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城光商影:長江流域的都市與商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225293
- 條形碼:9787549225293 ; 978-7-5492-252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城光商影:長江流域的都市與商會 本書特色
長江,中國人的母親河。在她的哺育下,我們的先人在此從蒙昧到開化,從木石工具到磨光石器,從漁獵到農牧,從巢棲穴居到建房筑城,從茹毛飲血到制器經商,締造了豐富的原始文明。《中華長江文化大系27·城光商影:長江流域的都市與商會》以時間為序梳理了長江流域從古至今的都市與商會的發展變遷,并試圖揭示其繁榮與衰敗背后的變化規律。
城光商影:長江流域的都市與商會 內容簡介
《中華長江文化大系27·城光商影:長江流域的都市與商會》以時間為序梳理了長江流域從古至今的都市與商會的發展變遷,并試圖揭示其繁榮與衰敗背后的變化規律。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可供此領域學人與感興趣的大眾讀者閱讀。
城光商影:長江流域的都市與商會 目錄
序二
引言
**章 悠悠長江水純純長江人
**節 女人世界男權社會
一 知母不知父母系氏族制
二 一夫一妻制男人說了算
第二節 先人聚落初城顯現
一 依族而居平等生活
二 抵御異族挖壕筑墻
第三節 黃金時代文明交易
一 對外交換以物易物
二 文明坦誠錢為何物
第二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節 率士之濱莫非王臣
一 夏商周代立一統天下成
二 莊王飛天越王嘗膽
第二節 城市之光都鄙格局
一 受命于天高臺巍峨
二 鄉野戰亂筑城威顯
第三節 青銅文化商人正名
一 經濟發展青銅異彩
二 工商食官經商致富
第三章 七雄爭鼎令行天下
**節 吳起變法易神醫回天難
一 硝煙驟變法圖強
二 合縱忙屈子含冤
第二節 風云變幻哀我民生之多艱
一 舊都已逝富麗堂皇化為灰
二 新城再起萬紫千紅換新顏
第三節 奇貨可居郢爰歸一“方孔兄”
一 鑄幣通商郢爰放光
二 天下一統錢稱方孔
第四章 亭長坐龍椅漢商行天下
**節 亡秦必楚兩漢相承
一 鴻鵠之志漢武大帝
二 王姓為帝劉姓繼漢
第二節 州郡牧民城旺農工
一 文景之治府庫充盈
二 都市逢春物豐人旺
第三節 盛世行商漢族名揚
一 重農抑商平準均輸
二 絲綢之路通達四海
第五章 金陵自古帝王州
**節 分分合合復歸一
一 三國歸司馬 肉粥可飯否
二 南朝屬隋廷天塹能安哉
第二節 六朝古都繁華地
一 金陵王氣在六朝營都城
二 窮極金粉地富至佛寺閣
第三節 桃花綠水映春風
一 北人南遷經濟躍進
二 南貨北輸揚子飄舟
第六章 強隋盛唐今何在唯見長江天際流
**節 唐承隋規唐山唐人開偉業
一 懼內文帝成就強隋通運河
二 圣明太宗貞觀之治千古頌
三 漁陽鼓動滿城盡帶黃金甲
第二節 平安長江都市繁華埒二京
一 陸羽**經揚州富天下
二 大理建都城雪域沃拉薩
第三節 七十二行行會行規行里坐
一 水陸二途絲綢之路連東西
二 新生行會夜市千燈照碧云
第七章 五代十國連兩宋總把新桃換舊符
**節 戰火催人老江南風光好
一 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
二 篤定定半壁河山也是王
第二節 天上明珠落臨安就將杭州作汴梁
一 存亡唯一念錢繆射潮拼經濟
二 西湖稱*美隔江猶唱后庭花
第三節 富民連保發交子博買公憑市舶司
一 洞庭蜀江鐵錢交子流通忙
二 揚子江口業務繁多市舶司
第八章 一代天驕和平之帆下西洋
**節 鐵騎天下一鳳陽花鼓絕
一 大元帝國首屈一指
二 討飯和尚高踞金陵
第二節 明代大都市前人尚未有
一 金碧輝煌東方富庶西方饞
二 南京稱*沿江市鎮大發展
第三節 蘇州橋頭客原是雇傭人
一 君傍皮草人器成走天下
二 民變顯力量鄭和下西洋
第九章 末代帝國西風漸吹醒國人
**節 康乾盛世猶不遠辛亥革命翻新篇
一 為紅顏沖冠一怒開盛世勵精圖治
二 洋務派辦廠造輪革命者光復中華
第二節 開放口岸建租界洋灰馬路通水電
一 蘇杭甲天下漢口當孔道
