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長大了就會變好嗎?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0113348
- 條形碼:9787210113348 ; 978-7-210-11334-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長大了就會變好嗎? 本書特色
★成年不等于長大,生活出的難題,不會因為年齡增長而自然消失。
★關于親密關系、情緒管理和自我成長,你需要自己去提出問題,才有可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在這個過程里,你可以借助心理學這個工具,在更加深遠的目光的注視下,審視內心,做出決定。
★追求幸福是一種能力,這本書的使命,是幫助你掌握這項能力。
不管是這本書,還是開創這個公眾號(KnowYourself),在我看來重要的一件事,都不是給出答案,而是提出重要且正確的問題。
比如我想過上好生活,但我現在無法擺脫焦慮,怎么辦?錯誤的問題是——你為什么過成現在這樣?正確的問題是——你認為什么是好生活?
我們通過向用戶提供一些參考和指引,幫助他們提出建設性的問題,*終通過自己的思考,找到一個答案。
但我們的書,更適用于那些準備好了要改變的人。其實一個人會不會改變或者會不會變好,很多時候是由多個因素決定的,比如這個人的修復力怎么樣?他身邊支持性環境、支持性關系怎么樣?他的自我反思能力怎么樣等等?那些希望改變的人,會用各種方法在生活中找到能夠支持他改變的東西。
而我們所做的,只是希望能把這個過程變得更容易一些。
——KnowYourself創始人 錢莊
長大了就會變好嗎?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心理成長類的圖書。當今世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教育的普及, 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于“成年”的認知。很多人在22歲, 甚至25歲時還在校園里讀書, 這與一百年, 甚至五十年前大多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同。那時的人們在這個年齡大多已經成家立業, 有了孩子。社會生活的改變使人們心理成熟的年歷推遲到了三十歲左右。
長大了就會變好嗎? 目錄
18-25歲:也許是一生中*困難的時候I
Chapter1親密關系
愛情的到來和消失,能被自我管理嗎?
愛是感覺,還是選擇002
想在你面前做真實的我,也想為你變成更好的我
如何在愛中平衡真實和成長013
你們的戀情有多認真
如何科學地在關系中互給承諾022
TA是真的不愛你,還是不懂怎么表達愛
表達愛的五種方式,你做到了幾種033
"我都這么生氣了,你就不能說句話嗎?"
親密關系中的溝通僵局042
依賴無能:"我就是不喜歡依賴別人"
他們為什么在情感中如此疏離053
"我為什么無法擁有一段穩定的親密關系"
什么是缺乏主動控制力061
"TA曾經很愛我,為什么在一起之后百般挑剔"
你可能愛上了一個*愛自己的人070
你不是喜歡痛苦,你只是習慣了痛苦
如何停止喜歡不喜歡你的人080
一段感情有可能徹底改變我們嗎?是的
依戀損傷:親密關系中的心理創傷089
出軌后,其實多數人還是選擇了不分開
如何修復出軌后的關系098
你還在想前任嗎?
什么樣的復合會成功111
Chapter2情緒
不被情緒控制,要從捕捉它們開始
你識別情緒的能力怎么樣123
停止煎熬的方法,是不再對抗
如何跳出心的困境133
"我要快樂"不應該是你唯一的目標
如何處理生活中的負面情緒143
壓力過大的十種表現,你中了幾條
如何科學地應對壓力156
"我為我的存在感到深深的羞恥"
人類*負面的情緒是什么167
"后來遇到許多人,可我都覺得不如你"
放不下過去怎么辦177
抑郁的人,比一般人更能看清現實
但快樂需要一些自我欺騙187
Chapter3自我成長
為什么說原生家庭不是決定你的唯一因素
每個人都有天生的精神胚胎200
還不了解自己,卻已經要做出人生的選擇
了解自己的四種狀態,你是哪種?212
你為何沒有足夠的安寧感
淺談客體恒常性221
"為了逃避可能的失敗,我選擇主動原地躺下"
你是一個不敢努力的人嗎?231
"一言不合就拉黑"
越著急離開的人,越放不下過去241
他們不愿意改變,其實是你自己不愿意改變
如何不做被動的承受者250
長大了就會變好嗎? 節選
果麥京東自營店
相關分類
生理心理學
兒童/青少年心理學
大眾心理學
心理學理論
心靈療愈/催眠
性格色彩學
變態/病態心理學
心理百科
心理健康
社會心理學
應用心理學
心理咨詢與治療
心理學研究方法
人格心理學
女性心理學
經典著作
達人選購
抱住棒棒的自己+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套裝2冊)心理咨詢 心理自助 心理學 與焦慮和解 果麥文化出品
¥48.90
為什么有些傷總是放不下
