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印度電影簡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387033
- 條形碼:9787544387033 ; 978-7-5443-8703-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印度電影簡史 本書特色
★32開平裝,海南出版社出版
★本書是一部電影史杰作、一部跨界研究杰作,以通俗樸素、詳略得當、深入淺出的文筆概述了印度電影自誕生之日至寶萊塢風靡全球的過程
★清晰的歷史輪廓里是各時代背景下印度電影的演變與發展過程,從中可一窺印度電影背后的歷史、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情況
★每個章節專門留出筆記頁面,供讀者記錄與總結。掃描書中二維碼可隨譯者精讀此書(配合具體電影視頻)
★各界知名人士聯合推薦:導演(侯孝賢、1),演員(侯瓔玨),作家(梁文道、蘇嘉達·卡倫),策展人(董冰峰),音樂家(安志華),舞蹈家(金珊珊),影評人(把噗),媒體人(希拉·庫馬爾),各專業學者(杜慶春、王曉明、安平、尚會鵬、陳清僑、陳光興、梁捷、迦梨耶尼·庫馬爾)等各界知名人士紛紛推薦
★不到300頁,便于閱讀,易于攜帶,短小精悍,要言不煩
★ 作者阿希什·拉賈德雅克薩在全球、在中國學界皆享譽盛名,是電影和文化研究方面的權威(此書原版屬于經典的牛津VSI——通識系列;他*知名的作品是《印度電影百科全書》,并以此搭建了一個面向全球的在線電影平臺http://indiancine.ma)。作者經常出席中國高校(北大、中大等)和藝術中心(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等)的活動,反響*大的是策劃了由印度駐華大使館、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漢雅軒主辦的“你不屬于:印度電影的過去與未來”影展(在北京、上海、廣州、昆明先后舉辦)。
★ 電影史杰作:一本小書即可了解一個更全面的寶萊塢和一部令人瞠目結舌的印度史。32開,不到300頁,易于攜帶,短小精悍卻要言不煩。不僅能了解從《流浪者》到《三傻》再到《摔跤吧!爸爸》《調音師》的鮮活寶萊塢,更能了解野蠻生長的寶萊塢到合法化的產業化寶萊塢的演變過程。不僅深入了解印度風靡全球的歌舞電影(配唱歌手、作曲家、音樂公司),還能窺見享譽盛名的印度獨立電影、先鋒電影、藝術電影和實驗電影,以及獨*無二的印度地區電影和多語種電影。
★ 跨界研究杰作:通俗文風下窺見印度電影背后的歷史、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情況。線性的時間脈絡結合了宏觀和微觀視野,不但為印度電影勾勒出一個清晰的歷史輪廓,更闡述了作為現代文明主要 “想象力”的印度電影如何在當地歷史、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土壤上不斷演變和持續創新,以及它面對過怎樣的政治挑戰、文化分裂和人文焦慮。
★ 極好的借鑒價值:向印度電影人學習制作既有強烈本土特點,又具有普世性價值的電影。印度電影人在殖民時期、戰爭時期、獨立與分治、區域劃分、緊急狀態、寶萊塢產業化等劇變中是如何制作電影的,印度政府在印度電影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對我們思考中國的大眾娛樂產業對中國這個古老的文明體的現代化進程到底意味著什么,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 極好的溝通橋梁:對于促進中印兩國友好關系有著重要的意義。印度和中國一直是相鄰的存在體,雖然中印之間的經濟和商業往來日益蓬勃,但視彼此為競爭對手、你多了我必定就少的疑懼之心也大大增強,我們需要更多的橋梁來彼此了解與交流,電影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橋梁。作者特別寫的中文版前言和兩位作序老師的推薦序中,紛紛借著電影對中印關系表達了殷切希望。
