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重力束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0785819
- 條形碼:9787540785819 ; 978-7-5407-8581-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打破重力束縛 本書特色
從萊特兄弟試飛成功,到航天飛機載人進入太空,20世紀完成了人類擺脫重力束縛的夢想,古希臘神話和凡爾納科幻小說場景都變成了現實。這一切是怎樣發生的?《打破重力束縛》講述的正是人類航天事業發軔和崛起的歷程,一個勵志的故事:只要有夢想,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從“火箭之父”奧伯特的《星際火箭》一書講起,從二戰前德國的火箭愛好者到佩內明德火箭工廠和納粹德國的導彈研發,再到二戰結束前盟國爭奪火箭研發人才和冷戰時期的衛星競賽,瓦爾特·多恩貝格爾、沃納•馮•布勞恩、克羅斯菲爾德、休·德萊頓,以及NASA的前身NACA,等等,這些人物和機構的曲折歷程無異于一部科幻巨片,在作者理性而有趣的講述中,為我們完美呈現了這段不可或缺的歷史。
在這本關于人類太空夢想的書中,作者以故事性的敘事方式,佐以詳實的科學史資
料,向航空愛好者們奉上了一部充滿創意、挑戰和夢想的科學史佳作。長達30年的火箭設計進階歷程告訴我們,人類成功登月并非20世紀60年代短期研究的結果,它集合了先前所有的相關科學探索,經歷了多少挫折、失敗和犧牲,是眾多科學家、工程師和英勇無畏的飛行員共同努力的結果。NASA成立之前的航天故事,堪稱一部既險象環生又精彩紛呈的太空夢想成真之書。 從萊特兄弟試飛成功,到航天飛機載人進入太空,20世紀完成了人類擺脫重力束縛的夢想,古希臘神話和凡爾納科幻小說場景都變成了現實。這一切是怎樣發生的?《打破重力束縛》講述的正是人類航天事業發軔和崛起的歷程,一個勵志的故事:只要有夢想,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從“火箭之父”奧伯特的《星際火箭》一書講起,從二戰前德國的火箭愛好者到佩內明德火箭工廠和納粹德國的導彈研發,再到二戰結束前盟國爭奪火箭研發人才和冷戰時期的衛星競賽,瓦爾特·多恩貝格爾、沃納•馮•布勞恩、克羅斯菲爾德、休·德萊頓,以及NASA的前身NACA,等等,這些人物和機構的曲折歷程無異于一部科幻巨片,在作者理性而有趣的講述中,為我們完美呈現了這段不可或缺的歷史。
在這本關于人類太空夢想的書中,作者以故事性的敘事方式,佐以詳實的科學史資
料,向航空愛好者們奉上了一部充滿創意、挑戰和夢想的科學史佳作。長達30年的火箭設計進階歷程告訴我們,人類成功登月并非20世紀60年代短期研究的結果,它集合了先前所有的相關科學探索,經歷了多少挫折、失敗和犧牲,是眾多科學家、工程師和英勇無畏的飛行員共同努力的結果。NASA成立之前的航天故事,堪稱一部既險象環生又精彩紛呈的太空夢想成真之書。
打破重力束縛 內容簡介
馮·布勞恩在二戰結束前的混亂之際,帶領火箭專家們逃離納粹德國。投奔美國后,他開始為美國軍隊研發導彈,十年后,他的紅石火箭是將美國衛星送入軌道的火箭。之后NASA作為一個民用機構成立,聚合了全美各方面的航空研發力量,直到1969年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邁出那著名的小小一步。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因其在航天領域的科技前沿位置而家喻戶曉,但這個著名的太空研究機構以及它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美國經歷了戰前戰后多種曲折,在歷史機遇的促成下艱難誕生的。
《打破重力束縛》講述的是NASA成立之前到NASA誕生過程中的航天故事。這段歷史很繁雜,涉及戰爭、政治、經濟和專業科學知識,作者舉重若輕,將眾多重要人物在歷史舞臺的登場講述得有來有去,史料選擇也詳略得當,構成了一部既適合專業科學人士參考,更適合航空愛好者和歷史愛好者閱讀把玩的優秀科學史普及著作。
本書屬《大學新知》系列。
打破重力束縛 目錄
**章 火箭愛好者
第二章 火箭的漏洞缺陷
第三章 戰爭的轉折
第四章 逃跑與投降
第五章 在新墨西哥州的納粹火箭
第六章 火箭與飛機相遇