¥49.80
別想太多啦:在復雜的世界里,做一個簡單的人
¥47.00
我們內心的沖突 卡倫 霍妮 2019完整新譯 心理自助 心理學 與自己和解 果麥圖書
¥24.50
樊登推薦】正版全套10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原版+與原生家庭和解+自控力+斷舍離+情緒控制方法心理學入門零基礎書籍
¥59.80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 KnowYourself主創們
¥42.00
長大了就會變好嗎 KnowYourself主創們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心理學 心理自助 果麥圖書
¥22.50
新華正版 長大了就會變好嗎 KnowYourself 全新作品 贈KY親筆信 心理學 心理百科 情
¥26.10
看了又看
敢于脆弱:所謂成長,就是在脆弱中不斷重生
¥45.00
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中譯本修訂版)
¥88.40
弗洛伊德經典套裝:夢的解析+性學三論+精神分析引論(套裝共3冊)
¥102.90
像阿德勒一樣思考和生活(用心理學解決人生必須面對的難)
¥27.00
《決策與判斷》(中譯本修訂版)
¥56.40
墨菲定律(為何怕什么來什么?這次深入了解墨菲定律的真諦,避開生活里的那些坑。)
¥39.80
商品介紹
規格與包裝
售后保障
商品評價(20萬+)
本店好評商品
加入購物車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113348
版次:1
商品編碼:12640596
品牌:果麥
包裝:平裝
開本:32
出版時間:2019-07-01
用紙:輕型紙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成年不等于長大,生活出的難題,不會因為年齡增長而自然消失。
★關于親密關系、情緒管理和自我成長,你需要自己去提出問題,才有可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在這個過程里,你可以借助心理學這個工具,在更加深遠的目光的注視下,審視內心,做出決定。
★追求幸福是一種能力,這本書的使命,是幫助你掌握這項能力。
不管是這本書,還是開創這個公眾號(KnowYourself),在我看來重要的一件事,都不是給出答案,而是提出重要且正確的問題。
比如我想過上好生活,但我現在無法擺脫焦慮,怎么辦?錯誤的問題是——你為什么過成現在這樣?正確的問題是——你認為什么是好生活?
我們通過向用戶提供一些參考和指引,幫助他們提出建設性的問題,*終通過自己的思考,找到一個答案。
但我們的書,更適用于那些準備好了要改變的人。其實一個人會不會改變或者會不會變好,很多時候是由多個因素決定的,比如這個人的修復力怎么樣?他身邊支持性環境、支持性關系怎么樣?他的自我反思能力怎么樣等等?那些希望改變的人,會用各種方法在生活中找到能夠支持他改變的東西。
而我們所做的,只是希望能把這個過程變得更容易一些。
——KnowYourself創始人 錢莊
內容簡介
這是KnowYourself的第二本書。《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解析了原生家庭的影響,這一本則要聊一聊成年初顯期。
開始脫離原生家庭、但還沒有完全獨立的年輕人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還不知道自己是誰,卻要做出人生選擇;沒有安全感;總覺得TA不愛我;害怕自己一事無成……
更重要的是,似乎沒有人可以再指引方向了,一切都要自己做決定。
心理學是一種可以借助的工具,讓你在更深遠的目光的注視下,審視內心,帶著覺察、清醒地做出決定,選擇“像我自己”的生活方式。
知道自己為何到了如今這個境遇里,成為當下這個人,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你會體會到選擇命運的切實的存在感、踏實的滿足感,會更有可能讓自己擁有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
作者簡介
作者KnowYourself主創們
創立并運營中國頭部的泛心理學社區與平臺,于全網聚集超過700萬用戶。
擁有在國內全面、專業的心理學內容體系,主要聚焦原生家庭、情緒管理、自我發展、親密關系、人際關系、生涯規劃六大板塊。
以幫助青年人自我探索為己任,希望聯結大的力量,支持青年人的心理健康與自我發展,努力在全社會倡導以"身心健康"取代"身體健康"的新健康觀。
插畫師曹鴿子
作家、藝術家,生于北京,現居紐約。
2014年發起"紐約女孩孤獨"項目,已出版小說《我要全世界的愛》,兒童繪本《孤獨的茉莉》。
文字,藝術,愛情和火,都只是獲得世界的一種方式而已,曹鴿子如是說。
目錄
序
18-25歲:也許是一生中*困難的時候I
Chapter1親密關系
愛情的到來和消失,能被自我管理嗎?