★ 各界知名人士聯合推薦導演:(侯孝賢、1),演員(侯瓔玨),作家(梁文道、蘇嘉達·卡倫),策展人(董冰峰),音樂家(安志華),舞蹈家(金珊珊),影評人(把噗),媒體人(希拉·庫馬爾),各專業學者(杜慶春、王曉明、安平、尚會鵬、陳清僑、陳光興、梁捷、迦梨耶尼·庫馬爾)等各界知名人士紛紛推薦。
★ 每個章節專門留出筆記頁面,供讀者記錄與總結。掃書中二維碼可隨譯者精讀此書(配合具體電影視頻) 。
印度電影簡史 內容簡介
印度是電影大國(年產量*高、觀影人數*多),近幾年來,印度電影在我國又掀起一輪一輪的高潮。阿希什·拉賈德雅克薩的這本《印度電影簡史》主要以時間順序,以通俗樸素、詳略得當、深入淺出的文筆概述了印度電影自誕生之日至寶萊塢風靡全球的過程,摘取了印度電影史上每個階段的重要事件,介紹了眾多杰出的電影人和優秀的電影作品,同時輔以社會上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熱點事件,夾述夾議地將社會的方方面面與電影緊密結合,向我們展現了一幅精彩而又波折的印度電影史的畫卷,相信也會對我國的電影事業發展有些許借鑒意義。
印度電影簡史 目錄
序言之二
中文版
原版前言
**章 流行的政治
印度電影的大爆炸理論 // 002
電影的多產業融合 // 008
殖民誤讀 // 018
電影贗品和容易受騙的印度人 // 023
審 查 // 027
斯瓦德什經濟 // 031
《古爾- 巴卡瓦利》和政治流行 // 037
一個世紀過去 // 042
簡史筆記 // 043
第二章 殖民時代晚期
對于帝國來說,沒有引領者 // 046
對于電影的殖民抱負 // 050
金融家和先驅者 // 056
拉合爾電影:阿娜卡莉效應 // 059
變革范例:孟買之音 // 065
標志性風格 // 068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現實主義的到來 // 076
現實主義下的情節劇 // 080
簡史筆記 // 087
第三章 分治和“全印度電影”
困難重重的新生 // 090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孟買 // 095
明星之路降臨 // 100
電影音樂 // 106
金融家模式 // 109
“全印度電影” // 112
獨立導演 // 120
簡史筆記 // 131
第四章 新電影
電影的分離 // 134
地區邦、地區國家 // 139
地區新電影 // 142
“好標準”電影 // 152
1975 年:墻 // 162
締造和平 // 167
簡史筆記 // 173
第五章 寶萊塢
阿米塔布在皮卡迪利廣場,
拉吉尼坎塔在東京 // 176
寶萊塢的關鍵詞:“混音” // 181
逮 捕 // 187
災 難 // 193
“數字黎明” // 200
還有改變 // 204
幽靈般的存在和在塞爾福里奇
百貨公司的寶萊塢 // 207
寶萊塢后記 // 216
簡史筆記 // 218
插圖 // 220
參考文獻 // 225
延伸閱讀 // 234
印度電影簡史 節選
印度電影簡史 相關資料
印度電影之所以能夠成功,*重要的就是“local”。假使一直跟著好萊塢,人們就沒有另一種想象的可能,這種另外的想象是非常重要的。亞洲這個新區塊的電影要起來,先要從相互了解開始,相互了解之后,就不只有好萊塢一種了。
——侯孝賢(著名導演)
盡管這本書里談到的電影,大多未曾得見;但我仍然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說寶萊塢通俗電影的文化構建作用……雖然大部分中國人都漠視了印度這個近鄰的存在,這本書卻再度證明我們始終有取經的必要。
——梁文道(著名作家)
這一本小書很及時,它更是打開了一個窗口,讓我們覺得我們看到并知道了一些東西,但卻更多地帶出了我們想更深入了解的東西。
——杜慶春(著名電影學者,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
如果你真的喜歡電影,也知道一點印度的歷史,因此想多了解一點印度電影,而不只是去有關電影的知識領域里打一次卡,你一定會覺得不虛此讀,就好像被它領到了一個關鍵的路口,前方正有好多條伸展出去的新路,供你從容挑選、依次勘踏,去近身領略繁復而開闊的勝景。
——王曉明(上海大學教授)