二 國衰開口岸租界現畸形
第三節 資本主義又萌芽新式商會立上海
一 萬人工場主棉紡包買商
二 各業皆有行上海拔新籌
第十章 中華民國亂中求治
**節 軍閥日寇荼毒億萬人民抗爭
一 北洋政府太黑暗 國共合作立功勛
二 南京屠殺無人性抗戰勝利盼和平
第二節 歷經磨難爭春現代城市初顯
一 武漢收回租界重慶傲然屹立
二 中西合璧規劃城市新式格局
第三節 經濟再試起飛官僚資本發展
一 市場經濟初成長硝煙彌漫步艱難
二 民營商會多坎坷林家鋪子無奈何
第十一章 歷經磨難終有成無限風光在眼前
**節 百廢待舉天低頭改革開放化春風
一 熱火朝天搞建設人定勝天天不服
二 春天故事傳萬代市場經濟特色濃
第二節 二元格局農轉非持續綠色城市化
一 城鄉戶籍剪刀差鯉魚躍門化為龍
二 由東往西點帶面科學規劃低碳行
第三節 現代商會初長成面向世界往前闖
一 中國制造雄商會如春筍
二 溫州鵲聲起全球為市場
參考文獻
后記
總后記
城光商影:長江流域的都市與商會 節選
《中華長江文化大系27·城光商影:長江流域的都市與商會》: 二文明坦誠錢為何物生產品可以成為交換物后,原始人的生產積極性被極大地刺激出來,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各自的生產中,創造財富,改善生活條件,從而使原始社會更快地向文明社會過渡,這在長江下游良渚文化遺存中可以得到證明。 良渚文化距今約四五千年,正處于父系氏族公社發達并趨近瓦解的時期,代表著原始社會*發達的經濟狀況。在農業方面,石制生產工具有三角形犁狀器、扁薄穿孔石鏟、耘田器、長方石刀、石鐮、扁平石錛,拱背型和臺階型的有石錛、石斧、石鑿等。人們種植水稻,也培育和種植其他的經濟作物,如花生、芝麻、蠶豆、兩角菱、甜瓜、核桃、酸棗、葫蘆等(其中可能有不是種植的)。 在制陶業方面,良渚陶器以夾砂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黑皮陶是在泥質灰陶的器表施黑色陶衣,打磨光亮,就會呈現漆黑色或鉛黑色的光澤。制陶普遍采用輪制,造型勻稱。陶器上的刻劃紋纖細多變,有連點、折線、網狀、卷云、螺旋、圓圈、弧邊三角等構成的復雜圖案、也偶見鳥紋、簡化魚紋。特別是發現的漆繪陶器,與漢代漆器的化學反應相同,代表了很高的制作水平。 在紡織方面,良渚文化時期發明了飼養家蠶和織絲織品的技術。在吳興錢山漾發現的絲麻織品實物標本,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成就。苧麻織物有麻布殘片和細麻繩,平紋麻布經緯度每平方厘米16~24根,有的則是由經線31根與緯線20根織成,密度約與現代的細麻布相當。絲織品有絹片、絲帶和絲線,纖維原料皆為家蠶絲。細絲帶寬約0.5厘米,是由30根單紗分10股編織而成的圓形帶子。殘絹經緯密度每平方厘米48根,是繅后而織的,繭絲纖度偏細,主要通過增加經緯紗數以達到絹織物密度。這是中國乃至世界發現年代*早的絲織品實物,也是絲綢之國對世界物質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傳說黃帝的元妃嫘祖觀昆蟲織網有感而發明了織絲,從錢山漾的絲織品證實這個傳說是不正確的,是長江下游的原始人*先發明了織絲技術,只是后人將這個無名功勞歸于嫘祖身上。養蠶、繅絲、織絲都是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四五千年前能有如此成就,確實值得驕傲。 在制玉方面,良渚發現的玉器在數量與品種上都是空前的。有珠、管、墜、塊、璜、瑗、鐲、璧、琮、蟬等,其中有的是早期制玉工藝中的珍稀之物。如有件玉琮,長簡形,外方內圓,高18.4厘米,四面淺刻橫道和圓圈紋飾。有的玉琮高達23厘米,有的完整大玉璧直徑達21厘米。切割采用的是弦切技術,再素面拋光,產品十分精美。 原始人農耕、制陶、織衣還可解釋為是為了吃、用、穿,耗時費力地制作大量玉器就恐怕不是為了己用而是出于交換的目的。傳說堯舜時“北用禺氏之玉,南貴江海之珠”,這顯然只有通過交換才能得以實現。所以,社會經濟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交換活動的日益發展。 如前所述,人們的交換起初只是以物易物,坦誠待人,文明交易。