愛是感覺,還是選擇002
想在你面前做真實的我,也想為你變成更好的我
如何在愛中平衡真實和成長013
你們的戀情有多認真
如何科學地在關系中互給承諾022
TA是真的不愛你,還是不懂怎么表達愛
表達愛的五種方式,你做到了幾種033
"我都這么生氣了,你就不能說句話嗎?"
親密關系中的溝通僵局042
依賴無能:"我就是不喜歡依賴別人"
他們為什么在情感中如此疏離053
"我為什么無法擁有一段穩定的親密關系"
什么是缺乏主動控制力061
"TA曾經很愛我,為什么在一起之后百般挑剔"
你可能愛上了一個*愛自己的人070
你不是喜歡痛苦,你只是習慣了痛苦
如何停止喜歡不喜歡你的人080
一段感情有可能徹底改變我們嗎?是的
依戀損傷:親密關系中的心理創傷089
出軌后,其實多數人還是選擇了不分開
如何修復出軌后的關系098
你還在想前任嗎?
什么樣的復合會成功111
Chapter2情緒
不被情緒控制,要從捕捉它們開始
你識別情緒的能力怎么樣123
停止煎熬的方法,是不再對抗
如何跳出心的困境133
"我要快樂"不應該是你唯一的目標
如何處理生活中的負面情緒143
壓力過大的十種表現,你中了幾條
如何科學地應對壓力156
"我為我的存在感到深深的羞恥"
人類*負面的情緒是什么167
"后來遇到許多人,可我都覺得不如你"
放不下過去怎么辦177
抑郁的人,比一般人更能看清現實
但快樂需要一些自我欺騙187
Chapter3自我成長
為什么說原生家庭不是決定你的唯一因素
每個人都有天生的精神胚胎200
還不了解自己,卻已經要做出人生的選擇
了解自己的四種狀態,你是哪種?212
你為何沒有足夠的安寧感
淺談客體恒常性221
"為了逃避可能的失敗,我選擇主動原地躺下"
你是一個不敢努力的人嗎?231
"一言不合就拉黑"
越著急離開的人,越放不下過去241
他們不愿意改變,其實是你自己不愿意改變
如何不做被動的承受者250
收起全部↑
精彩書摘
18-25歲:也許是一生中*困難的時候
成年初顯:充滿不確定的必經之路
"我媽媽在我這個年紀時,已經訂婚了。他們那一代人,在這個年紀,對于自己的人生要做些什么至少已經有了一些想法。而我呢?我還在讀書,學了兩個沒有什么對口工作的專業(政治學和中文),手指上還沒有戒指,不知道我是誰,至于未來想做什么,就更是沒有頭緒……不過,雖然壓力很大,我也必須承認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年紀。有時,當我想到遙遠的未來,我能從那種空白中感受到一些其他的東西。我會意識到,前面沒有什么東西可以讓我依靠,因此我從現在開始不得不依靠自己;我也意識到,沒有任何方向,正意味著我必須鍛造出屬于自己的方向。"(Kristen,22歲)
上一代人,在18-25歲期間,通常已經完成了婚姻/家庭、事業的選擇。這個階段對那時的人們來說,只是一個簡單的、進入穩定的成人角色的過渡階段。他們很少(或者延后了很多年才)體會到我們這一代人在這個時期里經歷的掙扎和陣痛。
我們面臨的情形則完全不同--*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婚姻和生育年齡普遍推遲到了25歲以后。在校讀書的時間增長也是近幾十年來發生的社會變化之一,大學畢業后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變得越來越普遍。成人期該做出的許多承諾和責任都被推遲了,而從青春期開始的、人們對于自身角色的探索和實驗,則持續開展。事實上,對這一代人來說,在成年初顯期,我們對于自身角色的探索要比青春期更加劇烈。18-30歲,尤其是18-25歲這個階段,變成了一個獨特的、與其他階段有著顯著差異的生命階段。頻繁的變化、對人生可能性的探索是這個階段*顯著的特征。而到了這個時期的末尾,也就是臨近30歲時,大部分人都已經做出了對一生有持續后果的人生選擇。研究顯示,當成年人在后來回顧"自己一生中發生過哪些*重要的事件"時,他們經常追溯到那些在這個時期發生的事。
