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禪觀影像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111384
- 條形碼:9787553111384 ; 978-7-5531-113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禪觀影像論 內容簡介
太虛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如天臺宗、華嚴宗、禪宗等,歷來重視禪觀實踐。大乘佛教的發展,伴隨著禪觀的理論和技術的發展。 《禪觀影像論》著眼于中國佛教的歷史,以禪觀影像為主題,深入分析了大、小乘經和論中的禪觀內容、技術、原理,探索禪觀在歷史、文本、宗派中的演變機制。 《禪觀影像論》的一大特點,是對禪觀影像的理論分析,指出影像包括圖像和哲理兩個方面,深入闡述了兩者結合、“教觀雙美”的大乘佛教禪觀。
禪觀影像論 目錄
**節 問題意識、研究背景及現狀
第二節 禪觀是佛教的根本問題
第三節 禪觀問題的核心在于影像
第四節 本書的研究方法和內容結構
第五節 本課題研究的現代意義
**章 '禪觀概說
**節 禪觀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太虛法師論禪觀與中國佛教
第三節 天臺哲學體系中禪觀的核心地位
第二章 禪觀與早期中土佛教的發展
**節 安世高與中國早期禪觀
第二節 道安、慧遠對禪觀的重視
第三節 早期南方異域禪師的活動和影響
第四節 早期禪觀類主要經典的傳譯以及中土人士對禪觀的認識
第三章 禪觀影像原理
**節 影像概說
一 時間和空間等概念的相對性
二 般若空慧中的世界影像化
三 禪宗的超越語言與中道智慧的哲理超越性
第二節 影像與心
一 涅槃及法性的認識層次與誤解的可能
二 佛教中的“心”與影像禪觀
第三節 影像與形象
一 現實的佛教藝術形象與禪觀者心中的影像
二 禪觀中的影像屬于心靈活動
第四節 所緣境事與影像
一 所緣境事的四種基本分類
二 有分別影像與無分別影像
三 影像在禪觀中可能的影響及對治
四 影像的分別與無分別
五 相稱緣與相似緣
六 哲理思維和宗教經驗的結合
七 影像與遍滿所緣境事
八 影像與其他三種所緣境事
第五節 影像的本質
……
第四章 以人身為中心的影像禪觀基本原理
第五章 從人身開展的影像禪觀實踐方法及內容(上)
第六章 從人身開展的影像禪觀實踐方法及內容(下)
第七章 從佛展開的影像禪觀
第八章 禪觀影像與佛教的哲理境界——智者與物不遷論
參考文獻
后記
禪觀影像論 節選
《禪觀影像論》: 對于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現象,具體圍繞身體的各個部分展開。上述的觀法,大體具有共同的特點,就是針對比較真實的景象,比如人的身體的構造、人的尸體的分解過程出現的視覺影像等,進行準確地想象和感受。其圖景是現實的。禪觀影像的真實性和現實性,是早期佛教禪觀的基本特點之一。這反映了早期佛教樸實和現實的一面。這一點在佛教的小乘的經典與論典中普遍有所反映。大乘佛教經典比如《華嚴經》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夸張色彩。大多的大乘佛經中對于佛菩薩的功德,出現的場景等都具有共通的極力鋪陳和無限夸大的特點。佛身觀的演進就體現了這一點。他力救度的信仰也在這樣的背景下得以長足的發展,凈土信仰的發達也來源于此。單單就人身影像的禪觀,在大乘的佛經中也出現了一些夸張的觀法。這些夸張的觀法,一方面是與大乘佛教的理想和恢宏境界相適應,另一方面也是大乘佛教哲理的形象化和具體化的表述。小乘佛教的具體的、現實的、強調效果、傳承和可操作性的特征,到了大乘佛教演變成兩大趨勢。**是佛教禪觀影像更加豐富和夸張化,比如對人身、佛身、佛國等景象的宏大的、輝煌場景的觀想,甚至大到了難以想象的地步。比如凈土觀經中對佛菩薩的身體、對凈土的種種景象的觀想,實際上往往超出了人們的心力。到了后來,由于觀想的困難,所以逐步演變成了簡便易行的“持名念佛”。這也是一個物極必反的例子,從中可以發現大乘佛教發展的軌跡。同樣地,對于人身的種種復雜的影像禪觀,到了后來注重心性解脫的禪宗,干脆就被完全超越了。一切都是現成的,人一舉一動本來全體是佛性顯現。對于佛的形象的觀想和崇拜也被超越了,丹霞燒佛的例子就足以說明這一點。第二就是哲理化、抽象化。用佛教思想史研究者的話來說是“經院哲學”化。阿毗達磨就被這樣理解過。但是梁啟超認為類似于《大毗婆沙論》這樣的著作是高深的心理學,遠遠超過了現代的心理學,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印順認為阿毗達磨是圣人修行的智慧境界,因為阿毗達磨的“體”是圣人之慧。佛教的智慧來源于佛教的宗教實踐,其中*重要的就是禪觀的實踐。所以印順說阿毗達磨是“從證出教”。但是,這僅僅是就初期的“論藏”而言。到了后來的大乘佛教,比如中觀學派、唯識學說的時代,佛教的理論體系越來越完善,越來越體系化。這樣的發展,總的來說是理論化的趨勢非常明顯。作為宗教實踐基本項目的禪觀的方法和境界也具有新的色彩。大乘佛教注重眾生共同的解脫,注重智慧和慈悲。專門體系的、實踐的、傾向于個體生命的感受改變和境界升華的禪觀逐步被淹沒。作為“戒、定、慧”三學之一的禪觀,被置于更加豐富的廣闊的“六度”的佛教實踐體系之中。中土的三論宗、天臺宗,華嚴宗,不論其創始人的宗教實踐情況如何,其基本著作都具有濃厚的理論和思辨的色彩。大乘佛教實際上是以整個生命的全體來奉獻給眾生的,要求在生命和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生生世世各種不同的生命變化的過程中,都要完全無私地奉獻。所以強調大悲心和智慧善巧,這自是立意極高的。 ……
禪觀影像論 作者簡介
史文,1969年出生于陜西渭南。2006年畢業于復旦大學哲學系,獲得中國哲學博士學位。現任職于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長期從事佛教經典、宗派思想研究。出版譯著《天臺哲學基礎——二諦的展開》,發表學術論文若干。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