恂一四八
樊圻一四八
魏之克一四九
朱一是一五〇
胡慥一五〇
葉榮一五一
黃經一五一
鄒典一五二
鄒喆一五三
葉欣一五三
郭鼎京一五四
許眉友一五四
高岑一五五
姜廷干一五六
程鵠一五六
陳治一五七
姚若翼一五七
王嘉一五八
梅清一五九
季開生一五九
陳卓一六〇
李根一六〇
吳賓一六一
郭鞏一六二
陸灝一六二
葉有年一六三
下卷
黃向堅一六四
嚴沆一六五
張一鵠一六五
米漢雯一六六
歸莊一六六
孫逸一六七
周容一六八
金侃一六八
釋半山一六九
宋犖一六九
高層云一七〇
朱彝尊一七一
徐釚一七一
姜宸英一七二
翁嵩年一七三
張遠一七三
傅眉一七四
嚴泓曾一七四
陳字一七五
華胥一七五
陳嘉言一七六
諸升一七六
羅牧一七七
安廣譽一七七
王一七八
鄒顯吉一七九
華謙一七九
蔣深一八〇
顧樵一八〇
顧藹吉一八一
王犖一八一
張慥一八二
鈕貞一八三
顧知一八三
宋駿業一八四
王云一八四
顧文淵一八五
虞沅一八六
蔡遠一八六
汪文柏一八七
李巒一八七
吳芷一八八
徐玟一八八
唐俊一八九
金永熙一八九
李為憲一九〇
趙曉一九〇
姚培元一九一
赫奕一九二
唐岱一九二
程鳴一九三
陳元復一九三
李琪枝一九四
焦秉貞一九四
高其佩一九五
李世倬一九六
勵宗萬一九六
禹之鼎一九七
王邦采一九八
張漣一九八
桐陰論畫三編目錄
上卷
高鳳翰二〇八
李方膺二〇九
陸癡二〇九
嚴怪二一〇
陳撰二一一
閔貞二一一
黃慎二一二
丁敬二一二
高翔二一三
汪士慎二一四
圖清格二一四
佟毓秀二一五
鄒士隨二一五
蔣溥二一六
周復二一六
姜恭壽二一七
蕭晨二一七
李寅二一八
康濤二一八
冷枚二一九
戴大有二二〇
王鳳儀二二〇
邊壽民二二一
沈鳳二二一
張棟二二二
王文治二二二
潘恭壽二二三
吳楙二二四
上官周二二四
張敔二二五
錢維喬二二六
畢涵二二六
張賜寧二二七
吳霽二二八
王玖二二八
袁樹二二九
王灝二三〇
王宜二三〇
董誥二三一
余集二三一
童鈺二三二
劉錫嘏二三三
潘奕雋二三三
高樹程二三四
秦儀二三五
馮敏昌二三五
關槐二三六
洪范二三七
孫銓二三七
宋葆淳二三八
翟大坤二三八
畢瀧二三九
何道生二四〇
朱鶴年二四〇
馬履泰二四一
許庭堅二四一
鮑汀二四二
俞瑅二四二
張道渥二四三
釋韻可二四四
下卷
伊秉綬二四六
錢楷二四七
桂馥二四七
黃鉞二四八
顧王霖二四八
黎簡二四九
萬承紀二四九
孫均二五〇
錢東二五一
尤蔭二五一
蔣和二五二
汪恭二五二
姜漁二五三
張崟二五三
陳豫鍾二五四
屠倬二五五
沈唐二五五
顧蒓二五六
姚元之二五六
顧洛二五七
張鏐二五八
吳寶書二五八
戴公望二五九
張深二五九
顧應泰二六〇
戴鑒二六一
司馬鐘二六一
釋達受二六二
張祥河二六三
趙之琛二六三
錢昌言二六四
馮金柏二六五
楊天璧二六五
廖云槎二六六
張培敦二六七
翟繼昌二六七
姜壎二六八
周笠二六九
楊燦二六九
馮箕二七〇
翁雒二七一
蔣寶齡二七一
王玉璋二七二
諸炘二七三
王鼎標二七三
俞岳二七四
畢簡二七五
沈榮二七五
黃鞠二七六
顧蕙生二七六
蔣予檢二七七
程庭鷺二七八
汪昉二七八
秦炳文二七九
楊翰二八〇
沈振銘二八〇
范璣二八一
湯祿名二八二
沈焯二八二
陶淇二八三
展開全部
藝術文獻集成:桐陰論畫 桐陰畫訣 作者簡介
秦祖永(1825—1884),清代畫家。號楞煙外史,金匱(今江蘇無錫)諸生,官廣東碧甲場鹽大使。工詩古文辭,善書,尤嗜書畫,而于六法力深研究,秦氏于畫學見解極高,故出筆不落凡俗。以山水擅長,山水以王時敏為宗,而神理來化;補圖小品,逸筆點綴,頗盡妙諦,盡擅勝場。著有《咸豐六年一八五六自序》、《桐陰論畫》、《畫學心印》、《桐陰畫訣》。卒年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