18-25歲既不是青春期,也不是成年早期,而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在這個階段,人們已經開始擺脫完全的依附狀態,但又還沒有完全承擔起成年人應該承擔的責任。人生許多未知都還在發生,幾乎沒有什么是確定的,而對于自己人生獨立探索的程度之廣闊,是其他任何階段都無法企及的。
心理學家Keniston這樣描述這段時間:這個階段的年輕人身上,始終存在一種"自我和社會之間的張力",以及"對于被完全社會化的拒絕"。
一生中*混亂的階段
美國人口局1997年的數據顯示,在12-17歲,有超過95%的人和父母一起居住,超過98%的人沒有結婚,只有少于10%的人有孩子,超過95%的人在上學,這是18歲以前的標準化生活規范。而到了30歲,另一種標準化的生活規范又會出現,在30歲以上的人中,超過75%的人已經結婚,大約75%已經成為父母,而只有少于10%的人還在上學(現在的情況可能已經發生了一些改變)。
然而,在這兩個人生階段之間,尤其是18-25歲,一個人很難單純從年齡估計出TA在其他人口學維度上的狀態。TA可能結婚了,也可能沒有,可能還在上學,也可能沒有。這種難以預測,顯然體現了這個階段的實驗性的特征。心理學家JeffreyJensenArnett引用了另一位學者TalcottParsons在1942年提出的概念therolelessrole(完全沒有找到角色的身份)來描述人在成年初顯期的狀態。這個階段里,他們還比較少受到例如丈夫/妻子、父親/母親這樣的角色身份的限制。而這種無限制的狀態,帶來了他們生活狀態的難測性。
在這個階段,個體的生活狀態、角色身份是不穩定的,混亂的。美國的數據顯示,有大約1/3的成年初顯期的個體會在高中畢業后進入大學讀書,在大學讀書的這幾年里,他們過著一種"獨立生活"以及"繼續依賴父母"兩方面狀態混合在一起的生活。例如,他們有時在宿舍或出租房里居住,有時又回家居住。這種狀態被社會學家們稱為"半自治"狀態(semiautonomy),因為他們承擔了一部分獨立生活的責任,同時把另外一些責任留給了父母和其他成年人。
在成年初顯期,人們離開父母家獨自居住的原因主要是全職工作和與戀人同居,只有不到10%的男性和30%的女性一直到結婚前都住在家里。成年初顯期,是一個人搬家次數*頻繁的人生階段。這些變化顯然和這個階段的探索性特征有關,因為它們通常發生在一個階段的探索結束,另一階段探索開始之前(比如結束學業,開始新工作等)。
到了接近30歲的那幾年,也就是成年初顯期(emergingadulthood)向成年早期(youngadulthood)過渡的幾年里,這種混亂、不穩定的狀態才會得到緩解。人們通常在25-30歲間做出一些對自己的一生都會有持續影響的決定,比如伴侶的選擇、事業道路的明確等等。
什么因素能讓人感到自己終于是成年人
一系列研究顯示,處于成年初顯期的人,從自身的主觀感受上也會覺得自己沒有完全成為一個成年人。甚至到二十八九歲和三十一二歲,還有接近1/3的人感覺自己沒有"完全進入成年期"。大部分人覺得自己在一些方面進入了成年期,而在另一些方面還沒有。他們覺得自己既不像處于青春期,也不像是成年人,他們處于兩者之間。
我們可能會以為,人們之所以會覺得自己沒有完全成年,是受到了我們前文談到的那些不穩定因素的影響。我們會覺得,也許對年輕人來說,要讓他們在獲得穩定的住所、完成學業、找到事業發展的道路以及結婚(或者至少有一段長期穩定的戀人關系)之前,他們很難覺得自己完全成年。但事實上,這些因素和年輕人的自我認知關系很小。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能夠讓我們覺得我們真正成年了呢?