第七章 新的戰爭、新的導彈和新的領導者
第八章 飛得更高、更快
第九章 緩慢進入高超音速
第十章 在空中飄浮的宇航員
第十一章 太空成為一個選項
第十二章 **次衛星競賽
第十三章 一個小球的巨大沖擊
第十四章 掌控太空之爭
結 語:美國步入太空人物列表
地方和組織列表
火箭列表
注釋
參考資料
致 謝
打破重力束縛 相關資料
講述人類航天故事,幾乎總是和NASA聯系在一起,本書敘述了前NASA時代人類在航天
方面的各種努力,甚至連二戰時德國的貢獻也沒有遺漏。
——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
《打破重力束縛》的作者以嫻熟的敘事技巧,講述了人類為了實現沖出地球、邁向太空的夢想所做的早期努力,以及許多鮮為人知卻引人入勝的背景故事。人類早期探索太空的進程跌宕起伏、美妙無比,深入了解這一切的來龍去脈不僅令人感到趣味盎然,而且能進一步激發探究的愿望!
——王幼軍(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火箭把人類從重力中解放出來,這個枷鎖仍緊緊地將人束縛在這顆星球上。火箭將向人類打開天堂大門!
——沃納•馮•布勞恩(Wernher von Braun,V-2火箭總設計師)
泰特爾的這部作品,如一部獨特而詳細的史前史一般,描繪了美國航天飛行事業的歷史。
本書帶我們進入了這一新領域,其間充滿了眾多有趣的人物。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泰特爾在書中提供了諸多細節,如超音速飛行領域的先鋒人物查克·葉格。
——《自然》(Nature)
高高矗立的銀色火箭和數次登月并非太空競賽的全部。一些特立獨行且有創造力的人們,在幾乎沒有任何支持的條件下,開始了自己的目標追求。他們因一些在常人看來稀奇古怪的想法而遭到嘲諷,卻為人類的一些偉大成就奠定了基礎。——弗朗西斯·弗蘭西(Francis French),《月之陰影》(In the Shadow of the Moon)作者
《打破重力束縛》向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是如何起程的。該書還讓我們認識到:即使在今天,太空探索為何仍然是一項非同尋常的事業。
——博巴克·菲爾多西(Bobak Ferdowsi),火星科學實驗室飛行主任
打破重力束縛 作者簡介
艾米·希拉·泰特爾(Amy Shira Teitel)對太空歷史的熱愛由來已久,她在學生時代就對阿波羅登月飛行有著狂熱的迷戀,后來,她將這種癡迷轉化為自己的終身職業——研究太空飛行的歷史細節。她經營著一個充滿朝氣的頻道Vintage Space,還為其他一些網站和出版物撰稿,包括《探索新聞》(Discovery News Space)、半島電視臺(Al-Jazeera)、《衛報》(The Guardian)和《今日宇宙》(Universe Today)等。她也時常在探索頻道、軍事頻道、SyFy頻道和科學頻道上露面,是DNews、探索頻道的“每日在線新聞”節目主持人。值得一提的是,艾米是“新地平線”(New Horizons)計劃的一名隨行記者,她將人類首次的冥王星飛行任務的激情帶給了熱愛太空的公眾。
王幼軍,2003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獲博士學位。她曾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哲學系、德國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館、法國里爾大學數學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哲學系進行訪學研究。現為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胡小波,2019年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獲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西方科學思想史。
高 飛,上海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西方近代科學史。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