我得說,如果是10年前,我會對這本書更加如饑似渴。但現在我已遠離學術,已經沒有那么狂熱了,當然這本書我仍然讀得趣味盎然,因為他的遣詞造句,他的寫法,是很學者式的,我仍然很喜歡這種認真的有思辨性的寫作,讀起來也就會有一種較量性的快感。所以從這方面來說,這本書可能不僅僅只是一本面向所有普通想要了解印度電影史的影迷的書,它更是一本對印度電影史具有很強的自覺意識的評述集錦,雖然它是依循著電影史的發展順序撰寫而成的,但它還是屬于一本更偏向于印度電影的政經史或社會史的著作,是關于電影發展的產業演變的,而不是關于電影文本本身的——后者我通常籠統地叫作XXXX藝術史,到了我現在這樣的垂垂老矣的年紀,我通常只是喜歡研究或僅僅只是看看(而已?)那些關于電影藝術本身的技術與藝術性演進關系的東西,這與我自己那種不當存在也不應存在的觀點有關。但是如果沒有其他人去梳理出這樣一些其他的歷史現實,我們又怎么去鉤沉出僅僅是必要的藝術本身的特征與法則關系呢?所以,我贊賞這本書的作者以自己的興趣寫出這樣一本書來,我也讀得非常有快感。我今天一口氣就把它讀完了。
阿希什·拉賈德雅克薩,如果沒記錯的話,我應該見過這位印度學者——前幾年(忘了是哪一年),北京有過一場印度電影展,他好像到過現場。今天讀他的書,覺得這本學者性的書還是文風優雅、挺言之有物的,這確實是一位認真做研究的學者……當然,有這些感覺,也可能是翻譯好的緣故吧?!就這種長句學者文而言,我覺得譯者的翻譯真的是不錯了,或者說我再怎么對這本書的內容有什么感受與看法,全都是基于這個翻譯的表面而進入和獲得的,所以無論是閱讀的快感還是透過這種語言組織而看的作者的思辨方式與結構,全都是這種翻譯的語言和句法折射給我的感受。譯文若能讓我有見字如面、文如其人的感覺,譯者那就已經算是很棒了。我相信,即使是那些對印度電影史不感興趣的人讀一讀這些論述文章,他也會獲得非常好的閱讀感受!
——1(獨立電影作者,代表作《一間屋子》)
本書結合宏觀和微觀視野, 闡述了作為現代文明主要 “想象力”的印度電影如何在當地歷史、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土壤上不斷演變和持續創新。作者以簡潔不凡的筆鋒,勾勒了在記憶和失落中跌蕩的電影制作、管理、流通和蛻變。他透過充滿中國知性活力和藝術朝氣的敘述布局,為讀者深入淺出地道出曽經是世上*生產地的電影國度, 面對過怎樣的政治挑戰、文化分裂和人文焦慮。這是一部上佳的文化研究跨界杰作。
——陳清僑(嶺南大學教授,國際文化研究學會主席)
印度是一個多元復雜的社會,透過電影史是理解印度當代史的捷徑,本書作者Ashish Rajadhyaksha是國際學界公認的電影史權威,這本小書值得細讀。
——陳光興(臺灣“清華大學”教授)
印度是電影大國,中國有成千上萬的印度電影“粉絲”。這部《印度電影簡史》,材料豐富,行文簡潔明快,是一本了解印度電影的好書,是印度電影“粉絲”和印度藝術愛好者的必備寶典。
——尚會鵬(北京大學教授)
我小的時候,大概四五歲的樣子,那個時候《流浪者》《大篷車》等印度電影在中國很風行,我也機緣巧合地從此與印度,特別是印度古典舞蹈結下了深刻的情緣。而印度電影自然就是展現印度的多樣性、特殊性和深厚性的一個極佳窗口,Ashish這本書不僅介紹了風靡全球的寶萊塢和在中國盛極一時的拉吉·卡普爾(《流浪者》的主演),更難得的是介紹了在幾十年前就享譽國際影壇的獨立電影,以及獨一無二的地區電影,并相當老練地講述了蘊含在電影背后的音樂與歌舞淵源,甚至政治經濟情況。
——金珊珊(中國婆羅多舞*人)
阿希什的這本書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對于我們來說既熟悉但又更陌生的印度電影畫卷,一個更全面的寶萊塢和一部甚至讓我們有些瞠目結舌的印度電影歷史。印度電影既具有世界電影史的特點,更具有其**獨一無二的地方——讓無數印度人激動人心的音樂和舞蹈(不管是古典的還是流行的)以及地區電影,這一切都在阿希什那足夠通俗卻不失深刻的筆觸中不斷顯現——不僅僅是生動地描述,更是理智地探尋。
——安平(中央音樂學院教授)
我真的非常喜歡這部作品,我會很樂意將這本書推薦給我身邊的朋友們,讓他們看到真正的印度電影。
——侯瓔玨(演員、泰戈爾劇導演、北京衛視《檔案》節目首位女主講人)