研究發現,個體主義相關的特質,尤其是以下三個特質對"我們認為自己是否成年"有著*為重要的影響:
1.接受自己對自己該負起的責任(havebeenacceptingresponsibilityforone'sself)
2.獨立地做出決定(makingindependentdecisions)
3.實現經濟獨立(becomingfinanciallyindependent)
這幾個特質的重要性,反映出在成年初顯期,個人發展的重點是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人(aself-su?cientperson)。只有在這一點實現之后,我們才會發生主觀感受上的改變。
需要注意的是,"成為父母"這一點,雖然在成年初顯期不太常見,但成年初顯期的年輕人一旦成為父母,就會極大影響到他們的主觀體驗,成年初顯期的各種探索會立刻被父母這一身份所限制。因為成為父母之后,這些個體的關注重點從為自己負責,轉向了為他們的孩子負責。這個因素能極大縮短年輕人探索、實驗的時間,快速實現主體感覺上的"完全成年"。
我們在成年初顯期要完成哪些自我探索
在成年初顯期,我們主要應在三個方面完成自我身份的探索:愛、工作和世界觀。自我身份的形成涉及在這三個方面嘗試各種可能,然后逐步做出那些影響會持續更久的決定(比如選定事業發展的道路,選定更長期的伴侶等)。
在愛情方面,美國的青少年通常在12-14歲開始約會,但那時他們離嚴肅的婚姻考慮還很遠,他們成群地開展約會,經常參加派對、舞會等。對青少年來說,約會能夠帶來陪伴,以及對于浪漫愛情和性的初體驗。但很少有人能和青春期的戀人走到*后。而到了成年初顯期,關于愛的探索變得更加親密和嚴肅。此時,約會更多地會在一對一的情況下開展,約會帶來的娛樂休閑不再被看重,年輕人開始更多地探索情感、身體上彼此親密的可能性。
在這個年齡階段,大部分人的浪漫關系會比青春期更持久,也更有可能出現性行為,同居也可能會出現。因此,在青春期,愛的探索是嘗試性和短暫性的,青少年們問自己的問題是:此時此地,我更享受和誰待在一起?而在成年初顯期,愛的探索涉及更深層次的親密感,這個階段的人該問自己的問題是:考慮到我自己是哪個類型的人,我希望選擇什么類型的人作為我一生的伴侶?
事業也是這個階段的關鍵詞。年輕人正是在成年初顯期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和訓練,這些教育和訓練提供了他們未來成人生涯中收入和事業發展的基礎。在這個階段,他們的工作經驗是為未來的工作角色/身份做準備的。他們開始考慮,這些工作經驗會如何為未來在整個成人期想要從事的工作奠定基礎。他們需要問自己:我擅長做什么工作?什么樣的工作我長期做也會覺得滿意?我有哪些機會去獲得*適合我的領域內的工作?
在成年初顯期,一個有意識的年輕人會充分嘗試多種多樣的課程和專業,以此為未來做準備。在美國,大學生轉專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甚至轉專業不止一次。他們通過這種方式,感受各種可能的職業未來,放棄不被自己看好的專業,然后追求其他的。此外,如今本科學位以上的教育也變得越來越普遍。碩士、博士學習為年輕人轉變職業方向再一次提供了機會。年輕人在設計自己的教育道路時,不應該盲目出于隨大流的心理做選擇,而要想清楚自己想要通過這個選擇獲得怎樣的未來。
不過,不管是愛還是工作,在成年初顯期,人們對于它們的探索都不會是,也不該只是為未來做準備。更多時候,人們也是為了在自己受到"成年人的責任"的束縛之前,獲得更廣闊的人生經歷。此時,長期固定的角色身份和承諾還沒有出現,年輕人還有機會實驗一些很難有機會的事。對于那些渴望大量浪漫和性經歷的人來說,成年初顯期是探索的好時機--此時父母的監視下降了,又還沒有到社會期望的婚姻年齡。此外,這個階段也是人們嘗試不同尋常的工作和教育的好時機,間隔年、支教等經歷在這個年齡階段的發生是*多的,遠多于其他任何一個人生階段。
比起為你未來想要做出的長期選擇做直接的準備,獲得更多元、更多彩的經歷和體驗十分重要。它讓你在進入長期、不變的選擇之前,更明白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從而讓你為自己做出更好的決定。而成年初顯期是經歷這些的黃金時期,錯過將很令人遺憾。
