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因地制宜:晚清溫州士紳社會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67120
- 條形碼:9787542667120 ; 978-7-5426-671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因地制宜:晚清溫州士紳社會研究 內容簡介
“因地制宜”用于學術,“因”是學術依據,“地”是研究對象,“制”是研究計劃和視角,“宜”是適當的方法。在我看來,作者將此書冠之以“因地制宜”,至少有兩層意蘊,一是說在社會視域下晚清溫州士紳處理地方事務時“因地制宜”,與華北、江南士紳有異,二是作者寫作《因地制宜:晚清溫州士紳社會研究》在研究取向、材料使用上“因地制宜”,與其他同仁有別。這恰恰是該書的學術價值所在。 簡單說,“因地制宜”,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實事求是,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將普遍的理論運用于具體研究對象,共性與個性的這種結合,實際是一種學術創新,是對本本主義的突破。 這是一部頗有份量的區域士紳研究的力作,其主旨,作者有如下概述:不同于將士紳全然定義為國家政權附庸的傳統觀點,以及近幾十年來社會史研究中過于強調士紳的非國家規定性的傾向,該書力求從區域人手,著眼于溫州士紳在經營地方的過程中,如何在“地方”的關系和脈絡中“因地制宜”,如何發揮在地能動性以及能動性的限度的討論。這實際上是一種“在地”的研究取向。依我的淺見,“士紳”之所以為士紳,不僅在于知識和身份的“士”之屬性,更在于與地方社會內在結合的“紳”之在地性。
因地制宜:晚清溫州士紳社會研究 目錄
一、學術史回顧
二、研究緣起、思路和主要內容
**章 傳統延續下的溫州社會
**節 建置沿革與地域文化傳統
一、建置沿革
二、永嘉之學的傳承
三、多元混合的民間信仰
第二節 道咸年間的溫州社會
一、“道光蕭條”與溫州社會
二、“公局”、團練與地方政治
第二章 晚清溫州士紳與儒學的地方性實踐
**節 “敬鄉”意識與地域化儒學傳統的再發現
一、地域文化意識的自覺
二、重振永嘉之學的努力
三、永嘉之學與地域文化傳統
第二節 “敦本勵俗”與宗族建設
一、士紳與宗族
二、宗族與儒學教化
第三節 從傳統文教到新式教育
一、官學與書院的規復
二、地方祠祀系統的重建
三、士紳傳統與地方教育轉型
小結
第三章 制度變遷與清末溫州士紳權力空間的擴展及其限度
**節 學務場域中的國家、士紳與地方社會
一、清末溫州新式學堂的發展
二、學務機構與士紳在學務場域的權力滲透
三、清末教育轉型的“國家化”與“地方性
第二節 士紳、商會與地方社會
一、紳、商之間
二、溫州商會的設立及其組織形態
三、”在商言商“與商會的政治參與
第三節 士紳、地方自治與地方社會
一、地方自治思潮與地方自治的推行
二、地方自治與士紳的社會政治參與
三、紳權擴張的限度和地方自治的困境
小結
第四章 官府、士紳與地方風俗治理
**節 晚清時期的移風易俗潮
一、移風易俗潮之興起
二、移風易俗之論說
三、移風易俗之實踐與成效
……
第五章 個案研究:官紳黃體芳的政治和文化取向
第六章 個案研究:鄉村士紳張桐的日常生活和閱讀世界
附錄
征引文獻
后記
因地制宜:晚清溫州士紳社會研究 節選
《因地制宜:晚清溫州士紳社會研究》: 晚清時期的移風易俗潮,發端于維新運動時期,高漲于民主革命運動勃興之時。在此期間,知識階層和開明士紳發表了許多倡言移風易俗的言論和論著,各種報刊也連篇累牘地發表了揭露傳統風俗的弊端和危害等方面的文章,從而形成了移風易俗的強大輿論。他們談論風俗*集中的議題無疑是婦女解放問題,而批評的焦點又相對集中在與婦女身體變化直接相關的纏足現象上。 纏足弓鞋始于南唐而大盛于南宋,沿至20世紀初期,可謂源遠流長。在這個過程里,曾經飽受纏足之苦的一代,又把這種痛苦施于下一代,表現了可怕的歷史惰性。早在嘉、道年間,李汝珍在《鏡花緣》,俞正燮在《癸巳類稿》中就尖銳抨擊了纏足之弊。但真正意義上的不纏足運動始于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等人都對纏足陋習進行了批判。康有為批判纏足是破捐肌膚的一種行為,其傷身猶如刖足的刑法,“女子何罪,而自童幼,加以刖刑,終身痛楚,一成不變,此真萬國所無。”他指出,婦女纏足,“以國之政法論,則濫無辜之非刑;以家之慈恩論,則傷父母之仁愛;以人之衛生論,則折骨無用之致疾;以兵之競強論,則弱種展轉之謬傳;以俗之美觀論,則野蠻貽誚于鄰國”。①在這里,康氏引人注目地提到了“弱種”這個詞,把纏足的過程和結果放在“強國保種”的背景下進行分析,是戊戌知識分子的首創,因為以往批判纏足行為多從身體所遭受苦痛的感性經驗人手,并沒有觸及國民素質問題。這喻示著勸禁纏足已不是一個個人痛苦的紓解過程,而是一個涉及民族生存和國家政體安危的政治設計的組成部分。然而,康有為等人倡導的不纏足運動由于變法的迅速失敗,尚未全面展開即隨之夭折。 繼之而起的是民主革命派的努力,他們對纏足的口誅筆伐和充分說理,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形成了革命輿論。女革命家秋瑾在日本創辦《白話報》,發表《敬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道出了幾萬萬中國婦女的心里話:“……沒到幾歲,也不問好歹,就把一雙雪白粉嫩的天足腳,用白布纏著,連睡覺的時候也不許放輕一點,到了后來肉也爛盡了,骨也折斷了,不過討親戚、朋友、鄰居們一聲‘某人家姑娘腳小’罷了。”①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陳天華,提倡男女平等,反對纏足,他說:“中國素來重男輕女,婦女都纏了雙足,死處閨中,一點學問都沒有,哪里曉得救國。但是現在是擴張女權的時候,女學堂也開了,不纏足會也成立了,凡我的女同胞,急急應該把腳放了,人了學堂,把那救國的擔子,也擔在身上,替數千年婦女吐口氣。”②類似的宣傳理清了人們思想中的種種疑問,促成了各地不纏足運動的高漲。 與女權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婚姻家庭的變革。婚姻是組成與維持家庭的基礎,婚姻家庭是構成社會機體的細胞,因此,對傳統婚姻進行反思和再估價,倡導“婚姻改良”、“婚姻家庭革命”成為晚清移風易俗的又一重要內容。 ……
因地制宜:晚清溫州士紳社會研究 作者簡介
尤育號,男,1968年生,浙江蒼南人,溫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晚清史和區域社會史的研究,主持完成省、市社科規劃項目多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在《史學理論研究》、《浙江學刊》、《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研究成果曾獲浙江省和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
- >
我與地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