阿希什的這本書對于那些想徜徉在印度電影海洋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如獲至寶,它既引人入勝,又富有教益。他繪制了印度前分治時代到當代的印度電影藍圖,又描繪了各種地區電影——這正是印度電影業與世界其他電影業的不同之處,其中包含了它們在不同語種電影中的具體行業情況。但是,阿希什特別強調了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事實:盡管印度的電影產量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大,但在2011年,它在全球票房收入方面只排在第六位。實際情況是,印度電影如果能植根于印度環境并且能在全世界引起共鳴,那么在電影藝術和商業成就上,它都能產生重大的影響。比如《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取得的成功就是一個恰如其分的例子。這本書還描繪了電影產業商業化下的政治基礎,政治勢力一直試圖控制電影業,以利用它所擁有的影響力,就像一場拉鋸戰。盡管這本書的分析相當學術,但其通俗的寫法卻能使我們的閱讀變得異常有趣。對印度電影的復雜和多樣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魅力四射。
——希拉·庫馬爾(印度著名作家)
這本書對印度電影的觀察既是包羅萬象的,又顯得妙趣橫生。作者自己并不認為它是一部印度電影史。他探索了不同時代的電影。在這個過程中,作者繪制了印度電影從前分治時代到當代的曲折歷程,其中選擇的電影代表了它們所處的時代,這清楚地說明了政治和商業是如何對那些不同類型電影的出現負責的。不過本書有一個明顯的遺漏:一部被公認為是“分治電影”*好例子的電影,M. S. 薩蒂休(M. S. Sathyu)的《加拉姆·哈瓦》(Garam Hawa)沒有在書中提及。不過,對于一本涵蓋相當廣泛的電影的書來說,這未免過于吹毛求疵。作者還加入了地區電影,即用非印地語制作的電影,這使得這本書更具現實意義。印度電影是復雜的,因為它在一個國家的不同語言基礎上涵蓋了許多電影產業。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人們很難找到任何其他產業具有這種多樣性。因此,阿希什的魅力之處在于他能夠吸引印度電影界的讀者,卻不會讓他感到困惑。作為對印度電影的介紹,這本書的確能稱得上是一本好書。
——蘇嘉達·卡倫(印度著名媒體人)
《印度電影簡史》使讀者恰如其分地見識到了印度電影的豐富多彩。盡管它不是一部全面的印度電影史,但它對不同時期的不同電影給予了關注,同時也包含了地區電影。正如阿希什提到的那樣,《印度憲法》下涉及的印度語言達到32種。令人驚訝的是,許多語種都擁有各自繁榮的電影產業。所以歸根結底,印度電影的成長不僅僅是占主導地位的印地語電影業的成長,也是這些不同產業的成長。作者把所有這些影片放在歷史的框架中,使讀者能一氣呵成地在整體上對這個行業形成一種概要性的理解。這本書還熟練地處理了蘊含在印度電影之下的商業和政治。它所涉及的內容和主題絕不會讓讀者淺嘗輒止,而是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迦梨耶尼·庫馬爾(印度著名劇作家和心理學家)
雖然整本書確實按照線性的時間脈絡來向讀者講述印度電影從誕生至今的來龍去脈,但它決非“簡單的歷史”事件羅列——如同我們在大多數“簡史”類書籍所觀察到的那樣。它需要讀者對印度20世紀的歷史狀況有一定了解,然后才能接受書中富有洞見的簡介。這是一部個人式著作,寫得才思敏捷。
——把噗(影評人)
我總覺得印度電影與我們有一種比電影更真實的聯系,它的價值不在于“好看”,而在于促使我們思考電影以外的人生與社會問題。
——李公明(廣州美術學院教授)
印度電影簡史 作者簡介
阿希什·拉賈德雅克薩(Ashish Rajadhyaksha),印度電影與文化研究理論家,印度班加羅爾的 “文化和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著有《你不屬于:印度電影的過去與未來》《膠片時代的印度電影:從寶來塢到緊急狀態》 (Indian Cinema in the Time of Celluloid:From Bollywood to the Emergency,2009)和《印度電影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of Indian Cinema,2011)(與保羅·威爾曼合著)。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