而在價值觀方面,心理學家WilliamPerry研究發現,成年初顯期,世界觀的改變是認知發展中*核心的部分。他指出,成年初顯期的年輕人在進入高校時,往往攜帶著他們在兒童期和青少年期學到的世界觀,而高校里的教育則會向他們展現出多種不同的世界觀。在這個過程中,年輕人會發現自己開始質疑自己過去的想法。大部分年輕人在大學畢業時會發現自己獲得了和自己過去不同的世界觀,同時,這個世界觀還會在未來被不斷地修正。研究顯示,越高程度的教育水平,越會帶來對世界觀的探索和重新考量。
需要指出的是,成年初顯期的自我探索,并不總是愉快的。對于愛的探索可能以失望、理想破滅、被拒絕為結局。對于工作的探索可能以無法找到理想的工作為結局。對于世界觀的探索可能帶來對兒時信念的顛覆,有時自己所信仰的一切都被摧毀了,新的信念卻還沒有建立起來。
此外,這也是一生中*孤獨的時期。在成年初顯期,年輕人對于自己身份的探索往往是自己一個人開展的。他們已經不再有原生家庭的日常陪伴,但也還沒有組建新的家庭。19-29歲的美國人,是除了老年人之外,所有年齡階段中,在閑暇時間獨自一人的情況*多的;也是在所有40歲以下的人中,獨自完成課業、工作的情況*多的。簡而言之,這個年齡段,獨身一人是常常出現、不可避免的情況。
這個年齡段也是各種高危行為高發的年齡,例如酒駕、危險性行為等。他們受到的監管比起青少年來更少,又沒有被成年人的身份角色所約束。數據顯示,進入婚姻、生育孩子之后,人們的高危行為會顯著降低。
年齡并不是一個固化的標準
調查結果顯示,18-25歲的年輕人,大部分不認同自己已經完全成年,而超過30歲的人,大部分都認同自己已經完全成年。
盡管如此,我們必須強調,年齡只是一個粗略的預測方式。18歲是一個明確的分界線,是因為大多數人在這一年結束了高中的學習,離開了父母的家,獲得了法律賦予的成人權利。但是,從成年初顯期到成年早期的轉換,年齡就不再是明確的分界了。有的人在19歲就完全達到了成年人的狀態,也有29歲的人仍然沒有達到。大部分人會在30歲前后完成這個過程。
通過這篇文章,相信你已經看到,成年初顯期是一個沒有什么確定性的階段。一切都是蓄勢待發,一切都是懸而未決。需要指出,每個人在這個階段經歷的探索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沒有必要在看完文章后,因為覺得自己錯過了許多而惶恐。成年初顯期*好的地方之一,可能就是它沒有限制,也沒有標準范式存在。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以及條件,追求自己想要且能夠追求的東西。
*后,送給所有處于成年初顯期的人一句話:
Takeyourtimeandbepatient.Lifeitselfwilleventuallyanswerallthosequestionsitonceraisedforyou.(慢慢來,不要急,生活給你出了難題,可也終有一天會給出答案。)
長大了就會變好嗎? 作者簡介
作者KnowYourself主創們
創立并運營中國頭部的泛心理學社區與平臺,于全網聚集超過700萬用戶。
擁有在國內全面、專業的心理學內容體系,主要聚焦原生家庭、情緒管理、自我發展、親密關系、人際關系、生涯規劃六大板塊。
以幫助青年人自我探索為己任,希望聯結大的力量,支持青年人的心理健康與自我發展,努力在全社會倡導以"身心健康"取代"身體健康"的新健康觀。
插畫師曹鴿子
作家、藝術家,生于北京,現居紐約。
2014年發起"紐約女孩孤獨"項目,已出版小說《我要全世界的愛》,兒童繪本《孤獨的茉莉》。
文字,藝術,愛情和火,都只是獲得世界的一種方式而已,曹鴿子如是說。
- 主題:長大了,會變好的
長大了,就會變好了嗎 小時候,總盼望著長大。長大就不用寫作業,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玩什么游戲玩什么游戲,誰都沒權利管我。 但是長大,更多的是迷茫和無助。 后來才知道,這叫成年初顯期。 在這本書里面,各類情感狀況分析,從里面看到了我好友們的不同影子,從中也找到了自己。 其實很推薦缺愛的小伙伴看一下,和很多朋友聊天發現大家童年并不是很幸福,導致成年以后在各類感情都有問題,自備、敏感、脆弱、多疑、焦慮。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喜歡就好好溝通,不要為了別人迷失了自己。 共勉。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