據民族學調查資料,生活于云南的基諾族在20世紀中葉時仍處于父系氏族公社末期,大概與堯舜時相當。其時已出現了貧富分化,有的人家窮一些,有的人家富裕些。但仍有較濃的原始共產制觀念。若遇災年,沒吃的一家人就到有糧食的一家去一起吃,直到將他們家的糧食吃光為止。兩家沒吃的又一起到另一家有吃的去吃,直到吃光。然后三家再一次出動,直到全村都吃光才了結,完全是名副其實的吃大戶。被吃的人家只有驕傲的感覺,毫無怨言。 他們不與生人打交道,但也有對外交換的時候。 若有交換的需要,他們就將自己生產的某種產品放人背簍,背到某交通要道。在道口將產品從背簍中拿出放在地上,背簍擱旁邊,然后人跑到旁邊的樹叢或草叢躲起來。有交換的人來了,若正好是其所需,便拿出自認為價值對等的貨物,然后也跑到旁邊躲起來。 先到者去看貨,若認為正是自己要交換的東西而且價值相當,就把對方的物品裝入背簍背走,后到者再出來將自己的一份背走,交易就算完成了。若是先到者覺得貨物不對等,就不動貨物而跑開躲起,后到者就出來添貨再跑開。若還是不對等,就又重演一回,直到雙方滿意為止,這種交換方式可能是人類*初的交易行為。15世紀鄭和下西洋時就曾在印度進行過這種交易。當時稱這種交易為“鬼市”。 這種交易不存在欺詐行為,雙方都是坦誠的,頗有君子之風。但這種交易太麻煩,若等了一天卻不是自己需要的貨物豈不是白忙活一場,因此,人們需要某種物品作為交換的中介物或等價物。古埃及是用谷物執行貨幣職能,有的地方是用某種貝殼,游牧民族就可能是用羊。那么長江流域用什么呢?由于長江流域大多是宜農區,因而*早可能是用糧食充當等價物。但糧食太散且價值不高,無法充當貴重物品的中介物,所以后來的人們就以豬作為等價物。活豬太大且不聽話,人們就選擇將豬的下顎骨作為等價物,豬大骨頭大,豬小骨頭小,既方便又便于衡量其價值。 用豬的下顎骨作為交易的等價物并非臆測,而是得到了考古界的證實的。在湖北鄖縣青龍泉的龍山文化墓葬,有座墓中隨葬了14塊豬下顎骨。在南京北陰陽營墓葬中,有8座墓葬各隨葬了一兩個豬下顎骨。 在屈家嶺文化遺址的墓葬中,也有用豬頭骨隨葬的現象。不僅長江流域如此,從甘肅到山東的黃河流域也存在這種情況。無甚隨葬品的小墓均未發現有豬下顎骨,發現有豬下顎骨的都是隨葬品眾多的大墓。這種中華大地上原始社會后期出現的普遍現象,正說明豬下顎骨是財富的象征,充當著交換的等價物,并成為各部落的共識。 在民族學資料中也可找到佐證。,如前述基諾族當時仍存在群婚現象,即某男子娶了某家長女為妻,該男子就對小姨子有優先娶的權力。到小姨子該出嫁時,姐夫抱一頭豬娃送給娘家,小姨子就嫁給姐夫。 原則上姐夫只要有豬娃,所有的小姨都可娶回家,但事實上誰都不會有幾頭豬娃。所以在這里,豬娃相當于聘禮,代表著實實在在的財富,也等同于起到了交換媒介的作用。 又如在海南島五指山區,20世紀中葉時還處在文明社會的前夜。按當地習俗,若通奸被捉,女的受鞭打,男的砍頭。要被砍頭的男子若是能趕頭豬賠給對方家庭,則啥事都沒有了,可見其理相同。 原始時代的人們在交易時是真正意義上的童叟無欺,文明交換。他們雖然不知錢為何物,但價值觀還是有的,大家都會按照等價的原則進行交換。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黃金時代”,那倒是不為過的。 ……
城光商影:長江流域的都市與商會 作者簡介
雷學華,1958年生于武漢,1977年就讀華中師范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1年就讀蘭州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畢業后到中南民族大學任教至今。1998年晉升為教授。代表論著有:《唐代中原與西域間的商業貿易關系》、《試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忠君思想》、《民主教育的歷史傳說》等。 黃雷,1983年生于武漢,在中南民族大學完成本科、碩士研究生教育后,到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工作兩年。現為蘭州大學敦煌研究所2012級中國歷史文獻學博士生。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